• 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
  • 马来西亚马六甲鑫苑海上花项目
  • 钦州港大榄坪港区大榄坪南作业区9号10号泊位工程

月刊,创刊年  1976年

2025年第3期
主管单位: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编:吴澎
编辑、出版、发行: 《水运工程》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2-497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1871/U
定 价:25.00元/册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第3期
      港口工程
    • 施晓迪,赵 敏

      2025(3):1-7

      Abstract:

      盐田港东作业区拟建3个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泊位,针对船体较长、系缆安全要求高以及南端泊位受风浪影响大等特点导致码头平面布置困难,通过泊位间富余长度取值和风浪影响等计算分析,提出合理的码头布置优化措施。首先,结合规范要求、船公司系缆需求和港区运营情况,提出泊位间富余长度取90 m,经系泊模拟计算确保安全可行;其次,针对港区东南角局部区域未填海情况,通过计算风浪流单一及组合工况下南端泊位的泊稳条件,明确采用满堂式布置形式可以显著提高泊位作业天数。较好地解决了超大型集装箱船安全系泊问题,且为港区东南角填海的必要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满足了系缆安全和泊稳要求。

    • 张 蕊,冯 浩,潘文博

      2025(3):8-14

      Abstract:

      某工程地处开敞式海域复杂地形区,潮流特征复杂、风浪及码头下方水深变化大,为满足复杂建港条件下船舶的安全靠离泊,采用密排导流桩与高桩码头相结合的混合结构,通过潮流、波浪、系泊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该新型结构的应用效果,确定系、靠泊作业标准。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可有效改善流态、减小横流强度,并通过调整导流桩间距改变导流效果,进而降低工程投资。新型码头结构整体受力可充分发挥各部分功能作用,实现改善码头前沿水域水文条件,达到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平衡,旨在为类似复杂建港条件下的码头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 姜 桥

      2025(3):15-21

      Abstract:

      为分析不同能源介质选择和补充方式对工艺平面布局和工程投资影响,针对各种自动化水平运输设备和相应能源补充方式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能源介质获取便利性、技术成熟度、续航里程、能源补充方式适应场景、工程投资等维度比选优化,确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设备能源补充方式最优解。系统分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设备能源介质选择和补充方式影响因子,提出能源介质选择及补充方式完整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 周 娜,施晓迪,唐照评

      2025(3):22-28

      Abstract:

      针对盐田港东作业区超大型泊位单艘船装卸量大、装卸效率要求高、陆域形态不规则、水陆转运比例高以及多边界、复杂地形条件导致港区总体布局难度大的问题,研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体布局的关键因素并评估其重要性。结合工程特点,提出“自动化双小车岸桥+无人驾驶集卡+自动化双悬臂轨道吊、堆场平行码头前沿线布置、侧面装卸”的自动化布局和多级智能闸口布置模式,场地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同时采用“箱区端部掉头”的内外集卡空间交通隔离方式,滚动发展,满足近期开港即满负荷运转的需求。该布置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盐田港东作业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总体布局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项青灵,郭兆珈,宋 凡

      2025(3):29-35

      Abstract:

      针对基于无人集卡的自动化集装箱港区总体布局模式问题,进行不同布局模式下的通过能力、作业效率及建设成本等因素研究。通过对国内4个具有代表性的自动化集装箱港区及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无人集卡的技术特点,得出4种自动化集装箱港区典型总体布局模式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可根据箱量集疏运组成、自动化实施进度及投资成本选择适合的布局模式。布局模式3采用“双吊具单小车岸桥+双悬臂ARMG(平行码头布置)+无人集卡+端部掉头空间隔离”模式,安全性高、适应性强、近远期衔接性好,可广泛推广。

    • 姜 桥

      2025(3):36-42

      Abstract: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拆装锁钮布置,为分析不同拆装锁钮站布置形式对码头系统效率影响,本文对各种拆装锁钮站工艺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进行系统研究。拆装锁钮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前方作业地带布置的核心影响因素。采用对比分析与仿真验证结合方法,从岸桥系统效率、设备配比、交通顺畅度、码头前方作业地带尺寸等维度,确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拆装锁钮工艺最优解。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拆装锁钮布置形式和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拆装锁钮工艺完整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艺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 施晓迪,周 娜,兰加智,唐照评

      2025(3):43-49

      Abstract:

      针对盐田港东作业区陆域形态不规则,西侧纵深狭小且后方为山体,对外交通体系集中且单一,港区水陆转运比例高的复杂环境特点,导致港区集疏运体系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首先,通过分析比较和仿真模拟验证,结合盐田港区运营特点,提出二级进港闸口和三级出港闸口的多级智能闸口布置新模式,以进出合一的方式对接盐港东立交,并设置足够的缓冲空间,避免高架拥堵;其次,设置了穿越闸口区的专用匝道桥等多种方式的行政车辆通道,避免与集卡产生车流交叉;最后,选择合适区域设置中东专用通道,实现中、东作业区互联互通。通过上述布置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盐田港东作业区的集疏运布置难题,提高港区交通服务水平。

    • 李 明,张 洋

      2025(3):50-55

      Abstract:

      通过对盐田港集疏运特征分析发现,造成疏港交通混杂、港城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陆域纵深不足制约港口作业区的能力;集疏运体系分配比例严重不均衡,依赖公路运输;港口配套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老旧。为解决该问题,提出通过提高海铁联运比例,发挥平盐铁路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智能化管理;研究集装箱地下物流运输可能性的优化提升思路。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疏港交通优化中效果显著,可以完善疏港交通体系,提高疏港效率及港区竞争力,减缓疏港交通不畅导致的港城矛盾等。研究成果可为陆域纵深小的集装箱港区疏港交通优化提供参考。

    • 刘格尔

      2025(3):56-62

      Abstract:

      针对港区闸口门户形象不统一、缺乏特色及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港区闸口门户形象一体化设计的研究与论述。该研究采用综合设计理念,结合港区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元素,通过实地考察、用户调研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闸口门户的外观形象、功能布局及智能化服务进行全面优化。结果表明:一体化设计不仅提升了港区闸口的整体美观度与辨识度,还显著增强了用户体验与通行效率。同时,智能化服务的引入,使得闸口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港区闸口门户形象一体化设计是提升港区形象、优化功能布局及增强智能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港区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地基与基础
    • 赵 敏,顾祥奎,冯 浩

      2025(3):63-70

      Abstract:

      在高桩码头桩基承载力检测中,经常受海上场地条件限制,传统静载荷试验无法实施,而自平衡试桩法因其试验装置简单、可大吨位加载、可对斜桩检测、场地适应性强等优点逐渐被推广应用。基于深圳某高桩码头的自平衡试桩法应用实例,分析自平衡试桩法的优势及主要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认识、思考和应用建议,指出荷载箱与上下桩的连接以及被顶开间隙的处理是工程桩中应用自平衡法的关键。在荷载箱埋设后上段桩仍满足抗拔承载力的情况下,自平衡试桩法可应用于工程桩;而对于非工程桩,自平衡试桩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姜 雄,肖 熠

      2025(3):71-79

      Abstract:

      海相淤积土广泛存在于港口等海岸工程中,存在易扰动、工程特性差、力学指标难以准确表征等问题。基于盐田港地勘数据,研究海相淤积土标准贯入响应特征与土性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构建了基于标贯响应的力学参数智能解译方法。结果表明:盐田港海相淤积土标贯响应受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显著,已有经验公式难以表征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而本文所构建的智能解译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标贯击数与各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可获得较高精度的力学指标预测值。研究成果可为港口建设中海相淤积土力学指标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 陈 凯,杨秋芳

      2025(3):80-84

      Abstract:

      针对目前使用φ50 mm钻杆进行标贯试验而未对标贯击数进行修正的问题,对同一场地的φ42 mm和φ50 mm两型钻杆标贯击数进行测试,得到两型钻杆的锤击能比和标贯击数值,通过数据对比建立φ50 mm钻杆标贯击数修正方法。以深圳港盐田港区东港一期工程为例,测得两型钻杆在不同土层中的标贯击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φ50 mm钻杆的总输入能量较φ42 mm钻杆高约5%;根据两型钻杆锤击能比和标贯击数比值的关系,确定使用φ50 mm钻杆时,粉质黏土和中粗砂的标贯击数修正系数分别为0.85和0.87。

    • 易 阳,陈 凯,赵树光,孙德科

      2025(3):85-91

      Abstract:

      针对深圳滨海区域的人工填土勘察难度大、成分和分布复杂、难以查明工程地质特性的问题,采用收集资料、地质钻探、原位测试、水文地质观测和室内试验多种方法获得人工填土勘察的相关数据,根据矩形网格算法原理,生成填土空间分布和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经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得到填土测试的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填土的相关岩土参数,进行特殊性岩土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勘察方法和分析,可以合理解决填土勘察难点,预测和应对人工填土的复杂性,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

    • 李 武,朱 琳

      2025(3):92-95

      Abstract:

      针对复合地基上桶式基础结构下沉阻力和下沉力估算问题,通过现场原位试验得到桶式基础结构下沉过程中的潮位、隔仓真空度及桶式基础结构底高程等相关数据,分析复合地基对桶式基础结构下沉影响的规律,得出桶式基础结构下沉阻力估算参数的取值,确定下沉力估算值。结果表明,复合地基中砂桩顶高程是控制安装质量的关键,建议选取大功率抽真空设备以保证下沉力的可控性。研究成果可为桶式基础结构下沉施工提供技术依据。

    • 杨留娟,张滔滔

      2025(3):96-100

      Abstract:

      工程场地复杂,土层分布不均。当采用预制桩时,穿越上部碎石土层和基岩风化层困难较大;当采用灌注桩时,场地浅部分布松散碎石土层和砂土层,砂土层渗透系数较大,与地表海水水力联系较强,地下水的流动可能会受到海水涨潮和落潮的影响,对钻孔孔壁产生冲刷,增加孔壁坍塌的可能。针对场地复杂问题,现场进行了前期灌注桩和PHC桩试桩,灌注桩试桩泥浆流失严重,充盈系数过大,采用10 m钢护筒、泥浆加强配置黏度系数等措施仍出现异常现象,PHC桩试桩采用引孔辅助沉桩法进行抗压静载试验,达到极限承载力要求。从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可行性等多角度进行桩型比选设计,确定采用PHC桩,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宝贵的设计经验。

    • 王自文,郭兆珈,张 蕊,雷 杨,潘文博

      2025(3):101-108

      Abstract:

      某工程采用在码头前沿设置低透空率密排斜桩方案归顺前沿流态,即密排斜桩与高桩码头结构相结合。为了探究不同水位、不同波向及重现期波浪作用下,新型密排斜桩码头结构的波浪反射及其受到的波浪荷载情况,通过开展波浪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工况波浪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排斜桩前方不同位置的波浪反射情况差异显著,综合反射系数最大值为1.45,综合透射系数最大值为0.40;90°横浪与25°斜向浪波浪反射作用差异明显,约为1.22倍。密排斜桩间有缝隙及上部越浪空间对波浪能量起到消散作用,结构方案可行。该方案的使用可打破实体导流堤对于用海政策的依赖,同时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实现复杂海岸线的集约利用。

    • 赵树光,李孝杰

      2025(3):109-115

      Abstract:

      针对大型填海造地项目拟建物多、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较多的地质风险导致后续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隐患的问题。以盐田港东作业区为例,对项目特点、工程地质特征、深圳地区经验进行研究和技术分析,在参照传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基础上,结合项目中存在的地质风险源,提出大型陆域形成港口的地质风险分析流程,按此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项目存在吹填淤泥插板易断带、软岩区基岩顶板判定困难、桩基参数难以确定、碎石类填土桩基施工中易塌孔等4个高风险因素,提出了风险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案,将施工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分析进行反馈,并得到验证,有利于施工中规避风险,可为类似大型水运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意见。

    • 赵文惠,肖 熠

      2025(3):116-120

      Abstract:

      盐田港东作业区拟建成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堆场采用轨道式龙门吊作业,因场地不具备施打桩基的条件,采用强夯置换法进行轨道基础区域的加固。针对东作业区地层组成极为复杂,且突变地层较多,同时轨道吊对差异沉降要求极高的问题,结合现场已完成地基处理区域的检测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对场地的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强夯置换对地基基础沉降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在局部抛石层与填土层交接处差异沉降相对较大。针对该结论进行了自动化监测的方案研究,提出采用全站仪自动化检测系统,对安全风险系数较高的区域进行监测,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自动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可实时了解和掌控轨道的运行安全。

    • 蒋腊梅,王 军

      2025(3):121-127

      Abstract:

      针对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基桩施工过程中出现超高、打低、偏位、桩头开裂、桩身裂缝,以及灌注桩、嵌岩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完整性异常、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割桩、局部减低上部结构高程、局部加大上部结构截面、增加桩帽、接桩、补桩、包裹补强、后注浆等处理技术。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后注浆加固补强措施对承载力提高的效果,为灌注桩、嵌岩桩常见问题处理技术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成果可为高桩码头结构基桩处理提供参考。

    • 陈方舟

      2025(3):128-132

      Abstract:

      弹性地基梁是轨道基础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其突出特点是梁体刚度大、变形小、整体性好。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为轨道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弹性地基梁的设计重点是基础的受力计算、分析,以合理控制梁体弯矩、基底应力。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设计,对不同梁段长度、梁段之间是否铰接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合理选用梁体分段长度、合理设置梁体分段间连接方式的设计理念,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李达宏,张 蕊,顾祥奎

      2025(3):133-138

      Abstract:

      钻孔灌注桩因其承载能力高、对大型打桩船依赖性小、对陆域围垦结构的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港口工程建设中。当工程区软土深厚、施工经验不足时,灌注桩极易出现质量问题,此时结构安全遭到质疑,影响工程验收和投产使用。对港口工程灌注桩常见问题成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后注浆技术对深厚软基超长灌注桩桩端缺陷进行修复,检测数据显示加固效果良好,保证了工程的经济性和时效性。

    • 肖 熠,姜 雄

      2025(3):139-144

      Abstract:

      在复杂应力历史场地上建设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存在沉降控制标准高与工后沉降预测困难之间的矛盾。分别采用不考虑前期固结应力的e-p(孔隙比-压力)曲线法和考虑前期固结应力的e-lgp曲线法进行沉降计算,并比对场地前期陆域形成、地基处理设计资料。结果表明,在超固结土地基中,e-lgp曲线法计算得到的工后沉降远小于e-p曲线法,且与前期资料推算得到的沉降量更为接近。采用e-lgp曲线法计算超固结地基沉降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为复杂应力地基背景的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 赵树光,杨秋芳

      2025(3):145-151

      Abstract:

      针对大型填海造地项目软土成因、分布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处理方案影响重大的难点。以盐田港东作业区为例,对项目大量地基处理前后的原位测试、土工试验资料、深圳地区经验进行研究和技术分析,总结该区域的软土层的物理力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堆载预压处理后淤泥质软土层分布很少,前期的淤泥质土已变为粉质黏土,力学性质明显改善。针对部分软土缺乏剪切指标的问题,提出参考地区经验和原位测试值等建议值。根据不同地基处理方案的比选,提出吹填淤泥预压加固中应注意断带等问题,得出预压处理后可采用强夯法或强夯置换法等处理方案,地基加固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填海造地工程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和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 宋 超,李志豪,孙益振,白玉新

      2025(3):152-157

      Abstract:

      针对在工程应用中需要有效发挥开口钢管桩承载力的问题,从钢管桩承载力机理出发,结合承载力高应变检测数据,系统分析桩侧桩端土层参数、钢管桩尺寸、入土深度、桩端承载力折减系数对开口钢管桩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端承为主的钢管桩打入桩,应尽量控制终锤时的贯入度,贯入度越小,桩端土塞效应越明显,利用桩端土塞效应可显著提高钢管桩的承载力。但是桩侧桩端土层参数和桩端承载力折减系数在施工因素和时间效应影响下也有可能变小,需要提前预防受个别因素影响而导致承载力的降低。

    • 张逾诚

      2025(3):158-163

      Abstract:

      盐田东码头护岸建设安全等级高、设计荷载大。针对其下卧不良地质软弱土层埋藏深、厚度大,分布广的问题,进行软基处理方案研究,从而确定合适的软基处理方法,提高护岸整体稳定安全系数。提出开挖换填、水泥搅拌桩、碎石桩及轻质土4种软基处理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4种软基处理方案后,护岸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均可满足要求。从造价、施工便利性、可靠性、工期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并参考建设需求,最终采用开挖换填方案进行地基处理,该方案具有施工简便、工艺成熟、易于控制的优点。

    • 结构与设施
    • 朱挺松,姚 宇

      2025(3):164-169

      Abstract:

      针对船岸并网参数匹配不佳、船岸连接便捷性不高等问题,研究了岸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及岸电插座箱的连接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研究国外标准等形式,了解大型集装箱船舶辅机功率范围、岸电接口距船尾距离、岸电电缆长度、岸电变频装置并列运行控制策略等内容;最后通过在各岸电装置之间设置联络开关、利用并机技术增容及单泊位岸电插座箱共用电源等方式,提高岸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并提升岸电接电率。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方案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兼顾未来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岸电接用,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张滔滔,杨留娟

      2025(3):170-174

      Abstract:

      港区工程中的闸口因功能要求和造型限制,多为大跨度空间结构。作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一种,空间网架结构因跨度大、质量轻、稳定性好、施工快、造型美观等优点而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针对闸口屋盖形式采用空间网架结构是否合适,依托实际工程案例,采用3D3S软件分别对钢结构网架屋盖的挠度、应力比、稳定性进行分析,阐述网架结构应用于闸口屋盖的受力特点和结构设计。结果表明,空间网架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安全度,工程设计可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评价该类结构的可靠性及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 赵 敏,施晓迪,顾祥奎,冯 浩

      2025(3):175-181

      Abstract:

      超大型集装箱船载箱量和船型尺度不断刷新,对码头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盐田港某超大型集装箱码头结构设计为例,详细分析设计荷载和工程区域波浪、水流、地质等自然条件,总结出设计荷载大、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设计重难点。探讨几种常用码头结构和桩基形式的优缺点以及对工程的适用性,得出设计荷载取值的合理性以及结构对地质条件的适用性是超大型集装箱码头结构的关键,通过排架间距及上部结构的多方案比较论证,提出结构最优、造价最省的码头结构方案。

    • 王 军,蒋腊梅,冯 浩,赵 敏,顾祥奎

      2025(3):182-189

      Abstract:

      针对STEM波作用下直立式与斜坡式结构连接段护面块体的设计,分析现有规范公式和多个工程案例的试验数据,提出连接段护面块体稳定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的三维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TEM波作用下连接段护面块体采用Hudson公式计算的稳定质量偏小,应适当放大;采用Hudson公式计算连接段扭王字块体的稳定质量时,建议块体稳定系数KD取11.5,稳定质量取公式计算值的2~3倍;由于影响STEM波的因素复杂,实际工程中建议通过三维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 吴梦恩,李建军

      2025(3):190-195

      Abstract:

      针对海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易受侵蚀的问题,通过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在盐田港东作业区码头中的应用,并进行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水胶比、优质原材料,掺入足够数量的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采用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生产出的混凝土可以很好地满足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强度的要求,可为水工结构混凝土提供借鉴。

    • 数字化发展
    • 尹 硕,陆晶晶,徐 鑫

      2025(3):196-204

      Abstract:

      在大型集装箱港区建设涉及专业多、综合性强的背景下,针对建筑信息模型(BIM)遇到的数据交换困难、模型利用率低、交互效率低等问题,进行具有行业适用性、广泛适配性的数字化交付解决方法研究。采用图形渲染、数模分离和云平台等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一套适用于集装箱港区的BIM数字化交付平台,实现了基于平台的二三维设计成果一体化交付、轻量化模型便捷查询与基于模型的设计问题沟通与协同,并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开展功能与技术应用实践。该平台不仅具备行业特性,还展现出高度的适用性、可扩展性和可推广性,为BIM技术在水运工程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 李志豪,邹东明,潘 仑

      2025(3):205-214

      Abstract:

      针对盐田港港口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展开智慧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采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一套综合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全面控制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并整合安全、质量、技术和进度管理系统。结果表明,应用智慧管理系统后,施工效率平均提高30%,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25%,施工成本平均降低10%。该系统不仅成功解决了港口工程建设中的效率和资源配置问题,而且为港口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工具。

    • 陆志勇,丁飞虎

      2025(3):215-221

      Abstract: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数字基础设施设计标准缺失及研究不足的问题,采用工程案例分析法,系统总结数据中心、5G专网及F5G光网络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研究得出,数据中心应遵循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原则,5G专网需满足高可靠性要求以保障自动驾驶等关键应用,F5G光网络需满足高带宽与稳定性需求。提出的设计方案和原则可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为推动港口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 范文彰,徐传超

      2025(3):222-227

      Abstract:

      高桩码头采用的桩基类型往往较多,且桩位布置复杂,传统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应用Dynamo可视化编程工具,结合BIM技术,对高桩码头桩基设计进行深度优化。将码头桩基模型与三维地质曲面相结合,通过Dynamo计算得到强风化岩岩面和中等风化岩岩面与桩基的交点。根据桩基设计的嵌岩深度,准确快速地计算每根桩的设计桩长,显著提高桩基设计的精度、效率及工程量统计的准确性,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提供支持。

    • 李 琳

      2025(3):228-236

      Abstract:

      针对盐田港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闸口布置及港内交通组织的科学规划问题,基于VISSIM对港区交通进行了仿真与评估研究。在盐田港区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化的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闸口和通道设计方案、港内交通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三维建模和高峰小时仿真,通过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在设计过程中科学规划闸口布置和优化港内交通组织提供了决策支撑。

    • 陆志勇,刘玥骅

      2025(3):237-242

      Abstract:

      干扰性事件在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时常有发生,一些事件如抢班作业、天气突变等会扰乱原定的泊位-岸桥分配计划,此时如何制定新计划以减少干扰性事件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以最小化船舶延误、码头作业成本和恢复计划偏离程度为目标,构建两阶段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使用大规模领域搜索(ALNS)启发式算法求解,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设计的泊位-岸桥干扰恢复模型能够有效地对泊位-岸桥计划进行干扰恢复,ALNS算法可提供满意解,且能够对集装箱码头实际运作提供指导。

    • 丁飞虎,陆志勇

      2025(3):243-247

      Abstract: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危险货物堆场设计建造过程中缺乏巡检机器人相关研究的问题,通过调研危险货物堆场的巡检需求,总结巡检机器人类型和应用案例,提出适合危险货物堆场自动巡检的机器人应用方案。该方案按照采集层、传输层以及平台层的3层架构,采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5G、北斗定位等技术,实现危险货物堆场的机器人自动巡检。该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危险货物作业区域人员进出频率,降低危险货物堆场现场工作量,提高危险货物安全管控水平和巡检质量,从而促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 施工技术
    • 李志豪,何金海,李建军,孙益振,白玉新

      2025(3):248-252

      Abstract:

      针对在高应变检测中经常出现的力信号偏心问题,在结果分析中通常是通过平均两个力信号抵消偏心的影响,但若偏心过大或信号失真,仍会对测试效果和分析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对钢管桩高应变检测中锤击偏心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现场相应的处理建议,即根据锤击偏心产生的根源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微调桩架等。

    • 程 永,聂廷余,管祖辉,李鹏兵

      2025(3):253-257

      Abstract:

      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道路堆场施工采用徕卡全站扫描仪MS60进行测量和验收。徕卡全站扫描仪MS60具有高精度坐标和影像数据获取、点云数据及三维模型显示等功能,将其与常规全站仪、水准仪、GNSS-RTK等设备进行对比,并总结徕卡全站扫描仪MS60在道路堆场中的测量与验收方法和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在道路堆场的地形测量、集卡通道测量、结构层施工测量、桩基测量等方面,徕卡全站扫描仪MS60比传统仪器测量速度快、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完成测量和验收任务。

    • 胡 杰

      2025(3):258-263

      Abstract:

      某港口工程为填海回填土地基,地层土质复杂且不均匀。针对复杂且软弱的回填土地基,为验证强夯处理加固效果与优化强夯施工参数,采用2 500 kJ的夯击能,通过多区试夯、多遍点夯、设置最大夯击数、复夯及保险性碾压等技术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经静荷载板试验等方法对夯前夯后场地地基进行分析评价,强夯法能使回填土地基达到加固设计要求。

    • 孙洪瑞,葛金龙,张登奎

      2025(3):264-270

      Abstract:

      针对测量设备国产化替代的迫切需求,基于北斗三号导航定位系统,分别对其静态采集数据和动态RTK采集数据进行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盐田港东港区工程规划阶段测量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国产化测量装备不仅可满足常规工程的精度要求,还可建立高等级平面控制网。在水运工程测量中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对加快落实北斗系统替代GPS系统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并为类似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建议。

    • 吴贵红,黄竹亮

      2025(3):271-276

      Abstract:

      近年来,工程施工领域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旧频发不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安全形势,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以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施工为背景,探讨新技术在盐田港施工安全管理过程运用的效果,以智慧工地系统、二维码、智能设备为媒介,将BIM技术+智慧工地、图像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智能设备等新技术运用到项目安全管理,采用实地观察的方式,归纳总结新技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成效。结果表明,新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推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 陈韶强,陶华卿,聂廷余

      2025(3):277-282

      Abstract:

      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的东侧护岸采用重力式直立堤结构,由大型方块水下逐层安装成型,直立堤方块的安装精度及效率对整个码头工程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型方块水下安装定位难、安装精度无法保证、效率低的问题,总结施工水域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通过模拟分析及与类似工程方案研究比选,提出大型定位架及GPS(RTK)组合定位安装技术,实现了大型方块水下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定位安装,圆满完成了大型方块水下定位安装任务。

    • 孙洪瑞,张登奎

      2025(3):283-288

      Abstract:

      针对多波束测深数据质量控制中遇到的难点,对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技术分析,通过采用重复测量和验证测量等方法,提出大幅降低波束边缘误差的解决措施,并以深圳港盐田东港区一期工程为例,将2次复测成果与单波束检核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选择较好的海况、更换船型、强化传感器安装方式、优化数据采集参数等方法,能够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成果质量较高,重点适用于工程量核算等高精度测量需求,对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全选
    显示方式: |
    • 刘晓斌,吴晓磊,吴 澎

      2025(2):1-8

      Abstract:

      运河经济带是将航运经济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为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航运支撑的重大举措。针对运河经济带概念界定不清、理论基础储备不足、运行逻辑不清晰、整体认识不系统等问题,提出运河经济带的内涵特征和以运河为导向的经济带体系,采用跨学科研究、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总结出运河经济带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是对运河沿线区域进行综合开发,发展运河关联型产业体系,围绕运河组织生产要素和引导城乡人口集聚,形成带状国土空间布局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运河经济带规划要在核心产业、带状空间、开放机制、绿色发展、县域经济和政企合作6个方面重点谋划,形成以运河为导向的生产力组织和国土空间布局模式。

    • 周敬祥,潘海涛,陈永剑,闫 强,王宇龙,王超亮,张智森,王 帅

      2025(2):9-16

      Abstract: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打造高效、智慧、绿色、韧性运河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智慧运河的总体架构,结合平陆运河建设及运营管理特点及需要,提出“建设管理全流程贯通协同、进度管理全周期数字孪生、质量管理全过程模拟调控、安全管理全方位预警预控、绿色管理全环节监测预警”为典型应用场景的智慧建管系统,以及“运营管理一网高效协同、运行调度一体衔接联动、航闸管养一图科学智能、安全应急一键协同联通、物流服务一站高效便捷”为典型应用场景的智慧运营系统,并从全要素立体感知、全过程数字孪生、全过程模拟推演、全方位智能服务、全技术自主可控等5个方面总结数字孪生运河的创新性技术特点,可为类似智慧港航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 何艳军

      2025(2):164-171

      Abstract:

      三峡工程175 m蓄水运行后,长江上游九龙坡—朝天门河段航道尺度不满足规划要求,消落期泥沙上冲下淤、冲刷不及时等造成航道出浅碍航。为提高工程河段航道尺度、遏制航道条件的不利发展,于2016—2020年对该河段进行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通过定期观测,对整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河段河势稳定,航道尺度大幅提升,遏制了不利发展趋势,航道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航道整治目标。

    • 苏世定,徐 雄,张 博,吕述晖

      2025(2):197-202

      Abstract:

      珊瑚礁砂因其易破碎、高压缩性等异于常规砂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冲击动力沉桩过程中易引起桩侧珊瑚礁砂颗粒破碎、剪缩等复杂变化,造成沉桩过程发生溜桩现象。溜桩未经预料且溜桩距离过长,不仅增加沉桩控制难度,且施工风险高,因此亟需一种预测深厚珊瑚砂地层打入桩溜桩深度的分析方法,用于指导沉桩控制,从而降低施工风险。依托实际工程,开展深厚珊瑚礁砂地层打入桩高应变试桩,分析溜桩状态下珊瑚礁砂的土阻力取值,提出并验证珊瑚礁砂地层打入桩溜桩深度预测方法,同时提出降低溜桩风险的沉桩控制方法,并应用于现场602根打入桩的施工溜桩风险预测及沉桩控制,得出珊瑚礁砂地层打入桩溜桩规律。

    • 刘 璐,施友仁,卢晓东,曹慧江

      2025(2):157-163

      Abstract:

      黄浦江河道条件复杂,弯道众多,而陆家嘴弯道是黄浦江所有弯道中弯曲度最大、转弯半径最小的弯道。随着黄浦江通航的船舶数量快速的增长,近年来陆家嘴弯段近凸岸侧边滩淤积对过往船舶安全航行有一定影响。该段两岸为观景平台,是上海市的城市会客厅,一旦出现船舶安全事故,影响非常恶劣。为此,通过对黄浦江陆家嘴弯道水文泥沙特征及历史河势变化、船舶通航特征、周边限制条件等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陆家嘴的航道布置和治理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对陆家嘴浦东侧凸岸浅滩进行切滩加宽可以解决弯道通航水域狭窄的问题,能够改善弯道船舶通航环境。

    • 刘作飞,朱彬华,樊书刚

      2025(2):172-177

      Abstract:

      针对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虾子梁滩段航道在枯水期面临的弯、窄、急、险等碍航问题,进行养护疏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收集大量历史实测资料,对比分析多年等深线、冲淤变化等情况,得出该滩段整体表现为缓慢持续淤积的趋势,结合该河段的航道条件和水情特点,对施工设备及施工水位进行比选,制定合理的养护疏浚方案。工程实施结果表明,养护疏浚工程改善了航道条件,拓宽可通航水域,减小船舶操作难度,有效保障了航道畅通和通航安全。

    • 程立星,顾 勇,梁 鑫,郝宇驰

      2025(2):184-190

      Abstract:

      冲刷防护是码头桩基设计维护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探索固化渣土用于桩基冲刷防护的可行性,即利用工程建设渣土添加适宜的固化剂形成固化土,通过适宜方式对桥墩冲刷区进行覆盖,增强床面的抗冲性能,从而起到防护作用。针对不同的固化土配方,对其流动性、抗剪强度以及抗冲刷情况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土塌落直径随着水土比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固化土的流动性随时间降低较快;固化土的抗剪强度随时间而缓慢提高,灰土比提高,固化土强度亦会随之提高;固化土整体对水流冲刷侵蚀抵抗效果较好,可用作新型的冲刷防护材料;在水下环境中,固化土的强度也会随时间不断增加,耐久性能良好。

    • 谢宇轩,王广生,鱼 童,管大为

      2025(2):17-26

      Abstract:

      新式的海岸防护系统对防波堤的堤顶高程、透水生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建立三维波浪水槽,研究淹没状态下开孔半圆形防波堤在浅水波作用下的受力表现。结果表明:淹没在水下的半圆堤堤身受到的水平力和垂向力存在相位差,结构滑移危险时刻基本对应最大向岸水平力出现时刻。随着开孔率从0%增大至25%,水下半圆堤受到的向岸和离岸方向无因次水平力峰值分别减小了27.8%和39.8%。随着波浪周期减小和淹没水深增大时,淹没式半圆堤离岸滑移受力显著增大。经验公式对于长周期、极端淹没条件下的不开孔半圆堤总力做出了保守估计,并会进一步高估壁面开孔后的水下半圆堤所受的波浪力。

    • 解立波,苏 雷,王建峰,王远欣,毕建巍,凌贤长

      2025(2):27-35

      Abstract:

      波浪是深水区高桩码头的主要环境荷载。研究波浪作用下高桩码头-海床系统的动力响应是深水港工程动力设计的基础。采用ADINA建立波浪-高桩码头-海床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波浪作用下桩周海床孔压、海床加速度、甲板位移和桩身动水压力时程,分析高桩码头-海床系统的动力响应特性,探讨波浪周期变化对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波浪作用下桩周海床孔压未发生累积效应;2)中间桩所受的动水压力显著大于边桩;3)桩周海床孔压、海床加速度、桩身动水压力的幅值沿波浪传播方向衰减,波浪周期越小,衰减效应越显著。本研究涉及的建模技术可为波浪作用下类似高桩码头数值模拟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可为高桩码头-海床系统动力设计提供支持。

    • 孟祥勇,薛国栋,曹豹杰,高瑞超,孟宪阔,王洪伟,刘仕星

      2025(2):191-196

      Abstract:

      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监测滨海港物流园护岸外侧海域的短期冲淤变化。研究发现,护岸拐角处外侧海域存在一个呈东西走向的冲刷坑,长约570 m,宽约110 m,其边缘已至护岸底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对2023年5月—11月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冲刷坑边缘持续侵蚀,且未见减缓趋势,研究结果为后续护岸工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够准确识别护岸水下地形的时空变化,为类似护岸变形监测提供了有效参考。

    • 刘明维,张斯琪,吴林键,李惠酒原,狄宇涛,代 川

      2025(2):51-62

      Abstract:

      为保证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长期运营安全,开展针对该结构服役性能的监测检测工作尤为重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及方案将会直接影响码头监测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故应考虑将监测传感器布设在结构的受荷敏感区域内。然而,由于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复杂、荷载工况组合数量庞大,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码头结构受荷敏感区的位置及分布目前尚不清楚。依托某内河大型枢纽港,建立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段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通过编译码头结构重要构件最不利荷载工况组合算法,获得各构件的最不利荷载组合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探明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码头各构件的受荷响应点分布规律与敏感区范围。结果表明,复杂组合荷载作用下,框架直立式码头钢构件的受荷敏感性较混凝土构件更大;钢构件受荷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前排钢靠船构件高、低水位的衔接处与悬臂端。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监测测点冗杂、无效等问题,为内河枢纽港码头结构的监测传感器布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其一,孟祥飞,陈 凯,郭东起

      2025(2):178-183

      Abstract:

      高桩结构是一种港口海岸码头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其在波浪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是保证码头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使用ABAQUS软件建立码头三维模型、STAR-CCM+软件建立波浪水槽,采用k-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VOF)运动界面追踪方法模拟波浪,实现码头群桩结构和波浪之间双向耦合的模拟。由于桩距与桩直径的比值大于4,不需要考虑桩间相互影响,对比模型试验误差低于5%精度可以满足要求。结果表明,码头群桩在波高为0.3、0.4、0.5 m下的最大受力和位移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桩顶处位移最大为0.66 mm;最大应力产生在群桩前排桩底,为152.4 kPa,桩底区域混凝土易发生失稳破坏,实际工程中应格外关注。

    • 刘梅梅,应宗权,李嘉民,赵 娟,梁梓豪

      2025(2):45-50

      Abstract:

      为了准确评估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以3根原型构件锈蚀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进行承载力试验及仿真分析,并提出可修正规范方法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根据现场检测得到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某一根或几根钢筋截面损失率换算得到同一截面处所有钢筋的平均截面损失率,用于计算锈蚀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并解决了钢筋截面损失率大于10%时承载力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 付旭辉,龚慧玲,何京霖,唐荣岭,张 波

      2025(2):110-118

      Abstract:

      近年来,随航运经济飞速发展,长江流域内航道整治工程频繁,虽然航道整治工程能改善水流条件,但也对鱼类栖息地有一定影响。为探究不同航道整治工程对鱼类生境影响,以长江上游洛碛河段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生态与水力学角度对比分析洛碛段航道整治工程前后四大家鱼的鱼类生境适宜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工程后,鱼类栖息地非常适宜区间的面积占比最多增长了1.21%,不适宜区间的面积占比最多降低了1.85%,并且上洛碛副槽随水位和流量增加,会产生适宜生存的栖息地环境。

    • 尧红成,徐龑文,张 蔚,季小梅,黄黎明,王晓光,吴 尧

      2025(2):36-44

      Abstract:

      河口地区的潮汐不对称性影响着近岸物质运输和地貌演变。基于Delft 3D FM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伶仃洋在1 970 s、2 010 s和2016年治导线岸线条件下的潮汐运动。通过非稳态调和分析和偏度计算方法,量化了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对于岸线变化的响应,并通过分析不同分潮组合的贡献,探讨潮汐不对称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伶仃洋的大小潮涨落潮的潮高不对称性不同,岸线向海推进会增强潮汐不对称性的涨潮优势。岸线向海推进会增大浅水文分潮的潮汐振幅,减小天文分潮的潮汐振幅,同时加快潮波传播速度。天文分潮组合对潮汐不对称性的贡献向上游逐渐减弱,而浅水分潮组合的贡献则逐渐增强。

    • 江木春,江午浩

      2025(2):150-156

      Abstract:

      针对黑沙洲水道分汊多、流量大且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流复杂的综合特点,对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的现场实践工作,对水文观测中的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比降观测、水文断面测量等进行深入研究,依托现代新设备和新技术,优化布设水文断面和水尺位置,高效组织实施,提高工作效能,获取完整详实的水文观测数据。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文观测中存在的问题,为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专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王召兵,郭婷婷,周昔东,胡瑞昌,袁 浩

      2025(2):127-134

      Abstract:

      在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工程背景下,船闸泄水时引航道内易产生非恒定流,造成引航道内流场紊乱,严重影响引航道内船舶航行和停泊安全。以木京船闸为例,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对引航道通航水力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针对一线船闸泄水时对二线船闸及引航道内非恒定流通航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线船闸双边同时泄水时,引航道内流速不满足船舶航行和停靠要求,且在二线船闸隔流堤前沿形成回流及斜、横流,进而影响船舶进出二线船闸的安全;采用推荐的旁侧泄水方式后,引航道内水流流态得到改善,通航水流条件满足安全通航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双线船闸泄水方式提供解决思路。

    • 朱政涛,江青蓉,黄 东,李海彬,陈鑫池

      2025(2):72-80

      Abstract:

      以北江左岸某码头工程为例,采用有限体积法分别建立北江韶关(二)水文站—濛浬水电站长约37.0 km河段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及工程上下游长约4.6 km河段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建设方案下河道行洪水位、流速分布、蓄洪容积的差异。结果表明:当洪水频率在50 a一遇至10 a一遇时,码头工程各方案下河道水位壅高值不超过0.02 m;水流流速和流态变化主要位于码头上游100 m至下游260 m的局部河段,不同方案下河道高流速区域变化较小,主槽动力轴线在工程前后不会发生重大调整;同时在港池清淤疏浚作用下工程后该河段实际蓄洪容积增加。最终从行洪安全及码头货物安全角度考虑,方案2为推荐方案,相关研究方法可为类似码头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 耿卫宁,宋海涛

      2025(2):81-88

      Abstract:

      在自动化码头海侧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陆侧集疏运四大系统中,堆场装卸系统差异性最大。中国港口行业在堆场布局方面持续创新,在“垂直布局+端头交互”模式和“水平布局+道闸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并应用转接模式和“垂直布局+U形通道”模式。通过对已投产不同堆场模式自动化码头数据收集,从安全性、土地利用率、作业效率、自动化程度、单箱能耗等关键指标上,研究分析不同堆场布局的特点,探索建立自动化码头堆场布局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估不同布局模式,为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并对当前正在规划的自动化码头堆场布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新建自动化码头堆场布局规划设计和传统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 上官弋非,何进朝,谢 峰,袁 浩,赵 江

      2025(2):142-149

      Abstract:

      芒旦滩河段是怒江中下游连续出现3个分汊的碍航滩险河段,水流条件复杂。为研究芒旦滩连续分汊河段碍航特性,通过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中枯水期不同流量对各汊道分流比、水面比降、水深条件和流速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芒旦滩连续分汊河段天然条件下的碍航特性为水面比降大、水深不足与水流湍急,且汊道组合R1-L2-L3水流条件优于汊道组合R1-R2-L3,建议开发汊道组合R1-L2-L3作为航道。研究成果可为芒旦滩整治以及类似的连续分汊河段航道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