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建设专栏
    • BIM+GIS+倾斜摄影融合技术在平陆运河工程规划阶段的应用研究*

      2025(5):1-7.

      摘要 (13) HTML (0) PDF 6.08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规模巨大、涉及专业众多、集成协调难度大。围绕运河航道线路论证、平面布置方案优化等重点内容,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手段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应用,并针对多尺度和多精度数据匹配、空间数据的坐标系转换等技术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实现项目多源数据的融合和信息模型的构建。同时,深入挖掘数字技术在规划方案比选、信息集成浏览、仿真模拟和虚拟漫游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赋能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决策优化与质效提升。

    • 平陆运河梯级方案极限优化论证*

      2025(5):8-12.

      摘要 (8) HTML (0) PDF 6.42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河线路和梯级方案属于运河工程的重大技术方案,开展多要素比选、多维度论证和多目标决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平陆运河航道线路和梯级布置数量的问题,在项目前期研究论证过程中,从水资源保障及综合利用、综合开发适应性、防洪安全及沿程渗漏、占地及生态环保、通航效率和通过能力、工程技术难度、工程投资等方面,对梯级方案开展极限优化研究。经研究论证,极限优化后的梯级方案和对应线路不能作为运河梯级和线路的推荐方案,推荐方案为三级梯级方案。

    • >综合
    • 中长周期波浪作用下双层水平板防波堤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

      2025(5):13-22.

      摘要 (4) HTML (0) PDF 11.63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层水平板防波堤是一种新型透空式防波堤,由于波浪能主要集中在水体表面,可据此设计防波堤结构形式,以实现消浪功能。基于FLUENT平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5种不同入射周期波浪的作用结果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双层水平板结构消浪特性及波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该结构消浪效果良好,并得到其消浪性能随相对板宽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各代表时刻下结构表面波压力分布情况,得到其与相对板宽间的联系;通过研究结构周围流场形态,分析结构消浪机理。

    • 流域空间视域下长江航运沟通工程战略谋划*

      2025(5):23-31.

      摘要 (10) HTML (0) PDF 2.58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支撑国家高等级航道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与完善、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等问题,分析长江航运沟通工程的发展逻辑,总结国内外有关运河开发建设经验,综合分析长江航运沟通工程的发展思路。研究表明:推进长江航运沟通工程要坚持流域视角、整体统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地理邻近、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经济适用的原则;综合提出10项航运沟通工程,打造长江水系“三横五纵两环”的航道总体格局,有利于实现航运价值最大化发挥和水资源跨时空共享;从分类有序推进、要素资源保障、重大技术储备、试点示范等方面提出有关工作建议。

    • 不规则波作用下潜堤透射系数试验研究

      2025(5):32-37.

      摘要 (7) HTML (0) PDF 1.46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波浪通过潜堤对堤后波高影响问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不规则波作用下相对淹没深度、相对堤顶宽度、前后坡坡度和波陡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不规则波作用下潜堤透射系数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相对淹没深度、相对堤顶宽度或波陡越大,透射系数越小;当坡比在1:1.0~1:2.5范围内时,前后坡坡度对潜堤透射系数几乎无影响;对拟合公式与常用经验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拟合公式能较好地计算潜堤透射系数。

    • >港口
    • 集装箱式临时码头建设要点分析*

      2025(5):38-43.

      摘要 (8) HTML (0) PDF 2.82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海外偏远地区港口工程勘察阶段液压升降钻探平台组装和出运,缺乏临时码头问题进行研究,以西非某港口项目为例,通过现场踏勘、市场调研,因地制宜地提出一种以旧集装箱为主体结构的重力式临时码头设计方案。阐述其设计思路和结构特点,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对集装箱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经工程实践,该临时码头施工便捷、简单实用,成功地解决了钻探平台出运问题,达到预期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某山区河流踏步结合S形斜坡码头平面布置

      2025(5):44-48.

      摘要 (5) HTML (0) PDF 2.28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区河流岸坡地形陡、河道断面窄、水位变幅大。针对常规汽车下河斜坡码头布置形式占用岸线长、土方工程量大、工程投资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踏步结合S形斜坡的码头平面布置形式,能够满足山区居民日常出行及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需求,同时克服常规汽车下河斜坡码头的缺点。经工程实例对比,踏步结合S形斜坡的码头平面布置形式对山区河流地形特征的适应性更强,有效减少对岸线的占用和土方的开挖回填量,降低施工难度,节省工程投资。

    • 内河大水位差高桩码头系靠平台结构设计优化

      2025(5):49-54.

      摘要 (5) HTML (0) PDF 3.46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桩码头可通过设置多级系缆平台的方式适应内河大水位差的特点,通常系缆平台常采用钢结构。针对钢结构易腐蚀、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的问题,以高桩码头系靠平台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钢结构以及优化混凝土结构的对比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横梁、桩基的受力情况,并对比两种结构的投资。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混凝土结构可增加码头平台前沿系靠结构的整体性,有效降低桩基最大弯矩,使结构更为有利,但横梁弯矩、剪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优化混凝土结构可明显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后期维护工作。

    • 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增设加注功能关键问题研究

      2025(5):55-62.

      摘要 (4) HTML (0) PDF 2.99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沿海现有液化天然气(LNG)码头主要满足进口LNG运输船的接卸需求,极少具备对加注船进行反向输装作业的功能。为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减少工程投资,对现有大型LNG接卸码头通过改造,以满足小型加注船泊靠泊加注作业是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浙江某LNG接卸码头增设加注功能改造为例,对其靠船墩中心距、装卸臂接头作业范围适用性、系缆布置等进行研究,对船体相关工艺参数与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复核,对不同工况下卸料臂作业包络线与船体、码头构筑物的适配性进行分析验证,并采用OPTIMOOR系泊软件仿真模拟不同吨级船舶在不同工况、环境条件下自由度及系缆力数值。最终提出增设间距32 m靠船设施,增设变径管组件、岸用导缆器、缆绳数量等设施,以及根据不同偏拢、偏开风向适当提升风力、波高靠泊标准的解决方案。

    • 三峡库区应急抢险打捞基地建设

      2025(5):63-70.

      摘要 (5) HTML (0) PDF 4.44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历年长江干线上游各辖区水上交通事故分类统计,针对三峡库区以及近坝河段水上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从交通条件、岸线条件、规划条件、陆域用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选定秭归县福广码头建设三峡库区第1座应急抢险打捞基地。水域码头采用直立式,满足库区水位落差大以及不同水位船舶靠泊的需求,陆域建设训练场地、配套用房,便于救援人员值班待令,采用模块化打捞设备,为快速专业抢险打捞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建成后可保障三峡库区航运安全,提高三峡库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抢险打捞快速响应能力。

    • 黄骅港大宗散货码头煤炭堆场工程设计要点

      2025(5):71-79.

      摘要 (3) HTML (0) PDF 6.60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如何充分利用不规则地形满足多功能需求和优化工程投资等问题,进行黄骅港大宗散货码头煤炭堆场设计研究。通过对工程整体的功能分析,分别采用堆场同侧进出实现不规则地形的充分利用;采用交叉双尾车实现与斗轮堆取料机相连带式输送机的双向运行;采用智能控制变频驱动技术实现带式输送机不同输送能力的需求;采用在堆料机上设置滚轴筛实现煤炭筛分功能等,满足了各项功能的需求,使该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 >航道及通航建筑物
    • 非恒定流对丁坝局部冲刷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2025(5):80-86.

      摘要 (6) HTML (0) PDF 2.42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丁坝作为整治结构广泛应用于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中,但其损毁现象十分普遍,天然水流基本均为非恒定流,不同的非恒定条件对丁坝局部冲刷影响不同。利用FLOW-3D中的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volume of fluid)模型,研究水流非恒定性对丁坝周围局部冲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流量变幅的增大会使得坝头冲刷坑的长度、宽度以及最大冲深增大,并且会使冲刷宽度更快达到临界宽度。洪峰次数会影响冲坑最大冲深的形成过程,洪峰出现的越晚,最大冲深发展速率越小。冲坑长度和面积与洪峰次数无明显关联,但洪峰次数越多,冲坑宽度会更快达到临界值。洪水持续时间越长,冲坑最大冲深的增长速率越减慢,最终达到临界值。洪水持续时间越长,冲坑的长度和面积越大,冲坑宽度会更晚达到临界值。研究成果可为洪水期维护丁坝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 船闸非对称式下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优化*

      2025(5):87-95.

      摘要 (6) HTML (0) PDF 5.55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船闸下游引航道采用非对称式布置,引航道沿横向分流不均、停泊段船舶受力较大等问题,进行船闸输水非恒定流过程下游引航道内的水位波动特性、表面流场结构和船舶受力特性研究。依托某典型船闸工程,采用比尺为1:30的船闸整体水工物理模型开展研究。试验成果表明,针对非对称式引航道整体布置,泄水口内消力槛的组合布置也应为非对称形式,才能起到调节引航道内横向分流比的作用,且消力槛距离泄水口不可太近,以免产生阻流作用;在不产生回流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停泊段侧流量,可以明显改善船舶泊稳条件。研究成果可为船闸引航道及泄水口消能工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 吴淞江工程苏州河西闸施工期导流明渠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2025(5):96-102.

      摘要 (3) HTML (0) PDF 6.75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吴淞江工程苏州河西闸施工期采用导流明渠通航方式,明渠上下游存在水中设墩桥梁、泵闸、高压铁塔、弯道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航条件复杂。为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分析导流明渠水流条件与船舶通航的适应性,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对施工期间各工况下的水流流态进行分析计算,重点验证导流明渠及上下游桥区、弯道等通航风险较大航段内的通航水流条件。结果表明,导流明渠水流条件满足规范要求,具备通航可行性。相关分析为明渠航路布置、通航技术参数确定、通航保障设施设置等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三峡库尾和尚滩段错口型急滩整治方案

      2025(5):103-110.

      摘要 (8) HTML (0) PDF 10.58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三峡水库蓄水至175 m以来,长江上游库区段航道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但库尾段航道在汛期仍存在多处礁石碍航问题,需通过整治措施改善通航条件。以长江上游涪陵—丰都河段错口型急滩——和尚滩为例,针对其汛期碍航问题,通过收集实测资料并结合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分析其碍航成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分析整治效果。结果表明,通过采取切除右岸和尚滩和左岸郭家嘴礁石的整治措施可有效改善和尚滩汛期流速急、礁石前沿横流强、后方回流旺盛等不良流态问题。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尾段错口型急滩的整治提供技术支持。

    • 长江中游马家寨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2025(5):111-115.

      摘要 (5) HTML (0) PDF 2.73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经历了剧烈的冲淤调整。马家寨水道作为其中重点水道之一,为了解该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规律,有必要对其开展河床演变分析。利用马家寨水道历年原型观测资料,对该水道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该水道河道单一,主槽相对狭窄,航道条件良好;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带来的冲刷总体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间,该河段将依然表现出冲刷为主的变化特点,一般水文年份缓慢冲刷,遇大洪水年右侧边滩体有可能冲刷下移、尾部冲散;由于河宽有限、滩体规模有限,冲刷对于河道及航道的影响总体在可控范围内。

    • 三峡升船机上游水位预警办法研究

      2025(5):116-121.

      摘要 (8) HTML (0) PDF 2.72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三峡升船机上游水位处于150 m以下时三峡船闸灌水时间内上游引航道水位变幅过大的问题,进行了三峡升船机上闸首水位与三峡船闸灌水时刻关系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三峡船闸南北两线灌水引航道内波动叠加后三峡升船机上闸首水位变化规律,得出三峡升船机上闸首最大水位变幅与三峡船闸双线灌水时刻的数学关系,并据此提出升船机上游水位预警办法。通过实际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计算误差值,得到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通过预测模型建立的升船机上游水位预警办法能够为升船机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 长沙枢纽三线船闸工程总体布置

      2025(5):122-128.

      摘要 (7) HTML (0) PDF 6.54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沙枢纽三线船闸受已建双线船闸制约、边界条件(道路、已建船闸、船闸控制楼等)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坝址选择、船闸轴线布置、船闸平面布置方案比选以及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条件试验成果验证。船闸平面布置通过直进曲出和曲进直出方案展开对比分析,确定直进曲出方案为最优方案,提出船闸平面布置应结合用地、周边制约条件、水流条件、实施可行性、过闸效率、对已建船闸干扰程度以及投资等进行比选,结合工程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工程投资,兼顾工程施工及运营管理方便。该船闸总体布置方案和相关技术措施对周边环境复杂的多线船闸布置有借鉴意义。

    • >地基与基础
    • 人造基床在沿海码头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2025(5):129-135.

      摘要 (4) HTML (0) PDF 5.84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波舟山港域某沿海码头项目引桥基础施工为背景,针对覆盖层薄弱水域引桥桩基的施工难题,深入研究了人造碎石基床的稳桩工艺。通过建立人造碎石基床,改善软弱地基承载力,提高桩基的稳定性,确保引桥结构的安全可靠。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厚度的人造碎石基床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人造碎石基床能够有效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显著增强桩基的稳定性,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碎石桩复合地基在船闸结构的应用

      2025(5):136-140.

      摘要 (4) HTML (0) PDF 3.37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江西信江双港船闸因开挖范围受限而采用的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通过基于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在船闸工程中的应用,着重分析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控制作用。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并与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论表明,有限单元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复合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呈线性负相关,增加复合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可有效降低沉降量;实测沉降量与采用现场平板载荷模量计算的模型较一致。

    • 复杂海床地形条件下的斜坡堤设计方案

      2025(5):141-148.

      摘要 (4) HTML (0) PDF 4.66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斜坡式防波堤的断面与结构设计,现行行业规范推荐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主要来源于实际工程调查与统计资料、相关模型试验资料、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等,具有普遍性与指导性,但对斜坡堤前海底坡度、水深突变等相关内容没有详细条文说明,而近岸波浪要素受地形与水深影响大,特别是礁盘这类复杂海床地形下,波浪运动形态复杂,常规的设计方法并不适用。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海床地形下的斜坡堤设计断面进行验证,从护面结构、护脚棱体、越浪量及胸墙稳定性等方面对比分析规范设计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差异并给出相关建议,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 >施工
    • 深中通道长距离沉管快速浮运纵倾姿态研究*

      2025(5):149-155.

      摘要 (4) HTML (0) PDF 6.04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型沉管长距离浮运一直是困扰沉管隧道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以深中通道工程为例,沉管浮运距离长达50 km,需要经历多次航道转换,面临巨大的施工风险。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高速工况下沉管的浮运姿态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深中通道沉管实际施工过程的姿态变化进行现场观测。结果表明,浮运航速5.12 kn时,物理模型在无浪流影响情况下沉管的纵倾角最大可达0.27°,而顺浪情况下纵倾角最大为0.16°,沉管顶部出现明显上水现象。航速4.25 kn时,实测沉管的最大纵倾角为0.19°,实测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趋势基本吻合。

    • 基于智能架设平台的高桩码头上构快速安装技术*

      2025(5):156-162.

      摘要 (5) HTML (0) PDF 4.62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安装中,传统浮式吊装工艺存在对恶劣海况适应性差、设备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依托江苏盐城港大丰港三期通用码头3号泊位工程,研发基于智能架设平台的高桩码头上构快速安装技术。应用结果表明:架设平台在开敞海域具有高抗浪性,具备快速安装预制横纵梁、靠船构件、预制面板,并辅助现浇桩帽等功能。提高了构件安装自动化水平,平面精度达±1 cm,安装效率平均提升42%,作业人数减少58%,实现了预制构件的全覆盖、流水式安装。该技术促进了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安装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进步,应用效果显著。

    • 基于航道边坡挖掘的绞吸船绞刀高精度定位方式

      2025(5):163-168.

      摘要 (4) HTML (0) PDF 2.46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绞刀定位方式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国外某疏浚工程航道边坡施工为例,开展绞刀高精度定位方式研究。国外疏浚工程对边坡的高要求致使传统绞刀定位方式难以为继,施工效率大幅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增长。采用绞刀平面系统误差分析及船舶平面定位校核、绞刀挖深系统误差分析及绞刀挖深校核、绞刀包络线挖深修正等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效果验证,总结出一套基于航道边坡挖掘的绞吸船绞刀高精度定位方式,大幅提高边坡施工的精度和质量,其成果能够加快自动挖泥系统的应用落地与普及,为类似绞吸船高精度施工提供参考。

    • 不同布孔间距下凿岩锤冲击海底极坚固岩石破岩效果研究*

      2025(5):169-176.

      摘要 (4) HTML (0) PDF 9.34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采用钻孔+凿岩的破岩工艺处理某锚地海底极坚固岩石时存在破岩效率低、锤头磨损严重等问题,开展不同布孔间距下极坚固岩石破岩效果模拟和工程试验,分析岩体内部应力损伤发育过程、不同布孔间距下破碎效果。结果表明:钻孔+凿岩的破岩工艺清除海底极坚固岩石时,采用35 t斧头型凿岩锤破碎0.4 m×0.5 m(宽×长)布孔间距下的岩体破岩效果最佳;受锤头形状及临空面的影响,岩体内部应力多向锤头两端、临空面以及深部扩散,形成以张拉破坏和拉剪破坏为主的损伤区域;相较于方形布孔方案,矩形布孔方案显著扩大了破坏范围,具有更好的破岩效果。

    • 省级CORS网在长距离运河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

      2025(5):177-182.

      摘要 (3) HTML (0) PDF 2.57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省级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服务站(CORS)网在长距离运河控制网中的控制点精度可靠性问题,进行比对分析研究。依托平陆运河工程,以省级CORS网建立的控制点为基础,利用传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静态联网方式检验省级CORS网解算的控制点平面坐标精度,利用三等水准测量成果检验CORS网解算的似大地水准面高程成果精度。结果表明,省级CORS网解算的平面坐标精度准确可靠,似大地水准面高程成果精度可达到图根级。该方式不仅作业效率高,且经济效益好,对后续类似长距离运河建设中的控制网测量方式具有指导意义。

    • 基于CFD-DEM的黏土耙头切削数值特性研究

      2025(5):183-189.

      摘要 (2) HTML (0) PDF 6.80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硬质黏土挖掘是长期困扰疏浚行业的难题,针对连云港地区硬质黏土疏浚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基于离散元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针对不同黏聚力的黏土疏浚过程,进行黏土耙头切削数值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压力高压冲水在疏浚软黏土时效果较好,在疏浚硬质黏土时无法进入土体,造成耙头切削阻力大、耙头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在施工硬质黏土时,应提高高压冲水压力,从而提高疏浚效率。

    • 绞吸船开挖岩石能效分析*

      2025(5):190-193.

      摘要 (3) HTML (0) PDF 1.84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绞吸船疏浚施工因其水下作业的不可视性,不仅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性能的精确判定,准确把握绞吸船挖岩生产效率是目前工程施工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入海口近海段航道工程某绞吸船开挖岩石试验工程为例,基于三维图形软件,构建航道疏浚模型,利用船舶监测系统统计数据,分析绞吸船开挖岩石施工质量和挖掘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三维模型与监测系统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土质类别判别、统计方面更为精析,挖掘生产效率计算更为精准,施工质量分析更为直观。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后期船舶施工提供参考。

    • 大型绞吸船黏性土质边坡高精度一次成型技术

      2025(5):194-199.

      摘要 (3) HTML (0) PDF 2.77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伊拉克某疏浚工程采用大型绞吸船进行基坑边坡施工,工期仅为3个月。针对边坡精度要求高、坡比复杂、黏性土质不易坍塌成坡的问题,进行大型绞吸船黏性土质边坡高精度一次成型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绞刀横移速度、绞刀起升速度进行修正,实现绞刀横移速度与起落桥速度的匹配控制;通过开展典型施工和大量现场实验,确定上坡正刀挖掘、上坡反刀挖掘、下坡反刀挖掘、下坡正刀挖掘4种施工方法在不同挖深情况下的最佳绞刀横移速度,保证边坡质量。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手动边坡施工一次成型,满足工程高精度、短工期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平均超宽由原来的2.0 m减小至约0.5 m,边坡修复效果显著。

    • 一种改进的勘察取土质量评价方法

      2025(5):200-206.

      摘要 (5) HTML (0) PDF 1.43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勘察取样扰动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价取土扰动程度,以及评价取土器取土质量,更是工程实际中的棘手问题。针对取土扰动因素众多、扰动评价指数不能体现人为扰动情况,从取土扰动因素分析着手,将不可避免的扰动因素卸荷扰动从总体扰动评价中分离出来,提出卸荷扰动理论公式,并通过多种取土器取样试验验证该公式的合理性,最终给出一种改进的扰动评价方法,可更好地评价取土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