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1-8.
摘要:为科学评价我国邮轮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推动“十四五”乃至未来各沿海城市邮轮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邮轮产业统计分类、邮轮属地产业与关联产业的不同内在机理以及产业遴选评价准则等设定,构建考虑邮轮产业与邮轮市场耦合效应的“两阶段多维度”邮轮产业遴选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在海南进行具体应用,结合海南经济产业特点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明确提出9大类邮轮产业的不同发展定位及各类产业的发展重点,以更好地支撑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乃至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2023(8):9-13.
摘要:为了合理评估我国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我国临港产业发展优劣势,以11省市的61座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和相关方法计算我国各沿海城市的临港产业产值,并从总量、行业角度和城市贡献度进行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沿海城市及沿海城市的临港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到空间分布趋势。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沿海城市中临港产业较为发达,超过3成城市临港产业产值接近或超越1 000亿元规模,其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范围内聚集最为密集,61座沿海城市可分为4个层级。
2023(8):14-20.
摘要:在分析珠三角沿海港口主要腹地经济、贸易增长变化和重点产业产品产量变化等基础上,系统回顾港口货物吞吐量、分重点货类吞吐量及其结构性变化特征。基于未来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判断,针对不同货类特点及适应性,综合选择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曲线拟合、货运强度、弹性系数等多种预测方法,对珠三角沿海港口货物和分货类吞吐量进行分析预测。预计未来,珠三角港口货物吞吐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2025年货物吞吐量规模在17.0亿t左右,2022—2025年期间年均增速在4%左右,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将达0.7亿TEU,2022—2025年期间年均增速在3.2%左右。
2023(8):21-27.
摘要:针对现有结构监测方法尚无法对码头的不规范靠泊进行实时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用于对架空直立式码头船舶撞击力的实时监测。结合架空直立式码头的结构特点,基于广义结构刚度对码头桩基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对监测桩基进行优化选择。以重庆新田港码头一期第10结构段为概化研究对象,按1:20的比尺构建码头物理模型,模拟不规范靠泊作用。将采集的优化桩基的应变数据用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与验证。该预测模型对于撞击力的作用位置识别精度为0.98,对于撞击力的作用强度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34%。
2023(8):28-32.
摘要:油轮单点系泊系统采用孤点式布置,无陆域设施可依托,发生事故时仅依靠机动船舶进行应急防护,因此最大可信事故消防和溢油的应急设施配置至关重要。依据《油气化工码头设计防火规范》,结合单点系泊特点,引入池火和安全防护距离的理念,提出消防船的能力配备要求;针对装卸作业时无固定围油栏的特点,提出自行配置的溢油应急设施达到一级防护能力要求;通过对比《船舶溢油应急能力评估导则》《油轮单点系泊作业安全要求》2个行业标准,提供了各项溢油应急设施的计算方法和最低配置要求。
2023(8):33-37.
摘要:基于国内外设计规范和部分国际工程案例,对防波堤与护岸结构设计中在不同重现期下所采用的允许越浪量、护面块石稳定以及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标准等内容进行介绍和探讨,其考虑设计工况的重现期、结合工程防护功能特点采用基于性能的多级验算标准设计理念值得在国际工程中进行推广。相比之下,国内传统设防标准主要针对效应设计值,对于抗力设计值、结构规定限值等验算标准的规定还比较单一,建议可在规范中增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工程结构特点的多级验算标准。
2023(8):38-42.
摘要:针对传统透空式防波堤消浪性能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密排斜桩的低透空率桩基防波堤,采用桩侧设置肋板及桩位前后轴线交叉布置的方式,实现迎浪面的全遮挡。以某陆岛交通码头工程为例,对密排斜桩结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对密排斜桩本体、肋板、吊耳及上部结构连接等设计细节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型防波堤透射系数可降低至0.2以下,适用于波高较大、周期较长的波浪环境。
2023(8):43-50.
摘要:针对近岸滩涂区建设海堤过程中需进行海堤口门设置,建立近岸滩涂区数学模型作为研究手段,应用水动力和水质模型模拟海堤所在滩涂区的水动力条件和海堤所围水体与外海交换情况,研究海堤口门尺寸大小与口门处水流流速、所围水体的交换时间、交换率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近岸滩涂区受地形高程的影响,在落潮阶段大部分滩涂区均有露滩现象,在该区域建设海堤时,当口门设计尺寸超过100 m时,可保证通过口门处的水流最大流速控制在1 m·s以下,也可实现在1个潮周期海堤内部的水体全部下泄至外海,与外海的水体实现100%交换率,为后期海堤口门设置提供决策依据。
2023(8):51-55.
摘要:非轴对称沉箱在长距离浮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结构偏心问题。基于沉箱在偏心状态下所受静水压力分布,利用力矩平衡法原理,得到偏心沉箱初始倾角的计算方法,并以吃水型宽比和偏心距型宽比为变量,计算出外形尺寸与质量分布对初始倾角的影响,最终根据沉箱的重力-浮力的几何关系推算出偏心沉箱的定倾半径,并总结了初始倾角及型宽吃水比对定倾半径的影响规律。该研究提供了沉箱偏心浮运的浮游稳定的计算方法,可为长距离沉箱浮运的安全储备评估提供依据。
2023(8):56-62.
摘要:目前长洲水利枢纽共有4线船闸,2021年下行量达1.19亿t,船闸运行接近饱和。为研究新建船闸建设方案,需结合过闸运量预测,分析既有船闸和新建船闸的通过能力。根据过闸船舶统计数据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2030年过闸船舶的组成、各吨级船舶的平均载重吨和装载系数。采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模拟船舶随机到闸和排档过程,考虑多线船闸不同的调度规则,构建了船闸群的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按船舶随机到达顺序依次过闸的规则,船闸总体通过能力相对较优;五线船闸选新闸址建设,且闸室平面尺度宜为340 m×34 m。
2023(8):63-69.
摘要:交叉河口淤积影响船舶正常航行,易发生搁浅事故。为充分发挥航道的航运功能,应及时分析碍航原因,制定航道疏浚方案,确保航道通航顺畅与安全。以通扬运河与泰东河交叉河口为研究区域,构建二维Delft 3D水沙模型,结合实测分析其泥沙运动规律与地貌演变特征。基于不同疏浚高程和疏浚边坡设计6个航道尺度方案,并通过模拟分析得到兼顾过往船舶航行安全和疏浚经济成本的优化方案。本研究可为类似交叉河口的航道尺度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
2023(8):70-76.
摘要:运河工程沿线渠道开挖将产生大面积的人工创面,采用生态岸坡防护工程对创面修复有积极作用。以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岸坡防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资料和现场调研梳理了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生态岸坡防护结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引江济淮工程生态结构选型主要受地质条件及特征水位影响,土质岸坡常水位以上采用30%孔隙率的混凝土预制块体结构,枯水位局部河段试验性采用带有鱼巢功能的水下矩阵块体结构。膨胀土区域采用大框格预制块体结构及柔性水位保持毯材料,孔隙率分别为79%和95%,使用区域均位于最高洪水位以上。
2023(8):77-84.
摘要:桥梁布设在通航水域的桥墩以及通航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舶的航行,划定桥区水域对指导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当前桥区水域法规中船舶航行限制,分析划定桥区水域的影响因素;以桥梁涉水桥墩对航道内在航船舶的影响为依据,基于船舶领域理论设计了桥区水域宽度和纵向长度计算方法,可依据桥梁特点及航道水域特征对桥区水域进行划定,实现桥区水域划定的一桥一策;利用该方法对长江某大桥的桥区水域进行划定。结果表明,与传统桥区水域划定方法相比,该划定方法能够在保障船舶桥区航行安全的基础上,减少对航道内正常航行船舶的约束,同时可避免岸线资源的浪费。
2023(8):85-89.
摘要:针对向家坝枢纽日益增加的通航需求,为保障向家坝枢纽正常运行,2019—2021年对向家坝近坝通航水域持续性水沙监测,采用3年的实测地形资料,结合向家坝库区水沙特性对重点水域冲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坝上游翻坝码头逐年淤积,但淤积量不大;凉水井码头逐年冲刷,冲刷区域主要位于深槽;坝下游航道冲刷较为明显。须持续对加强翻坝码头和坝下通航水域监测和分析,以保障涉水建筑物稳定、船只通航安全。
2023(8):90-95.
摘要:软体排是长江中下游航道主要的洲滩防护结构,其变形的应变响应特征对评估分析软体排服役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研究较少。针对目前软体排塌陷变形应变响应特征研究存在的难点,开展模型试验,研究软体排塌陷弯曲变形下的应变响应特征,并提出排体塌陷变形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排体塌陷变形时断面应变呈“双峰”型的分布特征;该分布特征是由于内部排体弯曲变形并向内卷缩,通过定点处的固定作用带动光纤受压,导致该部分感测光纤呈现负应变而形成。
2023(8):96-101.
摘要:航道整治工程中常使用潜锁坝来调节汊道分流比,一般由坝体和护底余排两部分组成,由于潜锁坝横跨深水大流速的汊道,对水流的调整作用明显,易引起河床局部剧烈冲刷,河床变化反作用于建筑物结构,导致局部变形甚至损毁。本文选取和畅洲水道左汊的两座潜锁坝为典型案例,采用实测资料结合水流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建筑物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建筑物发生变形的部位和局部损毁情况,探讨局部损毁的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坝体基本完整,变形主要发生在护底的余排边缘,排体损毁部位与建筑物附近冲刷较为剧烈的位置相对应,损毁原因主要有洪水期河道深槽主流冲刷、坝体变坡区下游水流紊乱淘刷和特殊水文年长时间洪水作用加速排体损毁3个方面。
2023(8):102-108.
摘要:航道是支撑沿海港口发挥枢纽门户作用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也是国家政府部门在规划、建设、养护等方面予以统筹支持的重要对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船舶大型化发展演变,我国沿海港口的航道建设规模也逐步提高,“沿海航道”称谓开始普遍使用,但其具体定义内涵、空间范畴划定标准等均未明确,进而也带来了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详细梳理了沿海航道相关的规范定义,分析了沿海航道的发展历程,综合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实际管理情况等因素,提出“沿海航道”内涵定义与规划编制的建议,为深化认识和把握“沿海航道”空间范畴、科学制定沿海航道规划方案、支撑政府部门合理决策、科学管理等提供了技术参考。
2023(8):109-113.
摘要:根据工程总进度安排,构皮滩水电站在2008年汛后下闸蓄水,位于水库内的第一级升船机需在蓄水前完成水下部分施工。受地形地质条件、左岸缆机平台布置、施工进度要求等因素制约,第一级升船机布置和选型极其困难。本文通过对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第一级升船机形式选择及布置方案进行研究,从技术条件、通过能力、施工工期、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采用常规全平衡式升船机形式与下水式升船机形式两种方案进行了全面比选,研究并提出了上游下水式垂直升船机创新布置方案,有效解决了升船机建设制约工程蓄水发电的核心矛盾。
2023(8):114-119.
摘要:针对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存在的碍航问题,通过对整治工程方案研究,确定了治理目标和整治原则,提出了结构设计思路。进一步优化了护底结构、高滩守护工程的结构形式、护岸加固结构以及水下增设鱼巢砖。通过物理模型动床试验研究了航道工程整治效果,并通过实施后的效果观测验证整治效果良好,整治工程达到了工程建设目标。
2023(8):120-126.
摘要: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上洛碛河段在三峡蓄水运用后,出现了泥沙回淤问题,对航道条件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上洛碛河段的卵石沙波群运动规律,研究表明:上洛碛河段的卵石沙波波长为40~60 m,波高变化约0.8~1.6 m。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航道整治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整治方案可有效改善上洛碛河段的通航条件,航道整治效果良好。
2023(8):127-133.
摘要:为查明三峡升船机船厢门侧止水聚四氟乙烯减摩层敷面磨损原因,根据船厢门实际运行工况,建立船厢门侧止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船厢门挡水与启闭工况,分析计算了不同橡胶材料和预压缩量对船厢门侧止水P头的最大接触应力、正压力及最大偏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船厢门侧止水P头的接触应力、正压力和最大偏移量均随着橡胶材料的硬度降低而减小,挡水水头越低,材料硬度的敏感程度越高;接触应力和正压力均随预压缩量的增加而增大,特别是预压缩阶段,正压力随着预压缩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最后提出,通过优化侧止水橡胶材料、减小预压缩量等方法可减缓船厢门侧止水聚四氟乙烯减摩层敷面的磨损。
2023(8):134-138.
摘要:以金沙江白鹤滩库区为例,对于老君滩滩王所在的变动回水段河床比降大,无法采用整治措施达到规划航道等级的要求,传统的用保证率流量和坝前水位组合方案不符合实际航运要求及通航情况。探讨采用类比溪洛渡运行的方法,并考虑白鹤滩回水及整治措施的影响,综合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同时对天然情况和整治措施后的通航保证率分段计算,以供航道整治决策。
2023(8):139-143.
摘要:对葛洲坝船闸1990年实施计划性大修制度以来的人字闸门底枢检修实践进行总结,上、下游人字闸门底枢分别为18~24 a和12 a的检修周期能够满足底枢的正常运行。轴瓦和蘑菇头接触面达标是保证底枢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上、下游人字闸门底枢分别采用不拆离和拆离门体的方式检修,采用球心垂直位移的方式对底枢轴瓦、蘑菇头进行加工修理,轴瓦直径采用蘑菇头相等尺寸,蘑菇头不采用有堆焊层形式;采用碳弧气刨将旧轴瓦断开取出、新轴瓦冷冻安装的轴瓦更换工艺。检修工艺节省费用,缩短了工期。增加防底枢永久移位装置可防止因泥沙进入造成底枢永久移位。
2023(8):144-148.
摘要:针对李家洲边滩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根据滩面地势平坦、流速缓慢,表层为软塑、局部流塑状淤泥质粉质黏土,具有高含水率、高孔隙比、低渗透性、较高灵敏度、低强度、高压缩性、流变性等工程性质,陆上滩面防护选择透水性好、能促进泥沙落淤、有利于植被生长、改善滩面生态环境、环保性较好的三维加筋网垫。大大减少了滩面的土方开挖,有利于水土保持,对自然生态、水流环境影响小,具有生态修复功能,整体生态效果良好。稳定了当前滩槽格局,防止航道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
2023(8):149-156.
摘要:老木孔航电枢纽是岷江干流下游乐山—宜宾162 km河段近期开发4个航电梯级中的第1级,其施工期的通航条件将直接关系到岷江乐山—宜宾段大件船舶运输。为保障施工期岷江航道畅通,施工一期采用左岸扩挖明渠临时航道通航。采用水工物理模型试验与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施工一期第1个枯水期三江村左汊通航期枢纽坝区通航方案及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左岸扩挖明渠疏浚、明渠进口段布置、明渠下游出口及连接段布置推荐方案,以及相应的通航水流条件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老木孔枢纽施工期坝区推荐布置方案通航水流条件良好,获得的最小和最大通航流量满足施工期通航要求。
2023(8):157-162.
摘要: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近年的水沙条件变化,认为2022年汛期反枯水情将给航道养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总结近年的航道养护疏浚实践,提出了长江上游航道养护疏浚工作主要存在重点浅滩不利演变趋势加剧、碍航浅滩数量增加、碍航时间和维护疏浚时机高度集中、疏浚组织难度大等问题。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水文条件下多水道集中出浅问题,提出加强中长期水情预测预报、对重点浅滩进行精准设计、采取将航道养护疏浚和整治建筑物维修相结合的综合养护方式,可为航道养护和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2023(8):163-169.
摘要:三峡库区消落带周期性干湿变化引起岸坡水土流失,导致部分土体裸露,植被覆盖较少,生态修复困难。在外部降雨及波浪的共同作用下,消落带岸坡表层土体受冲刷掏蚀,侵蚀加剧,土壤流失加重。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质岸坡为研究对象,分析降雨和波浪复合作用下的侵蚀权重,研究特拉锚垫结构在复合侵蚀作用下的防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波浪因子和降雨因子平均侵蚀比重分别为71.23%、49.56%,复合水力侵蚀中波浪为主要侵蚀因素。特拉锚垫具有较好的抗侵蚀性,在复合水力侵蚀中可平均减小约65.2%的土壤流失量,加入石笼网结构后可提升约20%的抗侵蚀。对类似土体侵蚀分析与护岸结构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023(8):170-175.
摘要:某船闸闸址下伏深厚软土,地质条件复杂,船闸基坑开挖深度较深。为满足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变形要求,兼顾船闸施工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拟在双排桩支护方案基础上增设2道装配式钢支撑。以装配式钢支撑与双排桩组合支护形式为研究重点,利用 GTS-NX有限元软件,模拟船闸深基坑施工过程。监测数据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特征、周边建筑物沉降特征与工程实测结果基本吻合。钢支撑可有效限制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用装配式 H 型钢支撑加固软土深基坑可行。
2023(8):176-183.
摘要:某大型LNG储罐区吹填地基土质软弱且液化严重。根据地质条件及前期试验,提出动力排水固结法为主,局部穿插或全搭接水泥搅拌桩等多种处理方案,并进行大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沉管碎石桩在桩长范围内均能有效提升桩间土强度,并消除砂土液化;基于有效夯击能的改进Billam方法,能够较好地估算强夯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动力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吹填砂土,但处理后的地基刚度远低于水泥搅拌桩方案;对于吹填软土较厚区,动力排水固结法+穿插水泥搅拌短桩方案与全搭接水泥搅拌长桩方案均能大幅提高复合地基强度,可按软土厚度情况分区使用;吹填区的大型单体建筑物地基,采用多方案组合进行分区处理的思路基本可行,且有助于节省工程费用。
2023(8):184-189.
摘要:沉降变形监测与预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然而因为成本及监测点破坏等客观情况,沉降数据往往出现不完整或时间间隔不固定的问题,导致预测精度的下降。本文针对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某码头项目深厚软黏土层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改进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平均误差率都小于15%。2)相较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曲线的中后段更贴近沉降监测数据,模型整体精度较高,证明了新模型的优越性。3)S17预测精度最差,可能由于沉降数据过少,且初始时间间隔较大。建议沉降监测应在成本范围内尽量频繁和完整。
2023(8):190-196.
摘要:无围堰吹填技术是开敞海域最理想的快速吹填成陆工艺,结合成熟的无围堰砂土吹填经验,研发高效、可靠的无围堰黏土吹填技术是提升淤泥质开敞海域吹填效率的重要方向。依托连云港某岸线修复工程,提出采用团块状硬质土泥饼取代传统泥浆材料的无围堰吹填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段的多方案对比与施工参数的反复调整,提升了吹填土体自然排水与沉降效率。结果表明,基于黏土团块吹填技术所形成的土层在吹填后4~5 d内迅速沉降,主固结基本完成,施工机械可安全进入吹填区域;经过两个半月的自然固结沉降,吹填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45 kPa以上。黏土团块吹填技术能快速成陆,利于节能减碳、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3(8):197-203.
摘要:为解决生态清礁的迫切需求,铣挖法作为机械开挖岩石的方法被用于水下清礁。本文根据铣挖清礁的现场试验资料,基于离散元3DEC模拟铣挖清礁的过程,研究不同施工参数(输出扭矩、工作压力、吃刀深度、摆臂速度)的破礁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输出扭矩和工作压力对铣挖头的运转情况影响显著,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铣挖头出现卡刀现象;铣挖头卡刀会增加截割阻力影响截齿寿命;铣挖头正常运行的比能耗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摆臂铣削的截割阻力和铣挖效率均随吃刀深度和摆臂速度增大而增大;比能耗随吃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摆臂速度呈指数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对铣挖破礁实际施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8):204-208.
摘要:针对波浪条件下传统的平板驳船和履带吊车配合振冲碎石桩施工桩位偏差大、时利率低、安全隐患高等问题,通过船舶改造、改进振冲设备、优化施工工艺,结合唐山港某防波堤堤头改造工程,提出一种钢桩定位抓斗船改装、送料振冲一体水下振冲碎石桩施工技术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案满足施工安全性、桩位精度等要求,在类似工况下具有推广价值。通过模块化的改装,拓展了船舶应用范围,提高了成桩质量及波浪条件下的时利率,节约了工程成本。
2023(8):209-212.
摘要:为在可作业时间短且不连续海况条件下快速、高效、经济、安全地进行独立式墩台施工,采用全回转打桩船沉桩,在沉箱盖板上搭设施工平台,利用履带吊吊装立柱钢筋笼和钢模板、电机控制料斗启闭浇筑立柱混凝土、运输驳上放料槽运输混凝土长臂勾机浇筑墩台混凝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施工进度,保证了工期,节约施工成本,提高工效,确保人员安全,积累了恶劣海况下独立式墩台的施工经验,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2023(8):213-218.
摘要:针对海域人工岛环境以及深厚抛石层叠加情况下旋喷桩成桩质量差的问题,结合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实际工程,基于工艺试验对旋喷桩施工技术展开两阶段研究,通过抽水及回水试验验证其止水效果,并优化后续围护结构形式。结果表明:采用旋挖换填+旋喷注浆结合并基于理论计算公式的喷浆提升速度动态调控的旋喷桩施工方法成桩效果显著,可有效解决抛石层浆液流失的施工难题;灌注桩+桩间止水旋喷桩的围护结构形式能够满足基坑开挖的止水需求,可取消外排止水帷幕的施工。
2023(8):219-223.
摘要:采用振冲法处理粉细砂地基时,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对最终的地基处理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针对南美秘鲁某港口工程干燥松散粉细砂进行不同施工参数的现场振冲试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比较干燥松散粉细砂在振冲密实前、后不同位置处的密实程度变化情况。在加固干燥松散粉细砂时, 传统振冲工艺出现顶部欠密实的问题,分析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局部堆填,及时回填,减小水压,分层反插”的工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振冲施工工艺可有效加固松散回填粉细砂。
2023(8):224-230.
摘要:针对引江济淮工程J002-1标段护岸软体排出现的预制块挤压破损、施工效率低下等问题,对原设计方案护岸软体排结构以及施工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参考工程实例以及方案比选,采用C25混凝土预制块联锁片软体排结构和铺排船施工的方法。结果表明,优化施工方案技术上可行,预制块破损少、施工效率高,达到预期效果。软体排结构优化和铺排船施工工法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成功应用,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示范,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