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S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合
    • 淹没水射流破碎密实粉土试验研究

      2022(S2):1-5.

      摘要 (31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耙头在挖掘密实粉土时,使用常规高压冲水来辅助破土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为了解高压冲水破碎密实粉土的实际作用效果,采用现场试验和仿真分析的手段,对实验室制备的密实粉土开展常规压力高压冲水破土试验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高压冲水破土深度和宽度受喷嘴移动速度、靶距和直径影响较大,并呈现不同规律;挖掘密实粉土时,高压冲水虽然辅助破土作用不明显,但可以明显降低耙头挖掘阻力,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高压冲水。试验结论可为耙头设计和密实粉土施工工艺提供指导。

    • 白洋淀疏浚底泥电渗真空预压试验研究

      2022(S2):6-10.

      摘要 (28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寻求吹填湖库底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合规的脱水处理方案,以白洋淀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中试试验和应用示范的系统化工程研究方法,进行电渗真空预压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渗真空预压技术成熟,脱水效果明显优于真空预压,双面排水脱水效果明显优于单面排水,比真空预压技术的脱水费用高约1/3,满足生态合规性要求,便于进行后续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技术依据。

    • 基于切削理论的砂土土质特性与挖掘生产率关系

      2022(S2):11-14.

      摘要 (30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挖泥船施工效率预估是保障工程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绞吸船产量预测困难的问题,基于切削比能理论模型,建立绞吸船挖掘砂土生产率预测模型,确定挖掘砂土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准贯入击数是影响砂土切削理论比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际工程建立的砂土标准贯入击数与挖掘生产率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对砂土挖掘生产率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对绞吸船挖掘砂土理论研究或现场施工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 白洋淀污染鱼塘水体异位水质提升工艺试验研究

      2022(S2):15-21.

      摘要 (21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白洋淀污染鱼塘水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磁混凝-磁分离+生态塘、磁混凝-磁分离+芦苇湿地、生物超深净化处理系统、磁混凝-磁分离+生物超深净化处理系统+芦苇湿地4种异位水质提升工艺的工程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磁混凝-磁分离工艺对污染塘水的COD、TP去除率分别为42.7%、88.66%;生物超深净化处理系统对污染塘水的COD、TP去除率分别为60.50%、95.59%,处理后水质主要指标均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磁混凝-磁分离+生物超深净化处理系统对污染塘水的COD、TP去除率分别为62.96%、94.07%,与生物超深净化系统单独运行相比,生物深度净化系统可进一步降解磁混凝-磁分离工艺出水中污染物,但最终出水与生物系统单独运行相比不具优势;芦苇湿地对设备出水水质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对整套处理系统出水的COD、TP的去除率分别约为16.08%和33.1%。

    • 内河疏浚土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2022(S2):22-28.

      摘要 (23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疏浚土的综合利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节约型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大变形多功能土工环剪仪,对京杭运河施桥船闸段疏浚淤泥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约束压应力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河淤泥试样的密度、孔隙比、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等物理参数随着淤泥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生石灰固化剂的添加能够明显改良淤泥土的物理参数;淤泥固化土料的压缩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受到轴向约束压应力的显著影响。实际工程中建议增大固化土料的轴向压缩应力以提高土料强度。

    • >疏浚装备
    • 深层水泥搅拌船搅拌器切削砂土过程数值模拟

      2022(S2):29-32.

      摘要 (26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深层水泥搅拌船在海上进行砂土地基加固时掘进难题,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深层搅拌船搅拌器切削部件切削泥土和搅拌部件搅拌泥土的三维分析模型,土体的本构模型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应用单元损伤失效准则模拟砂土的破坏过程,并基于显式积分算法实现搅拌器切削齿切削砂土的动态过程仿真,分析搅拌器的切削阻力、切削功率和搅拌功率,以及正常工况下和极限工况下搅拌器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在极限工作状态下,搅拌器最大应力出现在端部,为231 MPa,满足强度要求。

    • 装备900泥泵的绞吸船长排距适应性分析

      2022(S2):33-38.

      摘要 (21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装备900泥泵的绞吸船功率储备设置不合理、船舶不适应长排距工程的现状,采用CFD仿真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泥泵转速增加量,使舱内泥泵扬程增加16.5%,水下泥泵扬程增加17%,进而提升船舶长排距施工性能;并对增加转速后的泥泵本体、轴系、泵盖连接螺栓及附属封水泵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确保泥泵在水力、结构与附属设备3方面均能满足船舶长排距的要求,为其他同类绞吸船舶提升排距提供方法借鉴。

    • 螺旋式机具疏浚性能及水动力特点研究

      2022(S2):39-42.

      摘要 (33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泥生态清淤是削减内源污染物、治理黑臭水体、提升水质的重要措施,但传统清淤刀具会造成底泥污染源的扩散和二次污染,影响清淤效果。天航局研发出一款新型的螺旋式机具,通过分析该机具的工作原理及生产能力、横移速度、泥浆吸入浓度等疏浚参数,使用CFD仿真技术对不同工况下机具的水动力特点进行研究,发现采用螺旋切削和输送能够获得较高浓度的泥浆,较小的螺距参数有助于吸入更多泥浆,并能减少底泥扰动,从而证实该机具具有良好的疏浚性能。

    • 基于SolidWorks的疏浚绞刀主体参数化设计

      2022(S2):43-48.

      摘要 (28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绞吸挖泥船作为疏浚行业的一种挖泥利器,其绞刀对挖泥船的挖泥能力影响巨大。目前设计绞刀时多以手动方式进行主体建模,其刀臂、大环和轮毂作为绞刀的主体结构,建模中存在参数较多、建模繁琐、精度不高的问题。为了缩短建模周期、提高建模精度,提出了一种参数化绞刀主体建模方法,并采用C#编程语言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调用内置的API接口实现了绞刀主体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自动化生成。结合面向对象编程理念,开发了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绞刀主体建模软件,实现绞刀参数建模和绞刀性能计算的融合,提供了绞刀标准化、参数化创建方式。研究成果可为绞刀主体的性能优化提供参考方向。

    • >疏浚工程
    • 格宾生态护岸适用性与施工质量控制

      2022(S2):49-53.

      摘要 (33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格宾护岸因其良好的耐久性、透水性、绿色性,特别适用于地质条件差、水流条件复杂的河岸护坡,但存在施工管控难度大等问题。为研究格宾生态护岸在工程中的适用性及施工质量管理,结合实际施工管理经验,依托典型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从技术措施、原材料控制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格宾生态护岸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并成功用于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提升了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应用成果可为类似格宾生态护岸施工提供借鉴。

    • 白洋淀清淤底泥改良制备绿化土技术研究

      2022(S2):54-58.

      摘要 (32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河湖环保清淤工程的实施,大量清淤底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社会关注问题。为解决清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难题,以白洋淀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中的土工管袋脱水底泥为研究对象,在底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河砂和蛭石作为改良剂,改善底泥的pH值、含盐量、有机质、质地、土壤入渗率5项主控指标。结果表明:河砂和蛭石均对底泥有改善作用,但蛭石对底泥质地改变不显著,同时考虑经济性、工程实操性等因素,选择河砂作为改良剂,添加比例为底泥质量(干质量)的25%~30%较为适宜,此时改良后绿化土的质地基本上处于壤土的范围内,最适宜于植物生长,且pH值、含盐量、有机质、入渗率等其余4项主控指标均能满足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的要求。同时,针对白洋淀生态清淤试点工程提出工程应用方案,为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超磁分离工艺在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中的应用

      2022(S2):59-64.

      摘要 (326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项新兴水处理技术,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目前正在开展广泛研究和工程应用。本文以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为实例,针对项目需处理水量大、周期短、占地有限等工程难点问题,对该项技术特点及工艺流程等进行了重点论述,得出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在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污染水处理提供经验及借鉴。

    • 3种絮凝剂对河道底泥絮凝效果及板框压滤的研究

      2022(S2):65-68.

      摘要 (31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官渡区海河疏浚底泥深度脱水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絮凝浓缩结合板框压滤的试验研究,分别采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1 500)、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800)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900)3种絮凝剂进行絮凝浓缩处理,再将筛选出的2种浓缩泥浆分别利用隔膜式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试验,采用KD20板作为填充泥浆腔室(厚度为200 mm),持续进料10 min,挤压压力0.8 MPa,根据板框压滤结果筛选出最优的一种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疏浚底泥,分子量为1 500万、水解度为14%的CPAM絮凝效果和浓缩后泥浆板框压滤脱水效果和出水水质较好,隔膜板框压滤挤压时间30 min,泥饼含水率可降至40%以下。

    • 耙吸船拓宽浚深运营航道的高效施工技术

      2022(S2):69-72.

      摘要 (30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营航道需要拓宽或加深疏浚时,常因施工船舶与运营船舶的频繁避让导致安全风险大、施工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了船舶安全避让及效率提升措施,即:采用航道有效宽度计算方法,通过施工通航验算,采取科学有效的避让措施,解决耙吸船频繁驶离航道避让的问题。研发了耙吸船的堵耙快速取泥装置、耙头防溜耙装置,解决了耙吸船施工黏土堵耙清理难、边坡施工效率低下等技术难题。实践证明措施可行。

    • 超大型绞吸船长吹距黏土混姜结石复杂土质施工工艺

      2022(S2):73-76.

      摘要 (26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施工(HD-SG-2标段)为例,针对绞吸船在长吹距工况下(标准岸管长度7 km)施工4、5级黏土混姜结石的问题,从挖掘工艺、输送工艺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施工参数优化方面,在黏土混姜结石工况运用自动挖泥技术,通过多组参数对比分析,实现自动挖泥技术最优施工参数组合;并基于自动挖泥数据,修正施工流速与泥浆密度计算模型以及Durand水力梯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成功实施可提高超大型绞吸船长吹距输送黏土混姜结石产能的测算精度,并确定该类土质最优施工参数组合,保证该类土质在管道中输送的平稳性,避免堵管现象发生。

    • >港航工程
    • 强风浪深水区软体排稳定性提升工艺

      2022(S2):77-79.

      摘要 (31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强风浪深水区软体排施工中土工织物破坏形态进行研究,并结合土工织物软体排防护、加筋、反滤、隔离构造及整体性、适应性强等特点,探讨复杂水文环境下软体排稳定性提升工艺。研究表明对土工格栅及软体排采取加筋、增加缓冲层、三层复合、通长处理和全砂肋压载等措施,能较好地解决因风浪较大且频发、施工天数少等工况特点导致的软体排整体性、稳定性得不到充分保障以致频繁出现的排体撕裂、破坏等现象。

    • 新建堤坝上构建永久防渗体系的施工技术

      2022(S2):80-83.

      摘要 (22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在新建堤坝上构建永久防渗体系从而形成稳定内海水域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以某工程人工岛为例,重点介绍在新建堤坝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渗墙咬合深层水泥搅拌桩、钢筋混凝土防渗墙咬合钢板桩两种施工工艺,从防渗效果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对比,优选合适的施工方案。结果表明:1)在新建堤坝上通过钢筋混凝土防渗墙垂直咬合永久钢板桩的施工方案是经济可行的。2)在降低施工难度的基础上增强了海堤的防渗体系,效果明显。

    • 灌注桩水上作业平台施工工艺优化

      2022(S2):84-88.

      摘要 (32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防波堤护坡和护脚的抛填均采用规格较大的块石,常规灌注桩水上作业平台的螺旋管打设困难,导致平台基础体系难以形成。根据钢平台原设计方案出现的系列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采用岸侧回填块石+搭设2排贝雷架、外侧1排螺旋管桩的基础支撑体系。结果表明:平台基础体系结构受力和承载力验算合格,灌注桩施工时钢平台未产生较大的滑移突变,沉降较均匀。该水上作业平台安全可靠、便于施工。

    • 中长周期波浪作用下多层板浮式防波堤尺寸特征对消浪性能的影响

      2022(S2):89-94.

      摘要 (29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层板浮式防波堤具有质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移动、可重复使用、不受水深和地质条件限制等优点。毛里塔尼亚某疏浚工程施工区涌浪大、周期长,严重影响绞吸船的正常施工。为解决中长周期波浪干扰的问题,降低工程预算,基于开源流体力学平台OpenFOAM,采用雷诺平均N-S(RANS)方程和剪切应力输运(SST)k-ω紊流模型对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板长、板间距、板厚等尺寸特征和不同波浪周期对多层板浮式防波堤性能的影响,确定影响多层板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的主要尺寸参数。结果表明,提高多层板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板长;板间距变化对消浪性能的影响并不完全确定,需要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 重庆长江航道广阳岛右汊段消落带治理措施

      2022(S2):95-98.

      摘要 (26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消落带岸坡常年在水位上涨、下跌过程中反复被冲刷,导致植被破坏、生态脆弱,使其消落带区域丧失了过滤、拦截功能。以重庆广阳湾片区长江水位为160.00~170.00 m的区域为例,进行消落带治理方案的研究,采取“生态固土网垫+植被”相结合的方法保持岸线的稳固性,同时植被生长后形成滨水景观带,形成多层次、结构复杂的消落带复合林泽系统。结果表明,土壤保持率达98%以上,工程实施的效果良好。

    • 海上码头群桩基础桩间距计算方法

      2022(S2):99-102.

      摘要 (22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上码头群桩基础桩位布置密集,沉桩施工受环境影响因素大、定位易产生偏差、存在一定的碰桩风险。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为预留沉桩施工作业空间须进行桩体距离验算。以往采用的桩间距计算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桩基础中空间最短间距及产生位置,为桩身间距核算带来了困扰。通过解析几何的方法,研发出遍历法与线性盒约束法两套数学模型,可依据设计桩参数快速计算两桩之间最短间距以及产生最短间距的位置。为保障沉桩施工过程中桩体安全,利用该桩间距算法对含有各类桩型的群桩基础进行计算,结果精准、应用效果良好。

    • >信息技术
    • 高精度水深测量的误差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2022(S2):103-107.

      摘要 (30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水运工程中高精度水深测量的要求,本文以单波束测深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水深测量的测深原理及主要误差影响因素。分别从定位误差、测深误差、水位误差、环境效应等角度对高精度水深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建议利用RTK三维水深测量技术消除水位误差的影响,进行导航延时的改正减少定位误差的影响,利用姿态传感器消除横摇、纵摇姿态角对水深测量误差的影响,最终降低水深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影响,提高水深测量的精度。

    • BIM技术在天津滨海创新基地防波堤拆除工程中的应用

      2022(S2):108-112.

      摘要 (28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防波堤拆除工程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安全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防波堤拆除工程复杂施工环境下施工管理困难的问题,依托天津滨海信息创新基地防波堤拆除工程,基于Autodesk软件平台采用Revit、Navisworks和Lumion等三维软件,研究BIM技术在防波堤拆除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防波堤工程BIM模型快速创建、三维模型渲染漫游及拆除工艺展示,并基于BIM模型实现了防波堤拆除工程的施工进度预演与工程量统计,总结形成了BIM技术在防波堤拆除工程中的应用流程,以期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 深层搅拌船处理机位置推算及自动锚泊定位系统设计

      2022(S2):113-118.

      摘要 (42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项目,针对沉桩施工深层搅拌船人工移船缓慢、精度偏差大等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研究如何通过GPS推算目标桩实时位置,并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动锚泊定位将船舶移动到目标位置;采用高精度坐标系转换、基于船舶空间坐标系桩位推算以及降低船舶摇晃周期影响的滤波算法,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及控制单元设计出高精度自动锚泊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在0.1 m内,角度偏差在0.2°以内。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深层搅拌船的施工效率与施工精度,而且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为类似船舶的移船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基于大数据的绞吸挖泥船参数自主寻优方案设计

      2022(S2):119-124.

      摘要 (34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绞吸挖泥船的施工过程非常复杂,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针对绞吸挖泥船生产过程中疏浚产量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多、稳定性不足、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以绞吸挖泥船传输管道中的泥浆为研究对象,分析挖泥施工的特性与影响因素,将疏浚工程历史大数据进行预处理,比较T-S模型和历史数据最近邻的两种不同的流量预测方案,采用偏差反馈控制器进行基于大数据的施工参数自主寻优。结果表明:由于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第2种流量预测方案准确率更高;按寻优参数进行反馈控制调节的流量比原始流量更高。

    • BIM+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022(S2):125-130.

      摘要 (28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河道治理类工程多工序、多交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基于BIM、计算机应用、无线网络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技术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可以对施工进行全程监控,使施工作业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快速解决,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更科学、合理、规范。

    • >地基与基础
    • 真空预压施工影响范围预估和既有道路保护

      2022(S2):131-135.

      摘要 (29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既有道路周边使用真空预压工艺处理软土地基时,需要考虑真空预压施工对既有路基的影响,并保障既有道路的安全运行。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类似工程总结修正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表明:既有道路位于真空预压影响范围内,为了既保障东堤路的安全运行,又保证地基处理的效果,采用在既有道路靠真空预压处理区一侧设置15 m宽度的保护区,采用长短板的方式,从远离道路的一侧向东堤路方向的塑料排水板长度由8.0 m递减至3.0 m,采用堆载预压的方式处理,堆载高度3.0 m。针对东堤路的保护,施工期设置水平和垂直位移、沉降等监测,在前期方案设计和施工期监测的双重保障下,最终顺利完成地基处理施工。

    • 滨州港港区吹填土渗透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2022(S2):136-140.

      摘要 (29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准确确定滨州港吹填土地基处理参数,采用渗透固结和真空预压2种试验方法研究滨州港吹填土的物理性质参数与固结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后吹填土的参数仅与固结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其初始状态无关,且各参数的变化速率在压力小于50 kPa时比压力大于50 kPa时快。渗透固结试验中100 kPa压力和真空预压试验中-100 kPa压力对吹填土的压缩效果基本相同,试验后各土样物性参数基本一致;如采用真空预压对吹填土地基进行处理,在不采取堆载等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吹填土的极限含水率为44%,孔隙比为1.23,密度为1.78 g/cm3。

    • 疏浚岩土抗剪强度指标应用

      2022(S2):141-144.

      摘要 (36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土力学有效应力原理、表征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土工试验指标边界条件的分析,得出可使用上覆土层天然密度、通过直剪试验确定的强度指标计算土层抗剪强度的结论,并给出试验指标修正方法的建议,从而可以准确计算疏浚黏性土抗剪强度,对疏浚工程岩土分级有重要意义。

    • 临近桩基础吊装作业的影响分析

      2022(S2):145-148.

      摘要 (31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吊装作业引起的超载对临近桩基础的影响问题,进行吊装作业稳定性和桩基础受力分析。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吊装稳定性,并对桩身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吊装作业稳定性系数、桩身受力、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均满足相关要求;吊装工况下荷载大于设计值,桩基础受力和位移虽然符合规范要求,但内力和位移明显增大,应复核超载对结构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