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1-12.
摘要: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设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大举措。针对二期工程河段4个水道的碍航情况,在分析上游来流来沙特性、各水道分流分沙特性及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碍航特性、河床演变特性及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各水道的整治时机、关键部位和治理思路。成果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感潮河段航道整治积累经验。
2018(2):13-18.
摘要:针对水下软基变形动态监测应用少、实施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深水潜堤软基变形动态监测技术研究,采用分层沉降变形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经水下仪器选型、搭建水上观测平台、优化仪器水上安装和保护方案以及监测实施,研制出深水条件下软基变形动态监测技术。该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陆上监测到水下监测的转变,不仅安全可靠、数据准确,而且适用于大水深监测条件,对类似工程软基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2018(2):19-24.
摘要:防波堤的波浪力计算对防波堤的设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圆筒防波堤波吸力的设计计算方法尚未成熟,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不规则波作用下不同间距下大直径圆筒结构波吸力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波谷作用下,大直径圆筒结构波吸力的横向分布规律与圆筒的间距有关,纵向分布规律表现为随着水深增加先线性增大然后线性减小,且最大波吸力的位置出现在静水位一倍波高以下。圆筒的相对间距、相对水深以及波陡对不同间距大直径圆筒防波堤的波吸力影响较大。基于直立墙结构波吸力公式给出折减系数的拟合公式,用以计算圆筒周身迎浪面的波吸力。
2018(2):25-28.
摘要:针对船行波对系泊船的影响因素问题,阐述船行波形成机理及重要性,基于工程实例,采用OPTIMOOR系泊分析软件对系泊船舶受到的船行波波浪力和缆绳张力进行计算,得出影响船行波对系泊船舶作用的4个因素,主要表现为:系泊船的缆绳张力随着航行船舶航速、排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船舶横向间距、航行水深的增大而减小。码头运营时应通过合理引航调度船舶并有效约束上述因素以保障作业安全。
欧阳荣桓 , 杨升耀 , 阮天野 , 杨辉斌 , 林炤圭 , 林 蔚 , 林 鹏 , 陈池威 , 李大鸿 , 陈德钢
2018(2):29-35.
摘要:提出一种利用改变直立式多孔隙结构物内部的排水功能来强化消波能力的新型消能结构物。通过在结构物开孔处加装上斜板或下斜板引导波浪入射的水体运动,使其在上斜板发生类似越波的行为;或者利用下斜板将波浪的水粒子运动向下导引,影响其波动的结构,进而影响其反射波能的大小。为了进行比对,设计了一种短狭缝型消能结构物。经由水工模型试验发现,改变波浪侵入多孔隙结构物体内的水体物理运动,有助于减少反射波的产生。相关的试验有助于对新型结构物的进一步改良,并可作为港池内利用消能式码头结构物消减港内波动的一种新思路。
2018(2):36-39.
摘要:针对长江口深水区域塑料排水板施工检测手段不足的问题,提出水下声学成像检测的新方法,采用高分辨率侧扫声呐和双频识别声呐,实现了水下排水板检测的可视化与可量测。获取水下排水板清晰的影像资料,并且通过双频识别声呐水下定点全环摄像方式能够实现排水板定量检测。新方法弥补了现有检测手段的不足,可作为现有检测手段的重要补充。
2018(2):40-46.
摘要:海洋数据是多尺度动力信号的表征,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非线性性。HHT方法是一种较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在非线性非稳定信号处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端点效应是HHT方法中的难题,在样条拟合中极易出现端点“飞翼”现象,从而“污染”到内部数据,造成大量数据失真。提出对称5点延拓的方法,通过对比传统HHT方法与改进HHT方法在仿真信号和波浪实测数据信号的EMD分解结果,表明改进HHT方法在波浪信号处理中更具实用价值。
2018(2):47-50.
摘要:在宽阔的潮汐河段,由于潮汐和地形的影响,大范围的同步水文测验的精度和可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得到高精度的水文测量成果,使同步观测资料和时间序列资料具备良好的可比性,需要建立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速度基准。理论和实践表明,建立大范围内的高精度的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控制网,基于RTK(real-time kinematic)测量方式进行三维水深测量、基于RTK的速度参考进行流量测量,是在大范围条件下开展高精度同步水文观测的有效途径。
2018(2):51-56.
摘要:针对港口工程传统抛石斜坡堤结构深水大潮差条件下堤心石用量大的问题,进行了深水砂芯斜坡式防波堤研究。结合某实际工程项目中砂芯防波堤断面的比选,主要从断面结构选择、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和潮差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等方面对各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砂芯防波堤断面采用块石围埝方案满足港口工程深水大潮差条件下的设计要求,该结构形式防波堤断面为港口工程深水防波堤或石料缺乏地区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8(2):57-61.
摘要:桶式结构在防波堤工程中已获得成功应用,为探讨该结构形式在更广泛的工程领域推广应用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桶式结构单侧抛石回填试验数据,总结单边加载条件下桶式结构的水平运动、转角位移、结构内力、周边土体压力、土体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桶体结构具备在岸壁、围堰等主要承受水平作用的港口结构应用的条件。
2018(2):62-68.
摘要:以某码头工程为例,横向排架按柔性桩台考虑,将实际结构图简化得到其计算简图;基于m法和假想嵌固点法,分别采用弹性嵌固和固端约束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利用ANSYS建立2种有限元模型计算水平力作用下横向排架的内力和变形;采用SPSS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显著水平α取0.05时,采用m法和假想嵌固点法计算桩土相互作用对水平力作用下横向排架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018(2):69-73.
摘要:针对传统高桩墩式码头加固方案的施工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在墩台前新建柔性结构承担新荷载的码头加固方案。并从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等方面探讨墩台前设置柔性靠船桩簇方案的优缺点和适应性。
2018(2):74-80.
摘要:针对海工产品因自身质量与体型大、对出运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结合近年来我国现有海工基地出运码头工程实例,对海工产品的特点、出运工艺及出运码头结构进行论述。采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形成海工产品出运码头技术,总结深、浅水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出运船舶的现状和选取原则,介绍3种滑移出运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对应的多种典型的出运码头结构。从多角度对工艺系统和结构方案进行对比,提出各方案的适用条件,为海工基地出运码头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安全、适用和示范性的技术方法。
2018(2):81-86.
摘要:通过对外高桥六期工程商品汽车码头自动化立体整车仓库项目中影响自动仓库总体规划设计的布局模式、智能控制、作业流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特别针对自动化立体整车仓库的工艺流程系统和流程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剖析,提出自动化立体整车仓库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思路和策略,为同类自动化仓库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及参考。
2018(2):87-93.
摘要:2016年汛期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整治工程因环保要求处于施工停歇期,期间双涧沙头部潜堤工程区域发生异常冲刷。采用水流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方法,复演了阶段工程状态相应水情下工程水域流场及流态,揭示工程护底范围内、外发生的异常冲刷原因,取得有关软体排护底设计的深化认识,并探讨因施工停歇要求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各方将面临新的工作,可供类似工程建设时参考。
2018(2):94-97.
摘要:随着落成洲整治建筑物的建成,该区域内的流场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对船舶的航行及锚泊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数值模拟整治建筑物建成前后该区域内的流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治建筑物的建成将有效地防止水流对落成洲的冲刷作用,航道水流更加稳定;但是,落成洲左汊下游镇江危险品锚地所在区域内的流速将明显提高,不利于锚泊安全,尤其是汛期。因此,应加强对该区域的监测和管理。
2018(2):98-104.
摘要:针对碍航闸坝瓶颈问题,以富春江船闸为例,全面总结已建枢纽实施船闸扩建改造工程的主要关键技术与创新设计,包括保留原船闸并紧接新建一座大尺度船闸的总体布置、船闸结构设计、新老船闸衔接输水系统、老船闸加固改造、坝下施工围堰等,达到既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又避免对大坝安全、防洪安全、电站发电等不利影响,对解决我国众多枢纽船闸碍航问题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2018(2):105-110.
摘要:长江来水来沙变化影响因素众多,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运动影响越来越显著。作为长江流域的终端,长江口地区既受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显著地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徐六泾站与大通站的水量和沙量,得出大通站能够作为代表流域进入长江口水沙情势的控制站。利用大通站的水文数据,统计分析1950—2011年的径流量、数量及输沙粒径的变化,得出长江口近期来水来沙量及输沙粒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年来水量没有发生趋势性变化;2003年后三峡水库发挥调蓄作用,来水量年内分配呈现洪季径流量减少,枯季径流量增加的特征。2)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来沙量大幅减少,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洪季比例减小、枯季比例增大的特征。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来沙量进一步减小,洪季输沙量明显减小。3)2003年前后大通站悬沙中值粒径变化不显著,从粒度组分上看粒度略有粗化。
2018(2):111-116.
摘要:针对东淝河船闸下闸首结构及受力复杂问题,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ABAQUS软件,分析研究下闸首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及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针对复杂结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较以往传统的二维平面计算分析方法更有优势,东淝河船闸下闸首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能比较直观、准确反映下闸首整体强度和位移状况,为评价结构安全性态提供依据。
2018(2):117-122.
摘要:针对高水头混合式闸室墙结构设计领域,以柳江红花水利枢纽复线船闸闸室墙为例,结合ADINA有限元模型分析,进行锚筋计算方法的研究。通过分析,锚筋受拉过程轴向变形u与距前趾的垂向距离Li近似成正比关系,利用u与Li的关系,通过假定建立锚筋轴向拉力Fi与Li及锚筋产生的力矩Mi与Li的公式关系。为满足闸室墙检修工况下抗倾覆稳定性要求,结合锚筋提供的弯矩值Mi反推拉力值Fi,锚筋提供的拉力值均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且越靠近顶排,锚筋发挥作用越大。通过与现有传统锚筋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该计算方法相对合理、准确,更加节省工程投资。
2018(2):123-127.
摘要:设置浮箱的人字闸门在预应力背拉杆调试过程中,门体变位在放水前后将发生改变。根据人字闸门的结构特征,将斜接柱看作近似刚体,基于相似三角形法则,得出由门体局部变位推导门体总体变位的计算公式,并分别通过直线拟合法和折线拟合法进行修正。结合工程实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人字闸门变形特征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相似三角形法则普遍适用于人字闸门扭转变位的控制,可为水下背拉杆预应力的调试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2018(2):128-130.
摘要:航道分流区横向流不利于船舶航行安全,分流区流场的影响因素需要深入研究。采用基于二维平均水深圣维南方程的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了正交分流时分流区横向流场分布特性,分析了分流流量比和分流宽度比对横向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航道分流区横向流场呈现出“近密远疏”的分布特征,离分流口越近,横向流速越大且分布越密集;离分流口越远,横向流速越小且分布越稀疏。流速比和横宽比成较好的对数关系;随着分流流量比增大,横流占宽逐渐增大;随着分流宽度比增大,横流占宽逐渐减小。
2018(2):131-135.
摘要:探讨了珠江口矾石水道在远期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下称“深中通道”)投入使用时所需预留的通航等级,以避免深中通道影响珠江口两岸各港船舶通航的安全、顺畅。综合考虑珠江口现状通航条件和远期港口规划,初步提出矾石水道预留10万吨级通航等级的必要性,并利用数值模拟、综合物探等手段,重点从矾石水道的深槽稳定性、通航水流条件、航道可挖性和航道可维护性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对比国内典型规模化港口,阐明港口吞吐量规模对航道资源的要求,提出矾石水道预留航道等级应考虑的因素,最终认为矾石水道预留航道等级为10万吨级是必要的、可行的。
2018(2):136-141.
摘要:为保证船闸口门区有利于通航的良好水流条件,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对瓦村枢纽船闸下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电站下泄尾水扩散及尾水渠出口右岸边坡挑流的影响,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较差,纵横向流速明显超标,不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探讨了延长导航墙长度、扩挖尾水出口右岸边坡、增设隔流墩等措施对水流条件的影响,经模型方案比选及优化,确定了下引航道布置推荐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口门区横流较大的问题,使下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水流条件满足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2018(2):142-145.
摘要:针对航道工程多源测量数据的集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集成方法。通过技术路线设计、工程案例分析,阐述BIM技术在航道工程多源测量数据集成的具体实施步骤。以长江下游某航道整治工程为例,研究在航道工程中基于BIM技术的多源测量数据集成方法,真实显现航道现状三维地貌。结果表明BIM技术集成方法具有优越性,可为数字航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18(2):146-150.
摘要:依托集装箱港口工程项目,利用inventor及revit等三维软件工具,对BIM技术在集装箱港区地面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阐述设计过程,并对BIM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与传统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BIM设计方法的优点。为集装箱港口工程中的地面标识系统详细设计提供一套新的三维设计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路线,以弥补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2018(2):151-156.
摘要:在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及河北港口群煤炭业务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现阶段港口煤炭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问题。聚焦河北港口群煤炭供应链模式构建过程,梳理港口煤炭供应链管理流程,构建河北港口群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协同模式、物流体系及物流供应链协同信息化支撑模式,解决制约港口煤炭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不及时、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对港口煤炭供应链协同运作信息化体系进行总体框架设计,并选择典型平台建设探讨供应链协同运作信息化体系支撑实现模式,形成高效、科学、先进的河北港口群煤炭供应链管理模式。
2018(2):157-163.
摘要:现行规范计算方法不同、参数取值不一,导致各类设计方案差异较大。基于收集的193组嵌岩桩静载试验数据,对各类极限侧阻力、端阻力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不同岩石类型极限侧阻力、端阻力与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结合试验实测资料验证了推荐方法的可行性,并与现行规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硬质岩层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现行规范方法计算结果偏大,用于工程设计时偏于危险,建议采用推荐的计算方法。
2018(2):164-168.
摘要:剪胀特性是土体的重要特性之一,然而,经典的塑性力学理论高估了土体的剪胀性质,从而使土体强度背离实际情况。通过等效内摩擦角的方法,对原有的土体抗剪强度进行修正,反映出土体剪胀性对土体强度的影响。通过构建对数螺旋形式的破坏机构,推导出相应的内能耗散和外力功率表达式,结合极限分析理论和强度折减方法,建立边坡安全系数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随着剪胀角的不断增大,边坡安全系数增大的速度变慢,这种变化趋势是非线性的。针对不同的土质特性,提出相应的剪胀角取值建议。
2018(2):169-174.
摘要:针对滩涂围垦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单桩承载力预测的问题,结合某围垦工程中水闸下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研究软土抗剪强度指标和压缩模量在不同固结度下的变化规律,进而使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建立了软土体和桩-土相互作用模型,通过对各土层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指标和桩-土参数的合理取值,得出单桩竖向、水平向极限承载力随土体固结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结度为80%时单桩竖向承载力比不固结时提高约1.8倍;单桩水平向承载力提高约 1.7倍,单桩承载力随着桩周土体的固结得到较大程度的增长。
2018(2):175-180.
摘要:针对潮间带地区因大水力梯度交替变化的影响导致地基真空预压施工加固效果较差的问题,对塑料排水板打设、侧向密封系统及抽真空系统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工艺优化进行研究。采用施工全过程监控方法进行验证,得出大潮差条件下开展真空预压施工的积极结果。结论显示,调整水平排水系统的滤管间距、增设双排淤泥搅拌桩作为侧向密封墙和调整真空泵布设方式等,能有效提升潮间带地区真空预压施工效果。
2018(2):186-188.
摘要:珊瑚砂地基建设场地在吹填过程中形成的软弱夹层工程性能较差,导致珊瑚砂地基承载力较低、沉降较大。通过物理试验对软弱夹层进行土性分析研究,采用4种不同工艺参数的振冲密实施工方法。结果表明工艺3效果较好。因此,合理布置振冲点位,选择较粗的吹填料进行回填置换,可使软弱夹层较密实、珊瑚砂地基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最终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2018(2):189-193.
摘要:目前有关无填料振冲密实法相关原理和工程应用已有很多,但有关无填料振冲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几乎没有。针对无填料振冲密实法在国内外标准设计条文的差异性,选取英国CIRIA协会标准C573、英国ICE协会标准、美国国防部军工手册和中国港口工程地基行业规范,对4种常用设计规范的条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国CIRIA协会标准和美国国防部军工手册均提供较详细设计表格,指导性强;而中国港口标准和英国ICE协会标准则仅提供原则性规范和具体数值范围。同时基于科威特LNGI工程项目,比较不同间距设计方法在同一设计密实度要求下的差异性,为国内完善无填料振冲设计规范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18(2):194-197.
摘要:在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过程中,由于吹填过程中泥质散布和沉积的复杂性,使浅层地基加固区的排水板与泥层底部相互间的摩擦力过小,从而造成土体不夹带,引发“回带”现象。通过力学平衡计算和工程实践,采取振动法、注水法、桩靴改造法等改变排水板底部板头结构或增加负载物的措施,有效解决浅层地基加固区塑料排水板打设“回带”的现象,提高塑料排水板打设质量和效率。
2018(2):198-202.
摘要:针对因膨胀土胀缩性而引发的航道护岸变形问题,研究处理措施。将“多级放坡+浅层改性换填+表层隔排水+深层桩基”组合型护岸结构应用于某航道工程,达到无变形、无裂缝的工程效果,验证了该种组合结构措施抵抗膨胀土胀缩的能力,适用于有桥梁等交叉建筑物的重点航段。
2018(2):203-205.
摘要:针对强夯施工产生的强烈地面振动会对周围人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采用连续屏障隔振成本较高的问题,进行强夯振动试验和砂石桩隔振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不同砂石桩材料、桩距的试验方法,得到不同材料、桩距砂石桩的隔振效果差异,得出“砂石桩屏障对强夯具有较好的隔振效果,且隔振效果随砂石桩间距变小而增强”的结论。
2018(2):206-210.
摘要:在大直径钢圆筒结构的护岸工程中,起重船规格型号的选用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以某大型人工岛项目为例,对施工中所采用的全旋转起重船在选型过程、锚缆布设、驻位方式、施工振沉、艘班费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对比固定扒杆式起重船,总结出全旋转起重船在大直径钢圆筒振沉施工中的优势为:1)节省了放置锤组的船舶;2)起吊钢圆筒至振沉阶段不需要频繁移船,减少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3)有利于钢圆筒定位、纠偏的操作。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