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摘要:
2016(10):18-21.
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港城发展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对港口总体规划与城市衔接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大连港太平湾港区、钦州港大榄坪港区规划工作,采用一体化规划方法进行了实践;提出对港城规划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2016(10):22-27.
摘要:中东现汇EPC项目具有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程度高、合同理念强、设计变更多和设计报批流程复杂等特点,这对于走出去的设计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是能力提升和快速国际化的良好机会。阐述EPC项目的核心理念,提出设计应在EPC项目中发挥龙头作用和创造价值,从EPC全生命周期的前期准备、项目投标、项目策划、项目设计、设计报批和施工配合六大方面详细论述设计的核心内容和管控重点,并通过中东典型工程案例加以说明,希望能为国际EPC项目设计方面的更好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6(10):28-33.
摘要: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以港口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以港、产、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临港经济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探讨临港经济区规划的编制框架和规划重点,并结合规划实践,对临港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临港经济区资源评价与承载力分析、临港经济区多规合一等技术难题进行探索。
2016(10):34-39.
摘要:大型围填海工程前期策划是集市场需求、工程立项审批、项目建设、环境保护、运营管理和效益评估等众多专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分析论证工作。以东莞长安新区围填海大型工程前期工作为例,从项目运作实际需求出发,梳理海洋部门管理政策和审批流程,提出在产业策划、城市规划、项目申报、立项报批、管理模式和生态化海岸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全流程运作层面的策划思路和推进路线,总结长安新区围填海工程前期工作的实操经验,探讨提升水运设计咨询单位一体化解决大型围填海工程前期工作问题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2016(10):40-45.
摘要:随着筑港向远海、深水、开敞环境发展,缺乏风、浪实测资料严重影响筑港质量和进度。通过对大气科学和海洋学资料收集、模型研究和集成开发,形成以再分析数据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和第3代海浪模式WWⅢ为核心的风浪后报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和浏览器作为人机接口、Linux大型并行计算服务器和MPI为模型运行环境,采用网络和指令形式实现WEB服务对模型的控制,采用用户、项目、模型、类型、实例分级实现对大量模型的管理。该系统可对任意海区任意时段的风场、深水波浪场进行后报模拟。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和系统可较好模拟台风场及相应的波浪场。
2016(10):46-49.
摘要:LNG动力船舶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航运企业的关注。针对我国目前LNG动力船舶在政策法规、燃料供应和加注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LNG动力船舶燃料加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通过分析我国LNG动力船舶的燃料加注方式和加注站的规模,提出促进我国LNG动力船舶应用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2016(10):50-56.
摘要:南太武海滩前部水域浪小流弱,九龙江和近岸陆域排洪排污对海滩直接影响较大,造成严重的沙滩泥化和环境问题。面对复杂的外部边界条件,综合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统筹城市排洪排污需求和景观生态需要,分析沙滩泥化的现状和机理,从技术、经济和生态方面论证了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并创新性探索减淤屏在整治海滩泥化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016(10):57-60.
摘要:与沿海码头相比,内河码头船舶系泊作业受水流影响更为显著,且流向多为顺流。通过系泊仿真试验,以允许船舶系泊作业时的最大运动量为控制标准,分析允许船舶系泊作业时的各项限制条件,尤其是限定的水流条件。现行《规范》对码头系泊作业时基于船舶运动量下的限制波浪、风速、水流等未予以明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船舶系泊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2016(10):61-67.
摘要:梳理了我国水运工程近十多年来在海港总体设计方面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重点对港址选择,港区平面形态分类,港口水域尺度,码头掩护程度划分标准,码头高程、水深、长度等主尺度确定等几个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展现了我国海港总体设计领域最新的发展成就和对专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引领作用。
2016(10):68-74.
摘要:全面总结了我国深度基准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算法,介绍世界各国深度基准面的分类和使用进展。同时,针对国内外港口工程码头面高程计算方法的差异,从计算原理、组合因素、资料分析等方面对比国内外计算标准的差异,对码头面高程计算中设计水位的定义和统计方法等进行细化分解,清晰了国内外标准使用中的异同,为准确运用国内外标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016(10):75-79.
摘要:针对茂名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特点,结合开孔沉箱结构的应用原理,分析其对本工程的适用性,提出开孔沉箱方案以及实现开孔和提高消浪效果的结构措施。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分析开孔沉箱对码头上水和波浪反射的改善效果,并结合规范上水标准对码头前沿顶高程取值进行验证。
2016(10):80-85.
摘要:外海开敞大型原油码头系缆墩采用全钢钢管桁架结构时,利用计算系缆力研究其疲劳寿命,往往使计算疲劳寿命偏短,与实际情况偏离较大。目前对实测系缆力的分析研究较少,无规律可循。对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扩建工程的实测系缆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系缆力的分布规律,并根据系缆力的概率分布分析系缆墩管节点的疲劳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疲劳损伤最大的为中层管节点,系缆力对系缆墩疲劳损伤影响较小,仅为10-4数量级。
2016(10):86-89.
摘要:大型原油码头多采用墩式蝶型布置,一般情况下波浪作用是控制沉箱墩式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外荷载。作为设计波要素,通常选取最大波高及其对应的波周期或最大波周期及其对应的波高进行结构计算,但经多组波要素对比计算表明,并非最大波高或最大波周期为控制工况。参考数模分析群桩系数随波周期变化的成果,研究了作用于小尺度墩柱上的波浪作用随波周期和波高的变化以及沉箱孤立墩式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一般规律。
2016(10):90-94.
摘要:结合海港码头结构升级改造的实际案例,对重力式和高桩码头的结构,划分为码头前沿线不变和码头前沿线前移两类。重力式码头在前沿线不变情况下,给出基床改造、基础前增加独立结构和以附属设施为主的综合改造3种案例;码头前沿线前移情况下给出新老结构结合式和新增独立结构2种案例。高桩码头前沿线不变情况下,给出分离式和结合式案例。
2016(10):95-99.
摘要:泥沙淤积将影响高桩码头的正常使用。为掌握泥沙淤积对高桩码头基桩的影响规律,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结构与土均按三维实体单元建模,桩土间设置接触单元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采用单元生死近似考虑泥沙淤积过程,岩土参数采用实测位移资料进行校准。分析结果表明,泥沙淤积引起的附加土压力将使最大弯矩出现在基桩顶部,且大部分为陆侧受拉,最危险截面出现在桩头向海的桩顶附近;对泥沙进行清淤处理后,将明显改善基桩受力状态,极大降低淤积对基桩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6(10):100-105.
摘要:分析大型煤炭码头装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等待排放压舱水、系统效率、移舱作业等的影响提出对策、措施,并重点分析、论证泊位数量、装船线数量匹配关系对装船能力的影响,提出泊位数量与待泊泊位数量配比的合理化建议。以黄骅港工程为依托,结合该研究成果提出了合理的码头布置方案。
2016(10):106-109.
摘要:按照国内港口工程规范工程水位计算的要求,需要使用长短期实测水位资料。而海外工程项目实测数据匮乏,资料深度不满足工程水位的计算要求。以埃及苏赫纳项目为依托,对港口工程水位进行计算,阐明国内外港口工程水位计算方法的异同。
2016(10):110-113.
摘要:码头面高程的确定,既要避免码头面上水以保障结构受力安全和码头作业的便捷,又要节省工程投资。对于风暴潮增水明显的码头面高程的确定,在规范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比较模糊,依托具体项目结合国内外规范和模型试验,提出一个明确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分析了规范中码头前沿顶高程计算的原理及各项参数的确定和取值,为合理确定码头面的高程提出了针对增水较明显的情况下合理可行的计算方式。
2016(10):114-117.
摘要:日照港岚山港区中作业区一字型连续布置了4个30万吨级大型原油泊位,这在国内外大型原油码头的布置中绝无仅有。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2个30万吨级泊位、在建1个30万吨级兼靠45万吨泊位,第4个30万吨级泊位正在进行前期论证。通过总结已建成泊位在设计使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持续优化后续泊位的码头长度、系靠船墩布置、结构形式及引桥连接方式等。详细介绍优化设计的过程及主要理念,从码头群的角度分析泊位连续布置的特点及优缺点,为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016(10):118-122.
摘要:对露天堆场和3种形式封闭堆场在不同的货物平均在港堆存期条件下的经济性进行测算,通过堆场初始投资和30 a运营费用综合净现值的比较,从港口企业经济性的角度分析不同堆场形式的适用性。
2016(10):123-127.
摘要:为满足宁波梅山港区滚装码头90%船舶全天侯作业要求,码头引桥面较低。由于工程区波浪较大,所以引桥设计的主控荷载由车辆荷载变为波浪荷载。为使引桥抵抗波浪的上托、下砸和侧推作用,设计采用双向受力预应力箱梁、横向刚度前弱后强的桩基排架和波浪荷载传力装置,实现了在低高程和大波浪条件下的桩基箱梁式引桥设计,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总结其设计方法及经验。
2016(10):128-132.
摘要:带翼板沉箱作为新型沉箱结构,与常规沉箱码头结构相比,可有效改善码头前波浪反射情况、减小墙后土压力、降低工程投资,采用类似结构的梳式防波堤已有实际工程案例,但是,目前带翼板沉箱在后方有回填土的直立式码头中使用较少。介绍了带翼板沉箱结构在大连松木岛件杂货码头中的应用,分析波浪以及墙后填土对梳式码头结构的作用,对沉箱翼板尺度的选取进行研究,为此类新型结构的应用提供参考。
2016(10):133-135.
摘要:针对日照港石臼港区“东煤南移”的要求,系统分析石臼港区煤炭运量和铁路到港车型情况,并对翻车机适应到港铁路车型情况进行技术经济比选,为该项目的翻车机设计选型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和支持依据。
2016(10):136-140.
摘要: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整治工程中,为实现“遏制不利趋势、改善航道条件”的整治目标,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途径确定了整治方案。通过多方案比选,项目采用软体排作为护底结构、抛石斜坡堤和构件堤作为导流结构的工程措施,研发一种新型护滩结构——主动式钩连体,并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6(10):141-145.
摘要:在长江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整治工程中,部分堤身采用了半圆体混合堤结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堤身结构选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半圆体结构受力和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工程实践运用表明,该结构稳定性优,实现了整治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应用效果良好。
2016(10):146-151.
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水头高、流速快、水位变幅大,对通航建筑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用升船机形式较难解决运量小、高地震烈度对塔柱的横向位移要求等问题;多级船闸形式又面临耗水量巨大、下游引航道流态不佳等问题。省水船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结构形式,但在我国的应用经验较为有限。以三峡新通道工程为依托,从省水船闸的工作原理出发,分别对结构选型、省水池布置、结构高程及尺度确定、输水系统的计算流程和参数确定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结构核算、输水效率、省水量3个方面说明省水船闸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相对于梯级船闸的优越性。
2016(10):152-156.
摘要:结合几内亚西芒杜Morebaya河25万吨级航道设计,从疏浚量及构成、抛泥区位置及运距、疏浚设备选择与配置、环保策略、疏浚施工组织计划、成本估算等方面论述人工开挖长航道的疏浚策略和方法。重点介绍疏浚船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关键影响因素,详细分析疏浚时间构成,从油耗、人员费用、折旧费、维护维修费、管理费、调遣费、不可预见费及承包商利润等方面综合分析疏浚费用构成。
2016(10):157-161.
摘要:针对广州港深水航道工程实例,对船舶到达锚地、进入航道、在泊作业和船舶离港的作业全过程进行分析。在考虑潮汐、多支汊航道管制规则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复杂航道系统仿真模型;在预测运量和船型发展的基础上,基于服务水平分析不同航道拓宽方案的通过能力,为航道拓宽方案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据。
2016(10):162-168.
摘要:介绍了我国《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国际航运协会组织编写的《进港航道设计导则》(2014)、西班牙港口局主编的《西班牙港口设计规范》、日本航运标准委员会主编的《日本航道设计规范》中关于航道宽度的计算方法及相关规定。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横流、横风、航速情况下典型的集装箱船和油轮的单向、双向航道宽度计算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2016(10):169-173.
摘要:船闸通过能力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货运量及船舶发展要求,以避免成为制约内河航运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台儿庄船闸过闸货运量增长和船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获得设计水平年船闸一次过闸平均吨位和平均船舶艘次以及闸室利用率,分别计算京杭运河拟建台儿庄三线船闸采用不同闸室尺度时的通过能力,并复核已建船闸的通过能力,最后通过分析货运量预测值、船型发展及船闸节水等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船闸闸室尺度。
2016(10):174-176.
摘要:利用“互联网+”的理念,从国家要求、公众诉求、自身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海事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及需求,提出了海事信息化“十三五”期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标,以及落实目标的7项主要任务建议。
2016(10):177-181.
摘要:通过对比国内外港口绿色环保建设的现状研究,找出我国绿色港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散货港口绿色环保系统的建设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粉尘控制新技术、新能源及智慧能源管理体系等理念提出绿色散货码头智慧环保系统建设方案。
2016(10):182-185.
摘要:分析我国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以青岛港为例,总结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总体框架、建设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提出通过利用物联网、RFID等技术实现铁路、水路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货物、车辆、船舶等信息的共享,提升铁路中心场站及港口码头的运行效率,实现港口、铁路运输链条一体化,支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港口转型升级。
2016(10):186-188.
摘要:项目管理系统作为中交集团的核心业务系统,是总部对施工项目过程行之有效的监控管理手段。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标志着施工企业主管业务全面进入信息化管控时代,为中国交建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软实力战略目标奠定基础。结合集团现有管理体系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2016(10):189-194.
摘要:结合中国交建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阐述以集团化业务应用、数据集中管控、容灾备份为主要实现目标的大型企业云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思路,介绍云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架构设计、网络规划设计、基础环境建设实施等方面可采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2016(10):195-198.
摘要:以振华重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维监控需求为出发点,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了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智能、灵活、高效、协同的运维监控网络平台。该平台能够提供设备远程故障诊断、设备健康报告,设备故障预警等服务,同时,为设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品价值链创造了条件。
2016(10):199-202.
摘要:基于国家“互联网+”及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四个交通”发展战略的指导,通过对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智慧交通顶层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阐述1+4+NX的总体架构建设内容,明确各应用系统的架构层级及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在北京、西安、西宁等城市智慧交通建设项目中进行实际应用,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提供顶层建设依据。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