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优秀论文一等奖
    • 上海港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空间拓展研究

      2015(2):1-8.

      摘要 (739) HTML (0) PDF 7.20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港口需求的增加、周边港口 的日益发展、1.8万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及40万t超大型散货船的问世,上海港自身的自然条件约束日益显现,尤其是发展 的空间几乎枯竭。为了寻找上海港发展的出路,上海各方已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形成的共识是在横沙建港较为适宜。本文 详细分析上海港面临的困境,并以上海横沙东滩为依托,构想了上海港未来发展之路。

    • 大面积围海造陆围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5(2):9-17.

      摘要 (15819) HTML (0) PDF 11.20 M (4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沿海地区对土地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围海造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而围堰形成作为整个围海 造陆工程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陆域形成和软基处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介绍我国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以及围堰 填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结合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等项目,重点探讨抛石围堰、砂袋围堰、复合型 砂袋围堰、插入式钢结构围堰以及水上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施工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生态港”建设研究

      2015(2):18-25.

      摘要 (727) HTML (0) PDF 7.57 M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等为背景,结合建设“生态 城”的理念,探讨如何为现阶段的港口环境保护规划逐步补充港口生态规划;讨论式地提出“生态港”的界定,并结合国 内外港口实例和港口生态分析,提出 “生态港”的规划设计思路。

    •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 一期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与研究成果

      2015(2):26-35.

      摘要 (1156) HTML (0) PDF 9.01 M (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工程河段的水沙运动特征与碍航特性、航道整治的时机与关键部位、航道整治方案优化、航道整治建筑 物新型结构等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问题,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成果,有助 于对工程的了解与潮汐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的认识。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精细化勘察组织与实施

      2015(2):36-43.

      摘要 (1029) HTML (0) PDF 7.33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勘察过程中建立组织机构使设计与勘察紧密结合,国内设计单位会同国外有经验设计咨 询公司对勘察进行管理,确保勘察工作满足设计需求;勘察过程全面执行国际标准,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勘察设备 (如海上液压升降钻探平台、具有波浪补偿功能的钻探设备及海床式CPTU设备),按国际标准进行勘察作业及试验,尽量 减少对原状样的扰动;结合设计所需参数按照国际标准开展有针对性试验,对勘察结果采用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数据处理; 勘察成果优于常规勘察并已在岛隧工程实施中得到检验。总结本次勘察的组织与实施经验,希望为今后国内大型项目的地 质勘察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精细化地质勘察的推广。

    • >优秀论文二等奖
    • 创新设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2015(2):44-52.

      摘要 (1059) HTML (0) PDF 7.44 M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创新的治理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和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 该工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促进低碳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 重力式码头抗滑抗倾稳定性验算的 抗力变异系数及对分项系数的修订建议*

      2015(2):53-59.

      摘要 (1094) HTML (0) PDF 5.33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按JC法对重力式码头抗滑、抗倾稳定性进行的可靠指标β校准计算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典型的蒙特卡罗分 析,探讨了综合作用和综合抗力的变异系数及其概率分布类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力式码头抗滑、抗倾稳定性验算中, 综合作用和综合抗力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或正态分布,并可据此得出综合抗力分项系数。这一结论可用于规范修订。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关于分项系数和结构调整系数的修订建议。

    • 港口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模型研究

      2015(2):60-65.

      摘要 (890) HTML (0) PDF 5.11 M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应力和氯离子共同作用下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机理,确定了描述结构性能退化的参数:以承载 力描述结构安全性退化,以刚度和纵向裂缝描述结构适用性退化。考虑了应力大小、持续时间和氯离子对结构性能的综合 影响,提出了港口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率计算模型。以钢筋锈蚀率为表征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建立 了港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衰减模型、纵向裂缝开展模型和刚度退化模型。

    •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 总平面优化设计

      2015(2):66-70.

      摘要 (1910) HTML (0) PDF 6.58 M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降低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工可总平面布置的阻水率,巧妙利用澳门明珠陆域向东突出的地形地貌,调 整珠海接线人工岛布置,使珠澳口岸人工岛的阻水横断面减少了37%,同时使珠海接线人工岛的费用减少、工期缩短、施 工难度降低。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总平面因地制宜的优化设计思路及方法获得了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的肯 定,可为类似河口区临近大陆人工岛平面布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 长江口航道规划整治参数及整治方案研究*

      2015(2):71-77.

      摘要 (1038) HTML (0) PDF 6.27 M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采用案例和理论分析、河势分析以及潮流数学模型研究等手段,在确定航道整治水位、弯道形态和放宽率 等参数的基础上,服务于现有航道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了长江口阶段性航道整治方案和整治线,以指导规划期 内的航道建设。研究成果对《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的编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 码头面高程计算方法探讨

      2015(2):78-82.

      摘要 (1018) HTML (0) PDF 3.89 M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码头顶面高程确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新方法在吸收现行规范中有掩护式码头和 开敞式码头顶面高程计算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掩护程度码头采用统一公式,可以避开因半开敞式码头界定的不明 确性给码头顶面高程计算带来的麻烦,在考虑波浪荷载与水位组合方面概念更清晰,应用较方便。

    • 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若干措施研究*

      2015(2):83-87.

      摘要 (1481) HTML (0) PDF 3.98 M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通航以来,通过三峡坝区货运量持续增长,通过能力已趋于饱和,而且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目 前通过船舶大约一半吃水大于原设计标准。科学合理地挖掘船闸的富余水深,增加过闸船舶吃水、提高船闸的通过量是当 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船测试验证的方法,对三峡船闸的运行方式和过闸船舶、船舶吃水控制标准计 算方法、船舶过闸实船试验、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 新吹填淤泥浅表层加固中“土桩”形成机理及数值分析*

      2015(2):88-94.

      摘要 (1114) HTML (0) PDF 6.01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近吹填的淤泥经浅层加固后出现凹凸不平的“土桩”现象,结合现场试验,分析了孔压监测和静力触探试验 结果,同时根据大变形固结理论,对“土桩”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常规真空预压法进行了比较,试验及数值计算结 果表明:“土桩”是排水板周围土体细颗粒在渗透力作用下向排水板聚集的结果,其形状呈倒锥形,横截面近似椭圆状, 深度不大于1.6 m,在此深度以下,土体强度较为均匀;在同一水平面上,距离排水板越近,土体强度越高,桩间土存在 “软弱带”;考虑土体参数随固结过程的变化可以反映“土桩”的形成。最后提出了避免或减少“土桩”的建议,所得结 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航道设计水位变化研究*

      2015(2):95-100.

      摘要 (1322) HTML (0) PDF 4.52 M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尚短,河床处于不断冲淤调整中,现有航行基准面与航道条件以及现有资料与设计水位确定 方法的矛盾日益明显。通过对蓄水前1981—2002年资料进行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出设计水位修正值,对蓄水后河床处于 调整期的在实测资料基础上计算得到的设计水位进行修订,确定出蓄水后长江中游河段各站的设计水位,并对比分析蓄水 前后设计水位值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体布置

      2015(2):101-107.

      摘要 (1082) HTML (0) PDF 5.38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生产、运输国,至今尚未有一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开展自动化码头总体 布置研究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的关键。结合国内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应用发展状况,总结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种常见的 布置形式和特点,针对某工程建设设想,制定全自动化码头总体布置技术方案,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适用超大型门式起重机出运工艺的新型海洋重工码头设计创新

      2015(2):108-114.

      摘要 (891) HTML (0) PDF 5.38 M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打造世界第一的2台11 000 t轨道式门式起重机,超大型海洋重工产品直接吊运下水、对接、合拢,是海洋重工 产品制造工艺、出运工艺的重大突破。为满足工艺设备轨道基础的超大荷载和严格的变形使用要求,设计提出的超宽整体 卸荷式钢桩组合板桩码头结构方案,结构新颖。而码头结构受力复杂,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其受力模型和计算方法值得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滩槽泥沙交换对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回淤影响的分析

      2015(2):115-123.

      摘要 (1870) HTML (0) PDF 7.33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潮汐水流中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存在多种不同尺度的输运形态。就长江口而言,其中1~2 m 近底水流驱动下的高浓度悬沙输运应加重视。现场观测表明,近底高浓度悬沙的生成与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潮汐水流中的沉 降特性有关,其输运对航道回淤的影响表现为滩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初步估计横向水体高浓度悬沙输运造成12.5 m深水航 道中段2 000万~3 000万m3的年回淤量是可能的。这可能是造成航道中段集中回淤的重要原因之一。

    • >优秀论文三等奖
    • 世界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概况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2015(2):124-130.

      摘要 (753) HTML (0) PDF 5.39 M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休闲旅游功能是新时期我国沿海港口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各地政府部门正着力推动邮轮旅游产业的发 展。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相关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沿海地区进行邮轮港布局规划的思路要 点,为国内沿海地区相关行业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 资源节约型集装箱港口设计总体思路

      2015(2):131-137.

      摘要 (685) HTML (0) PDF 6.25 M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集装箱港口资源节约现状,提出资源节约型集装箱港口设计理念。分析集装箱港口资源因素,抓住集 装箱港口建设过程中资源节约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广资源节约的关键创新技术,提出集装箱港口设计阶段关于资源节约方 法及途径的基本经验。

    • 现代耙吸挖泥船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5(2):138-144.

      摘要 (1164) HTML (0) PDF 5.70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耙吸挖泥船是高能耗的施工船舶,研究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耗,不仅可以为疏浚企业节省燃油费用,还 可以减少船舶造成的环境污染,获得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介绍挖泥船节能减排的含义和评价指标,从船型设计、推进动 力系统优化、疏浚机械和集成监控系统开发及设计建造单耙挖泥船等方面讨论耙吸挖泥船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淤泥质港口航道适航密度确定方法的改进

      2015(2):145-149.

      摘要 (1198) HTML (0) PDF 5.00 M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浮泥层中船舶航行时船体边壁带动附近浮泥作剪切流动的物理过程与浮泥在缓坡上的重力流之间的相似 性,提出以船体边壁附近浮泥层流态转换条件来定义适航密度,以避免现行方法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计算表明,适航密度与航行速度和浮泥层厚度有关。在通常航速和0.5~1.5 m浮泥层厚度条件下连云港航道的适航密度约为 1.25~1.35 g/cm3。

    • 沉管隧道管节沉放施工技术*

      2015(2):150-155.

      摘要 (892) HTML (0) PDF 3.93 M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内外已建沉管隧道相关施工技术为依托,对常用管节沉放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常用管节沉放方法如浮 吊法、浮箱沉吊法、升降平台法和抬吊法的施工流程及技术措施,并对4种管节沉放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合比较,给出每种 管节沉放方法的适用范围,为沉管隧道管节沉放方法的选择、工艺优化以及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海上超长大直径嵌岩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2015(2):156-162.

      摘要 (1354) HTML (0) PDF 5.48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槟城二桥主桥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主桥是一座双塔斜拉桥。该桥索塔基础采 用21根φ 230 cm/φ 200 cm变直径钻孔灌注桩,其最大设计桩长为126.9 m,桩端嵌入微风化基岩深度达8 m,最大成孔深度 达133.15 m。基于对槟城二桥主桥海上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管理实践,总结超长钻孔灌注桩的设备选型、成孔、成桩、 桩基承载力试验等施工工艺,为同类桩基的施工提供经验。

    • 系泊船舶在横浪作用下撞击能量计算参数Cm 取值研究

      2015(2):163-167.

      摘要 (1076) HTML (0) PDF 1.28 M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船舶附加水体质量系数Cm 的取值对计算系泊船舶在横浪作用下的撞击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相关 文献对该参数取值差异较大,且国内水运行业规范的参数取值偏小,给结构安全带来一定隐患。经过对取值规定的比较,并参照 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计算结果,得知国内现行规范Cm 的取值明显小于国内外相关规范和研究报告的取值。建议20 万 吨级以上船舶增大Cm 取值为1.7耀2.0。

    • 一种新型系船柱的研究设计

      2015(2):168-173.

      摘要 (688) HTML (0) PDF 7.59 M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当前材料、铸造技术、设计方法检验已沿用30 a的传统系船柱的设计完备性,认为其有值得改进、优化之 处。以650 kN系船柱为例,从系船柱的材料选择、几何造型、受力机理、数值模拟4个方面阐述一种新型系船柱的研究设 计。新型系船柱在安全可靠度、使用及维护性能、感官效果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且造价与同等级传统系船柱相当。

    •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思路、对策及初步成效

      2015(2):174-181.

      摘要 (834) HTML (0) PDF 7.18 M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阐述“十五”以来荆江河段治理基本情况,总结了该河段航道治理主要特点、初步成效与基本经验,并为 下阶段系统治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动态管理,有攻有守、攻守兼备以及提高整治建筑物耐久性并 建立大荆江治理协调机制”等思路、对策与建议。

    • 从航运角度看三峡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5(2):182-188.

      摘要 (727) HTML (0) PDF 5.86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从工程论证到设计、施工,业界曾针对其通航技术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进行 过研究和讨论,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三峡大坝建成后,工程综合效益正在发挥,且川江运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实践表 明,当初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机的决策、三峡水库特征水位的选定、三峡通航建筑物规模和布置设计的优化、通航尺度标准 及其保障措施的论证确定、施工期通航方案的认定与实践以及三峡水库调度方案的优化等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及其成果都是 有效的。从航运角度论述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 东中国海波浪分布特征研究*

      2015(2):189-196.

      摘要 (1700) HTML (0) PDF 6.84 M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驱动风场条件,运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M的第四版本 (WAMC4)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建立二级嵌套波浪模型,利用连云港、冷家沙现场观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检验了 该模型在东中国海波浪研究中的适用性。针对东中国海进行了连续60年(1950—2009)的波浪后报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 了东中国海波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季的平均有效波高等值线与岸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且由南向北逐渐递 减;有效波高分布的季节差异显著,冬季浪高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最小。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波浪要素和5%累积 频率波浪要素的定量关系发现,在渤海范围内,5%累积频率有效波高与平均有效波高之比约为2.75,黄海与东海大部该比 值则分别约为2.50和2.35,而5%累积频率平均周期与平均周期的比值在整个东中国海范围内约为1.45。

    • 开敞海域中液体散货泊位长度探讨

      2015(2):197-201.

      摘要 (992) HTML (0) PDF 3.97 M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国内若干开敞海域码头泊位长度进行分析,又对英、美、日本及石油公司国际论坛等现行港口工程规范中开 敞式码头泊位长度的确定方法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开敞海域液体散货码头的横向约束比纵向约束更为重要;在不 影响船舶约束效果的前提下,采用较大水平系缆角以及适中的缆绳长度可有效缩短泊位长度;并建议对于单个独立的开敞 式液体散货泊位,其泊位长度可按1.1~1.3倍设计船长确定。

    •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总平面方案优化

      2015(2):202-212.

      摘要 (1523) HTML (0) PDF 8.22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州沙、白茆沙河段受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水沙动力复杂,河床冲淤多变。通州沙、白茆沙是长江南京以 下12.5 m深水航道上延南京首先碰到的2个重点碍航浅滩。在工程河段水沙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模、物模试验对工程 方案平面布置、通州沙潜堤齿坝高程、通州沙中水道过渡段高程以及白茆沙齿坝高程进行优化并形成优化推荐方案。研究 表明,优化推荐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州沙、狼山沙冲刷后退的趋势,有利于白茆沙的稳定,稳定两汊分流, 形成南北水道稳定的分汊格局。

    •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海堤越浪量的优化设计

      2015(2):213-218.

      摘要 (1318) HTML (0) PDF 4.50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安全可靠地降低防浪墙顶高程,在分析国内外规范对越浪量标准界定的基础上,为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 岛填海工程海堤拟定了运营工况、设计工况和校核工况这3种工况组合和相应的允许越浪量标准,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对海 堤越浪量进行优化设计,使人工岛地面与挡浪墙之间的高差减少到人体正常身高范围,可为过境旅客提供海天一色的景观 视线。

    • 海工用长管节后张法 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开发

      2015(2):219-223.

      摘要 (873) HTML (0) PDF 3.87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工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具有优越的工程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曾为我国的港口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海工 事业的进展,现在对这类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发展,研发了一种新的“海工用长管节后张法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 管桩”。通过全面检测和实际工程的考验,证明了该管桩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指标和力学性能指标。拓展了海工用大直径 混凝土管桩的使用范围。

    • 徐圩防波堤工程桶式基础结构设计

      2015(2):224-229.

      摘要 (1034) HTML (0) PDF 4.64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桶式基础结构是一种新型防波堤结构,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结合连云港徐圩防波堤工程, 介绍此结构的设计荷载工况、结构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方法、配筋方法。通过对比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和简化独立 桶体模型,说明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劣。以实例对比说明中国规范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 318规范关于双向板裂缝宽度的计算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