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S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优秀论文一等奖
    • 吹填造陆超软土地基加固理论与工艺技术创新

      2013(S1):3-12.

      摘要 (978) HTML (0) PDF 3.47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软基处理工程具有面积大、工期紧、施工难度高等特点。如何有效、经济而又快捷地加固大面积的超软弱地基成为岩土工程界的一个难题。分别从理论、工艺、监测及检测、环保节能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些创新理论与技术,可用于指导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加固的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等工作。

    • 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创新

      2013(S1):13-19.

      摘要 (595) HTML (0) PDF 2.20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近建成的上海港罗泾港区是集矿石、煤炭、钢铁等散杂货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区,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港区为大型钢铁企业提供分拨配送等增值服务的物流港区。罗泾港区规划设计开发了全新的“枢纽港-物流港”联动的平行结构平面布置模式。在传统的公用港口布置方法基础上,运用准时制(JIT)的精益生产(LP)物流理念,优化装卸工艺和港口平面布置,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港口服务链条。实现了物流流程的高度一体化、同步化。节约了极为宝贵的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降低了能耗。

    • 河港大水位差直立式集装箱码头设计创新技术

      2013(S1):20-27.

      摘要 (460) HTML (0) PDF 2.33 M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江上游重庆港寸滩港区工程项目设计中,通过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在33 m大水位差、典型山区地形的建设条件下,首次成功地采用了集装箱岸桥装卸船工艺、空间框架式桩基码头结构、阶梯式集装箱堆场布置和较大的港内道路纵坡等设计创新技术,开创了大水差地区建设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的先例,促进了河港建港技术的发展。

    • >优秀论文二等奖
    • 航电枢纽工程选址与布置

      2013(S1):28-32.

      摘要 (947) HTML (0) PDF 4.02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航电枢纽以满足航运要求为首要目标,船闸布置是影响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主要因素,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总结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一般要求。相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都有条件布置枢纽,但依河段具体条件的不同,布置条件有优劣。枢纽布置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型,集中布置重点解决水电站和泄水建筑物水流对通航建筑物的影响,分散布置重点是通航汊道与主河槽相连接的上下游口门区布置。

    • 上海港岸基船用供电系统研究与实践

      2013(S1):33-39.

      摘要 (513) HTML (0) PDF 2.35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一种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在上海港外高桥二期码头首次为中海集运“新福州”轮提供岸电。系统利用集装箱码头前沿为桥吊运行配备的10 kV/50 Hz/2 000 kVA的高压电源,经过变压和变频为靠港船舶提供450 V/60 Hz电源。该方案灵活性强,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且无需对码头进行土木改造,适合我国作业繁忙的码头。

    •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的选址和规划

      2013(S1):40-47.

      摘要 (816) HTML (0) PDF 2.97 M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洋山深水港区选址和规划的回顾,提出了洋山深水港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条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不错的社会效益;根据北港区建成后的海床冲淤变化,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物理模型试验和船舶航行模拟技术综合分析得出,洋山深水港区北港区规划方案采用半汊道方案为稳妥、合理的方案;归纳了对洋山港总体规划的建议。

    •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t矿石码头设计关键技术

      2013(S1):48-55.

      摘要 (562) HTML (0) PDF 2.78 M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是新开发的港区,矿石码头是我国第一个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t散货船设计的码头,工程波浪、水流条件复杂,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外海施工依托条件差。设计围绕选址、自然条件、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结构、地基处理、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供建设外海开敞式码头参考。

    • 综合交通体系下“十二五”水运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3(S1):56-61.

      摘要 (598) HTML (0) PDF 1.53 M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水运在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十二五”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及对水运发展的主要影响,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最后提出了促进水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再论航道整治线宽度与整治水位的确定

      2013(S1):62-68.

      摘要 (554) HTML (0) PDF 1.82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床断面法”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绘制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关系曲线的方法,简称B-Z曲线,从而得到整治线宽度与整治水位的相关关系,以求二者的统一。此方法体现了航道整治线宽度与整治水位的统一的互补关系,改变了以往研究中二者分别确定的模式。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对通航河流影响较大的今天,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

    • 辐射沙洲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水动力泥沙问题研究

      2013(S1):69-77.

      摘要 (706) HTML (0) PDF 1.82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使用水文泥沙特征分析、卫星遥感分析、冲淤演变分析、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波浪数学模型(SWAN模型、缓坡方程、多向不规则波Boussinesq方程)计算、波流冲刷物理模型试验、泥沙淤积计算、骤淤计算与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辐射沙洲中的如东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水动力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深水港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在辐射沙洲海域中进行深水港开发建设是可行的。

    •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水沙环境影响数学模型研究—I. 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013(S1):78-85.

      摘要 (1025) HTML (0) PDF 3.86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和其所在海区的特点,基于TK-2D软件建立了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伶仃洋内外海域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和大桥工程区附近的小范围局部细化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分析了工程海区的潮流悬沙特征,为进一步论证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对工程海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沉管管节浮运过程中波浪附加阻力的水动力学分析*

      2013(S1):86-91.

      摘要 (783) HTML (0) PDF 1.90 M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波浪引起的附加阻力是管节海上浮运过程中总阻力的重要组成。采用基于势流理论的水动力学软件AQWA计算了管节浮运过程中的波浪附加阻力。通过建立管节及附属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确定管节的几何、物理性质,建立湿表面模型进行水动力学分析。对影响附加阻力的各因素,包括水深、航速、波浪谱及波浪要素等,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P-M谱的计算值较采用JONSWAP谱有所不同,附加阻力随水深增加而减小,阻力值与波浪周期及波浪入射角均有一定的关系,与波浪高度的平方成正比,且与拖航速度成正比。

    • >优秀论文三等奖
    •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疏浚土扩散研究

      2013(S1):92-97.

      摘要 (372) HTML (0) PDF 2.47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疏浚工程建设过程中,组织6艘装备ADCP的水文测验船,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固定断面法对耙吸作业过程的溢流疏浚土及北槽内贮泥坑、抛泥区涨落潮抛泥过程中的疏浚土扩散情况进行了观测。首次在长江口成功获取了水体中疏浚土扩散场的实测资料,深化了对长江口疏浚土扩散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疏浚溢流和疏浚土处理的时间控制措施。

    •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与健康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013(S1):98-102.

      摘要 (854) HTML (0) PDF 2.03 M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我国实际环境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模型,以Visual C# .NET和IMSL C#科学计算函数库为平台,开发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海工混凝土寿命预测软件《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与健康诊断系统V1.0》。软件的数学模型和数据来源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与健康诊断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系统实现了对新建工程进行耐久性设计,对已建工程进行耐久性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我国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发展及现状

      2013(S1):103-110.

      摘要 (820) HTML (0) PDF 1.98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述了我国海港工程腐蚀环境及耐久性破坏特点,对我国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历史、耐久性技术的研究及发展应用进行了回顾,阐述了我国水运行业技术标准和科研成果对提高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我国海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进行了展望。

    • 大型开敞式专业化码头建设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3(S1):111-120.

      摘要 (590) HTML (0) PDF 2.95 M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大型开敞式专业化码头建设技术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码头荷载计算、码头总体设计、码头新结构等方面,并简要介绍了这些创新成果的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问题。

    • 长江口航道治理研究中数、物模技术的应用

      2013(S1):121-136.

      摘要 (794) HTML (0) PDF 6.61 M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潮汐河口受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径潮流动力的不同及其复杂的时空变化导致河口的不同区段水沙特性等也明显不同。在河口治理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河口治理研究应采用数模、物模多种手段综合研究的方法,因数模和物模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方法及具体评价指标应根据研究区段的水沙特性和研究目的合理选用。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践为例,介绍数物模综合研究技术的应用及效果。

    •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治理对策及建设思路研究

      2013(S1):137-144.

      摘要 (844) HTML (0) PDF 4.29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南京以下航道自然条件优越,随着水利、水运工程的不断建设,总体具备大型海轮进江的基本条件,但有部分浅区制约着航运效益的整体发挥。20世纪90年代启动南京以下深水航道系统治理研究,基于对河道演变与航道格局的长期研究认识,逐步形成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自下而上、先通后畅”的建设思路和“把握有利时机、控制关键部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为尽快实现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南京提供了技术可行方案。

    • 港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2013(S1):145-150.

      摘要 (580) HTML (0) PDF 2.07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干散货物流、集装箱物流、汽车滚装物流和无水港建设四方面,介绍和探讨了如何以港口为中心建立现代综合物流体系,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实时、准确地控制运输的整个过程,实现对整个物流链的控制,以及上海港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 不规则波作用下波浪爬高计算方法

      2013(S1):151-159.

      摘要 (991) HTML (0) PDF 2.08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规则波作用下光滑不透水单坡和复坡上的波浪爬高,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波陡、坡度、波浪入射角、平台宽度和高程对波浪爬高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海堤结构波浪爬高的计算公式及其不同累积率换算关系,并提出了多级平台海堤断面波浪爬高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复杂海堤断面的爬高计算,与40多个实际工程的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 新型浮式防波堤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13(S1):160-164.

      摘要 (820) HTML (0) PDF 1.66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开孔圆弧型结构和矩形结构在防波堤工程上应用的优点,提出了一种由开孔圆弧、矩形方箱和锚链系统组成的新型浮式防波堤结构。通过二维波浪水槽中的规则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该浮堤的消浪性能、运动和锚链受力等水动力特性与相对宽度(W/L),相对吃水(s/d)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与传统的箱型浮堤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新型浮堤具有消浪效果好、运动幅度小以及锚链受力小等良好的水动力特性。

    • 长江下游白茆沙水道航道整治对策

      2013(S1):165-172.

      摘要 (523) HTML (0) PDF 2.45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白茆沙水道航道存在的问题,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多途径、多技术手段, 对长江下游白茆沙水道的演变规律及演变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航道整治对策与措施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提出了该水道总体治理思路与控导工程方案,以保护现有较为有利的河势及航道格局,为后续整治工程实施奠定基础。

    • 我国疏浚技术与装备“十五”、“十一五”十年发展回顾①

      2013(S1):173-177.

      摘要 (667) HTML (0) PDF 1.99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的10年,我国疏浚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年疏浚量已超10亿m3,成为世界第一的疏浚大国。10年里疏浚业获得了70多项专利技术,疏浚核心技术已从简单模仿发展到自主创新,关键系统和设备从严重依赖进口发展到了自主研制。现在我国基本掌握了先进挖泥船的核心技术,大型挖泥船90%以上自己设计制造,疏浚主力船型已从中小型,发展到了大型甚至超大型。核心技术的飞跃,支撑了整个疏浚行业的升级换代,促成了中国疏浚业的十年巨变。

    •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工程设计创新要点

      2013(S1):178-182.

      摘要 (1023) HTML (0) PDF 2.60 M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工程开创了国内外桥梁史上的多项之最。该项目以经典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桥梁结构设计系统”、MIDAS、ANSYS及STS等计算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利用AutoCAD、3dsmax、Fhotoshop等绘图软件绘制完成。朝天门长江大桥的主要技术成就包括:1)为当前已建成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桥;2)使用了当前世界上承载力最大的球型支座;3)主桁杆件选用3种不同材质、变宽度尺寸,拼接板最大板厚达80 mm,均属国内首创;4)国内首次在钢结构桥梁永久结构中采用预应力体系,减少了钢材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5)上下十线车道及两线轨道的交通载荷量、多箱隔室凯旋门式主墩及公轨两用先拱后梁施工难度均堪称世界第一。

    • 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问题研究

      2013(S1):183-188.

      摘要 (905) HTML (0) PDF 1.83 M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 PHC桩在沉桩过程中出现纵向裂缝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2013(S1):189-195.

      摘要 (505) HTML (0) PDF 2.52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PHC桩在沉桩过程中经常出现纵向裂缝,桩直径越大、锤型越重产生纵向裂缝的几率越大。通过对沉桩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外加钢抱箍的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纵向裂缝的产生。

    • 柔性栈桥新概念设计研究*

      2013(S1):196-200.

      摘要 (456) HTML (0) PDF 1.56 M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铁路轮渡栈桥对船型的适应性,提出一种一端固定连接岸上,另一端能够上下、左右移动,从而连接来船不同部位,便于车辆进出船舱的柔性或活动船岸连接栈桥构造方案。给出这种新型柔性栈桥的基本构造和主要构件组装特征,说明了其工作原理。进而推导出栈桥活动端的横移距离、偏转角度、纵桁外伸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柔性栈桥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水沙环境影响数学模型研究——II. 模型的应用

      2013(S1):201-207.

      摘要 (1042) HTML (0) PDF 4.26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案实施后潮流泥沙进行数值模拟,将桥墩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处理,把桥墩本身刻画为固边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桥工程实施后附近海区潮位、流速和潮量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海域潮流泥沙影响仅限于大桥附近,对伶仃洋滩槽格局没有影响,对伶仃航道没有负面影响。

    • 大型油码头设计船型的系靠泊尺度研究

      2013(S1):208-220.

      摘要 (872) HTML (0) PDF 4.84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油轮的系靠泊相关尺度进行了研究划分;建立了基于概率统计原理的“上覆盖率”和“下覆盖率”计算法;根据Q88租船数据库中的实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大型油码头设计船型与系靠泊相关的代表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