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1-7.
摘要:长江口和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期间的科技创新管理实践值得总结借鉴。其启示意义在于,加强重大水运建设工程建设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应注重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意识,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处理好科技保障与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单位引导与参建单位发挥自身积极性等各方面的关系,科学引导重大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2013(8):8-16.
摘要:通州沙与狼山沙之间存在的串沟与通州沙东水道下段浅区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串沟的存在不仅不利于滩体的守护,也会对主流起到一定分散或冲散作用。因此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一期工程通州沙段航道整治中,在考虑增强浅区水流动力的同时,必须考虑限制串沟的过流来巩固护滩效果。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现状滩面串沟分流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多方案比选,综合考虑护滩效果、限流导流作用以及投资效率,提出可兼顾固滩稳槽与导流增深双重作用的滩面串沟整治思路,本研究为其它类似滩面串沟封堵及分流河段的整治工程方案探讨提供了参考。
2013(8):17-24.
摘要:从形态、形成时间、生成机制、粒径分布和物质来源、沙洲演变和水道稳定性等方面简述潮动力影响下辐射沙脊群的研究进展。上千年前因泥沙进入辐射状潮流场而形成了体积庞大、呈辐射状分布的沙脊群。在复杂的潮动力作用下,辐射沙脊群呈现外部冲刷、中心淤积,各潮汐汊道趋于稳定的演化特点。提出今后可以将地质研究和水动力研究相结合,在潮流场模拟中加入泥沙模块,运用长周期数值模拟技术重现辐射沙脊群形成和演变的全过程,以弥补现有研究的诸多不足。
2013(8):25-32.
摘要:以琼州海峡白沙浅滩海上人工岛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非结构网格建立潮流数值模型,分析了工程前后的流场动力变化特征,同时采用悬沙模型和底沙模型预测工程实施后工程海域的地形演变特征,研究了如意岛工程对周边海域的动力变化影响,对工程海域泥沙冲淤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013(8):33-38.
摘要:以重庆港某码头工程陆域加筋边坡为原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加筋高陡边坡的加筋机理及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加筋边坡与无加筋边坡的破坏模式不同,无加筋边坡坡肩垮塌,而加筋边坡在1/6~1/3边坡高度处出现应力集中;边坡填料尤其是边坡中、下部填料的强度性质对边坡的安全系数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仅将边坡上部变为强度较低的填料,加筋边坡安全系数变化甚小。数值分析方法先进行离心模型试验验证,再用于分析计算原型加筋边坡的安全系数和应力位移场分布,保证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方法可作为研究加筋边坡工程或其他岩土工程参考。
2013(8):39-44.
摘要:淤泥质海岸人工沙滩的维护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平衡水深概念推导出的海床冲淤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平衡流速的假设,增加了因水深改变而引起的海床冲淤,推广了适用于计算自然滩面下海床冲淤的公式。通过推广后的公式计算了连云新城海滩清淤工程的泥沙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各清淤方案有使海床恢复到自然水深的趋势,且均有泥滩出露的现象,需要进行定期的疏浚维护。
2013(8):45-48.
摘要:海工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具有优越的工程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曾为我国的港口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海工事业的进展,现在对这类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发展,研发了一种新的“海工用长管节后张法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通过全面检测和实际工程的考验,证明了该管桩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指标和力学性能指标。拓展了海工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的使用范围。
2013(8):49-51.
摘要:为适应水运工程建设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新形势,标准编制理念需要创新。结合《水运工程设计通则》和《水运工程施工通则》的编制体会,阐述标准编制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和主要做法,供水运工程标准编制人员参考。
2013(8):52-56.
摘要:设计一种带收缩水道的沉箱防波堤和OWC(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波能发电装置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形式,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改变水道结构形式与OWC气室参数,并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水道形式、入射波要素和OWC气室形状参数等对该复合结构工作性能的影响,采用气室内波幅放大系数、气室顶部空气点压力和防波堤前波浪反射率作为考察参量。
2013(8):57-62.
摘要:为确定海底管道在沉桩振动条件下的振动控制速度标准和土体侧向位移控制标准,通过数值损伤模型分析沉桩振动对海底管道安全运行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可为沉桩振动对海底建筑物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评判方法。
2013(8):63-68.
摘要:通过室内快速试验和实海暴露试验,研究硅烷防护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硅烷浸渍层能够有效降低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减小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表面氯离子浓度,其中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幅度在50%以上,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且硅烷浸渍层能够减小处于干湿交替区域混凝土结构“对流层”的深度。
2013(8):69-72.
摘要:为了解玄武岩纤维本身的耐酸、耐碱性能,对其在80℃ 2 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腐蚀不同周期后的质量变化、单丝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聚丙烯纤维、耐碱玻璃纤维的耐酸碱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耐酸性能方面,玄武岩纤维最优,其次是聚丙烯纤维,耐碱玻璃纤维表现最差;在耐碱性能方面,表现优劣依次为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试验结果为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13(8):73-79.
摘要:为研究有关潮汐通道浅水槽建港问题,以辐射沙脊群黄沙洋水道末端的条渔港为例,首先,进行了自然条件分析;其次,构建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对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并对工程前后整体海区的潮流流态、特征点横流大小进行了分析;最后,应用泥沙经验公式计算条渔港区港池及航道的年回淤量 。以上数据可为港区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013(8):80-85.
摘要:重力式码头稳定性的验证方法主要有:单一安全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987)和BS 6349(1988)均采用安全系数法;JTS167-2—2009《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和BS 6349(2010)均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重点对比分析中国与英国BS新、旧规范在抗滑、抗倾计算上的差异,结合现有重力式方块码头工程实例,根据其计算结果验证分析的准确性,供海外项目重力式方块结构设计参考。
2013(8):86-91.
摘要:以某港扩建工程设计方案为范本,通过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观测到大量的桩基挡板式单突堤在不同工况波浪作用下港内的泊稳数据,并对这种较为特殊的防波堤的防护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试验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同时对类似环境条件下的建港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2013(8):92-96.
摘要:以3万吨级船舶以较快速度平行靠泊高桩码头为例,对不同方法计算出的最大船舶撞击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船舶撞击码头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码头结构产生的最大拉、压应力和混凝土强度破坏准则判断码头的损伤情况,由此确定码头升级改造的可行性。
2013(8):97-100.
摘要:结合烟台港龙口港区2×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4#,15#泊位)工程码头结构加固改造方案,通过对码头结构、码头前沿水深、回旋水域等改造,满足5万吨级船舶靠泊要求,提升了现有泊位的靠泊等级,确保了码头主体结构的安全。为沿海港口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借鉴。
2013(8):101-104.
摘要:绝大多数内河码头在建成使用初期岸坡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水流作用下岸坡前沿河床地形可能随时间发生改变,导致岸坡变形滑移使码头结构发生变位甚至随岸坡发生整体滑移。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该高桩码头岸坡因河床演变导致变形并使码头结构发生变位的主要原因,研究使该码头岸坡恢复稳定的工程措施,并总结因河床演变导致码头岸坡变形滑移的预防和整治措施。
2013(8):105-109.
摘要:大型散货堆场中堆取料机基础常常占用很大一部分堆场面积。为节约土地资源,对堆取机基础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 将堆取料机基础做成高桩梁板架空式结构,将堆场排水沟布置于内,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堆场空间,而且使用维修方便。
2013(8):110-114.
摘要:东流水道位于长江下游。近年来,该水道航道条件出现了较大的不利变化趋势。以河道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东流水道左岸边滩演变特征及该边滩河床演变对本河段航道条件的影响,指出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左岸边滩出现的新的演变是造成本河段近年来航道条件趋坏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左岸边滩演变和本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认为主航道所在的西港航道条件仍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为本水道后期航道治理思路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3(8):115-120.
摘要:三溪口船闸设计水力指标较高,闸室为非标准闸室,输水系统布置受限制因素较多,采用集中输水系统的难度较大。分析了不同消能方式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该船闸的格栅帷墙消能室与消力池相结合的消能布置形式,计算了输水系统各部位的尺寸及具体布置;通过1∶20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了输水水力特性、闸室流速分布、闸室船舶停泊条件、廊道压力特性以及进出水口水流条件,并提出了相关改善措施,确定了充、泄水阀门开启方式、闸室镇静段长度及下闸首消能室内的挑流坎尺寸。提出的输水系统布置及消能工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三溪口船闸的工程特点,解决了相关输水系统布置难题,试验成果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2013(8):121-125.
摘要:用于现代修造船坞的钢质浮箱式坞门从早期的小型趋向大型、超大型。为了更好地进行浮箱式坞门的设计工作,根据浮箱式坞门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和沉浮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针对大型浮箱式坞门工作状态下的横稳心高度变化趋势进行总结,给出了横稳心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发现坞门沉浮过程中横稳心高度的突变点及最危险的时刻,最后提出设计优化措施。
2013(8):131-135.
摘要:利用长江口澄通河段多年实测水深、流量等资料,建立反映澄通河段典型断面面积随含沙量和落潮流量变化的河相关系。依据所建立的各典型断面的河相关系式,分别探讨在含沙量变化和落潮流量变化下,典型断面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可知,当含沙量从0.312 kg/m3减少到0.043 kg/m3时,各典型断面的面积普遍增加超过55%,而当落潮流量从10 000 m3/s增加到100 000 m3/s时,典型断面面积增加了约7.7倍。这表明在落潮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含沙量的减少会导致澄通河段各典型断面面积较大幅度地增大,而在含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落潮流量的增加,断面面积的增加也较为明显。
2013(8):136-140.
摘要: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与维护的疏浚量到底有多少,对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建设维护疏浚的疏浚量和船舶需求分析至关重要,涉及到长江下游深水航道维护疏浚船舶的选型决策。总结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相关前期研究工作,探讨在长江下游航道维护疏浚的主要影响要素,提出复杂工况条件下航道维护疏浚量的测算方法。
2013(8):141-146.
摘要: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混合式船闸,主要模拟了在正常使用工况和检修工况下,地基、闸室结构、闸墙后回填相互作用系统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再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用应力配筋法对复杂的闸室结构进行配筋分析。阐述了应力配筋法的理论依据以及与有限元方法组合应用的具体步骤和分析实例 。
2013(8):147-151.
摘要:大型船闸人字闸门因门体较高、启闭时雍水阻力及风阻力较大,背拉杆大多采用预应力结构。为延长其顶底枢的使用寿命,常在最低通航水位以下设置浮箱。结合下坝复线船闸,先介绍预应力背拉杆及浮箱的布置形式,再着重引入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SHERMER C L提出的理论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对有浮箱结构的人字闸门背拉杆预应力施加方法进行探讨。
2013(8):152-155.
摘要:升卧式闸门一般跨度不大,在水利上应用较多,在船闸工程中应用较少,尤其在23 m口门三级通航建筑物上的应用缺少工程实例和经验。以丹金船闸为研究对象,比选适应23 m口门及水文条件的三角门和升卧门,对大跨度升卧门设计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2013(8):156-159.
摘要:高良涧扩容船闸和二线船闸并列布置,且共用引航道,下游较短范围内引航道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其下游引航道水流条件受双线船闸相互泄水及苏北灌溉总渠泄流的影响变得十分复杂。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的手段,进行高良涧船闸各种典型水位组合及运行方式下的下游引航道水流条件的研究,针对存在的水力学问题,结合高良涧船闸的特点,提出便捷有效的工程措施——格栅式分隔堤,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参考。
2013(8):160-164.
摘要:根据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特点,应用水槽数学模型,对不同引航道宽度、水流流速、水深等对下引航道口门区回流长度等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回流长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概化模型研究透空隔流堤对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影响,结论可供船闸工程设计参考。
2013(8):165-172.
摘要:吹填软土在真空负压作用下发生排水固结时,其强度和变形特性与真空负压的加载方式关系密切。首先对吹填软土进行了真空预压现场加固试验,通过对地表沉降、真空度跟踪监测,研究并比较不同负压加载方式下地基沉降规律及加固效果;然后采用FLAC3D建立三维弹塑性数值模型,对软土地基采用不同加载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加载方式对软土地基固结影响的细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软土地基时,慢速加载方式比瞬时加载方式更有利于土体的加固,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分级加载方式施加真空荷载。
2013(8):168-175.
摘要:随着沿海地区对土地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围海造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而围堰形成作为整个围海造陆工程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陆域形成和软基处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介绍我国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以及围堰填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结合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等项目,重点探讨抛石围堰、砂袋围堰、复合型砂袋围堰、插入式钢结构围堰以及水上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施工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13(8):173-177.
摘要:直接剪切试验在国内应用广泛,其试验指标除了与土样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试验的参数条件有很大关联。以河北省曹妃甸地区的饱和低塑性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试验手段取得的试验指标的统计分析,说明剪切速率对快剪指标的影响,认为对饱和低塑性粉质黏土进行快剪试验时采用较大的剪切速率(2.4mm/min)为宜。
2013(8):178-181.
摘要:介绍某高桩码头斜桩下沉桩帽竖向开裂现象,认为主要原因是斜桩未进入良好持力层、斜桩受负摩擦力作用。提出锤击沉桩对软黏土的触变效应、码头岸坡淤积也会对桩产生负摩擦力,并对淤泥层、砂土层的负摩擦力系数取值作了比较。
2013(8):182-185.
摘要:为避免破坏疏浚区水环境,采用大型绞吸船在不炸礁的情况下开挖深水航道岩石,已成为现实。绞吸船通常需对接排泥管线以便将疏浚土吹填成陆域,而在航道中使用绞吸船挖岩在无适合吹距的吹填区时,可采用直接装驳和艉吹装驳两种施工工艺。重点阐述大型绞吸船开挖航道岩石疏浚土处理的新方法,移动艉吹装驳工艺的产生、实施过程的优化改进,并从中梳理、提炼、总结出绞吸船艉吹装驳的输送原理,供类似工程施工借鉴以至推广。
2013(8):186-190.
摘要:围堰止水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后期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进度。垂直铺塑和高压旋喷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围堰止水帷幕技术,而在潮差较大的深水海堤围堰止水中采用单一的止水方法其止水效果较差,必须采用联合的止水方法才能满足要求。通过在集杏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海堤围堰特殊海水环境下垂直铺塑和高压旋喷联合止水帷幕的设计和施工实例阐述该项技术。
2013(8):191-193.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采用半潜驳出运、安装超过2 000 t的大型沉箱,采用浮吊船出运、安装低于500 t小沉箱较为适宜,而对500~2 000 t之间的中型沉箱采用何种方案出运、安装并未有统一意见。通过广西北海LNG接收站陆域形成工程,从环境、经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采用大型浮吊船(起重船)配合平板方驳出运、安装中型沉箱的优越性,并探讨施工措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