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1-4.
摘要:采用网格堵塞技术实现实际地形的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方程,采用SIMPLER算法求解耦合的速度场和压 力场,并建立了沿宽度积分的垂向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将计算结果和试验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良好。
2012(8):11-15.
摘要:通过非结构网格建立了长江感潮河段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研究了水工建筑物在非结构网格中的处理,验证结果良好;为检验模型长河段沿程流量的守恒性,模型上边界分别采用枯水、中水、洪水3种恒定流量模拟感潮河段水流运 动。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沿程流量守恒性良好,模型能够有效模拟长江感潮河段水流运动。
2012(8):16-21.
摘要:爆破挤淤填石法作为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广泛应用于沿海养殖围堤、围海造地、护岸以及防波堤等水工工程的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在对岱山樱连门促淤围垦工程围堤地基爆破挤淤处理产生的悬浮泥沙输移扩散进行模拟的 基础上,分析了爆破挤淤对周围海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挤淤所产生的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受潮流的影响较大,其输移扩散的范围及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爆破后工程区域附近潮流的水动力强度及方向。爆破挤淤后产生的悬浮泥沙浓度增量由于扩散和沉降作用迅速减小,在爆破3 h后基本降至10 mg/L以下。爆破挤淤施工中产生的悬沙对周围的水环境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且影响范围有限。
2012(8):22-25.
摘要:对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擅自提高使用功能的船台,需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和论证船台的造船和大修能力。安全性评估应在现使用荷载条件下对结构构件进行复核验算,验算内容应包括结构的受力、配筋或位移变化情 况,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检测情况综合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船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评估进行阐述,可作为其它结构物评估的参考依据。
2012(8):26-30.
摘要:对于埋设在海底泥面下的锚锭系统,其抗拉能力是随着回填土强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为了船舶系缆的安全性,有必要确定基坑回填后锚锭系统的抗拉能力增长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两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采用温控参数折减法和“三步走”的计算思路,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公式关系,结合回填土和原状土的实际强度,可以计算某一时期锚锭系统的抗拉能力值。
2012(8):31-34.
摘要:利用应力释放的力学原理,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现存应力测试方法研究,通过数模分析得到不同钻孔深度和孔径对应力释放程度的关 系曲线,给出在不损伤内部主筋情况下根据结构特点选取合理钻孔深度和孔径的方法,并通过 相应的现场试验进行验证。
2012(8):35-37.
摘要:在武汉市长江边某码头施工中,临水最前排的一根直桩沉桩后桩位偏差1.4 m,为了后续施工不得不把其泥面以上部分割掉,并在原位补一个几何尺寸完全一样的钢管桩,计算十分困难。通过用CAD二维图解法圆满地解决了此难题,并且在施工中一举成功,实践证明本补桩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012(8):38-42.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针对大气区被氯盐污染的钢筋混凝土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其阴极保护电流在被氯盐污染混凝土结构的多层钢筋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混凝土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工程的设计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大 气区被氯盐污染混凝土中,邻近辅助阳极的第1和第2层钢筋共吸收的的电流较多,占总电流的70%以上;第2层钢筋与第1层钢筋的间距对电流在的钢筋中的分散情况影响较大。
2012(8):43-47.
摘要: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3部分。分析和对比了上述规范中抗震设计时场地类别划分、地基液化判别、动主动土压力和动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对比表明,我国、美国和日本场地土的分类方法相似,但划分的类别数不同。对于地基液化,我国规范通过土的地质年代、黏粒含量和标准贯入击数采用两步判别法进行判别;美国港口设计手册采用地震剪应力方法进行判别;日本的液化判别方法比较复杂,采用土的均匀系数、标准贯入击数、等效加速度和循环三轴试验进行综合判别。对于动土压力计算,各规范都采用经典的物部-冈部公式或以该公式为基础改进的公式。
2012(8):48-51.
摘要:我国现行干船坞设计规范颁布时间早,对于现代很多大型船舶不相适宜,亟待修订。针对30万t原油船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船体的标准段和坞墩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船型坞墩在自重、压舱水作用下不同工况的横向荷载分布系数,与现行干船坞规范相比较,分布系数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供干船坞规范修订参考。
2012(8):52-55.
摘要:提出特定条件下重力式码头结构设计优化,如设置沉箱尾部结构、沉箱后倾、大圆筒设置抗倾加强结构、码头底部设置抗滑板、重力式结构设置锚碇结构等,上述结构优化设计在适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
2012(8):56-61.
摘要:通过对高桩码头生命全过程的分析,给出了码头混凝土构件抗氯离子侵蚀的耐久寿命的定义;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普通硅酸盐水泥制成构件氯离子浓度临界值;根据氯离子扩散理论,建立梁板式高桩码头主要构件 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012(8):62-66.
摘要:以广东大亚湾拟建大型油码头钢引桥设计为例,并结合已建项目情况,研究大型油码头接岸引桥在不同跨度的条件下,引桥墩所受外力、钢材用量、施工难度及工程总体造价的变化情况,同时提出不同桥型设计的特点,可供类似 工程设计参考。
2012(8):67-71.
摘要:堆场的垛位管理是干散货码头的重要问题。基于随机服务理论,对堆场垛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垛位动态变化的机理,将连续空间的堆场进行了网格化逼近,建立了堆场垛位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描述堆场垛位动态变化的煤炭码头物流系统细化仿真模型,并结合实际专业煤炭码头的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2012(8):72-76.
摘要:介绍大连港矿石专用码头泊位升级改造工程护舷改造钢架结构的设计情况,在国内码头升级改造工程中该结构尚属首例。根据护舷钢架的受力特点,比较了两个护舷钢架的设计方案后,最后选用了放射竖板加顶底板的方案。详细 介绍了护舷改造钢架的设计分析方法,同时介绍了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012(8):77-81.
摘要:以海南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为例,从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和全寿命期成本方面研究钢管桩的牺牲阳极和外加电流两种阴极保护全寿命期方案。
2012(8):82-87.
摘要:对乍浦港圆形混凝土柱进行取粉检测,研究氯离子侵蚀的环向变异性。根据乍浦港的风况、波况,计算圆形截面混凝土柱在各个方位的累积风速、累积风压和波浪压强的环向分布。并通过灰关联分析得到了累积风速、累积风压和 波浪压强与表面氯离子浓度、扩散系数之间的关联度。累积风压由于考虑了贝努利效应,比累积风速更能反映真实情况。为建立海港码头相似理论及耐久性评估体系提供依据。
2012(8):88-93.
摘要:通过总结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陆域平面布置设计思路,分析堆场、闸口、外部道路、高程等细部设计,探讨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陆域平面设计的重点内容及关键事项。同时为达到集约化使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代价满 足港区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2012(8):94-97.
摘要:在港口低压配电设计实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忽视的常见问题,譬如变压器进线断路器的瞬时保护不满足选择性要求、开关柜出线电缆截面偏小、消防泵配电回路违反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剩余电流保护装置选型不当等。通过 工程案例,分析造成设计差错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供港口电气设计人员参考。
2012(8):98-101.
摘要:基于到港船型的多样性和随机性,建立不同船型组合下的沿海散货港区船舶航行作业系统仿真模型,定义到港船舶吨级的加权平均值为船型组合的特征吨级,研究船型组合对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 结果表明,船型组合对 沿海散货港区航道通过能力有 显著影响;航道通过能力与船型组合的特征 吨级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并且通航历时越大,航道 通过能力对船型组合越敏感。
2012(8):102-106.
摘要:为了提高樟树至南昌河段的航道等级,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在分析赣江下游重点浅滩—泉港滩群河床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开发了河工模型,利用整治丁坝、疏浚、护岸等工程措施,对该河段2个Ⅲ级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方案 进行分析,对比了2个不同整治方案的效果,并优化了航道整治工程的布置。该整治工程于2006—2007年实施。对航道竣工图的分析表明:该河段的碍航浅区消失,达到了设计的航道维护尺度,航道整治效果明显,为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借鉴。
2012(8):107-112.
摘要:长江口水文泥沙条件复杂、河势多变,深水航道回淤时空分布规律复杂,航道边缘水域出现浅点难以避免。分析长江口10.0 m航道维护期及12.5 m航道试通航期的航道边缘水域浅点分布情况,初步研究航道边缘水域浅点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边缘水域浅点控制的建议标准得到采纳,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2(8):113-118.
摘要:依托万泉河一期航道建设研究,建立了万泉河嘉积至博鳌河段二维正交曲线水流数学模型。首先采用天然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通过有关参数调整,使数值计算成果与天然实测资料达到精度要求。依据对枯水期大潮、枯水期小潮、洪水期大潮3次潮流模拟成果,详细分析了目标河段地形、水位、比降、流速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潮区界、潮流界变化规律,明确了感潮河段的具体位置,并重点介绍了博鳌水域流场分布,为万泉河航道建设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2(8):119-124.
摘要:长洲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采用四线并列船闸布置,其引航道水流条件受船闸布置及充泄水影响而十分复杂。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长洲船闸不同下游水位下船闸泄水对引航道水流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水力学问题,结合长洲船闸的特点提出目前最为便捷有效的非工程措施——优化船闸运行方式,并最终确定了船闸运行的控制下游水位及相应的运行方式,为船闸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了依据。
2012(8):125-129.
摘要:在分析长江中游武穴水道河床演变和碍航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与当地采砂规划相协调的新的航道整治思路,并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解决工程与采砂之间的矛盾,同时,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施工时工程区地形变化情 况,及时调整工程方案和分期实施工程内容。该工程于2006—2008年实施后,河道演变趋势与模型预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规范了无序的采砂活动,使航道整治与采砂互利双赢。
2012(8):130-135.
摘要:对现场观测的苏南运河镇江段船行波相关资料采用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并分析比较了500 t和1000 t货船在不同载重、不同航行线路情况下在直立岸壁附近产生的船行波最大波高与航行速度的关系,相关数据可供设计参考。
2012(8):135-140.
摘要:牯牛沙水道位于长江中游,由双节点控制下的限制性弯道段和顺直段组成。本水道航道条件曾一直保持良好,然而近年来航道条件出现向不利方向转化的趋势,且时有碍航情况发生。结合牯牛沙水道实测的水沙资料,分析本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和碍航特性,揭示滩槽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2012(8):141-144.
摘要:分汊河段整治的核心问题为择汊,因为它的确定将派生和决定航道整治工程的总体平面布局,而布局的合理性是工程成败的关键。通航汊道的选择问题,实质上就是分汊河段的航线选择问题,不过它较单一河槽河型航线选择要复 杂得多。研究认为通航主汊应选择分水多、分沙少、呈发展趋势的一汊,具体到实际滩段须从两汊的现状条件(如分流分沙、航道条件等)、航道尺度发展水域、河型特征等进行全面的对比,综合分析两汊各种利弊条件。在戴家洲河段汊道近期河床演变和碍航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该分汊河段的两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选择戴家洲直港作为该河段的通航主汊道。
2012(8):145-149.
摘要:为提高中国内河航运信息服务水平,提出船联网的概念,在分析国外内河航运建设先进经验和中国内河航运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内河船联网建设易采用的基本框架,论述各个平台的发展思路,探讨建设船联网的建设原则。
2012(8):150-154.
摘要:以研发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系统为目的,开发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的管理、航标数据信息更新等功能的生产软件,实现了航标技术管理人员通过编辑达到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及时更新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长江电子 航道图航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电子航道图的应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航标信息,更好地发挥了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功能。
2012(8):155-159.
摘要:大面积堆载预压工程分级加载时采用三点法推算沉降需要修正时间起点,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前期沉降缺失的情况。三点法推算沉降受到其是否适用分级加载、时间起点修正、前期沉降缺失等因素的限制。理论分析表明分级加载 时、前期沉降缺失时,三点法仍然适用,提出了等沉降法确定修正时间起点。工程算例和工程实例均证实了该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目前时间起点修正方法导致瞬时沉降计算不正确。
2012(8):160-165.
摘要:使用自主改造的半模直剪仪进行土与钢板、石板的半模直剪试验,竖向荷载分级施加,分别为50 kPa,100 kPa,150 kPa,200 kPa。应用颗粒流离散元程序——PFC2D对土与结构物在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半模直剪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时接触面土体变形及剪应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时,土体会呈现出硬化现象。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土的剪应力会升高。在土与结构物的接触面上,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剪切带,说明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并不只局限于接触面,而对接触面以上一定厚度内的土体也有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约为5倍的粒径。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时,结构物的性质对土体剪应力的变化影响不大。
2012(8):166-171.
摘要:以某人工岛机场项目为依托,分别采用经典土力学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分析了成层土地基施工期沉降及工后沉降,为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提供依据。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化引当量层法计算成层土地基一维固结沉降能够满 足工程精度要求。
2012(8):172-176.
摘要:结合曹妃甸煤码头续建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介绍强夯法、高真空击密法、堆载预压+高真空击密法、高真空置换击密法等地基处理的工艺和加固效果,并对几种地基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不同地质情况、土层分布的吹填土进行不同的地基处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满足了场地建设的需要,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2012(8):177-182.
摘要:沙井泵站基坑左右岸支护结构为灌注桩和3层锚索支护体系,整个基坑长220 m,宽68 m,平均开挖深度为11 m,属于深大型基坑,基坑位于软基基础之上,地下水位为1.2~2.5 m,与周围河道连通。主要介绍在高水头条件下,深 大型基坑中锚索的成孔方法,分析锚索在成孔过程中所遇到的冒水和冒砂问题,提出了提高锚索施工平台、提高锚索入射点和增加锚索成孔泥浆密度的方法以解决锚索成孔时冒水和冒砂问题。经过实际施工检验,该方法可行,解决了实际施工问题,成功确保3层锚索顺利成孔。
2012(8):183-186.
摘要:嘉绍大桥主墩承台结构尺寸大,混凝土内部散热较慢,易导致内表温差较大,同时受封底混凝土及桩基强约束,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当极易出现裂缝,且承台全部没于水下,混凝土一旦开裂难以修补。针对上述特点,在混凝土温度 场及温度应力场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温控标准,通过采取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内部埋设冷却水管并通水冷却、有效保温保湿养护、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等措施,使各承台未出现有害裂缝,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2012(8):187-190.
摘要:在板桩码头设计中,为了减少土压力对板桩的作用,常在板桩后面一定距离设计一排遮帘桩。常用的遮帘桩有:预制混凝土桩、钢管桩和灌注桩,其中灌注桩是常用的一种。通过计算得出:灌注桩的截面为矩形比圆形遮帘效果好,但矩形截面的灌注桩采用常规施工机具成孔效率低,且很难保证桩孔质量。介绍采用经过改造后的多头钻气举反循环成槽施工工艺和设备,施工效果良好。
2012(8):191-194.
摘要:超大型消浪孔沉箱的建造、移运和安装对于施工设备和技术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北一突堤4#泊位工程为例,介绍沉箱消浪孔封堵采用内拉悬挂钢模板封堵工艺,克服了传统封堵方式的不足,实现了 “中间隔 墙消浪孔不封堵、沉箱候潮安装”的工法;同时介绍消浪孔沉箱在溜放、浮运和安装过程中的计算及施工关键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实践,为超大型消浪孔沉箱的移运和安装提供了借鉴。
2012(8):195-199.
摘要:以大连港鲶鱼湾港区30万吨级码头工程为实例,详细分析了半潜驳下潜区水深不满足沉箱浮游稳定要求的问题解决方法,并与营口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中的解决方法进行对比。实际施工结果表明,起重船助浮大型沉箱半潜驳 出运工艺是切实可行的。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原有半潜驳出运沉箱工艺的不足,扩展了半潜驳出运沉箱工艺应用范围。
2012(8):200-203.
摘要:化学植筋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港口工程中应用较少。根据后锚固技术理论分析了化学植筋在素混凝土结构中的破坏形式,并在某码头胸墙修复工程中采用群锚化学植筋技术,对破损的素混凝土胸墙进行加固修改,使之恢复原有功能。
2012(8):204-206.
摘要:传统的护滩方式使水体与周围土壤及生物环境相分离,破坏了自然河道的生物链,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结合安庆航道整治工程介绍一种高效的促淤生态护滩结构——加筋三维钢丝网垫,同时克服了传统结构易老化、整 体性差的缺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