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
摘要:在某预制场造船基地改造工程中,船舶下水滑道采用了水下现浇模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船舶下水方式为气囊滚动式下水。为保证船舶顺利下水,滑道的坡度及平整度是工程施工的控制重点。在以往的工程中,水下现浇模袋混凝土主要应用于护坡工程,对坡度及平整度的要求低于船舶下水滑道。针对水下现浇模袋混凝土和船舶下水滑道的特点,此工程在基床整平、模袋加工、模袋铺设和混凝土工程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对施工细节进行了把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3).
摘要:近日,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在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全国水运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评选中,荣获2010年度全国水运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全国仅有28家单位入选,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是第4次获此殊荣
2011(3).
摘要:一是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中游荆江河段(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治理、下游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两大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二是加快其他高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十二五末,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
2011(3).
摘要:铁山湾海域将建设数十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通过围填海域建设数量众多的泊位,将引起铁山湾潮流及泥沙运动发生变化。为解决铁山湾海域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水流泥沙技术难题,在充分掌握海湾水流泥沙运动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非结构网格和动边界技术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研究规划方案建设引起的潮流场变化,计算分析规划港区和航道的泥沙回淤强度及回淤总量,为规划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11(3).
摘要:合理设计和规划航道通过能力,有助于提高港口系统的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总结影响港口航道通过能力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确定性数学分析方法、基于排队论的分析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港口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和仿真模型。给出各种方法的研究思路和优缺点,其中数学分析的方法侧重静态分析,而仿真分析的方法侧重动态分析,且能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因素。
2011(3).
摘要:开孔沉箱的开孔率是影响其消浪性能的重要参数,迎浪面上的开孔范围也会影响开孔沉箱的消浪性能。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测量了不同开孔率情况下开孔沉箱前的波高,采用多点法分析了波浪反射系数,研究了其消浪效果,给出了波浪反射系数与沉箱开孔率之间相互关系的试验结果;同时,通过试验研究了开孔沉箱的开孔区域上下端距静水位高度对沉箱消浪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两种不同开孔沉箱断面宽度情况下波浪反射系数。
2011(3).
摘要: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工程开创了国内外桥梁史上的多项之最。该项目以经典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桥梁结构设计系统、MIDAS、ANSYS及STS等计算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利用AutoCAD、3dsmax、Fhotoshop等绘图软件绘制完成。朝天门长江大桥的主要技术成就包括:1)为当前已建成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桥;2)使用了当前世界上承载力最大的球型支座;3)主桁杆件选用3种不同材质、变宽度尺寸,拼接板最大板厚达80 mm,均属国内首创;4)国内首次在钢结构桥梁永久结构中采用预应力体系,减少了钢材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5)上下十线车道及两线轨道的交通载荷量、多箱隔室凯旋门式主墩及公轨两用先拱后梁施工难度均堪称世界第一。
2011(3).
摘要:敏感海岸的建设工程,会引起周边海域的水动力改变。运用基于三角形网格有限元模式的数学模型,模拟了疏港公路跨海湾的大桥和路堤修建后所引起的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种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形复杂水域的水动力场,可用于预测海岸工程建设后所引起的流场变化,对今后计算模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1(3).
摘要:通过不同掺量的钢筋阻锈剂在砂浆中的阳极极化试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坍落度损失、凝结时间、含气量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抗渗与抗冻融等耐久性试验,盐水浸烘试验,证明在混凝土中掺入FAC-13型钢筋阻锈剂对混凝土的坍落度与坍落度损失、凝结时间、抗压强度以及渗水高度、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量等耐久性能无明显影响,而氯离子扩散系数、钢筋的锈蚀率及失重率有显著降低,证明该阻锈剂对钢筋阻锈效果明显,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1(3).
摘要:某近岸无掩护式集装箱码头后方地基由软土碎石堆载形成,地基不稳定。由于外界条件变化和仪器观测精度的限制,监测数据经常出现波动。研究在此不利条件下保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质量的方法,并从错综繁杂的数据来判断承台位移趋势,及时提出预警信号。
2011(3).
摘要:利用平面二维浅水潮波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结合1个实测潮位站和4个实测潮流点资料进行验证,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流场对工程附近的流场、冲淤影响及COD引起的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填西南侧产生一流速增大区,围填及码头附近产生一流速减小区;冲淤平衡后最大淤积量为1.2 m,冲刷量在0.1~0.3 m;COD在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附近敏感点不造成影响。
2011(3).
摘要:介绍了GPS定位基本原理、常见定位方法及其发展历史,同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为流行的连续运行GPS定位服务(CORS)的概念、基本原理、主要构成、实现模式及国内外现状,并通过CORS在大型水运、路桥工程中的具体案例应用介绍,总结CORS模式下GPS测量技术在大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放样、检测维护各阶段无可替代的先进性,提出在将来大型工程中CORS其独特的高精度、全天候、多功能及多领域的应用前景。
2011(3).
摘要:分析国内现行规范关于船型尺度的有关规定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局限性;介绍发达国家标准、规范、导则对设计船型尺度的规定及使用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码头设计船型主要参数确定的影响因素、原则、方法;对现行国内规范相应规定提出修改建议,特别提出工程设计文件中应给出更准确、清晰、可控的码头靠泊船舶控制参数。
2011(3).
摘要: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出发,以寸滩港三期拟建工程为实例,通过对结构形式特点比较、施工方法论述及合理施工水位确定等要素的分析,对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进行排架跨度、基桩桩径优化设计,提出了适应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的大桩径、大跨度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比传统的码头结构工程量减少、工程造价降低,并解决了三峡成库后低水位施工期短的难题。此研究成果可为库区码头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3).
摘要:重庆港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点,它以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伟大使命。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重庆港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重庆港应该利用其外部的机遇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勇敢地接受来自周边港口的挑战,增强港城合作、港企合作、港港合作,以提高重庆港的国际竞争力,深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功能,推动长江上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2011(3).
摘要:深入剖析广东省港口物流发展影响因素,构建灰关联模型,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集装箱吞吐量和生产总值GDP对港口物流发展起主导作用,港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海关进出口总额拉动作用明显。提出打造集装箱竞争优势、建设技术密集型智能港、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港口物流发展战略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2011(3).
摘要:受长江航道的自然地形水深和南京长江大桥通航净空的限制,港口物流服务的腹地纵向延伸和广域化辐射受到较大阻碍,因此,在长江下游河段新建的港口宜尽量兼备承接上游来船转运出海的功能和由海轮转驳江轮的功能。现行规范对于挖入式港池宽度已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对于船舶进出于两码头之间的挖入式港池口门宽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航道角度出发,引入航行漂角和偏航角概念,着力于阐述船舶进出于两码头之间的挖入式港池口门宽度的计算确定方法。
2011(3).
摘要:物流预测指标的筛选是物流需求预测工作的首要步骤。对港口吞吐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测指标的筛选原则和筛选方法,并以广西北部湾港口为例,利用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PS数据处理软件工具求出各因素与港口吞吐量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后根据筛选原则选出一组相关性强、结构合理的港口吞吐量预测指标。
2011(3).
摘要:在依据规范对混凝土块体进行配筋计算时,需要求得该块体的内力。而有些混凝土块体结构非常不规则,一般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当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复杂结构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实体单元。而ANSYS软件不能直接输出实体单元的内力图,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介绍了力学中将应力转为内力的计算原理,并应用于ANSYS二次开发中求解实体单元的内力。结合实际工程,求出了实体单元的弯矩图和扭矩图。结果表明,此求解实体单元内力图程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通用性,可以应用于ANSYS分析港口工程中。
2011(3).
摘要: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客运码头的建设需要满足设施人性化、景观优美化的要求。在当前没有专门的客运码头设计规范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结合工程经验,参考相关专业规范,归纳总结了客运码头设计中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经验计算公式,可供客运码头设计者参考,同时为制定规范提供参考。
2011(3).
摘要:采用国内调研、国外考察、查阅国内外文献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疏浚土综合利用的现状和特点,找出国内疏浚土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提出今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结果表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水平远落后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当前影响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因素除技术问题外,还存在认识理念、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建设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问题;今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吹泥上滩新工艺、新型疏浚装备的研制和开发、疏浚土综合利用多样化处理技术、加强疏浚过程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
蔡大富 , 邹祝 , 闫军 , 黄蓓蓓 , 王领元 , 项欢庆
2011(3).
摘要:牯牛沙水道为长江中游近期出现的重点碍航浅水道,整治好该水道对长江中游航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2月批复同意实施该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简介牯牛沙水道演变特点、主要影响因素、碍航特性与整治方案,详细分析牯牛沙水道整治前后过渡段变化情况、牯牛沙边滩淤积情况以及航道改善情况,重点分析一期工程整治效果,预测演变趋势,提出后续工程建议。一期工程实施后,工程效果良好,总体河势更趋稳定,牯牛沙边滩淤高展宽,利于枯水期水流集中,过渡段浅埂得到较为有效冲刷,淤积减少,碍航程度减轻,浅区航道条件改善,为后续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认为:一期工程效果将会随着建筑物功能的继续发挥进一步显现,达到预期目标。
2011(3).
摘要:黄骅港是神华集团煤炭最佳出运港,外航道淤积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防砂堤的修建和运营已初见成效。通过对防砂堤地基稳定性和沉降在理论计算、试验分析和沉降位移观测3方面进行分析,以理论计算为主,模型试验作为验证,工程观测为直接结论,得出在防砂堤设计过程中参数取值、试验与理论计算的差异、3个方面的互补与验证以及土工布在软弱地基上防波堤断面中的作用。
2011(3).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游埠航电枢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衢江游埠航电枢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上游桥区选择合适的通航孔和航道,尽量提高通航净宽;对下游连续弯道,优化了航道的布置,改善了通航水流条件,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2011(3).
摘要:蕉门出海水道分为枕箱水道和龙穴南水道,其航道整治工程以疏浚为主。采用河床演变分析和二维嵌套潮流悬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枕箱、龙穴南水道航道疏浚工程对蕉门出海水域的影响。研究表明:1)蕉门出海水道一主(枕箱水道)一支(龙穴南水道)的格局基本稳定,河床演变相对稳定,枕箱水道分流比呈减小趋势;2)疏浚工程实施后,对龙穴南水道和枕箱水道分流比、流场、含沙量场和冲淤变化影响较小,引起的变化仅在航道疏浚段及其边滩附近;3)由于疏浚工程量较小,对蕉门出海水域的水沙动力条件没有明显的影响。
2011(3).
摘要:船舶大型化给船闸通航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刘老涧船闸通过安装超高报警装置等来应对超高船舶对船闸安全通航的影响。阐述3种超高报警装置在船闸通航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着重介绍红外线报警器的选型、安装、故障诊断及排除。
2011(3).
摘要:闽江水口枢纽坝下水位治理工程通航船闸长宽比达到16.7∶1,且要求输水时间较短、水力指标较高。根据《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和该船闸的具体特点,确定了输水系统形式及各主要部位的尺寸和细部布置,对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输水阀门工作条件及闸室和上下游引航道内的船舶停泊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水力计算表明:设计的输水系统各项水力特性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2011(3).
摘要:南浏段数字航道系统主要由电子航道图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系统支撑平台等组成。综合监控系统是数字航道应用系统的核心,主要由航标遥测遥控平台、船舶监控平台、水位监控平台3部分组成。该系统正式运行后,在航标技术信息动态监控、工作船舶动态监控、水位动态监测、标志被打及船舶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等航道维护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航道维护工作效率。未来随着航道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监控系统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1(3).
摘要:分汊型河道是冲积平原河流中的常见河型,分汊型河段与单一河段的最大不同是分汊型河段具有两汊或多汊过流,分流区和汇流区的水沙具有与单一河道不同的运动特点,并容易因分汊口门的放宽,水流分散,泥沙在此淤积造成水深不够,产生碍航问题。分汊河型又包括很多不同类型,其中对复式分汊型河段航道问题的研究较少,整治技术也不成熟。以长江安庆复式分汊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与实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安庆河段水流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整治部位实施工程的效果,通过综合比较提出了安庆复式分汊河段的整治关键部位。
2011(3).
摘要:下坝船闸是芜申线航道的重要通航枢纽,承担着大量的货物运输,同时设计最大水头差高达9.78 m,是目前江苏省设计水头差最大的船闸之一。下坝复线船闸工程设计中针对设计水头高、船舶通过量大的特点,对船闸集中输水系统布置进行深化研究,综合集中输水和分散输水的优点以及下坝船闸的特点,对现有传统的集中输水系统布置形式加以改进优化,采用了新型的无镇静段输水系统,并通过水力模型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无镇静段集中输水系统消能效果明显,灌泄水时船舶在闸室内停泊条件好,同时免除闸室的镇静段,船舶可直接停泊在上闸首的后方,并且缩短了输水时间,提高了船闸的通过能力,节省了工程投资,在类似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2011(3).
摘要:概述了铜鼓航道地理位置及水流泥沙条件。根据2008—2009年铜鼓航道5次水下地形测量资料,结合铜鼓海区水文泥沙环境,从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分布、航道回淤量和断面形态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航道的时空冲淤分布特点,并计算了铜鼓航道的年回淤量和平均年淤积强度。得到如下结论:铜鼓航道年平均回淤量为573万m3,平均年淤强为0.82 m,并且回淤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和主槽回淤较多、边坡回淤较少的特点。
2011(3).
摘要: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通用码头工程是曹妃甸港区第一个较大规模采用沉箱结构的重力式码头。根据爆夯法处理水下抛石基床在曹妃甸通用码头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对爆夯工艺的施工方法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总结,为该工法在曹妃甸类似工程应用积累了经验。
2011(3).
摘要:如何避免预应力混凝土基桩在锤击施打过程中的桩身断裂、破损现象,如何制订经济、合理、高效的沉桩施工方案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利用可打性GRLWEAP分析和全程动测监控理论在湛江某码头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实例,通过对可打性分析与沉桩过程中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基于波动理论基础的沉桩控制方法,旨在为工程沉桩施工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2011(3).
摘要:对曹妃甸东南海堤龙口的合拢位置进行调整,采用分层合拢的施工方法提高了合拢的安全性,运用双层土工布垫层方法提高了海堤的抗滑稳定性。在龙口水位落差2.37 m,龙口处横流平均流速4 m/s,瞬间最大流速6 m/s的条件下使合拢顺利完成,降低了施工成本。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