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S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合
    • 电化学脱水干化技术在环保疏浚底泥中的应用

      2023(S2):1-5.

      摘要 (5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环保疏浚底泥含水率高、压缩性大、脱水时间长、纳泥场地供给不足等技术难题,进行电化学脱水干化方法的研究。将场区分成4个单元,即单向真空、单向电化学、双向真空和双向电化学单元,开展现场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电化学单元较真空预压单元脱水效果明显,考虑到电能功耗和脱水效果,中电压(30~60 V)是最优外加电压值。双向排水结构对电化学脱水干化技术起到很好的加强作用,可实现多批次高效固定场地的异位脱水处理,对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区具有一定的工程推广意义。

    • 白洋淀疏浚底泥改良制备绿化种植土试验研究

      2023(S2):6-10.

      摘要 (4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白洋淀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底泥,研究疏浚底泥改良制备绿化种植土的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膜覆盖好氧发酵方法,设计3种辅料方案,对照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标准分析试验过程中底泥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辅料的有机质、营养元素等含量直接影响底泥的发酵效果,农田废弃物作为主要辅料与底泥混合发酵效果最好,底泥的土壤入渗率、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4.3%、18.0%、22.8%、10.0%,有利于改善河湖底泥的改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疏浚底泥大规模资源化处置提供支撑,实现环保疏浚产业链的闭合。

    • 基于生态清淤耦合生态恢复的水环境污染负荷削减

      2023(S2):11-14.

      摘要 (3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生态清淤耦合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对污染水体恢复的作用,选取水体水质指标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为研究对象,依托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项目,针对目标鱼塘设置原位治理区、原状保留区、生态清淤耦合生态修复区3种工况,通过连续采样检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态清淤和原位修复措施均可使水体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提升至地表水Ⅴ类水标准,但水体水质难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2)相较于仅用单一的原位修复技术,生态清淤耦合生态恢复技术更具优势,一定时间后水体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 植物型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023(S2):15-19.

      摘要 (4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分析传统硬质护坡的缺陷及弊端,阐述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优势及特点,探讨了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河道治理的工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常用的几种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提出每种技术的工艺特点及适用性。依托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实例,从工程造价、抗冲刷能力、整体性、地形适应性、适用特点等多角度,评价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不同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植物型生态护坡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水-土-植物共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2)其作用效应机理包括水文作用效应和力学作用效应。3)目前国内河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其适用范围及应用特点各不相同。4)松花江流域某二级支流的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空心六角块植物型生态护坡与格宾块石植物型生态护坡材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推广性。

    • 多波束滤波理论与实践效果分析

      2023(S2):20-23.

      摘要 (3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波束测深系统可获得精细、全面的水下地形数据,但数据处理繁杂、周期较长且数据质量因处理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可忽略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使用软件中的滤波工具辅助进行多波束的数据处理。针对滤波理论繁杂难解、滤波方法和效果不尽相同的问题,以QINSY软件与亿点通软件常用的滤波工具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分析滤波工具在疏浚测量中的效果,得出相应疏浚工程的滤波选择,从而缩短了多波束数据处理周期,减小了人工处理数据而产生较大差异性的概率。

    • 蒸汽养护技术在预制空心板构件生产中的应用

      2023(S2):24-27.

      摘要 (3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岳阳长岭炼化港口部码头提质改造工程自进入11月份以来,受天气和温度等因素影响,预制空心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强度上升缓慢、部分构件出现细微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施工工期和构件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对提高预制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强度上升速率和构件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采用蒸汽养护技术分别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蒸汽养护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强度上升速率,降低构件裂缝出现的频率。蒸汽养护技术在类似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能够起到提高强度上升速率、提高构件产品质量和降低废品损耗率等效果,从而有效节约工期、降低成本。

    • 盘锦某人工岛项目设计波要素数值模拟

      2023(S2):28-31.

      摘要 (4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盘锦某人工岛设计波要素的计算问题,采用MIKE21大范围波浪数学模型方法,在现状地形情况下,对工程实施前附近海域的波浪场进行模拟,计算了工程附近水域的重现期深水波要素和设计波要素。结果表明:1)外海波浪传播至工程区域时,工程位置主要受SW向及SSW向波浪作用。2)波高在-10 m等深线内变化相对较大,传播至工程区域波高衰减约50%左右。3)工程区域东西两侧为浅滩区域,波浪发生破碎,波高衰减明显。4)波浪主要沿深槽进入到工程护岸前沿,SSW向波浪的波高略大于SW向波浪。

    • >疏浚装备
    • 大型绞吸挖泥船性能提升研究

      2023(S2):32-37.

      摘要 (3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长周期波浪海况条件下,针对我国早期研制的大型绞吸挖泥船施工适应性差、长排距工程排距受限等难题。本文以“天杉”船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计算、实船验证等方法,开展了大型绞吸挖泥船定位系统性能提升、输送系统性能提升、船舶动力系统升级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大型绞吸挖泥船性能提升的技术,并成功应用。为我国早期研制的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 基于黏土挖掘的绞刀模型试验研究

      2023(S2):38-42.

      摘要 (2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我国疏浚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数值模拟绞刀挖掘黏土不准确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小规模试制的方法,制备了目标试验用黏土,并研制了一款适用于实验室使用的模型黏土绞刀。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模型绞刀挖掘黏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绞刀转速、横移速度、泥层厚度、前移距等工艺参数对挖掘试验泥浆浓度的影响规律。得出其选取原则:选择中等绞刀转速,适当降低横移速度,以及在确保桥架前端不阻碍横摆的条件下,优先选用增加前移距的方法提高挖掘断面面积。该研究成果可为黏土挖掘工艺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

    • 耙腔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

      2023(S2):43-48.

      摘要 (2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耙吸挖泥船的耙头在挖掘黏土时,其内部流场情况不明晰的问题,本文对耙腔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及优化。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值模拟计算技术,分析新老耙头的总压差、静压差及截面流速的变化情况。得出设置反弧形导流板后,腔体内部漩涡区域减少,能量损失降低,清水流动性能提高。结果表明:新耙头内部设置流线型腔体,可使流动平顺,输送阻力降低,截面流速趋于合理。其各项性能均优于老耙头。

    • 吹填施工中管道水力输送原理分析

      2023(S2):49-52.

      摘要 (2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吹填施工涉及到管道水力输送理论知识,包括泵机、泥泵、管道组成的联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关联、相对复杂。疏浚管理人员理解难度较大,并对水力输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准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能量守恒分析法,对管道水力输送原理进行解析、推导经验公式以及实例分析。可以加深疏浚管理人员对原理及公式的理解,更准确地预测吹填产能,分析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及规避相关风险。

    • >疏浚工程
    • 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挖掘砂岩比能

      2023(S2):53-57.

      摘要 (3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广西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基于重型绞吸船“天鲲号”疏浚典型砂岩时挖掘困难、刀齿和管线等磨损严重且输送时易堵管问题,分析疏浚砂岩特性指标。从风化砂岩挖掘比能与船舶施工参数相关性角度,基于挖掘施工参数及比能理论,推导出钦州砂岩的特性指标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绞刀消耗功率与挖掘产量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可预测重型绞吸船挖掘风化岩石的挖掘产量,为疏浚工程经营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城市分汊型河道环保疏浚深度设计关键要素

      2023(S2):58-63.

      摘要 (2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分汊型河道进行环保疏浚的边界条件较复杂,具有水质较差、流态复杂、淤积严重、过河建筑物较多的特点。提出环保疏浚深度应从污染层深度、河床演变、构筑物的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的设计理念:1)在单一河段复式断面以平滩高程控制疏浚深度。2)为了稳定河床,疏浚深度应控制过水面积的比例,并保持主河道与自然坡度一致。3)在堤防及构筑物处,疏浚深度应考虑与其安全距离及疏浚后冲刷深度的影响,从而在河床稳定和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除污染底泥。此理念已成功应用于某河段环保疏浚工程。

    • 斧头湖流域治理工程水动力模拟与分析

      2023(S2):64-68.

      摘要 (3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域综合治理对于湿地水环境改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水动力数值模拟是预测修复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斧头湖湖泊形态、水文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与流域治理工程方案,通过MIKE 3建立湖泊流场并进行水动力模拟,对比分析圩垸拆除前后水动力特性及变化情况,预估圩垸拆除对湖泊流场产生的影响,验证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并为全湖水质变化分析提供借鉴。数值模拟方法在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从整体上优化湖泊生态恢复方案。

    • 基于粗糙集技术的绞吸船挖掘黏性土生产率预测

      2023(S2):69-74.

      摘要 (2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挖泥船是疏浚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疏浚设备,其生产效率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效率。本文采用粗糙集技术建立了一个船舶生产率预估模型,并针对绞吸船挖掘黏性土这一工况,开展模型验证性试验。根据实船数据与经验研究成果,分别采用土质参数与土质等级两种方式表征土质变化情况,并对两种方式下生产率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式下生产率误差均在10%以下,采用粗糙集技术建立生产率预估模型的方法可行;基于土质等级建模得到的生产率预估值更接近实际生产率。

    • 吹填工程泄水口土颗粒流失控制相关性计算

      2023(S2):75-76.

      摘要 (2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吹填造陆工程中存在混合土质,本文针对淤泥在地基处理时沉降大的问题,对吹填土临界粒径的土颗粒沉降速度、流径、泄水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斯托克斯定律得出临界颗粒值的理论沉降速度。将流径、泄水口流速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结合,设置排出临界粒径土颗粒的泄水口宽度。以薄壁堰为例,其他堰体可采用相应的流量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对临界条件的分析和计算,处理吹填施工和地基处理之间的矛盾,寻求流失量控制的合理薄壁堰参数,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密实黏土的重塑与特性分析

      2023(S2):77-80.

      摘要 (2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际工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疏浚土质和各种影响疏浚效率的土质,疏浚工程相关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原状岩土特性的研究。针对国内外对各种疏浚土的重塑技术少有先例可循,阻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进行了密实黏土的重塑工艺研究和重塑土性能分析,并采用冲击夯实法进行密实处理,得到与天然状态密实黏土特性相拟合的重塑方法。结果显示:通过对土体的改良,使用冲击夯实法可实现不同塑性指数、密实程度和标贯击数的黏土重塑;并得到土体含水率和液性指数对密实度和标贯击数的影响趋势,为研究黏土的重塑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 基于疏浚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入库航道清淤工艺

      2023(S2):81-85.

      摘要 (3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入库航道处淤积越来越严重,为提高灌溉供水能力、满足水质需要、增强纳洪防洪能力,需及时对入库航道进行清淤。由于入库航道清淤疏浚土不像河、海区域那样进行水运抛卸,需要转运上岸处理,因此疏浚土处理工艺繁杂、成本较大,且普遍存在堆存区有限、环境污染而无法满足工程清淤要求情况,影响航道清淤的正常推进。本文针对入库航道清淤疏浚土处理困难的问题,通过结合疏浚土资源利用技术、优化清淤工艺达到正常推进清淤施工的目的,该工艺既可推进入库航道清淤的正常实施,又可满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因此,在入库航道清淤工程中可以广泛推广。

    • 锚链式抓斗挖泥船大潮流下拆除石坝施工工艺

      2023(S2):86-88.

      摘要 (3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抓斗船在强潮流工况下(潮流流速3~4 m/s)拆坝施工时,面临的泥驳靠船困难、抓斗船走锚严重、挖掘石头存在抓斗夹缝、抓斗充盈量少、块石过大抓斗无法抓取等问题。本文在抓斗船布锚、施工区分段、抓斗船下抓工艺、超大块石的破碎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抓斗船增设行走锚、调整抓斗船施工方向和施工分段、改变抓斗下抓方向、抓斗船凿岩锤破碎后抓斗清石等措施,解决抓斗船拆除石坝施工中下锚受限、泥驳靠离受限、走锚严重以及挖掘困难等问题,扩大抓斗船工程施工的适应性,使抓斗船日产量提高40%以上,可为类似吹填工程提供一定借鉴。

    • 长距离黏土输送防堵管工艺研究

      2023(S2):89-94.

      摘要 (3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滨海液化天然气(LNG)码头吹填工程土质为黏土,该种土质密度高,输送难度大,对操作要求高,在该项目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堵管、爆管频繁。基于该项目工况条件,对堵管前后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理论计算及实船试验的方法,剖析参数变化规律,总结堵管爆管原因,优化管线布设及操作,解决了长吹距输送黏土堵管爆管频发的问题,提高了船舶时利率及生产率。

    • >港航工程
    • 京杭运河航道新型护岸造型技术

      2023(S2):95-98.

      摘要 (2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京杭运河传统护岸造型单一和结构不稳定的问题,结合京杭运河某航道整治工程,在混凝土重力式护岸结构的护面应用造型模板和劈离砌块两种新型材料。通过对两种护岸造型的应用研究,归纳总结其主要施工要点,并对比分析两种护岸造型的外观效果、经济效益,发现两者均能很好地展示造型效果,与运河文化相得益彰。而造型模板观感更优、单次造价高,但造型模板可循环利用,长远角度更经济;而劈离砌块更环保、经济。两种新型护岸造型在沿江沿河的城市河道整治、人文景观设计等领域均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 潮位推算技术在盘锦长航道水深测量中的应用

      2023(S2):99-103.

      摘要 (4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盘锦长航道水深测量中的潮位控制问题,通过对潮汐理论进行研究,根据盘锦航道具体情况,采用基于潮汐调和分析的潮位推算技术,建立潮位推算模型,对海上长距离航道进行潮位控制。通过海上定点实测潮位、推算潮位数据比对及不同时间段航道沿线水下地形测量数据比对得出,2种方法得到的数据资料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充分表明基于潮汐调和分析的潮位推算技术准确可靠,能够满足水深测量精度需要,可以在同类型的长航道水深测量中应用。

    • 双层扭王字块在天津港某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

      2023(S2):104-108.

      摘要 (2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潜堤易造成船舶搁浅及碰撞问题,以天津港某防波堤工程为研究对象,将其初步设计的单层扭王字块护岸结构优化为双层扭王字块。通过对比不同形式双层扭王字块护面结构的使用功能、施工复杂程度、稳定性及造价,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双层扭王字块可解决船舶搁浅及碰撞问题,且满足防波堤护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策略

      2023(S2):109-113.

      摘要 (26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在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正式施工之前,通过模拟现场工况条件进行大体积混凝土试验块的生产、浇筑、养护,并对试验块的内部温度及应变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开展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通过两组不同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分别为0.38、0.40)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得出更优的混凝土配合比。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38的混凝土方块的核心区最高温度、最大温升、里表温差、最大降温速率均大于混凝土水胶比为0.40的混凝土方块,建议选择后者进行高温地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拼装式(三代)模具的透水框架施工技术

      2023(S2):114-117.

      摘要 (3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践中已证明了透水框架具有良好的促淤效果,逐渐成为航道整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程构件。针对长江干线武汉—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高强度的框架预制需求,且先后受到2019年底的水位回落异常情况、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透水框架预制进度严重滞后,采用拼装式模具代替整体式模具进行预制,并从预制件成品质量、构件脱模时间以及施工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形成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透水框架预制工艺,也缩短了后续水上抛投作业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 碳纤维布在高桩码头加固中的应用

      2023(S2):118-122.

      摘要 (3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早期建设的高桩码头结构由于腐蚀、老化、过载、疲劳等原因导致损伤,影响码头的使用功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码头构件的加固研究。结合高桩码头加固实例,采用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加固前后混凝土构件挠度及应力变化,分析了粘贴碳纤维布对损伤构件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粘贴碳纤维布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构件的挠度及应力,对损伤构件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 高大船闸闸室墙体快速施工技术

      2023(S2):123-128.

      摘要 (3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船闸工程实例,针对闸室墙体高大、支模困难、混凝土难入仓的问题,进行了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模板支立、混凝土入仓方式的研究。采用墙体混凝土结构分层浇注、移动式架体模板支撑架支立模板、混凝土经转向管入仓等方法,在安全、可靠、快速施工的同时,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效益。为高大混凝土墙体结构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信息技术
    • 打桩船沉桩施工定位与碰撞预警实时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

      2023(S2):129-133.

      摘要 (4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复杂工况条件下海上打桩船施工定位与老旧码头改造、扩建过程中的海上打桩施工需求,研发了1套具有打桩船的精准导航、施工定位过程全要素实时三维立体化展示、桩身防碰撞预警以及竣工数据输出等功能的辅助定位系统。从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核心算法、代码级实现方式以及实测应用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该系统通过工前预控、辅助定位与竣工数据留存,精确评估施工安全性,可实现对整个海上打桩施工定位过程的全方位精准管控,满足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管控需求。

    • BIM技术在液体化工码头建设中的应用

      2023(S2):134-137.

      摘要 (3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方某液体化工码头建设为工程实例,依据设计图纸创建码头工程及配套设施 三维信息模型。通过结构构件碰撞检查、液体装卸作业区域模拟以及可视化工艺技术交底 等BIM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了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交底效率低、管道与钢架安装位置冲突、群桩基础桩身碰撞、液体装卸作业区域冲突等问题。BIM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沟通成本,为工程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在设计阶段解决碰撞问题,降低施工时的返工风险,探索液体化工码头BIM应用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

    • >地基与基础
    • 海堤侧吹填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技术

      2023(S2):138-142.

      摘要 (3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靠海堤侧吹填区淤泥面下方为抛石海堤的不规则斜坡面的情况:1)常规打设排水板进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工艺,因通过海堤石料空隙与外海连通,无法达到真空效果;2)直接由海堤侧堆载易造成泥面向内侧的滑移的问题。本文对压膜沟压膜工艺、堆载方法、临堤排水板设备进行了研究,采用平移压膜沟、多点均匀堆载、设备的端部加设钢钎、浅层区域进行置换、持续优化方案等方法,解决了此类条件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度难维持、泥面易滑移的难题,结果表明采取的方案安全可靠、便于施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 偏心荷载作用下龙门吊轨道梁受力特性分析

      2023(S2):143-146.

      摘要 (3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龙门吊轨道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问题,进行轨道梁受力和地基沉降研究,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得出偏心荷载作用下轨道梁的受力与地基沉降位移,与轴心受力相比,偏心荷载作用下轨道梁的上部纵筋需配面积增幅为17.08%;下部纵筋需配面积增幅为56.83%;箍筋需配增幅为16.5%。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极限设计轮压为1 197.2 kN/m,是设计轮压250 kN/m的2.55倍。但设计轮压下地基变形已达到39.67 mm,逼近规范要求值,充分体现出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