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S1):1-3.
摘要:
2023(S1):4-10.
摘要:在交通强国、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以及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背景下,四川水运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提出新思路、研究新对策、充分发掘自身潜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分析四川水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体评价四川省水运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全面研判新时代内河水运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从发展模式、发展定位、发展格局、发展动能、发展业态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路及对策,为推动四川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3(S1):11-14.
摘要: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枢纽相继建成蓄水,金沙江航运成为四川内河水运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金沙江下游腹地的钢铁产成品及磷矿散货为例,开展金沙江下游腹地货物运输经济性研究。结合腹地综合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钢铁产成品及磷矿的合理运输方式及路径,采用综合运费最小的方法进行运价对比。研究发现:1)金沙江下游腹地钢铁产成品、磷矿等适水货物就近下水运输更加经济。2)销往湖北宜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水货物宜在宜宾港水水中转。3)推动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梯级通航建筑物建设,对充分发挥金沙江下游航运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023(S1):15-20.
摘要:为提升金沙江向家坝枢纽过坝运输能力、缓解库区下行货物运输拥堵,拟建设向家坝四川岸翻坝运输系统,提出了3个运输通道方案。为选出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依据向家坝、溪洛渡已建翻坝运输系统调研数据以及向家坝过坝运量预测,逐项分析、估算各方案的运营成本和营业收入。采用最小费用法、最低价格法等对3个互斥型方案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经济比选,并从争取补助资金、采用分期建设等方面对方案优化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采用高线改建老路、低线建设皮带机的方案费用现值、费用年值、运输包干价均为最小,是从经济角度的推荐方案。优化后的方案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性,增强了项目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
2023(S1):21-25.
摘要:针对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中无法实施传统跨江(河)水准测量的高等级高程控制测量的问题,开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介绍三角高程测量技术的原理,分析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影响因素,并提出误差削减措施。以犍为航电枢纽高程控制网测量为研究案例,采用徕卡TS50测量机器人,选择适宜的观测时间窗口,验证全站仪精密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二等跨江(河)水准测量的可行性。实践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能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限差要求。研究成果对后续大型水运航电枢纽建设中的高等级高程控制测量具有指导意义。
2023(S1):26-29.
摘要:对于山区河流上的中低水头渠化枢纽,采用枢纽上游校核高水位加超高确定的非溢洪船闸的上闸门顶高程明显偏高。对中低水头渠化枢纽的特点、开发任务、水库运行方式和枢纽的挡水时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因素下确定的高程对船闸使用及建设标准的影响分析,提出在确定山区河流中低水头渠化枢纽中非溢洪船闸上闸门顶高程时,宜合理降低基础水位;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采取工程附近城市的防洪标准中相应的水位是较为适宜的。
2023(S1):30-33.
摘要:针对岷江彭山江口—乐山段原规划梯级方案间距近、电站动能经济指标差、开发难度大的问题,以全面实现岷江航道达标升级为目标,结合规划建设条件的变化情况,全面分析优化方案在通航、发电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得出了将岷江彭山江口—乐山段梯级开发由8级优化为6级的优化方案。优化方案为《岷江成都至乐山段航运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航运效益、发电效益和水环境效益,极大提高了开发方案的可实施性,为岷江高等级航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规划指引。
2023(S1):34-42.
摘要:岷江下游沙卵石弯曲分汊河段较多,不同分汊河段的河势特征与碍航特征迥异,山区河流弯曲分汊型河段不同的航道整治措施将导致整治点位水文条件、底质组成和河道结构产生明显不同的变化,对航道整治点位通航功能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采用1:100正态河工物理模型试验和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针对岷江下游霸王滩滩群弯曲分汊型航道整治措施进行研究,对山区河流弯曲分汊型河段航线选线、整治建筑物尺寸和间距等平面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岷江下游霸王滩群弯曲分汊型河段III级航道整治方案。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航线布置并结合坝体调整、复式航槽开挖、下游布设潜坝或填槽等工程措施,可以实现增加水深、改善水流条件的整治目的。
2023(S1):43-47.
摘要:城区段大型山区河流受两岸城市规划、行洪、征地等多因素限制,新建跨河桥梁线路选择较为困难;此外还存在已建跨临河建筑物较多且修建年代并不一致,形成复杂的桥群河段且各桥梁的通航技术标准各异的情况。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拟建大桥所在桥群河段水动力条件、有效通航水域范围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船舶操纵模拟试验对拟建大桥修建后的桥墩布置情况、船舶航行通过桥群河段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工程措施后,桥区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得到改善,拟建大桥船撞概率极小,桥群河段确定的通航水域是合理的。
2023(S1):48-51.
摘要:针对船闸闸室结构形式对碳排放的影响问题,建立船闸建设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其在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和施工3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得出结论:闸室结构选型时宜优选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较高且两侧均有回填时优选整体式结构并优选低碳混凝土材料。
2023(S1):52-55.
摘要:小市枢纽为沱江流域最后一梯级。依据李家湾(富顺)水文站泥沙资料进行库区泥沙淤积分析计算,基于现有资料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对淤积成因进行研究,采用一维水动力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受长江顶托和不受顶托两种工况的建库前后水面线。结果表明,个别断面淤积现象较严重;河槽有冲有淤,整体形态基本稳定;受顶托工况下的水面比降明显小于天然情况下的水面比降,受洪水顶托的影响在坝前明显比库尾小。
2023(S1):56-62.
摘要:岷江大件航道连续分汊河段较多,近年受采砂影响滩槽演变频繁,航道条件逐年恶化。收集整理马鞍山—萝卜寺连续分汊滩群河段近10 a的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其滩槽和浅滩的演变特点和影响因素,揭示滩段碍航特性的变化过程,以及河床演变、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支汊大规模采砂后,主汊分流比逐年削弱,导致主槽易于淤塞;过渡段的连续分汊交界带因水流分散、床沙较细,滩槽变化复杂,影响航行,必须辅以整治措施。“8.11”特大洪水后,老江坝左汊分流比继续减小,王坝子洲头崩退趋势加剧,连续分汊交界带易形成交错型浅滩,航道条件呈进一步恶化趋势。
2023(S1):63-67.
摘要:针对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施工明渠临时通航问题,基于数学模型及实船试验,研究施工明渠局部疏浚淤积后船舶临时通航的水流条件及船舶试航情况。数学模型模拟了施工明渠局部清淤形成的临时航道的水深及流速,均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不同吨级船舶装载及空载条件下,试验的实船可安全上下行通过龙溪口施工明渠临时航道,为枢纽建设过程临时航道通航范围及尺度的确定提供依据。
2023(S1):68-74.
摘要:随着流域上游大型水库群建设,由于“蓄丰补枯”的调节方式,下游河道枯水期流量增幅明显,对航道条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下游控制性水文站历年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水库群建设后河道枯水期流量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一套基于水库群调节库容的下游河道枯水期不同保证率流量增幅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定量预测了乌东德、白鹤滩运行后向家坝站95%保证率流量为2 172 m3/s,与实际统计的2 007 m3/s较为接近。此理论计算方法可为其他河流梯级水库群建设后,下游航道枯水期流量的估算提供借鉴。
2023(S1):75-79.
摘要:针对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施工导流方案中二期导流时段过流断面流速大,下游河道抗冲刷能力不足、上游围堰堤头头部冲刷显著等问题,在施工导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导流设计方案优化研究。采用优化施工导流平面布置、加强下游消力池抗冲设施设计,优化全年纵向围堰堤头结构形式、枯期纵向围堰长度等方案,结合枢纽总布置、施工工期、施工强度、工程投资等因素,并对优化后的施工导流模型进行试验验证,提出满足施工要求的导流设计方案,用于指导工程施工。
2023(S1):80-84.
摘要:传统的库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计算方法主要对流量进行统计,按保证率计算入库流量与坝前水位相组合,但该方法没有考虑电站的调度方案。以金沙江向家坝库区为例,针对向家坝电站的调度方案不同,高坝库区坝前水位差较大,统一用保证率流量和坝前水位组合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研究。以实际坝前水位和流量的组合为依据,通过4种方法推求高坝库区及变动回水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向家坝坝前水位与入库流量的组合可以更好地确定变动回水区的工程规模,符合实际情况,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2023(S1):85-90.
摘要:渝怀铁路长寿长江大桥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长江扇沱水道跨越长江,水道被长寿桥主跨桥分为左右两孔,该桥梁不满足I级航道单孔双向或双孔单向通航净空尺度要求。从通航安全角度出发,结合代表船型及航道特点,以《航道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I级航道宽度作为跨河建筑物的最小跨度,结合河道条件在高水位期开通右孔为辅助通航孔,通过合理设置浮标界定桥区通航水域,并采取加装桥梁防撞主动预警系统等措施保障通航安全。
2023(S1):91-94.
摘要:HEC-RAS一维数学模型可用于恒定流和非恒定流计算,常被应用于降雨径流、河流水动力、洪水过程分析等领域。以岷江航道(乐山段)灾后重建为例,根据河道实测地形,实测分流比以及实测水边线,采用HEC-RAS模型对该段河道水面线进行率定与分析计算,研究HEC-RAS模型在分汊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推求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HEC-RAS模型在研究区率定结果良好,有较好的适用性,且能为分汊河道的航道整治提供经济有效的技术支撑。
2023(S1):95-100.
摘要:黄河银川段为典型的游荡性平原河流,河床质为细沙,易冲易淤。涉水设施易引起沙质河床泥沙运动规律改变、河床地形发生不可预测的冲淤演变,水流流态紊乱,不利于船舶通过桥区河段,碍航滩险增多,整治难度加大。通过河床演变分析,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各代表流量下多泥沙桥区河段的水流流态和夹角、涉水建筑阻水率等参数,研究桥区河段的航道整治技术,兼顾对行洪影响,固化航槽,寻求航道整治和行洪等的平衡。结果表明,该航道整治技术使航道整治、行洪与桥梁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满足航道通航条件,也可以满足行洪要求,有利于船舶通航和桥梁建设。
2023(S1):101-107.
摘要: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位于渠江干流中游,河道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具有洪枯水位变幅大、河道弯曲系数大、洲岔发育的特点,工程开发任务兼具通航、发电、改善城市水环境等,综合利用要求高。由于枢纽建筑物多,总体布置需同时满足船闸、泄水闸、发电厂房、鱼道等建筑的使用条件、便于运营管理及施工导流建筑物永临结合等,难度较大。通过船闸左右岸比选、船闸与电站同异岸布置、鱼道出口远近坝布置等多方案比较分析,结合水工物理模型试验,提出船闸走汊、泄水顺槽、鱼道顺堤的总平面布置方案,实现了通航为主的前提下,兼顾枢纽各建筑物布置要求的目标。
2023(S1):108-112.
摘要:针对船闸钢结构防腐重涂修复难、影响船闸检修工期等问题,深入分析船闸钢结构腐蚀的机理和需求,全面了解行业前沿的技术、材料和工艺,详细介绍石墨烯锌粉涂料在船闸钢结构防腐中的应用。通过案例运用、比较分析,从多方面对石墨烯锌粉涂料和传统防腐体系进行对比,得出石墨烯锌粉涂料较环氧富锌涂料性能有较大提高;石墨烯锌粉涂料与热喷锌防腐性能相当,但更加便捷、环保。通过典型防腐方案的全寿命经济效益对比得出,石墨烯锌粉涂料环保性好、实施方便、全生命周期成本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船闸钢结构防腐材料。
2023(S1):113-118.
摘要:针对山区河流水流条件复杂、陆域纵深狭窄、港口布局受限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实现港区“铁、公、水”联运功能;并针对水域布置的关键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优化平面布置,改善通航条件。营运期验证表明,码头泊位前沿水流平缓、流态稳定,船舶装卸作业可靠度较高,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合理可行。
2023(S1):119-124.
摘要:传统船闸通过能力的计算基于简单手工排挡得到的主观结果,不能反映船舶随机到闸的动态过程,也未体现出船闸的服务水平。为了全面反映并合理评估船舶随机到闸和船闸运行调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开展船闸通过能力仿真研究。根据航道内船型的比例自动生成船舶随机到达过程,采用最优配比排挡策略和顺序服务排挡策略进行调度,运用两个经典的运筹学模型(二维装箱问题和背包问题)进行过闸船舶的组合和一次过闸总吨位的计算。以此理论为支撑开发了船闸通过能力仿真计算软件,可较好地弥补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
2023(S1):125-128.
摘要:分析国内外智能航道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水位推算模型、视频识别技术、集成嵌入式GPS芯片、相关硬件设施和交互式操作界面的人工智能监控及助航系统。该系统以岷江(龙溪口—合江门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位、船舶和航标等航道动态信息的识别采集和统计分析,实现航道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提高航道的监管和运营效率,并为航道主管部门的分析决策提供助益。系统将在加快四川航道的智能化建设和助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3(S1):129-132.
摘要:针对水工结构三维正向设计软件适配度低、手动建模工作量大、二次开发门槛高的问题,引入Dynamo可视化编程平台,并结合犍为船闸工程进行研究。在已建BIM模型库的基础上,将船闸轴线及坝轴线作为定位边界条件,调用Dynamo节点放置船闸构件形成整体模型。之后利用Dynamo与Revit的良好互通性修改模型参数,建立完整的BIM模型。结果表明Dynamo平台的可视化功能降低了二次开发难度、参数化功能减少了手动重复劳动,为BIM技术在船闸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2023(S1):133-137.
摘要:内河天然航道滩险测量中,传统测量方法成果类型单一、精度效率低、人员安全无法保证。在无人机机载激光测深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内河航道滩险测量特点,从探测能力、波浪改正、极浅水测量、飞行条件等多方面对其适用性进行论证,得出该技术灵活高效,可以提供高密度水陆地形点云数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可以满足内河航道滩险测量需求,但需在提高极浅水测量精度、水质条件影响、回波识别处理技术、水面大比降影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3(S1):138-142.
摘要:河(江)道地形测量是保证河(江)道通航、行洪与河(江)道整治、河(江)道工程施工等的前提。针对现有河(江)道地形测量技术中存有作业效率低、作业人员存有涉水风险等问题,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嘉陵江某段长约2.6 km的江道为研究区域,运用无人机和无人船相结合的江道测绘技术,得到了符合规范要求的试验区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线划图(DLG)。结果表明:在GPS-RTK检验方式下,基于无人机和无人船相结合的测绘技术生产的1:2 000 DLG成果就岸上地形检查点而言中误差小于0.055 m占比99.4%,就水下地形检查点而言中误差小于0.25 m占比98.4%,均能满足JTS 131—201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成图精度要求。
2023(S1):143-149.
摘要:宜宾志诚港港区大道为长大顺层边坡,岩体为砂泥岩互层,岩层倾角16°,其稳定性问题和处治措施对于港区建设尤为重要。针对施工中发现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结合地质调绘、钻探、孔内电视、室内试验、邻近工程经验等,对边坡破坏机理以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软硬岩互层、不利的顺层地质结构、坡体自重应力、层间结构面性质差、坡脚开挖及降水等因素是诱发该砂泥岩互层缓倾长大顺层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采用抗滑支挡措施处理后,该边坡稳定性得以保证。
2023(S1):150-155.
摘要:川北某码头堆场开挖过程中,后缘土体边坡发生开裂变形,并迅速沿基岩顶面滑动形成滑坡,随后滑坡后缘以上土体由于滑坡的牵引形成两级弧形变形裂缝。从滑坡前地形变化、滑坡后滑面特征、后缘裂缝特征等入手,在原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坑探,采用极限平衡力学分析的方法,对该处滑坡的滑动机理、稳定状态及治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因在于基覆界面附近土体含水量过高,抗剪强度过低,施工开挖形成临空面后,基覆界面附近剪应力集中超过土体抗剪强度,诱发滑坡,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建议。
2023(S1):156-161.
摘要:某船闸位于石膏溶蚀区,地基内普遍发育挤压破碎带及封闭型溶蚀孔隙。为了对灌浆处理效果进行定量评价,进行灌浆前后岩块密度、波速、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岩体承载力及波速试验,进行灌浆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及回归分析,并提出灌浆方案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岩块及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值离散性较大,平均值上表现出相关性;该船闸地基内发育的溶蚀孔隙相对独立、连通性差,固结灌浆对于提高岩基承载力作用有限。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