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摘要:根据舟山大鱼山海域1960—2021年间5个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数字化定量冲淤计算和特征等深线叠加方法,对工程附近典型水下地形的平面冲淤和平面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大鱼山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研究区整体处于轻微冲刷状态;填海后,南侧深槽近岸淤积,外侧和北侧深槽继续冲刷,东西两侧浅滩呈现大幅度淤积。大鱼山填海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原本岸线分布以及周边水动力泥沙环境,最终导致填海区附近海床冲淤变化,但整体仍维持海底的潮滩分布格局。
2023(11):8-14.
摘要:基于内伶仃洋水域4座观测站洪、枯季半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水域余流和净通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主要动力因子的作用规律。研究显示,内伶仃洋水域半月水深平均余流流速洪季不超过10 cm/s,枯季不超过5 cm/s,洪、枯季总体指向外海侧方向。湾顶水域水沙通量洪、枯季均呈自西向东净输运,且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主槽水域接纳东、西两侧浅滩水沙后始终朝西南外海输送。西滩水域洪季水沙朝外海方向净输出,枯季变为朝西北侧上游方向净输送,洪、枯季均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淇澳岛北侧西滩水域洪、枯季水沙通量均处于净输入状态,导致该水域不断淤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主槽水域表层余流与主要动力因子进行拟合分析,显示潮汐动力始终驱使表层水沙朝上游方向净输运,径流动力作用方向洪季指向外海、枯季指向上游,海面风则驱使表层水沙与自身方向保持一致;拟合公式中的常数反应了地转科氏力等综合作用下的内伶仃洋水域表层水沙西南向输运规律,且枯季较洪季更为明显。
2023(11):15-22.
摘要:平陆运河对外直接沟通北部湾港,对内直接连通珠江水系高等级航道,是一条通江达海的水运新通道,其建设将对西南部地区货运出海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全面分析西南部地区现状货运出海通道总体格局,结合平陆运河—北部湾港江海联运通道与东南向、东向出海通道及南向通道现有路径综合运输成本比较,提出平陆运河建设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辐射影响川渝地区。平陆运河的建设将优化西南部地区出海货运方式,改变出海货运流向,提高西南部地区南向通道出海货运量比重,提升环北部湾港口群综合竞争力,为西南部地区提前围绕平陆运河建设完善物流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2023(11):23-29.
摘要:针对新型桩基透空式防波堤提出一种防波堤波浪透射系数的分部解析计算方法,对波浪透射系数进行分部表示,包括挡浪墙和开孔板、水平平台、桩基3部分,将其透射系数相乘作为整体结构的透射系数。同时,利用FLOW-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与分部解析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利用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拓展研究了单层板开孔率、水平平台长度2种结构参数对防波堤透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防波堤结构随着水平平台的加长,其波浪透射系数明显减小;当单层板的开孔率ε大于20%时,其对波浪透射系数的影响不再明显。
2023(11):30-36.
摘要:砂枕自水面抛投后,受重力和水流的推移力作用,在下沉的过程中,会产生顺水流方向的落距。砂枕落入河底后还会具有一定的速度,若这个速度大于砂枕的止动流速,那么砂枕还会继续运动,而砂枕自触碰床面后发生的移动距离为稳定移距(二次漂距)。根据砂枕在动水中的漂移规律进行试验,结合垂线流速分布规律,通过3种漂距计算方法得到砂枕水下漂移到着床稳定全过程的漂移距离计算公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河流的垂线流速为指数型流速分布时,使用惯性力法和综合系数法推导出的漂距公式适用性较好。
2023(11):37-42.
摘要:当波浪沿直立堤以小于某临界角度入射时,将形成沿堤增长的stem波,目前国内外对stem波的研究较少且停留在理论阶段。以某直立堤台风破坏复演的物模试验为例,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stem波的产生条件、特征以及对工程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stem波的波高和波宽均在沿堤传播中逐渐增大,沿堤比波高的增长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2)不同入射波高和波向对于stem波的特征影响较大,详细的规律仍待进一步研究;3)stem波可对工程中直立堤造成蛇行破坏或对端部斜坡衔接段造成破坏,工程规划和结构选型应避免类似布置,宜采用三维物理模型试验验证stem波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目前行业规范未涉及stem波相关内容,本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3(11):43-48.
摘要:防波堤对长周期波浪的掩护较差,长周期波浪容易直接侵袭港内,恶化港内作业条件。依托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基于BW数值模型研究双色波作用下港池长周期波浪产生机制。对BW 数值模型进行验证,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在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双色波作用下,波浪间发生非线性作用产生Δf、2f1-f2、2f2-f1、2f1、f1+f2、2f2等频率的波浪,当产生的长周期波浪Δf与港口自振频率趋于一致时,长周期波浪波高被港池捕捉发生共振而放大。随着双色波入射波高、调谐率的增加,波浪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增强,长周期波高显著增大。
2023(11):49-54.
摘要:针对现有JTS 167-1—2018《码头结构设计规范》大桩帽轨道梁宽支座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带转动约束的宽支座连续梁计算模型,推导了宽支座转动刚性系数计算公式;运用Fortran语言对带转动约束的宽支座连续梁模型编写有限元程序,并通过ANSYS软件建立纵向排架的空间有限元模型作为对比分析,得出不同计算模型下的连续梁内力。计算结果表明,在均布荷载情况下,忽略支座转动约束会对计算宽支座连续梁最大正弯矩带来较大的误差,考虑转动约束的宽支座连续梁模型计算所得最大正弯矩与空间模型比较接近;而规范方法与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所得梁最大负弯矩与空间模型差别均较大,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类似码头结构设计参考。
2023(11):55-58.
摘要:我国现行规范中,对游艇码头拉簧式锚碇结构没有提出明确的设计方法。简要介绍游艇码头拉簧锚碇结构形式及其原理,对拉簧锚碇结构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游艇码头的使用要求,提出一种拉簧锚碇系统的布置方式,并对拉簧长度的计算提出要求。由于拉簧式锚碇系统结构计算的复杂性,其难以简化为二维问题手算得出结论,宜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提出一种简化算法,使拉簧式锚碇系统所受竖向荷载的计算实现自平衡。
2023(11):59-64.
摘要:现代煤炭码头对港口整体调度的服务水平与效率性要求不断提高。针对黄骅港煤炭堆场存在的卸车方案人工决策时间长、作业冲突和列车在港时间过长等问题,对黄骅港煤炭堆场卸车自动决策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考虑列车可拆分特征和设备流程串唯一性特征,以最小化列车等待时间和最大化匹配得分为目标,提出一种带有邻域搜索策略的新型解决方案,并通过邻域搜索策略提升算法的搜索效率。结果表明,新型解决方案的决策时间短于1 min,且其结果优于人工决策方案。
2023(11):65-70.
摘要:针对大型开敞式港池及航道水域设计水深的取值问题,以宁波某工程为例,论述了基于潮流潮位关系及靠离泊窗口影响下的乘潮历时取值过程,采用规范公式计算设计水深,并以航行实践规定的安全富余水深辅以分析合理性。提出大型开敞式港池及航道水域可根据当地海区的潮流潮位关系、靠离泊窗口、通航要求及通航组织方案确定乘潮历时,研究方法可为类似港口设计提供思路。
2023(11):71-75.
摘要:件杂货码头根据货种的不同,产生的污水性质及浓度也不尽相同。袋装货物码头及堆场产生的污水主要为初期雨水,无包装货物如木材、石料堆场产生的污水主要为径流雨污水。初期雨水及后期洁净雨水可通过电动闸门或自然切换的方式进行分流,设置初期雨水池收集,后期洁净雨水排放至雨水系统,径流雨污水由调节沉淀池收集。初期雨水及径流雨污水可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采用气浮或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如有回用要求时还应增加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
2023(11):76-81.
摘要:用海政策调整后,传统满堂式沉箱结构+后方回(吹)填方案在获得用海许可存在困难。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理论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在结构受力、构造及施工方面进行优化,提出沉箱墩+叠合板结构方案,具有岩面浅、波浪高且使用荷载大的特点。该方案在日照港岚山港区得到成功应用,码头运营状况良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可为类似条件下码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
2023(11):82-87.
摘要:现有生态护岸以稳定性为主,考虑生态性较少。为改善岸坡的生态性,提出一种圆环联锁型生态护岸结构。为探究该生态护岸结构在建设初期(无植被时)的稳定性及防护效果,通过动床实验对比不同防护措施下岸坡的稳定性,并研究流速对护岸结构稳定性及防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圆环联锁型生态护岸结构可有效减少岸坡冲刷面积和冲刷深度,增强岸坡稳定性;2)其失稳形式有2种,分别为因坡脚变形而下滑失稳和因岸坡淘刷而下陷失稳;3)其冲刷面积和最大冲刷深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二者的增率随流速增加而减小。
2023(11):88-93.
摘要:平陆运河属于从无到有的内河水运新通道,传统的内河航道项目货运量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基于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的视角,对平陆运河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剖析,综合考虑转移和诱增需求,构建一套针对从无到有的内河水运新通道货运量预测方法体系,对平陆运河货运需求进行分析。预测2035、2050年平陆运河货运量分别为0.955亿、1.200亿t,主要来自北部湾港口群海铁联运、北部湾港海公联运、珠三角港口群—西江航运干线江海联运3条既有通道的运量转移;远期考虑平陆运河经济带及影响区内陆地市的开发诱增运量,预计2050年乐观情景下货运量有望达到1.5亿~1.8亿t。
2023(11):94-98.
摘要:为探明城陵矶—武汉河段的航道水深资源,根据每一水道的河相关系参数对研究河段进行区段划分,并采用稳定航深估算法对不同区段的航道最大稳定航深进行计算,进而确定研究河段的航道最大水深。结果表明:研究河段依据水道河相关系参数变化规律,可自上游至下游分为仙峰水道—新堤水道、石头关水道—簰洲水道、水洪口水道—白沙洲水道区段;这3个区段在98%设计通航保证率流量、航宽200 m下的航道最大稳定水深自上而下分别为6.133、11.268和6.433 m,故城陵矶—武汉河段在200 m规划航宽下基于自然禀赋的最大稳定航深为6.1 m。
2023(11):99-105.
摘要: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展开研究,建立鄱阳湖入江水道星子—湖山段物理模型,对鄱阳湖水利枢纽一期围堰阶段现状航道、二期围堰及运营期设计航道各典型工况下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航道内是否产生不良流态;其次针对航道内出现的不良流态提出相应优化措施并进行方案比选;最后对优化后航道内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验证以确保船舶安全通航。模型试验主要结论:二期围堰及运营期设计航道在大流量工况下存在上游口门区横向流速超标及下游锚地段生成大尺度回流等问题。通过实施调整上游隔流堤形式,航道右侧浅滩开挖,下游锚地段下移等措施后,设计航道各工况下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安全要求。
2023(11):106-113.
摘要:湖南澧水武圣宫滩位于淞虎航线53 km航道内,是湖南省水路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其通航标准以及航运价值,对该处航道进行改道处理。着重分析河段的演变趋势和碍航特性,提出澧水武圣宫滩航道的改道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航道改道工程实施后,河段通航条件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来流条件下及最低通航水位时的参数变化趋势,以及开挖航道的稳定性。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方案实施后澧水武圣宫滩左汊开挖区水流条件及航道稳定性满足需要,河段航道改道在技术上可行,为类似险滩的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023(11):114-119.
摘要:针对新江海河船闸总平面布置受到外部建设条件制约的问题,总结船闸总体布置原则,研究闸址周边建设条件、河道状况、船舶航行条件、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施工条件和工程投资等各方面因素,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最优的闸位方案。分析上游口门区可通航的最大引水流量和全年船闸可运行小时数,采用降低最大通航流量和牺牲少量通航时间的方法,得出优化布置方案。结果表明:船闸平面布置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比选;通过降低最大通航流量进而优化平面布置,旨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11):126-130.
摘要: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在新水沙条件下变动回水区上段局部重点碍航浅滩持续存在卵砾石淤积碍航问题,对库尾河段航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船舶通航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自2020年汛期特大洪水以来,变动回水区上段鱼洞水道中堆、窎鱼嘴浅碛逐年淤长,以该段重点碍航滩险为背景,分析了重点碍航浅滩冲淤特点、碍航成因等,提出了针对性维护疏浚方案,并对疏浚后效果进行分析。从维护性疏浚完工后效果及河段航道条件来看,鱼洞水道中堆、窎鱼嘴重点碍航浅滩河段的航宽、水深、弯曲半径均得到一定改善,航道条件明显好转。
2023(11):131-136.
摘要:在赣江石虎塘枢纽—峡江枢纽两坝间的长河段,因峡江枢纽库区防护问题,近年来枢纽坝上实际运行水位远低于设计运行水位,导致两坝间河段水位整体降低,进而引发诸多问题,如两坝间大多涉水工程因设计阶段设计水位选取偏差导致运营期无法正常使用等。采用长河段一维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峡江枢纽实际调度运行方案,对洪中枯期多级特征流量及峡江枢纽对应坝前实际运行水位组合下河道水面线进行计算;对两坝间河段沿程水位、河道比降进行计算分析,并选取各组回水曲线上、下包络线作为研究河段现阶段沿程设计参考水位。研究成果可为研究河段涉水工程设计提供水文特征参考资料。
2023(11):137-142.
摘要:大藤峡水利工程施工量大、建设周期长,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枢纽施工期航道通行安全。针对一期施工导流围堰布置方案建立物理模型,研究该工程措施下明渠通航水流条件及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结果表明:纵向围堰上游头部处挑流引起结构腰部产生缓流区,明渠水体顺流束窄,不利于施工期船舶通航。在削除主槽局部凸滩、头部增设临时导流墙后导流明渠内水流流态明显改善。最大通航流量条件下各测点流速值均小于5.00 m/s;在下泄流量小于1.20 万m3/s时,各测点流速值均小于3.00 m/s,满足自航通行要求。导流明渠沿程水面比降较小,最大水面比降为-1.9‰。
2023(11):143-147.
摘要:为研究人字闸门支枕垫块接触应力分布与接触面磨损情况,以支枕垫块二维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经验公式和Archard磨损计算通式,建立支枕垫块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磨损量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不同主横梁支反力作用下支枕垫块接触应力大小与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转速、过盈量条件下的接触面磨损量变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支枕垫块接触应力大小在初始线接触位置两侧近似呈对称分布,随着主横梁支反力的增大,接触应力呈现出递增趋势;人字闸门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主横梁轴线上,并在梁之间急剧减小;接触面磨损量随着闸门转速和支枕垫块配合过盈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最大磨损深度向下游侧偏移。
2023(11):148-152.
摘要:现行JTS 144-1—2010《港口工程荷载规范》提出了海冰和河冰的极限挤压冰力计算公式,但是规范中没有针对大面积淡水湖区的计算公式。基于实际工程,通过对比分析国内相关行业规范针对极限挤压冰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数值模型实验得出,利用《港口工程荷载规范》的河冰公式计算得出的极限挤压冰力偏小,而海冰公式计算得出的极限挤压冰力偏大,根据现行JTG 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得出的极限挤压冰力与数学模型模拟值基本一致。因此对于大面积淡水湖区极限挤压冰力的计算可以参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该研究为计算大面积淡水湖区极限挤压冰力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修订规范时提供参考。
2023(11):153-157.
摘要:临涣船闸位于临涣节制闸南侧,上距省界李口集约30.0 km,下距南坪闸31.5 km,下游引航道连接段位于转弯河段,弯道转角约75°。受此地形影响,河道主流贴右岸凸嘴进入下游主河槽,使引航道连接段与凹岸之间形成逆时针回流,对引航道水流有压迫作用,局部主流宽度显著束窄。通过物模试验可知,河道主流对引航道口门区内水流形成较为明显的剪切,导致口门区内形成较大范围的回流,长度近350 m。由于回流区较长,形成多个复杂的异向回流组合流态,水流条件十分复杂,因此需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通过河槽疏浚、增加隔流潜堤,有效地解决了下游引航道水流流态不佳、横向流速超标较大、口门区回流强度较大、回流流速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
2023(11):158-163.
摘要:天星洲是长江下游的江心洲,拟建常泰长江大桥北侧桥墩布设与天星洲尾相毗邻。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对天星洲尾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后,天星洲尾冲刷幅度较工程前有所增加,不利于天星洲夹槽的稳定,需要对天星洲尾进行护滩守护。与潜堤高程较高的护滩方案相比,低潜堤方案引起天星洲沙尾附近流速增幅稍小,幅度一般在0.03 m/s以内,引起天星洲夹槽流速减幅稍小,幅度一般在0.02 m/s以内,更有利于天星洲尾的稳定和七圩临时航道的水深维护。工程实施可守护天星洲尾,七圩临时航道桥位下游附近略有冲刷,有利于航道水深维护。
2023(11):164-172.
摘要:针对峡谷河段的不同卫星组合下网络实时动态(RTK)测试较少的情况,对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峡谷河段BDS/GPS/GLONASS组合下的流动站定位性能和精度进行测试。采取6种观测模式,测试内容为定位服务时效性、空间可用性和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国产GNSS设备BDS网络RTK达到规范要求,固定解比例为98.1%,可以达到水平0.02 m、高程0.05 m的定位精度,一定程度上优于GPS。BDS和BDS/GLONASS双系统2种网络RTK在缺失或不使用GPS信号时,依然可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组合定位能够弥补单一系统的不足,融合系统较各单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BDS/GPS/GLONASS和BDS/GPS在定位服务时效性、空间可用性测试和定位精度方面均最优。
2023(11):173-179.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下游重点航段的航标布设方案和航路航法,完善通航环境,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虚拟航标布设优化的方法,并以密集港区临港侧航道、深水复合航道和主航道到港口“最后一公里”航道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航道图,针对船舶交通流的船舶轨迹回放、碰撞危险度分析、船舶轨迹线分析、航道门线分析和船舶航标间距分析等方法能够以可视化的手段有效地找到航标布设方案的薄弱位置,为AIS虚拟航标的增设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023(11):180-186.
摘要:针对流凌演进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冰冻河流可视化仿真方面不足的问题,结合MIKE21与ArcGIS软件,提出一种基于流凌演进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视化方法。通过模型构建、网格划分、边界条件确定,开展流凌演进数值模拟与分析,建立面向可视化的流凌演进数值模拟结果提取方法,实现流凌演进三维可视化仿真场景与数值模拟的可视化数据融合。基于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建立的流凌演进仿真模拟系统,可全方位展示流凌演进过程中地形、水流、堤防结构物等仿真模拟结果。
2023(11):187-192.
摘要:相对常规清淤工程,生态清淤施工有挖泥精度高、减少底泥扰动、高挖掘浓度等要求。针对这一生产需求,研发出一款螺旋式环保机具。该机具挖掘的泥浆浓度理论上大于60%,满足施工要求。根据设计要求,机具关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所有作业工况需求,但无法通过数学计算直接进行验算。利用有限元法分析复杂结构,采用整体建模方法构建机具仿真模型,并采用枚举法分析各作用力,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和形变,评估机具的强度和刚度。研究表明,机具各结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作业需求;同时发现,深度缸和调向缸的上、下铰点存在位移差,螺旋刀组轴远、近马达侧的变形量也不同;最后提出可通过设计万向节来实现液压缸变形补偿,以防出现液压缸结构损坏。
2023(11):193-197.
摘要:针对实际长距离控制测量中,传统水准测量费时费力、受地形影响大等问题,进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高法取代四等水准测量的可行性研究。依托某运河工程,以GNSS测高法所建控制网数据为基础,利用省级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高程模型对控制点进行正常高转换,求得控制点的1985国家高程结果,并与第三方水准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GNSS测高法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所依托工程中GNSS测高法可达到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在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下,可用GNSS测高法替代传统水准测量。
2023(11):198-203.
摘要:由于第三系泥岩地层时代新、成岩差、岩性软弱、模量低、强度低、承载力不高,特别是在卸荷或开挖暴露后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变化大,常规的岩石试验方法得到的指标往往比真实值低。依托广西航运枢纽工程,现场开展岩体载荷试验、钻孔声波速测试和旁压试验,研究广西新近系泥岩的地基容许承载力。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地基容许承载力、钻孔纵波波速、岩体完整性系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相关公式,可通过钻孔声波速测试间接获取新近系泥岩的地基容许承载力。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11):204-210.
摘要:以马来西亚东海岸某码头内堆场水泥搅拌桩处理泥炭土工程为研究背景,开展水泥桩室内配合比试验、试桩终孔参数分析、试桩工效分析等工作,系统研究多种配合比条件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强度变化和处置效果。结果表明:由于两试桩点土层分布及工程性质不同,试桩点1采用16%、18%、20% 3种配合比时,28 d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普遍高,强度富余度较大;试桩点2采用18%、20%、22% 3种配合比时,7~9 m处强度低于其他深度,建议采用18%的水泥掺量;表层腐植土地段采用其他加固措施或挖除换填的工艺来保证施工质量。最终,使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泥炭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023(11):211-217.
摘要:新型的呼吸型装配式生态驳岸结构在运输条件受限、施工期间不断航要求和高压线限高等复杂环境条件下,存在构件吊运安装、沉桩精度控制、桩头与预制底板连接和底板安装平整度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通过对各种复杂条件对比分析,提出自平衡式吊装船的吊装工艺、植桩式定位架工艺、留筋式套打法工艺和垫层坐浆工艺等技术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该新型结构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技术难题。
2023(11):218-224.
摘要:为研究塑性混凝土防渗体系在高水头差船闸施工土石围堰中应用时,其渗透坡降、应力应变及围堰填筑材料、所处地层渗透系数对防渗墙渗透坡降的影响机理,结合万安二线船闸工程中应用的土石围堰监测结果,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应力、应变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土石围堰不同填筑区的填筑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塑性防渗墙具有良好地防渗降压作用,所起作用的大小与围堰填筑材料及地层的渗透系数有关。应变监测结果表明,防渗墙在工作阶段主要受压应力作用,压应变值为-247.8×10-6~0,处于-750×10-6~100×10-6允许应变范围,确保了防渗墙在工作阶段的安全可靠。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