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十四五”水运发展规划与政策
    •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及发展建议*

      2023(1):1-6.

      摘要 (6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港口是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形成了干支衔接、层次分明的集装箱运输格局,是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服务国家“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平台。根据大湾区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特点,本文采用分集疏运方式的外贸集装箱结构化预测模型,对未来大湾区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针对大湾区港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推进航道、锚地的共享共用、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大湾区内港口群高水平互联互通、提升港口服务能级等方面提出促进大湾区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建议,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沿海港口岸线资源规划利用概况及集约高效利用对策

      2023(1):7-10.

      摘要 (3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岸线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加强对港口岸线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交通运输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沿海港口岸线资源储备、分布及开发建设的主要特点,重点阐述港口岸线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缺乏标准计量方法、岸线统计制度不完善等阶段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岸线计量标准、建立常态化动态监管机制、健全岸线统计制度等对策,以促进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相关结论可为行业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岸线使用管理等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 >综合
    • 无人机LiDAR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复杂河道工程测绘中的融合研究*

      2023(1):11-17.

      摘要 (5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杂河道工程测绘中往往受到植被茂盛、信号链接弱、山体遮挡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传统测绘手段难以开展,通过在复杂河道工程测绘中对无人机LiDAR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之间的互补优势及融合方法。经试验证明,融合纹理影像信息的LiDAR数据既具有准确的空间地理信息,又具有清晰的地物边界信息。采用LiDAR数据校正的倾斜模型细节表达明显改善,模型轮廓表达清晰,人工判读更加容易。该成果有效克服了无人机单一测量技术及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端,可快速构建更加精准的河道数字孪生模型。

    • 基于低碳地聚物的长江下游疏浚砂固化块体力学性能和干缩特性试验研究*

      2023(1):18-23.

      摘要 (4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下游疏浚砂主要为超细砂(细度模数0.1~0.5),粒径小、颗粒级配不均,工程利用困难。以长江下游疏浚砂为主要原料,用碱活化低碳地聚物替代普通水泥制备人工块体,开展力学性能和干缩特性试验研究。采用短切纤维解决碱活化体系造成的易收缩开裂问题。试验结果表明:1)在激发剂Na2O掺量为5%、模数为1.0时,块体28 d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48.20、6.43 MPa,后期强度不倒缩。2)玄武岩和聚丙烯纤维均能明显抑制块体的线性干缩。玄武岩纤维增强力学性能的能力强于聚丙烯纤维,能够使块体微观结构更致密、整体性更强。

    • 斜向波作用下斜坡堤平均越浪量的折减效应

      2023(1):24-28.

      摘要 (3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对比了国内外现有斜向波作用下斜坡堤平均越浪量计算方法,以北非某港口新建斜坡堤为例,计算并与3D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波向角在0°~20°,斜向波对平均越浪量的折减效应较不明显,设计可按正向波考虑;波向角大于20°,折减效应逐渐显著,宜考虑折减效应。对于波向角为30°、AccropodeTM作护面的斜坡堤,神经网络法和van Gent公式(组合2)计算结果贴近试验值;Galland、van der Meer和van Gent公式(组合1)结果相近且偏小;国标公式计算结果偏保守;Lykke公式偏冒险,不建议采用。

    • >港口
    • 整体卸荷式板桩码头原型观测技术

      2023(1):29-33.

      摘要 (3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整体卸荷式板桩码头设计理论尚不成熟,相关规范没有涉及具体计算方法,对码头结构开展原型观测是掌握这种新型结构工作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结合整体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形式及主要施工工艺,开展原型观测,得到不同施工阶段前墙钢管板桩应力、土压力、深层土体位移等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桩间距较小,板桩墙后土体受到桩基挤密作用明显,前墙板桩弯矩和承台桩基均小于设计值,沉降和码头前沿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大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值。

    • 内河框架式码头梁构件抗弯承载能力时变概率模型*

      2023(1):34-41.

      摘要 (3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码头梁构件的长期安全服役关乎整个码头结构的安全性,内河环境下由于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是导致码头梁构件强度退化的主要原因。位于长江上游的内河框架式码头常年处于相对湿度变化的服役环境且长期承受弯曲应力作用,将加剧码头梁构件的碳化进程,严重威胁码头整体结构的耐久性。依托长江上游某典型港口框架式码头结构,以综合考虑相对湿度变化和弯曲应力二者共同影响的混凝土碳化模型为基础,结合钢筋混凝土材料锈蚀钢筋截面积、锈蚀钢筋强度、受弯构件承载力时变模型,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计算得到在设计使用年限50 a内码头梁构件抗弯承载能力时变概率分布。在此基础上经统计分析建立了内河框架式码头梁构件抗弯承载力时变概率模型,为内河港口码头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60°N以北地区探险邮轮港口选择与空间分异*

      2023(1):42-46.

      摘要 (5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0°N以北地区探险邮轮为例,综合第三方邮轮网站发布的船期表数据,甄别出探险邮轮的停靠港口,通过Arc-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刻画探险邮轮的港口空间分异格局,进一步探究疫情影响下探险邮轮的港口停靠规律。结果表明,60°N以北地区存在始发港和挂靠港两种功能类型的探险邮轮港口,数量比为1:9;探险邮轮港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尺度差异;疫情期间,探险邮轮运营商选择停泊的港口仅有摩尔曼斯克、卑尔根和奥勒松,这与港口设施区位、港口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城市经济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 “双循环”格局下沿海港口供给能力适应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3(1):47-51.

      摘要 (5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沿海港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及时跟踪港口建设与生产运营状况,在“双循环”格局下研究港口供给侧能力适应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回顾了“十三五”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情况,重点围绕沿海港口码头能力适应性,根据沿海港口发展实际,考虑设备工艺提升、集装箱箱重折算系数调整、通用类码头能力核增等因素,分层次、分区域、分货类、分结构详细分析了码头能力的适应性,并提出推动既有通用类码头专业化改造及通过能力评估、推动港口生产运营智能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化、强化港口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中的枢纽作用等方面的建议。

    • 考虑实际约束的沉箱底板内力计算

      2023(1):52-56.

      摘要 (3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沉箱为薄壁构件,沉箱外壁和隔墙厚度通常小于底板厚度,难以对底板施加有效约束,不满足现行规范的四边固结板假设。通过采用有限元模型模拟沉箱外壁和隔墙对底板的实际约束效果,分析沉箱底板内力分布规律,并与四边固结板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按照四边固结板计算的跨中弯矩偏小10%左右,当不存在悬臂趾板时,四边固结板计算的支座弯矩偏大25%;当存在悬臂趾板时,四边固结板计算的支座弯矩偏小,偏差程度与悬臂趾板尺度有关。相关结论对沉箱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特殊条件下超等级船舶系泊设计与实践

      2023(1):57-63.

      摘要 (2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基斯坦某项目受工期和自然条件影响,卸船机整机上岸必须在码头尚未完工的特定窗口期进行,且卸船机运输船舶等级远超码头设计船型,需布置临时系泊设施。针对码头系泊设施,开展了一系列比选和研究工作,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船舶在风、浪、流综合作用下的系缆力情况,提出一种可快速组装和拆除的重力式临时系锚结构并付诸实施。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施工方便的优点。

    • 基于AIS和Anylogic的LNG船舶对通航及港口服务水平的影响

      2023(1):64-69.

      摘要 (4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运营体系是兼具随机、动态、不均衡等复杂特性的综合体,多智能体仿真建模技术的出现为港口全过程作业模拟,尤其是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对通航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仿真模拟结果是否科学合理主要基于基础数据的可靠性。以Anylogic仿真建模平台为基础,结合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动态轨迹及海洋公开数据等辅助手段,使仿真模拟更趋于真实。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多渠道分析通航环境条件,模拟港区作业环境,研究LNG船舶对通航及港口服务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仿真模拟方法思路清晰、易于操作,有助于类似工程通航影响分析。

    • 复杂地貌内河码头陆域形成方案

      2023(1):70-74.

      摘要 (3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广西马江作业区陆域纵深大、地形起伏大的问题,对陆域形成进行三级平台与二级平台的方案研究,采用BIM三维挖填模型选择了弃方最少的三级平台方案;结合工程建设方式、建设投资、运营经济性、施工可行性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最终选择了弃方稍多,但投资省、工期短的二级平台方案。结果表明,对于阶梯式布置的陆域,陆域高程、道路纵坡应结合进港道路、码头平台、陆域纵深等综合确定;对于山区丘陵地带河港项目,陆域形成很难做到完全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弃渣场或者料场的选择往往成为陆域形成方案选择的制约因素,陆域形成方案应尽可能高地减少挖、填土石方量。

    • >航道及通航建筑物
    • 长江口规划生态航道建设方向研究*

      2023(1):75-81.

      摘要 (6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 金沙江向家坝升船机实船试航研究

      2023(1):82-87.

      摘要 (3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验向家坝升船机通航条件,协调部、省、市三级航运主管部门,明确实船试航工作流程及组织实施模式,对“船-机-水”相互适应性进行了枯水期、丰水期实船试航试验。结果表明,升船机及助导航设备设施性能良好,船舶安检调度及航路航法科学合理。泄洪工况下,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较差,对通航影响较大,研究应用“无人机+自动跟踪浮子”及“三维立体视觉”水流条件观测新方法,提出电站出流8 500 m3/s,泄洪不超2 200 m3/s双控通航流量标准,试航成果为后续升船机试通航运行及通航验收提供数据支撑。

    • 长江老海坝段近期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88-96.

      摘要 (3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受三峡蓄水及河道整治工程影响,长江下游部分河道边界及水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老海坝河段年内冲淤演变剧烈,对河道防洪、航运及岸线利用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近15年的地形实测资料,探讨老海坝险工段河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老海坝河段平面变化较小,南岸附近-10、-30 m等深线基本稳定,-50 m深槽范围有所扩大;2)河道横断面形态横向变化小,纵向变化大,呈现向窄深方向发展的趋势;3)老海坝抛石护岸工程的实施,改变不同等深线区间内河床的冲淤变化幅度,加剧了深槽冲淤幅度,其中岸坡附近冲淤变化相对较小,深槽冲淤幅度较大,九龙港—十一圩港段冲淤演变最为剧烈;4)老海坝段-30 m以下深槽冲淤量与上游大通站造床流量呈负相关,同时受河道地质边界条件影响,在弯道水流离心力作用下,河床仍将长期处于被冲刷状态。研究成果可为河势急剧变化区的河道演变及岸坡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 山溪性弯道河段船闸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2023(1):97-102.

      摘要 (3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招贤枢纽位于山溪性河流转弯段,上游引航道处于凸岸主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处于下弯道凹岸,口门区及连接段存在较为严重的横向流速、回流、泡漩等不利水力现象,难以满足通航要求。依托1:80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上、下游航道不良水流条件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枢纽运行方式以及疏浚局部下游河道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口门区纵、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使各项水力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极大改善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及其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确保过闸船舶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供相关枢纽工程参考。

    • 广西西江航运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及启示

      2023(1):103-110.

      摘要 (3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广西和国内船闸在不同阶段涉及的重要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不同,导致内河航运资源利用效果迥异的问题,运用总结、分析的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船闸在不同阶段所选取的技术方案对内河航运资源利用效果的关系进行研究,整理出船闸在前期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影响内河航运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技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必须系统性解决好船闸在前期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重要技术问题,才能充分利用内河航运资源。

    • 400 m长集装箱船进出青岛港受限港池套泊通航条件分析*

      2023(1):111-116.

      摘要 (3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拓展青岛前湾港区400 m集装箱船靠离泊窗口时间,提升码头泊位利用率,针对目前前湾港区400 m集装箱船套泊的需求以及在受限港池靠离泊过程中的高风险系数,结合受限港池进行集装箱船套泊作业的成果和船舶操纵模拟试验,模拟400 m集装箱船在不同风、流、吃水工况条件下在港池近端、中端和远端泊位进行3种典型套泊作业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安全套泊作业条件和船舶交通组织。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安全套泊作业条件和制定的船舶交通组织,青岛前湾港区可常态化进行2条400 m集装箱船套泊作业。

    • 自平衡式四吊点液压自动抓梁研发

      2023(1):117-119.

      摘要 (3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液压自动抓梁是水运工程多节深孔闸门启闭的关键设备。常规液压自动抓梁为双吊点,吊点连线与闸门重心线须重合,无自平衡功能,不适用于重心线不同的闸门启闭。针对双吊点液压自动抓梁通用性较差的问题,进行自平衡式四吊点液压自动抓梁的研发。自平衡式四吊点液压自动抓梁采用框架式结构,布置4个吊点,梁体通过联系杆和液压油缸与启闭机相连。当启闭重心线不同的闸门时,通过液压油缸的伸缩动作,使倾斜的闸门调整为水平。结果表明,自平衡四吊点液压自动抓梁可以很好地解决常规抓梁的通用性问题,并使闸门设计简化,减小闸门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资。

    • 长江下游过江隧道工程河段极限冲刷深度研究*

      2023(1):120-126.

      摘要 (5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江下游过江隧道工程设计中如何合理确定最大埋深问题,以江阴第二过江通道隧道工程为例,分析近年来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和水沙运动特征,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试验水沙控制条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隧道工程附近河床极限冲刷深度进行预测,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研究成果较为一致;不同水文条件下,河床普遍受到冲刷,左侧江阴副槽最大冲刷发生在深槽右侧,右侧主槽最大冲刷发生在深槽左侧。

    • 赣江新干枢纽—龙头山枢纽河段Ⅱ级航道整治方案

      2023(1):127-131.

      摘要 (4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赣江新干枢纽—龙头山枢纽两坝间长河段虽为龙头山枢纽库区河段,但仍存在较多的通航安全问题,如局部区域水深不足、先期整治建筑物碍航和桥区通航不畅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航槽浚深、丁坝拆除、航路调整等整治方案,并采用长河段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该河段Ⅱ级航道整治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治方案实施后,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得到了改善,航道尺度均可达到建设标准。具体表现为:设计航道线内水深均能满足最低通航水深3.8 m要求,航道内横流减小,不良流态消失,航路更加顺直等。

    • 橡胶水封接头可靠性提高技术与性能试验*

      2023(1):132-136.

      摘要 (2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三峡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充压水封存在接头质量差、强度低等问题,为了减少充压水封对下闸首工作大门整体使用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充压水封运输及现场安装条件,对充压水封接头成型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了橡胶水封“分段填模、整体成型”的新接头成型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接头成型方法制作了充压水封接头试样,对充压水封接头部位试样进行了孔隙率测定,并开展拉伸特性与抗冲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段填模、整体成型”的橡胶水封接头成型方法可大幅提高充压水封接头质量和强度,延长充压水封服役寿命,且对充压水封硬度及其它机械物理性能影响较小。

    • 湘祁二线船闸平面布置方案及设计优化创新

      2023(1):137-142.

      摘要 (3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扩建二线船闸应综合考虑地形、施工、通航、征拆、投资等制约因素。以湘祁二线船闸工程为例,重点论述二线船闸设计原则、选址及平面布置思路及方法,比选得出布置在一线船闸左岸、两闸轴线间距80 m、船舶直进曲出的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分析与优化,提出延长上、下游隔流墙、疏浚电站下游河床、优化调度方式等措施,改善了口门区水流条件。针对浮式检修门库、靠船墩、隔流墙,提出了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创新与优化设计理念。

    •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航道治理

      2023(1):143-151.

      摘要 (3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出现冲淤不平衡,汊道分流关系显著调整,从而导致航道浅滩碍航特性存在差异。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河床演变、浅滩碍航特性等研究基础上,探讨分汊河段航道治理思路,主要结论为:1)分汊河道浅滩段以冲刷为主,逐渐显现洲滩冲刷萎缩、滩槽形态不利调整等特征;2)分汊段的洪水主流汊道分流比减小,顺直分汊与弯曲分汊的洪水分流比下降幅度小于中枯水时期,而鹅头形分汊河型洪水分流比降幅大于中枯水;3)三峡水库蓄水后通航主汊道对分流的控制力度减弱,进口处出现交错或散乱的不良浅滩形态,航道条件趋于恶化而浅滩出浅碍航;4)分汊河段治理可采取分步控制,实施洲滩控导、边心滩塑造或支汊调控技术等整治措施,达到维持或提高航道尺度的目的。

    • 三峡升船机对接密封框C形止水压板加固工装与检修平台设计*

      2023(1):152-156.

      摘要 (3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三峡升船机对接密封框C形止水压板连接螺栓出现断裂及止水检修维护不便的问题,建立C形止水压板及连接螺栓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力学模型,根据对螺栓强度的校核分析结果可知,泄间隙水过程中,C形止水压板连接螺栓所受拉应力大于材料的许用拉应力。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现场设备的结构布置特点进行C形止水压板加固工装的设计,经安装使用验证螺栓受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设计1套C形止水检修平台,满足快速检修更换需求,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

    • >地基与基础
    • 临水软土基坑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2023(1):157-163.

      摘要 (2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软土地层中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变形过大的问题,以某船厂基坑为依托,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分析、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双排钢板桩在软土地层中的变形特性,分析变形过大的原因。采用极限状态识别和临界状态参数反演的方式,提出根据现场数据进行回填反压应急处理的方法以及采用大排距双排灌注桩进行加固的措施。结果表明,提出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排钢板桩围堰在软土基坑中变形往往较大,进入临界状态后将迅速产生较大的变形,应采取有效的坑内加固措施,避免超挖。

    • 周期性潮位下碎石桩复合地基岸坡稳定性分析

      2023(1):164-169.

      摘要 (2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布置对岸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及现场试验。采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结合某碎石桩复合地基岸坡工程实例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分析不同碎石桩间距、施打范围以及周期性潮位变化对岸坡稳定的影响,同时开展海侧前沿增加碎石桩的试验段对比监测。结果表明,碎石桩间距变化对岸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周期性潮位变化下海侧安全系数的浮动区间较陆侧大,岸坡前沿增大碎石桩施打范围有利于护岸整体的稳定。在不改变桩径及桩间距的条件下,在岸坡海侧前沿加宽一定的碎石桩范围,可增强滑动面内的复合地基整体抗剪强度比例,达到提高海侧岸坡稳定性的效果。

    • 管袋堤坝龙口顶袋过水滑移稳定预测*

      2023(1):170-174.

      摘要 (4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管袋堤坝龙口封堵过程受水力作用明显,易出现袋体滑移失稳的现象,导致龙口封堵失败,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为减小失败的风险,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FLOW 3D和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过水堰顶管袋进行稳定分析,并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堰顶过流产生的静水压力和水流水平推力是顶袋发生滑移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2)滑移临界水头与顶袋袋体宽度、袋体间等效摩擦系数、袋体充填密度呈正相关。3)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较为相符,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 >施工
    • 复杂疏浚工况下重型绞吸挖泥船施工工艺优化

      2023(1):175-179.

      摘要 (2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城滨海港区疏浚工程工况复杂,土质分层不均,上层粉土具有粒径小、密实、坚硬的特点,船舶施工时出现正刀滚刀、绞刀功率波动明显;下层亚黏土土体密度大,14 km长排距输送易造成堵管;施工区内块石与障碍物较多,经常发生堵吸口、堵泵。对于新建出厂的“昊海龙”轮,通过更换绞刀分析不同绞刀防石方案适用性,寻找泥浆浓度、流速与施工效率的平衡点,对其船机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挖掘密实粉土时,使用通用绞刀可以增加破土能力,减少绞刀功率波动幅度与频次;吸口加装钢板格栅可以有效减少堵吸口、堵泵;挖掘下层时,适当降低泥浆浓度可以达到生产率与输送效率平衡。

    • 高水头差船闸围堰防渗墙塑性混凝土试验研究

      2023(1):180-185.

      摘要 (3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江西万安高水头差船闸围堰,并依据水利水电相关试验标准,通过调整防渗墙塑性混凝土的水胶比、膨润土掺量等参数,确定适用于高水头差围堰的高极限应变、低抗压强度、低弹性模量及低渗透系数的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即水胶比为0.80、膨润土掺量为25%),并经现场注水试验及高密度电测法检测。结果表明,该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抗渗性能优异、区段连续性及总体完整性良好。在围堰使用期内,通过监测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内部的应变,发现塑性混凝土均处于安全的受压状态,防渗墙止水效果良好。

    • 大型土工砂袋形变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86-190.

      摘要 (2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型土工砂袋为研究对象,基于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方程,探讨砂袋摩擦系数、填料侧压力系数对大型土工砂袋形变的影响,分析两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实际工程的砂袋选型设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砂袋摩擦系数增加,袋体张力增大且不断隆起;而填料侧压力系数变化时,袋体张力虽增大但对形状几乎无影响;砂袋摩擦系数比填料侧压力系数具有更明显作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可靠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