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1-7.
摘要:针对新型人工块体TB-CUBE在斜坡堤上对于规则波爬高及反射的影响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波浪爬高随斜坡堤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随水深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同时,堤前反射系数随水深和坡度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依据波浪在新型护面块体TB-CUBE上爬高的相关因素,并以此拟合出波浪在该块体上爬高的经验公式,并与JTS 145—2015《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拟合的经验公式对TB-CUBE块体的适用性比规范中的计算公式更好。
2022(9):8-14.
摘要:随着近年来海岸工程与海上作业对浮式防波堤的需求不断增加,提出了一种带翼板的新型浮式防波堤。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对翼板浮式防波堤的消波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传统方箱式浮式防波堤进行对比。证明了在较长周期的波浪中,翼板浮式防波堤拥有更好的消波能力。翼板浮式防波堤截面参数对消波性能的影响表明:1)箱体宽度越大、吃水越深,防波堤消波效果越好;翼板长度越长、角度越小,最优消波效果对应的波浪周期越长。2)适当调整截面参数,可以使翼板浮式防波堤适应更多的海浪环境、增加更多的适用场景。
2022(9):15-21.
摘要:针对码头、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腐蚀防护问题,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分析阐述了国内外码头、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腐蚀防护的基本情况和成本投入。调研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腐蚀成本巨大,采用先进腐蚀防护技术、提升主动腐蚀防护意识可以显著降低腐蚀成本。该结论对于交通基础设施腐蚀防护工作的宏观分析、统筹规划、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2022(9):22-26.
摘要:钢纤维的几何尺寸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增强和增韧的关键因素。采用不同长径比的钢纤维,通过试验研究钢纤维长径比对UHPC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并分析钢纤维长径比对UHPC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长径比的增加,UHPC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均不断降低,含气量增大;随着钢纤维长径比的增加,UHPC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曲韧性系数和抗冲击性能均不断增加,但增加幅度呈现不断降低趋势;钢纤维的长径比宜控制在60~100,可配制出工作性和力学性能优异的UHPC。该UHPC在某码头工程桩基修复加固中获得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2(9):27-34.
摘要:针对马迹山海域风和波浪特征,利用连续一整年的风和波浪资料进行数学统计相关分析,得到马迹山海域风和波浪要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迹山海域波浪类型为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观测期间最大波高为4.59 m,平均波高在0.20~0.42 m;最大波周期为9.50 s,平均波周期在2.66~3.01 s;马迹山海域全年常风向为NNW向,春、夏季常风向分别为S、SSW向,秋、冬季常风向均为NNW向,马迹山海域全年强风向为NNW向;春、夏季波高与风速的相关性一般,秋、冬季两者的线性关系明显。
2022(9):35-40.
摘要:码头自动化、智能化是目前码头发展的主要方向,而集装箱码头更是自动化发展的前沿领域。码头平面布置需要与集装箱自动化装卸方案的新工艺相匹配,并且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方案。分析两种经典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布置特点,并提出两种创新型解决方案,总结其布置特点。结果表明,两种创新型方案均能较大程度地优化经典方案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2022(9):41-47.
摘要: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定量测算2010、2013、2016、2020年我国长江干线20个主要港口综合效率,明确各港口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对港口效率具有显著影响。2)长江干线各主要港口效率差距较大。下游港口普遍效率较高,中上游港口效率偏低。3)规模效率低是导致综合效率未能达到DEA有效的主要因素。大部分港口存在资源、固定资产及资本等要素投入不足或结构不合理现象,未能有效发挥其规模效应。4)部分港口技术效率低下,其管理效能、信息化水平等需要加快提升,需要结合各港口发展实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港口效率。
2022(9):48-52.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港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衡量指标,运用动态相对集中指数对长三角地区港城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14个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可以分为港口驱动型、港城协同型和城市驱动型,演化趋势可以分为上升型、下降型以及波动型。2)长三角地区总体上港口发展较为成熟,近15年港城关系由港口驱动发展向港城协同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相对更加活跃。3)连云港的港口活跃程度持续下降。长江深水航道、内河航运等外部因素给镇江、泰州、嘉兴等港口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上海、南京等城市驱动型港城关系中港口的活跃因素减少、城市增长效应远大于港口。
2022(9):53-55.
摘要:港口工程设计中船舶所受风荷载计算对系船设施选取起控制作用,作用于船舶上的风荷载计算值由计算常数、船体水面以上受风面积、设计风速、风压不均匀折减系数和风压高度变化修正系数确定。针对港口工程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参数取值错误问题,对规范中风荷载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公式中5个参数进行逐个分析,结合设计经验,得出船舶受风面积选取的注意事项,推导出风压不均匀折减系数和风压高度变化修正系数的选用标准,提出船舶水面以上代表高度的估算公式,为未来规范中相关参数的修订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2(9):56-60.
摘要:空间网壳结构为港口工程中大型煤棚常用的结构形式,因其明显的空间特性,常规设计手段无法满足计算分析要求。针对空间网壳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问题,结合日照港石臼港区西区“散改集”工艺及环保提升项目的煤棚工程,采用通用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从分析原则、结构选型、结构建模、作用和作用组合、结果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正放四角锥双层圆柱面网壳、螺栓球网架节点、下弦支承的空间结构形式可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2(9):61-69.
摘要:重力式码头是我国分布较广、使用较多的一种码头结构形式,其依靠结构本身及其上面填料的重力来保持自身抗滑移稳定和抗倾覆稳定。对于强震区的重力式码头,除承受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一般静力作用外,还要承受地震产生的惯性力、动土压力、动水压力等作用。特别是水位较高时重力式码头墙身后的回填土处于饱和状态,强烈的地震作用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因此,重力式码头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对比了国内外主要抗震规范重力式码头的地震作用。针对北非某拟建港区重力式码头,采用我国的《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PIANC《抗震设计指南》,对比分析地震工况下设计高水位时码头稳定性。
2022(9):70-74.
摘要:船舶系缆力是码头结构设计和系船柱选型的重要条件,风、流、浪为船舶系缆力主要控制因素。针对国内外码头设计规范中船舶系缆力的计算方法差异,选取了码头结构设计常用的国内外规范(中国JTS规范、西班牙ROM规范、OCIMF指南、英国BS 6349规范)对船舶所受风荷载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不同风向角下的风荷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不同规范在船舶适应范围、风速选取、船舶受风面积、风压修正系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ROM计算得出的30万吨级油船的风荷载最大,JTS计算结果最小。
2022(9):75-79.
摘要:在直立式岸电设施的接电箱升降过程中,如供电电缆承受额外载荷,岸电设施安全性将受到显著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三峡库区旧州河锚地大水位差下岸电设施实际工程需求,设计了1套由接电箱平台和提升机构组成的接电箱升降装置:接电箱平台主体采用桁架结构,可沿垂直轨道上下运行;提升机构由提升绞车和动滑轮组组成,用以驱动接电箱平台。利用三维BIM软件Inventor对接电箱平台主体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和力学分析,通过空间三维力学分析推导所需提升绞车牵引力。结果表明:设计的电箱平台主体结构能够满足强度要求,提升绞车牵引力能够满足提升要求。
2022(9):80-85.
摘要:阀门空化问题是高水头船闸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结合国内外船闸研究及运行经验,在阀门埋深相同的前提下,阀门段廊道体形是影响阀门段空化特性的主要因素,亟需进行不同廊道体形的非恒定流特性研究。依托实际工程,开展模型试验进行 “底扩顶扩廊道体形+反弧门”与“平底顶渐扩廊道体形+反弧门”的对比研究,通过阀门廊道段动水载荷特性及阀门启闭力特性等各项指标的综合对比得出,前者更适合于高水头船闸,但该廊道形式工程量较大,体形复杂,施工要求较高,后期检修维护较困难。综合各种因素,犍为船闸选用“平底顶渐扩廊道体形+反弧门”方案。
2022(9):86-91.
摘要:水下抛石工程中常采用不同粒径块石组成块石群进行抛投,在多粒径块石群水下抛投过程中,块石会因水流作用与块石间的相互碰撞产生漂移,难以精准定位块石落点。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有限体积法和基于Hertz-Mindlin接触的离散元算法对多粒径块石群抛后的漂移过程进行CFD-DEM耦合研究,得出多粒径块石群在不同来流条件下的水平移距、沉降时间、扩散过程与落点分布。结果表明,在同一流场中,由于流场拖拽力分量占比较小,粗粒径块石的漂移距离与沉降时间均小于细粒径块石;不同粒径组成的块石群,抛投后在河床底部分布不规则,且随流速增大而漂距普遍增大。
2022(9):92-98.
摘要:通航河流上人类活动频繁,且大坝的修建使得河流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河流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基于全球34条黄金航道、全球大坝数据和生态指标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修建大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与运行船闸降低河流生态压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大坝的修建显著增加了河流生态压力,而运行船闸可降低河流生态压力升高幅度,对生态具有改善作用。不同航道开发率的河流有无船闸处的生态压力不一致,高大坝密度航道越易凸显船闸对河流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可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的河流航运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2(9):99-105.
摘要:成达万高铁涪江大桥处于复杂桥群河段,左岸紧临面积较大的湿地公园,侵入新达成铁路桥左岸80 m通航孔内,占用部分通航净宽,恶化了桥区水流条件,使桥区无法满足V级航道标准。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模拟试验对4个不同疏浚方案的整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用方案4,在左岸湿地公园实施大范围疏浚,且对上游老达成铁路进行拆除后,桥区最大流速减少0.46 m/s,减少幅度为21.88%;最大横向流速减少0.33 m/s至0.65 m/s,减少幅度为33.67%,有效改善了桥区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保证了过桥船舶的通航安全。
2022(9):106-111.
摘要: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航道工程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是水运行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谋求航道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理论框架出发,系统论述国内外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相关理念、技术和发展前沿,总结了我国内河生态航道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国内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现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生态修复、生态航道影响与效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2022(9):112-115.
摘要:三峡升船机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机电设备种类繁多,维护难度大,且运行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高,极易出现停机故障,因此,保障升船机正常通航运行是三峡升船机建成后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全面回顾分析了三峡升船机2016年9月试通航以来在通航条件、设备设施运行与维护、船舶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系统介绍了在设备设施运行改造、实船试验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指出了三峡升船机通航运行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工作展望。
2022(9):116-121.
摘要:人字闸门自身重力大且抗扭能力弱,在自然悬挂时会产生扭转变形。人字闸门作为钢构件处于露天环境中,夏季在太阳辐射的直接作用下其温度远高于环境温度,这将加剧人字闸门的结构变形。为了量化太阳辐射对人字闸门结构的影响,基于ASHRAE晴空模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人字闸门的温度场、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形成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的闸门温度场,在15时左右达到最高温度67 ℃。2)在最高温度荷载下闸门主要构件变形与应力仍符合标准要求,但闸门变形随温度升高逐渐加剧,其中斜接柱位移与背拉杆变形增加1~3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引起重视。
2022(9):122-127.
摘要:针对澧水青山枢纽在上游口门区受到弯曲水流、分汊河道地形、口门区水流断面的突扩和缩小及流量等水流问题,采用定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上游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改善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水流条件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在上游口门区原设计方案及改善方案1条件下不能满足通航水流条件;根据方案2的布置,在上游口门区无错口地布置3个导流墩,且对右汊河道进行疏浚至43.0 m时,能够较好地改善上游口门区的水流条件,且船闸口门区在设计通航水位下的水流条件均能满足船舶安全通航的要求。
2022(9):128-134.
摘要:斗笠子滩为长江上游枯水浅急险滩,经采取筑坝和疏浚的整治措施后,航道条件好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滩段近年的水沙条件、滩槽格局及航道条件变化,并结合2019年以来的航道维护疏浚实施情况和效果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近年来向家坝蓄水后受清水下泄和人为采砂活动影响,左岸边滩冲退是造成江心庙角碛碛翅—碛尾段不断淤积展宽、航道维护困难的主要原因,且在目前的河势和水沙条件下,左岸边滩不具备自然恢复的条件,滩段枯水期淤积碍航将成为常态;汛后提前疏浚的维护方式和加抛整治建筑物的治理方案可减小低水位期疏浚施工与正常通航存在的安全风险。
2022(9):135-140.
摘要:针对整体式闸室结构内力及位移受闸室高度影响较大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大高宽比整体式闸室结构内力及位移。得出以下结论:1)当高宽比超过某一数值时,整体式闸室底板边墩根部正弯矩值大于底板跨中负弯矩值,底板厚度由正弯矩决定。2)当高宽比小于某一数值时,趋势正好相反。3)对大高宽比闸室结构,在闸墙后方设置踵板或卸荷板均能减小底板边墩根部正弯矩值、增大跨中负弯矩值、减小闸墙位移。这样底板受力更均衡,从而减小底板厚度,以期优化设计、节约造价。
2022(9):141-146.
摘要:20世纪以来,长江上游频繁的采砂活动造成河道地形变化剧烈,采砂河段航道内泥沙淤积威胁通航安全。以长江上游莲石滩为例,在综合分析水沙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洲滩破坏后河道地形及航道条件的变化,结合外部调研情况,针对碍航特性提出了治理方案。除通过疏浚、清礁保障航道水深外,采用筑坝与回填固滩相结合的形式恢复关刀碛心滩高大完整的形态以提高中洪水束水能力,并采用清礁石料、生态鱼巢砖等构建生态涵养区以营造良好的生境。模型研究表明生态整治方案效果较好,可为类似滩险的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2022(9):147-151.
摘要:三峡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是解决三峡—葛洲坝枢纽船舶拥堵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从实施货物翻坝转运、优化船闸设施和水库调度等方面模拟计算施工期葛洲坝船闸货运通过量,探讨缓解施工期船舶过闸压力的可行性通航保障方案。实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翻坝转运能降低约5.2%的船舶过闸需求;通过优化设置葛洲坝一号闸上游靠船设施和优化枯水期及洪水期三峡库区下泄流量,能够增加三峡—葛洲坝枢纽约5%的货运通过能力。
2022(9):152-155.
摘要:针对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手段单一、定量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估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IM和GIS的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方法,实现整治建筑物损毁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界牌水道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中,验证了BIM和GIS技术在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实现了三维展示、建筑物损毁分析、航道演变分析、整治建筑物状况分析等功能,解决了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手段单一、系统性评估不足的问题,可为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维护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2022(9):156-160.
摘要:针对巢湖某支流口门航道的拦门沙碍航问题,开展BIM技术在口门航道冲淤计算及养护分析的应用研究。对BIM技术在口门航道养护分析中的应用思路和流程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实测水文地形资料,采用Civil 3D曲面分析技术,对航道口门区的冲淤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应用部件编辑器创建参数化航道模型,结合水位条件进行航道尺度分析并提出养护措施。结果表明,BIM技术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口门航道的养护分析工作,可为今后的航道养护BIM深化应用提供借鉴。
2022(9):161-165.
摘要:三峡水库常年在145~175 m水位之间运行,库区岸坡被周期性淹没与出露。库水位消落过程引起土质岸坡渗流,泥沙的起动更加容易且加剧了库岸侵蚀,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岸坡失稳现象。以三峡库区土质岸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新型生态护坡结构——特拉锚垫护坡的特点,采用室内概化模型试验,研究特拉锚垫在渗流作用下的防护性能。通过渗流作用下的水流冲刷试验,分析特拉锚垫的保土抗冲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特拉锚垫具备明显的抗侵蚀性能;无渗流条件下水流侵蚀强度平均减小83.15%,在渗流作用下水流侵蚀强度平均减小88.15%。
2022(9):166-171.
摘要:钢管桩是海洋工程最广泛采用的桩型,复杂地层条件下钢管桩沉桩施工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依托实际工程,基于地层原位试验、沉桩模型试验、基桩可打性分析、现场足尺试验,开展密实含砂碎石和卵石地层钢管桩沉桩施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人工模拟地层进行模型试验,桩侧土摩阻力试验结果应适当提高。2)密实含砂碎石和卵石地层中钢管桩桩端闭塞系数可取0.7~1.0、桩侧单位面积摩阻力可取225 kPa、桩端单位面积阻力可取不低于13 MPa。3)密实含砂碎石和卵石地层中钢管桩振动和冲击法沉桩困难,为达到设计入土深度可能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清除桩内部分土塞。
2022(9):172-178.
摘要:针对重力式码头基槽开挖对相邻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问题,以粤西某码头工程为例,通过多种支护方案比选分析,优选注浆微型钢管桩支护结构。理论计算结果及现场实践表明采用多排注浆微型钢管桩作为支护结构是可行的。通过压力注浆的“联结效应”形成整体结构,利用植入钢管的强度提供抗力,较好解决了基槽开挖对相邻已建护岸的影响。
2022(9):179-185.
摘要:针对航道边坡土体为膨胀土时极易产生季节性、浅层性滑动,影响航运能力及工程安全的问题,依托芜申航道南京段失稳边坡处治工程,对膨胀土进行往复干湿循环后的直剪试验和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膨胀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逐渐衰减,其衰减主要发生在前3次干湿循环过程中,之后趋于稳定;黏聚力的衰减程度远大于内摩擦角;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引起的土体强度衰减,是获得膨胀土边坡真实稳定系数的正确计算方法。针对失稳边坡提出采用门字形抗滑桩的处治措施,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工程借鉴意义。
2022(9):186-191.
摘要:针对软土场地表层填筑砂石等材料日益稀缺的问题,进行吹填软土固化室内试验研究。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研究吹填软土在低掺入比情况下3种固化剂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固化剂的低掺入比情况下,吹填软土经固化后强度均增长明显;在水泥中加入复合激发剂和矿渣微粉,对固化土的强度均有提高,矿渣微粉的效果优于复合激发剂;总掺入比不变,采用矿渣微粉替代部分水泥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化效果。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吹填软土在低掺入比下的固化规律并反馈工程应用,解决了软土场地填筑材料稀缺的难题。
2022(9):192-197.
摘要:针对J级航段急流滩施工中出现的船舶定位、抛锚移锚、破坏炮线、钻机套管垂直度控制等施工难题,传统施工方案无法开展施工作业。通过实践总结研发一套急流滩钻机船钻孔爆破施工关键技术。综合应用模块化组合船体、七锚缆船舶定位、套管垂直导向系统、平行双滚筒锚机、起爆网路等炸礁施工关键技术,使施工船在任意航区调遣施工。在澜沧江244界碑—临沧港IV级航道整治建设工程中,航区内滩上流速为3.5~6.5 m/s,险滩类型众多,采用本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在涡流、深急流等复杂条件下使用此方案,可以有效避免采用裸露爆破工艺炸药单耗高、不易控制的弊端,为急流滩施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
2022(9):198-202.
摘要:以澜沧江四级航道建设工程中西瓜滩—勐宋滩滩群整治为依托,针对滩群河段施工超挖可能对整治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并形成新的碍航区问题,采用现场实测资料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滩险碍航特性和整治前后水面、流速、消滩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在滩险集中的复杂河段施工中,超挖会造成滩险整治效果达不到设计预期,甚至出现新的碍航区。采用恰当的壅水或调流等补救措施,可以达到预期的整治效果。在今后类似滩险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超挖,保障整治效果。
2022(9):203-209.
摘要:三缆定位系统是绞吸挖泥船的重要定位设备之一,对施工作业能力和船舶安全性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针对三缆定位系统的设计问题,从系统的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流程等方面进行论述,形成不同工况下三缆系统所承受的外荷载计算流程,采用频域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缆绳张力的变化规律及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缆绳选型及局部结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各种工况下,缆绳张力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且在同等风浪条件下,处于挖泥作业工况和避风工况的缆绳张力区别较大,应综合考虑。此外,在三缆定位的设计过程中,须对受力较大部位进行特殊考虑与重点加强。
2022(9):210-214.
摘要:针对现行爆破相关规范多局限于端部小断面爆破挤淤推进,适用范围及施工参数取值已不能满足现有工程大断面、高效率、短工期的需要,进行了全侧向爆破挤淤快速筑堤技术研究。采用直接抛填形成临时护岸加侧向爆破挤淤排石拓宽堤身的方式,拓展了传统爆破挤淤筑堤技术的应用范围,并通过现场试验优化施工参数取值,提出了突破规范要求的爆破挤淤最低单耗限值和药包埋入深度限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堤坝断面宽度大于30 m,下卧淤泥土层厚度5~18 m较为合适,处理10~15 m淤泥厚度效果最佳,爆破单位体积淤泥所需药量可降至0.23 kg/m3,药包埋设高程可达到距淤泥底1/3厚度位置。
2022(9):215-220.
摘要:针对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止水效果的检测问题,以某工程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为例,研究国内与俄罗斯高压旋喷桩施工方式的差异及止水帷幕渗透系数检测方法。提出“新二重管法”,用于特定环境和复杂条件下施工。用钻孔取芯的方法检测高压旋喷墙的渗透系数K。施工方法和检测计算公式可操作性强、可靠性高。新的旋喷桩止水效果检测方法能反映高压旋喷墙的整体质量、有效检查高压旋喷墙的渗透系数、综合评价止水帷幕止水效果。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