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合
    • 澳门机场填海对九澳湾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

      2022(5):1-8.

      摘要 (15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束窄了连接九澳湾和澳门水道的连接水道,工程周边的水动力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CJK3D模型建立了澳门海域的潮流动力数值模型,模拟了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前后九澳湾潮流变化,从潮流特征、水体交换周期等方面探讨九澳湾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能力对围填海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不会导致澳门水域整体的流态发生变化,但其束窄效应会导致九澳湾趋近半封闭海湾;2)湾口断面涨落潮通量显著减小、流速减弱,进而导致湾内水体半交换周期增加、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能力均有所减弱。

    • 斜坡式海堤工后沉降和越浪量研究*

      2022(5):9-13.

      摘要 (19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斜坡式海堤工后沉降和越浪量问题,以温州浅滩一期围涂斜坡式海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海堤工后断面堤顶沉降量和断面形式。通过典型断面模型试验获得了不规则波作用下海堤工后平均越浪量,分析了越浪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围堤和东围堤各断面堤顶沉降量是不均匀的,沉降和泥沙淤积导致断面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采用波浪斜向入射系数对海堤工后平均越浪量进行修正,南围堤和东围堤典型断面影响因素变化导致越浪量发生规律变化,海堤工后越浪量满足规范要求。

    • 低透空率桩基防波堤消浪效果研究

      2022(5):14-20.

      摘要 (12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新型低透空率桩基防波堤的消浪效果,进行模型试验预测和现场波浪观测后评估。通过断面模型、整体模型、防波堤工后内外侧波浪观测数据对比,得到反映其消浪效果的内外比波高系数。结果表明,在水深大于10 m、H1/10大于2.5 m、海域开阔度接近180°的条件下,该结构方案基本可实现内外比波高控制在0.3以内的要求。实际海况中,比波高与外部波陡和潮位的关系显著,潮位较低时,实测波陡较大,对应比波高较小。

    • 基于对象的多波束背散射图像底质分类

      2022(5):21-25.

      摘要 (9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多波束背散射图像底质分类中基于角响应特征分类分辨率低、基于像素统计性特征分类抗噪性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对象的多波束背散射图像底质分类方法。首先,采用通用背散射处理流程形成辐射畸变改正后的地理编码背散射图;然后,利用简单线性迭代聚类算法(SLIC)对背散射图像进行分割,获得内部均一、边界清晰的对象块;最后,对每个对象块提取其统计性特征,构建特征向量,并以K-means++为分类器实现底质类别划分。该方法提高了底质分类的可靠性,取得了86.96%的分类精度。

    • 基于再生轮胎聚合物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沿河软基固化研究*

      2022(5):26-32.

      摘要 (117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地基软黏土,研究利用再生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和玻璃纤维(GF)改良对软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制备不同纤维类型、纤维尺寸、纤维掺量的改良土试样,进行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和直剪试验,分析最大干密度、UCS、黏聚力、内摩擦角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合理的改良配比方案。结果表明,RTPF和GF的掺入使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降低,而最优含水率有所增加;纤维的掺入主要是通过提高黏聚力改善软黏土的抗剪强度,对于RTPF、GF都存在临界掺量,分别为0.5%、1.0%,超过这个掺量之后纤维的增加对强度不利;尽管RTPF与黏土的黏结性可能优于GF,但其改良效果却低于GF,这是由于RTPF的直径较大、长径比较小,纤维尺寸也是固化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 >港口
    • 大型深水板桩码头水平位移控制

      2022(5):33-37.

      摘要 (15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板桩结构在大型码头应用中,尤其在大堆载、软土地基及深水环境下,呈现出水平位移过大的问题,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造成板桩结构水平位移大的主要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对比优化方案在不同水深环境下的水平位移。结果表明,在结构上采取卸荷措施、合理布置搅拌桩和旋喷桩、设置良好的排水通道、减轻后方回填料质量等4项具体措施使大型板桩码头位移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英标中的水平位移限值的要求,同时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 游艇码头拉簧锚碇式浮桥结构应力与运动响应分析

      2022(5):38-43.

      摘要 (12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波浪条件是游艇码头浮桥结构设计的控制性因素。针对拉簧锚碇式混凝土浮桥结构在波浪作用下运动和受力情况复杂的问题,依托实际工程,归纳游艇码头浮箱和锚碇结构选型的一般思路和原则,找出拉簧锚碇式混凝土浮桥的适用情况和结构设计要点,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拉簧锚碇式混凝土浮桥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响应及结构应力特点。结果表明,波浪超过0.5 m时,宜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重点分析浮桥结构的波浪响应特性,并在浮桥平面设计和结构详细设计时充分考虑。

    • 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及码头能力适应性分析

      2022(5):44-49.

      摘要 (6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冠疫情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我国上海、深圳、广州等集装箱港口出现拥堵,引发相关部门及业内对集装箱码头能力适应性问题的关注。在分析我国集装箱运输需求和沿海集装箱码头能力供给的基础上,评估集装箱码头适应性基本情况,并根据集装箱港口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对集装箱码头规划和建设提出建议。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集装箱通过能力适度偏紧,珠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能力适度超前。结合运输需求、集装箱船型、新冠疫情等因素发展趋势,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集装箱港口布局,加快推进能力紧张地区集装箱码头建设,探索枢纽海港深水码头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码头适应性评价方法,更好地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 中巴标准在某港口铁路工程中的融合应用

      2022(5):50-55.

      摘要 (16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港口铁路作为港口集疏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较为独立,且一般会遵从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开展境外港口工程铁路设计,若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可能会与当地要求、运营习惯等产生冲突;而且由于港口铁路的特殊性,设计须考虑港口运营需要、平面布置及集疏运要求,而不能直接套用正线铁路或一般站线铁路的设计思路。国内设计企业走出去承接海外港口铁路工程设计任务,在了解当地铁路运营习惯、信号制式等要求,做到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整体考虑铁路设计以满足港口特殊需要。通过巴基斯坦某集装箱港口工程融合中巴标准开展港口铁路设计的案例,阐述港口铁路在设计原则和标准确定、平面布置、断面设计、信号和道口设计上融合中巴标准和要求的思路,供类似工程借鉴。

    • 悬链锚腿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水深估算

      2022(5):56-60.

      摘要 (17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水深是悬链锚腿式单点系泊选址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船级社规范中给出了确定设计水深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对于船型尺度和环境参数等基础数据要求较高,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往往难以直接应用。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主流系泊船型在不同环境组合条件下的运动响应特征,进而提出基于系泊船型吃水直接计算最小水深的设计水深系数,并与物模试验结果及既有工程案例的设计水深进行对比,验证设计水深系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给出的主流系泊船型的设计水深系数及水深计算方法能够为悬链锚腿式单点系泊前期工程选址提供参考。

    • 导桩式混凝土浮式防波堤在非洲某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2022(5):61-65.

      摘要 (10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在国内极少见到混凝土浮式防波堤工程实际应用案例。介绍非洲某码头工程中导桩式混凝土浮式防波堤的方案比选及关键技术参数选取过程,对比导桩式浮式防波堤与传统斜坡堤、锚链式浮式防波堤的特点,并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导桩式混凝土浮式防波堤的波浪透射系数,并比较不同研究者的波浪透射试验结果及厂家提供的产品消波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风浪波高和周期较小的情况下,导桩式混凝土浮式防波堤有较好的消浪效果,并能提供靠船功能且具有后期易拆除、移位的特点;对于波浪透射系数,Macagno公式计算结果相对准确,可在初期的方案设计阶段使用。

    • 外海复杂地质码头结构选型

      2022(5):66-71.

      摘要 (16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外海复杂条件下码头结构选型问题,结合宁波某30万吨级卸船码头工程,根据水文地质特点,从结构形式适应性、施工工艺和工程造价等方面选择斜嵌岩桩和直嵌岩桩两种基桩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对比分析法,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斜嵌岩桩和直嵌岩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较大直径的直嵌岩桩相比,在安全经济方面,斜嵌岩桩具有桩径小、结构抗水平荷载能力强、工程造价低的优点,更为经济合理;在斜嵌岩桩施工工艺方面,采用回旋钻机施工质量有较高可靠性;在施工期稳桩措施方面,采用碎石基床稳桩保证嵌岩桩稳定较实用,适应外海施工期相对较短的要求。

    • >航道及通航建筑物
    • 基于隔流堤的下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优化*

      2022(5):72-77.

      摘要 (13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某航电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复杂、恶劣等问题,依托该工程整体通航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不同隔流堤布置方案下的口门区水流条件。结果表明,隔流堤堤身设置透水孔可以加强主河槽与口门区的动量交换,减小隔流堤末端两者之间的速度梯度。与未设置透空隔流堤方案相比,设置透空隔流堤后可减小下泄主流在弯道处引起的横流与回流。而增加透空隔流堤长度后可通过改变主流表面流速方向,达到改善处于弯道上的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目的。合理应用隔流堤可避免口门区处于河道弯道处,减小主流引起的斜流与回流。

    • 蚌埠闸鱼道池室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2022(5):78-83.

      摘要 (57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对隔板布置形式下的蚌埠闸鱼道池室水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池室和休息池的水流流态、流速以及竖缝最大流速。特别针对典型池室和休息池上、中、下3个水层,20个横断面,920个测点。并对其中140个测点的横向、纵向和垂向流速进行了精细化分析。还研究了池室坡度对池室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鱼道池室和休息池上、中、下3个水层的流速、流态基本一致,水层越偏下主流流速相对越高;2)池室水流垂向流速很小,水流整体呈现二维特征;3)休息池主流流速与池室主流流速相当(平均值仅低3.5%),但低流速区面积显著增大(54%);4)池室坡度由1:100变缓至1:140,竖缝最大流速降低了16.9%;5)蚌埠闸鱼道池室坡度选为1:100~1:120可满足鱼类上溯需求。

    • 不同分汊比下分汊河道水流规律试验研究*

      2022(5):84-90.

      摘要 (18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汊河道作为一种常见的河型,其水流特性在河床演变和航道维护中具有重大意义。以分汊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然滩体概化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得到分汊河道的水流规律。结果表明,滩体前后各出现低流速区,两汊流速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两汊断面最大流速交替出现,沿程流速变化与滩体高程走势一致,滩体最高处出现流速最大值(在完全淹没条件下);分流比随汊道宽度的减小而减小,滩体靠近河道中央时,两汊分流比相当,当滩体靠近岸边时,较窄一侧汊道分流比变小,但流速变化大,水流更不稳定。

    • 新建航道下穿高铁桥梁时加固方案的变形控制*

      2022(5):91-97.

      摘要 (11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航道开挖下穿高铁桥梁时加固方案的变形控制效果,结合京杭运河二通道下穿沪昆高铁工程实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航道围护结构施工、航道开挖、航道结构浇筑、航道通航等各阶段土体和结构的位移变形,对下穿施工过程中航道维护结构及桥墩的安全状态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坚实的支护系统、分层开挖结合多次降水,可以避免较大土体沉陷并控制开挖引发的坑底隆起;加固方案也对既有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保证列车在施工期安全运行。

    • 2035年广东省内河航道通过能力及降碳预测*

      2022(5):98-103.

      摘要 (3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碳中和”战略的发展,水路运输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路运输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在区域交通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路运输的比重大大影响区域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的效果。从《广东省航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广东省内河航道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愿景,对广东省内河航道理论通过能力的变化做出预测,结合广东省内河航道的货运量,探讨了广东省内河航道的发展对区域交通系统降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内河航道的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内河航道的理论通过能力,对公路、铁路等运输货物的分担使得广东省区域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约减少2.2%,为更加合理建设广东省内河航道提供理论参考。

    • 碾盘山船闸输水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2022(5):104-109.

      摘要 (15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碾盘山船闸等级为Ⅲ级,最大设计水头14.2 m,属于中水头大型船闸,根据类似工程相关经验,船闸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分散输水系统,推荐阀门开启时间为6 min,输水系统以及阀门开启时间选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水流及船舶停泊条件。通过水力特性计算并结合1:15物理模型,对输水系统水力特性、廊道压力、闸室停泊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碾盘山船闸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是合理的,设计的阀门开启时间下各项输水水力特征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 七星墩船闸上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2022(5):110-114.

      摘要 (107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七星墩枢纽增建船闸受原有建筑物及上游江心洲影响,船闸上游通航水流条件较差。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整体水工物理模型和自航船模试验,研究了不同布置方案船闸上游水流条件变化,并提出改善水流条件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1)增大口门区附近过流面积及根据模型试验水流方向调整航线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七星墩船闸上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2)当船闸布置离岸较远且水流集中斜穿口门区时,在上游布置丁坝挑流,提前分散水流,对改善船闸上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效果显著。

    • 东江下矶角枢纽船闸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2022(5):115-123.

      摘要 (3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东江下矶角枢纽坝上游1.3 km处凸嘴及右岸副坝端头挑流造成的下游右侧(靠岸侧)上引航道口门区形成回流区、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严重超标问题,建立1:100比尺的正态物理模型,对在坝上游右岸凸嘴进行开挖、缩短库区右岸副坝长度并优化副坝端头与山体的连接形式、缩短上引航道长度等优化调整方案进行比选,对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措施对改善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是有效的,并确定了下矶角枢纽船闸上引航道布置推荐方案。

    • 嘉陵江中游龙爪湾滩航道整治工程方案研究

      2022(5):124-128.

      摘要 (10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嘉陵江中游龙爪湾受沙石开采影响,采沙坑星罗棋布,局部跌水明显,中枯水弯曲半径仅350 m,水流困弯严重,目前航道尺度达不到渠化后航道等级要求的问题,进行了典型弯道型急流滩险碍航特性、整治参数和整治方案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水文统计、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得出改善龙爪湾滩通航条件并达到渠化后航道等级的较优整治方案。结果表明,对该类滩险采取筑坝与疏浚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调整河床形态、控制疏浚河底,起到增加航道水深、改善通航流态、保障通航安全的整治效果。

    • 航道整治岸坡坍岸区的形成条件及机制

      2022(5):129-133.

      摘要 (19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护岸工程作为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岸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航道的通航安全,甚至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岸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对涉水岸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前期需查明岸坡的物质组成、滑动面位置、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以某航道整治岸坡坍岸区为研究对象,对坍岸区后缘、中部及侧壁外侧开展了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初步查明了岸坡坍岸区内外的物质组成。通过标准贯入击数、含水率和直剪指标等对比分析坍岸区域内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分析了坍岸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初步判定滑移面所在的位置,并提出了坍岸区治理的方案。

    • 连续急弯航道滩险碍航特性分析及航线选择*

      2022(5):134-138.

      摘要 (11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碍航特性分析对于枢纽上游水位变动区的急弯航道设计尤为关键。针对浯溪枢纽上游马头岭急弯复杂的水流条件,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与船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行不同水位组合下弯道河流碍航特性研究,在分析航道水深、航道流速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枢纽上游水位变动区的通航设计水位受枢纽运行调度方案的影响较大,急弯航道航线调整是优化通航条件的有效思路,可为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 来桂航道铜鼓滩—羊栏滩段航道优化设计*

      2022(5):139-146.

      摘要 (160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黔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段航道存在复杂的不良流态、海事多发、枯水期具有天然航道属性,航道尺度需要大幅度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按照航道尽量顺直、加大弯曲半径等原则布置两条航道线路。采用通航水流条件模型试验,分析其连续滩群复杂的碍航水流条件,得出碍航滩险整治应消除挑流点、平顺水流边线、有效增大过水断面面积的优化思路。基于初步设计方案2提出增加弯顶段半径及其上下游炸礁范围、清除左侧边滩和右侧高滩的优化方案。经物理模型和船模验证后表明:优化设计方案能有效改善流态和航行条件。

    • 库区急弯航段船舶通航模拟试验*

      2022(5):147-151.

      摘要 (15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模拟试验的手段,分析库区急弯航道在枢纽低水位运行工况下的碍航特性,研究采用优化航行方案和调整待闸锚地位置等措施改善通航条件。结果表明,利用码头岭急弯段凹岸的大范围缓流区,采用船舶入弯后先沿右岸驶入缓流区,降速转向后出弯驶向下游的航行方案,可显著降低船舶过弯的横移速度和漂移量;将锚地由闸前调整至弯顶缓流区,船舶抛锚靠泊所需的回旋水域明显减小,横移速度仅为0.4m/s,起锚进闸的操纵风险也较低。上述非工程措施对保障库区急弯段的通航安全有积极作用。

    • >信息技术
    • 北斗定位在内河疏浚船舶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2(5):152-158.

      摘要 (3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内河船舶AIS定位频率过低、精度较差等问题,采用新一代北斗定位技术进行船舶定位,通过自主搭建数据的采集、解析和存储服务,将船舶定位精度提高到亚米级,数据传输频率提高到秒级。通过结合智能自动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业务层应用研究,如实时施工情况可视化、电子围栏预警、挖运吹工单自动填报等,减少了人工操作,实现了内河疏浚船舶管理中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北斗定位技术在内河疏浚船舶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同类工程实现自动化管理提供参考。

    • 基于BIM+GIS的港口空间规划及设计技术方法*

      2022(5):159-163.

      摘要 (5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当前港口空间规划及设计技术方法难以满足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的要求,探讨BIM+GIS技术在港口空间规划及设计上的应用方向,提出基于BIM+GIS的港口空间规划及设计技术架构,通过建立包含BIM模型及平台、GIS分析模型及平台、模型渲染与展示平台的BIM+GIS规划设计集成平台,将BIM模型和GIS环境深度融合,实现宏观尺度下空间数据和微观尺度下信息模型的统一,并进行空间分析、仿真分析、辅助设计和渲染展示。研究成果提高了港口规划设计方案的空间可视化和分析水平,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做好港口规划及设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 基于BIM+IoT的某航道工程勘察安全管控应用技术

      2022(5):164-169.

      摘要 (3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和IoT(物联网)技术虽然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应用愈加广泛,但在航道工程勘察阶段未广泛应用。针对这个现状,研究BIM和IoT技术的集成应用,采用基于BIM+IoT的勘察管控平台技术架构和技术路线,探索其在航道工程勘察安全管控中的应用。以某航道工程为例,利用BIM+IoT平台实现了水上移动巡检、安全资料管理、远程安全管控等水上勘察作业安全管控应用。实践证明,综合利用BIM和IoT应用于航道勘察安全管控,具有信息服务提质、预警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优势。

    • >地基与基础
    • 加筋高填方区码头桩基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2022(5):170-177.

      摘要 (12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内河山区水库库区港口建设朝着大型化方向不断发展,为获取更大的陆域空间,需要进行加筋高填方施工,前沿作业平台的码头桩基与加筋填方区土体的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码头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以三峡库区某架空直立式码头为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探讨加筋高填方区桩后土拱效应的规律,证明加筋效应对改善和提升桩基受力是有益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筋带布置方式、填方区坡度和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因素对土拱效应和桩基应力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优化加筋高填方区桩基设计提出建议。

    • 三峡库区架空斜坡道码头大跨度连续斜梁施工技术

      2022(5):178-183.

      摘要 (12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三峡库区水位调度影响下以及无大型起重船机配备的施工条件下,针对宜昌市兴山县绿色港口服务示范区工程架空斜坡道码头大跨度连续斜梁整体现浇施工过程中底模支撑系统选择的问题,对不同的底模支撑系统方案进行比选,提出采取两端钢埋件与中间支撑组合的上承式正支架整体现浇方案,并介绍该方案的确定、设计及施工工艺。结果表明,该方案经实践证明可行,克服了斜梁现浇过程中产生的水平推力,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综合强度指标方法在岸坡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

      2022(5):184-190.

      摘要 (4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泥搅拌桩是加固软基岸坡的一种常用处理工艺,通常采用复合地基综合强度指标设计方法进行岸坡稳定性分析。但在某些情况下,采用该方法核算整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却发生了滑移事故,因此须进一步分析该方法在岸坡设计中的适用性。基于Plaxis 3D软件,针对某失事工程,分别采用复合地基综合强度指标以及桩体和桩间土的强度指标进行稳定性核算,并调整软土的黏聚力以及水泥搅拌桩置换率,对比分析其对整体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软土黏聚力和水泥搅拌桩置换率较低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综合强度指标设计方法在岸坡设计中的适用性较差,该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水泥搅拌桩对软基的加固效果。

    • 静力触探技术(CPT)在砂性地基处理验收检测中的应用

      2022(5):191-197.

      摘要 (16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砂土上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为了满足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及使用要求,常规定一项或多项验收指标(液化判别、相对密度等)。如何判断经过处理后的地基满足验收指标是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工程上常采用原位试验数据建立与验收指标的相关性,得到经验公式。对比国内外常用的基于CPT计算砂土指标的公式,综合确定验收曲线(满足最小锥尖阻力qc和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满足砂土相对密度的同时,有效内摩擦角和承载力不作为控制因素。2)若工后沉降不满足要求,应适当提高基于相对密度要求的验收标准。3)CPT能提供关于土层数据的连续曲线,与土层性质之间的数据较为丰富。4)基于CPT计算的验收指标,可为地基处理工艺提供指导依据。

    • 基于CPTu和SPT原位测试的地震液化敏感性分析对比

      2022(5):198-204.

      摘要 (12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液化敏感性通常用抗液化安全系数(FSliq)表示,其计算强烈依赖于原位测试技术。针对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差异性,依托国外集装箱码头项目,采用国内外两种原位测试技术SPT、CPTu,对两个场地地震液化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获取了一致的分析结果,但总体上CPTu分析结果更偏于保守;2)CPTu能够揭示更详细的土体特征,但FSliq计算结果可变性更大。3)验证了我国SPT方法的适用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