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8.
摘要: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2021(9):9-15.
摘要:利用平面二维浅水潮波方程,在对实测资料良好验证的基础上,得到浦坝港海区较符合实际的流场,分析浦坝港大桥工程对周边海区水流、泥沙的影响及危险品坠海引起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流速增大区位于主桥墩之间和附近的水域,减小区主要位于大桥南段和北段引桥桥墩附近的水域以及主桥墩所处的局部水域;淤积区域主要位于浦坝港大桥的南段以及北段引桥附近的水域,冲刷区域位于主桥墩所在的水域附近;在桥梁所在海域若发生硫酸泄漏事故,对海域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很大,应坚决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以保证海区水质。
2021(9):16-22.
摘要:利用植物根系兼具吸水和加筋作用的特性,依托某疏浚工程,对利用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观测试验区内浅表层(0~90 cm深度)疏浚土含水率、承载力、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分析和评价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的效果。研究发现:1)皇竹草种植完成85 d后,种植区土壤承载力由11.8~27.7 kPa增加至54.5~68.3 kPa,而空白对照区仅为33.4 kPa;2)疏浚土中的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5.5%~43.9%、6.5%~17.0%、1.5%~9.6%;3)皇竹草对重金属Cu、Zn、Pb、Cd、Ni均具有吸附效果,其中对Cd的吸附效果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利用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是可行的,它能加速浅表层疏浚土的失水,快速固化浅表层疏浚土,尤其对30~90 cm深度范围效果明显;此外,皇竹草还具有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吸收重金属的改良效果。
2021(9):23-27.
摘要:保护电流密度的选取是钢筋混凝土阴极保护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而对处于潮湿环境受污染混凝土如何选取保护电流密度参数,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基于实验室环境进行阴极保护电流密度的研究,确定潮湿环境被盐污染混凝土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系统的混凝土桩基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方案,并应用于湛江港某码头改建工程中,解决基桩混凝土氯离子含量高、钢筋腐蚀严重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方案保护效果良好,对潮差区的保护距离能延伸至水面以上1 m,对泥下区的保护距离能延伸至泥面以下18 m以上。
2021(9):28-32.
摘要:水流经过沉井时,由于沉井对过水断面的压缩造成沉井周围流场的变化。为了探索不同流速、流向和水深工况下沉井受力变化,在模型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沉井在着床、浮运过程中的流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针对规范公式对大型结构计算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侧压缩系数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加,水流力与流速呈抛物线分布;随着水流流向角的增加,沉井受到的纵向和横向水流力同时呈现增加的态势;在沉井逐渐抬升的过程中,水流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沉井底部与河床相距超过10m后,沉井所受水流力将不受水深影响而保持稳定。
2021(9):33-37.
摘要:桩基结构设计是高桩码头设计的重点,常规高桩码头水平荷载完全由桩基本身承担,从而导致码头桩基数量多、尺度大、工程造价高。针对水平荷载导致码头桩基结构增加的难题,通过在码头后方设置摩擦板支撑系统,承担水平荷载,并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与传统高桩码头进行对比计算,揭示摩擦板支撑系统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摩擦板支撑系统可大幅降低桩基内力,从而减少桩基数量、优化结构尺度、节约工程投资。
2021(9):38-43.
摘要:针对遭受船舶撞击的码头水工建筑物安全评估问题,结合船舶与码头发生碰撞的实例,以码头结构现场检测结果为基础,采用水运、公路、铁路行业规范公式推算失控船舶的撞击力,计算船舶撞击后的码头水工建筑物稳定性,综合评估遭受船舶撞击的码头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并给出受损部位修复处理及后续运营期监测措施。结果表明,被碰撞的码头靠船墩结构安全性评估等级为A级,结构适用性评估等级为B级。该安全评估方法可为事故鉴定、受损结构修复和码头后期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1(9):44-48.
摘要:针对大型集装箱船靠泊码头时产生的水流力进行研究,分别依据JTS 144-1—2010《港口荷载工程规范》、英国BS 6349-1规范对水流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中采用的相关系数做了无因次化比较。结合工程实例,应用OPTIMOOR软件对大型集装箱船舶在不同流向角下的水流力进行计算和模拟。结果表明:1)水流力的大小对相对水深比非常敏感。2)英标计算得出的横向水流力结果大于国标计算结果,而英标计算出的纵向水流力计算结果远小于国标。3)应用国标计算水流力时,船舶水下部分垂直和平行水流方向的投影面积需要修正。
2021(9):49-54.
摘要:LNG船舶通航管控要求严格,LNG进港船舶通航方式和应急锚地的设置一直是LNG码头港址选择和建设营运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现有规范有关LNG船舶通航及锚地设置要求的梳理和沿海已建或在建代表性LNG接收站港址水域水文泥沙条件、航道锚地设置现状、实际建设营运情况及通航管理实践的分析,提出沿海不同港址LNG船舶全潮或乘潮通航方式选择及应急锚地布置建议,可为LNG接收站建设、运营和通航管理提供参考。
2021(9):55-59.
摘要:罗源湾2×5万吨级泊位采用前板桩高桩码头结构,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混合结构。为了确保码头结构可靠性,前板桩结构变形计算采用了空间杆系有限元和平面应变有限元两种方法。介绍了两种计算方法的关键参数取值和前板桩变形计算结果,并将计算结果与变形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了两种计算方法关键参数取值的合理性。
2021(9):60-65.
摘要: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是南通在沿海拟开发的新港区,对于缓解南通港沿江港城矛盾、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规划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分布等情况,从环境影响角度提出规划优化调整方案。综合采用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等,从资源占用、水动力及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影响等角度开展规划优化方案与原规划方案的对比。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更好地兼顾港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思路可为沿海生态型港口规划提供借鉴。
2021(9):66-70.
摘要:针对山区河流码头陆域开挖形成高30~50 m顺层岩质边坡的加固处理问题,根据加固设计方案中格构锚索和抗滑桩的排间距,采用Geo-slope软件,在摩根斯坦-普拉斯法的基础上,建立顺层岩质高边坡加固计算模型,计算多组不同排间距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从而选定经济安全的边坡加固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格构锚索与抗滑桩加固对边坡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大小取决于支护结构在整个滑面上产生抗力的大小。
2021(9):71-75.
摘要:以某作业区泊位工程为背景,对长距离引桥的散货码头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比相关消防规范,提出散货码头的消防泵房可执行3 000 m保护距离的观点,并阐述了单引桥码头宜采用枝状消防供水管网的理念。针对散货码头初期降雨深度取值问题,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降雨资料,提出经济合理的取值。码头排水明沟因结构原因无法设置坡度,引入了平坡明沟计算公式。
2021(9):76-80.
摘要:为解决岸基条件复杂、水位落差大的内河港口岸电应用技术问题,以重庆地区游轮码头为应用对象,研发了基于双供电浮趸式、悬挂导缆钢索的岸电系统,解决了游轮停靠码头时由于大水位落差引起船岸供电距离变化大的问题。此外还研发了人机协同电控插拔装置、滚轴式电缆桥架、一体化云管理等应用技术,提高了岸电应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这些技术已经在长江重庆—三峡游轮航线中朝天门、巫山游轮中心、神女溪等多个游轮码头成功应用。
2021(9):81-86.
摘要: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有限的航道宽度与大型超宽船舶安全交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2018年12月1日起,长江口深水航道大型邮轮和大型集装箱船舶利用边坡交会由试运行转为常态化运行。在保障深水航道邮轮准点运营的前提下,研究利用边坡交会对深水维护疏浚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利用边坡交会的实测数据,就其对疏浚的实际影响开展分析,研究利用边坡交会条件下对航道疏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航道疏浚保障措施,可为今后利用边坡交会水平提高后带来的航道维护疏浚的影响和对策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1(9):87-92.
摘要:针对三峡水库下泄清水持续冲刷下长江中下游航道演变的新趋势,分析黑沙洲鹅头形弯曲分汊水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航道稳定性及其与研究阶段的差异,阐明清水冲刷对弯曲分汊型河道演变航道整治思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游来沙量骤减的情况下,清水冲刷增大弯曲分汊河段凸岸一侧汊道的输沙能力,航槽持续冲刷,航深、航宽及分流比增加,属于发展的汊道,因而工程实际效果优于模型试验结果,为后续类似弯曲分汊河段治理积累经验。
2021(9):93-100.
摘要:长江上游渣角河段是典型的分汊河段,具有弯、浅、险、急的枯水碍航特性。基于渣角滩的碍航特性,提出了两汊通航的航道整治方案。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二维水沙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开槽前后该河段的水流及泥沙运输特性。新开航槽后,左汊分流明显,滩口段流态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来流量的增加,新槽成为泥沙主要输移路径,且新槽内仅洪水期出现少量泥沙淤积现象;同时卵石推移质运动满足洪淤枯冲和年内冲淤平衡规律,两汊航槽稳定性较好。
2021(9):101-105.
摘要:向家坝升船机投入试通航后,由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实际航行的1 000吨级船舶与升船机设计过机船舶主尺度匹配性差,船舶过机装载率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升船机通过能力及船舶运输经济效益,开展船舶过机吃水原型观测分析,逐步放开船舶过机吃水控制标准非常必要。通过大量过机船舶不同吃水、航速的进出厢试验原型观测,对影响过机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的航道水位变幅、船厢水深变化,进出船厢航速、下沉量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向家坝升船机过机船舶吃水提升至2.4 m,依然有30 cm以上的防触底安全富余量,满足船舶安全过机要求。
2021(9):106-112.
摘要:在省水船闸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输水系统水力学问题是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相较常规船闸,省水船闸输水操作过程更为复杂。在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省水船闸类型及水力特点、输水系统形式、阀门启闭方式以及输水水动力特性等,总结分析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今后可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省水船闸分散输水系统支孔出流分配规律,双线船闸互通输水廊道形式、数量和截面类型,阀门启闭组合方式,省水船闸防咸效果等。
2021(9):113-119.
摘要:考虑丁坝护底可压缩一般性的无效冲刷范围,以达到增加丁坝有效作用效率这一重要功能,提出基于航槽冲刷效率的丁坝护底宽度确定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模试验研究,得到主要结论:丁坝有效作用效率系数为动床航槽单宽流量增值与定床航槽单宽流量增值的比值。建立了丁坝有效冲刷效率的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可计算丁坝护底宽度。公式表明:丁坝的有效冲刷效率为常数;当护底从丁坝坝根一直护到航槽边缘、形成定床条件时,丁坝的有效冲刷效率可达到100%。采用该方法可合理确定护底的宽度,减小丁坝坝头的一般性无效冲刷范围、增加丁坝对航槽的有效冲刷效率,使工程作用后的航槽改善效果更好。
2021(9):120-125.
摘要:受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崇明岛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中北部排水出口缺少且规模偏小,不满足暴雨期间排涝的要求。为科学评估崇明岛堡镇港北闸、四滧港北闸、六滧港北闸和八滧港北闸4座水闸外移工程对本区域水沙动力条件的影响,开展水沙数学模型研究工作。结合近年来该区域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该河段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特征,研究工程河段水沙运动特性。建立工程河段三维水沙盐数学模型,在模型率定及验证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北支下段崇明岛北沿防汛除涝工程平面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对周边水域的水流条件以及周边水域及北支水道主槽的河床演变基本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021(9):126-130.
摘要:针对水力式升船机的特点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完成了景洪水力式升船机首次大修。在开展金属结构、机电、电气等专业常规项目检修的同时,重点检修了水力式升船机特有水力驱动系统。研究提出一种更加安全、科学的船厢锁定和解锁方式,并掌握了同步轴扭矩超标处理方法,解决了扭矩超标停机问题。通过首次大修,设备设施整体技术状态得到大幅改善,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水力式升船机检修规程编制奠定了基础。
2021(9):131-135.
摘要:针对国外某河口港区吞吐量日益增长、乘潮窗口期有限、通航需求较高和通航环境复杂的矛盾,采用仿真试验方法进行航道通过能力分析。结合已建航道通航底高程和乘高潮水位分布反推不同船型在不同航向的乘潮窗口期;基于SIMIO软件建立包括码头、内锚地、航道、过驳船舶、外海过驳平台和浮吊,且考虑潮汐、潮流对船舶航行影响的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包括航道在内的“港口-航运-过驳”系统能够完成的目标吞吐量,分析其通过能力。研究结果为该港区近期生产调度、远期扩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1(9):136-141.
摘要:环保疏浚项目在工程数字化与设计精细化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有效变革与升级设计手段,开展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依托雄安新区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实践,利用基于MicroStation平台研发的MR-Geo系统开展地质三维正向设计,创建带有土体属性信息的地质模型,实现疏挖方案比选、图纸输出、地质剖切分析、疏挖工序模拟等应用,体现BIM技术在环保疏浚项目中对于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价值,为疏浚工程行业进一步推动BIM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2021(9):142-146.
摘要:针对上海港公共航道维护保障中存在的“点多、线长、面广”、维护作业安全风险高等难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建模及系统研发,对航道维护保障智慧管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基于AIS轨迹数据的船舶作业异常实时检测方法,实现对于航道维护保障全过程“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的目标。研究成果在上海港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罗泾港区等港区的公共航道维护保障中得到全面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2021(9):147-151.
摘要:为保证绞吸挖泥船的疏浚效率,泥浆产量预测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根据绞吸挖泥船的实际作业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与主成分分析(PCA),从而简化了预测模型的复杂程度。然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的正则化极限学习机(PSO-RELM)建立挖泥船瞬时产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PSO-RELM相较于常规极限学习机有更好泛化性能,能够提高挖泥船瞬时产量的预测精度。从而生成可视化图表,辅助挖泥船操纵人员调整疏浚策略。
2021(9):152-158.
摘要:针对广西港航信息化存在着数据资源分散封闭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汇聚和共享交换困难、单体应用形式难以适应综合监管和一站式服务需求等问题,进行广西港航信息化架构的研究。基于中台思维和广西港航业务需求分析,提出数字港航一体化应用建设思路。基于中台和微服务技术,设计了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应用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架构。研究结果对落实交通强国和数字广西等顶层规划、推动广西港航信息化高质量科学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021(9):159-166.
摘要:密实度影响港口地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为研究不同干密度条件下的地基土非线性蠕变特性,开展地基土固结排水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干密度的减小,抽气饱和后土体含水率越高,轴向应变越大,蠕变行为更为显著。2)土体长期强度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递增,干密度增加抑制蠕变发展。3)地基土等时偏应力-应变曲线在低应力水平下表现出线性特征,较高应力水平下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基于试验成果,通过研究黏弹性模量与干密度以及荷载时间之间的关系,定义考虑不同干密度的黏弹性模量,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构建分数阶黏塑性体,从而得到新的不同干密度下的土体非线性蠕变力学模型。给出参数求解方法,验证所建模型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瞬时弹性模量与干密度的经验关系,给出了类似粉质黏土地基土的模型参数建议取值区间。研究成果为粉质黏土地基土蠕变特性研究及港口地基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2021(9):167-173.
摘要:针对目前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进行了力学特性分析研究。对洋山深水港区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复合地基沉降特性、承载能力、荷载沿深度的传递和变化规律以及砂桩及桩间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等方面的结论。对复合地基模型相关参数的不同设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各因素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为离岸深水港口水下软土地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2021(9):174-177.
摘要:在软土地基沉降计算中,忽略应力固结度与应变固结度的差异,且推导二者间换算公式时未考虑土体应力历史的影响。采用e-lgp压缩曲线沉降计算方法,考虑土体应力历史,推导应力固结度与应变固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分析应力固结度与应变固结度之间的差异大小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菲律宾帕塞填海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应力固结度与应变固结度并不相等,二者间差异主要取决于土体压缩特性、天然自重应力、应力历史及上覆附加荷载。
2021(9):178-181.
摘要:针对滨州港大面积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加固区面积大、粉细砂夹层厚度大、埋深大的问题,加固区外边界使用黏土密封墙密封,加固区内部各分区之间压膜沟采用人工浅挖并将相邻内部分区密封膜在压膜沟处错层交互粘接后用砂袋压固。加固效果检验结果显示加固区土质得到明显改善。该工艺能减少开挖工作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1(9):182-186.
摘要:港口码头工程中的堆场一般通过回填堆载而成。受限于吹填工艺,易导致吹填口局部细粒含量偏高。由于土体非水平层状,无法直接用分层总和法和经验公式计算长期沉降。为解决该工程问题,首先通过砂性土蠕变试验,得到不同细粒含量、不同细粒类型的流变元件相关参数;然后利用流变元件参数在Flac 3D中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利用常用的经验计算方法拟合长期工后沉降。把Flac 3D结果与试验数据和经验计算方法计算值进行对比,表明砂土的长期沉降可采用数值模拟和双曲线法结合的方法。
2021(9):187-193.
摘要:结合某枢纽二线船闸深基坑边坡工程,建立概化模型,通过强度折减法分析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并与规范比较得出边坡须进行加固处理。在对夹层边坡进行抗滑支护时,研究桩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桩位的抗滑桩内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滑桩从坡底沿着坡面向坡顶方向布置时,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边坡塑性区塑性应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抗滑桩剪力作用方向反转临界点和弯矩最大值均位于软弱夹层带附近;当抗滑桩位于边坡中部时,边坡安全系数最大,塑性区塑性应变最小,抗滑桩剪力与弯矩达到最大,抗滑效果最佳。
2021(9):194-200.
摘要:使用强夯法处理粉细砂地基时,粉细砂中的细粒含量会对强夯法的加固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针对粉细砂中细粒含量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的问题,对强夯法加固不同细粒含量粉细砂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得出细粒含量对强夯夯沉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加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现场施工建议。结果表明:细粒含量对强夯加固均质粉细砂的效果存在较大影响;10%细粒含量为转折点,当细粒含量大于10%后,细粒含量越高,强夯法适用性越低。
2021(9):201-205.
摘要:针对福建省湄洲湾航道三期炸礁施工中强风化岩石地质条件、礁石覆盖面积超过16.9万m2、施工空间有限、通航管制、爆破地点距离最近构筑物仅470 m等问题,进行单段炸药量、振动波强度、孔网布置、潮汐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采取φ115 mm炮孔、2.0 m×2.5 m的孔网布置和排间微差爆破技术,并利用潮汐作用进一步削减爆破带来的负面影响,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结果表明:单段炸药量不大于300 kg时,爆破施工产生的振动波未对周边生产生活区域造成不良影响,利用潮水可一定程度上削减振动波。
2021(9):206-211.
摘要:钻孔灌注桩是航道整治工程构筑物的基础结构形式之一,具有承载力高、强度刚度大、桩身变形小等优点,但作为隐蔽工程却存在施工监测难、信息化管控水平较低等问题。依托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基于北斗定位技术、接触式仪器组合法、谐振音叉传感技术、BIM技术以及智慧工地管理云平台,应用相应的施工智能化设备,实现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测放桩位、成孔检查、泥浆监测、混凝土浇筑及质量溯源的智能化管控。通过一体化管控平台集成各类监控设备,形成灌注桩施工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测模式,实现工地施工及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
2021(9):212-215.
摘要:采用主机复合驱动形式的耙吸船,在吹填作业中往往因吹填管线较短、管径过大、吹填输送浓度较高等因素,柴油机会发生超负荷现象,导致螺旋桨功率不足,造成安全隐患。为此,采用理论计算及设备性能操作分析方法,进行超负荷及功率分配问题的研究,提出抛艏艉双锚、主机功率分配优化等措施。结果表明,柴油机功率分配提高后,可以有效解决超负问题,大幅提高耙吸船吹填施工生产率。
2021(9):216-221.
摘要:结合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仪征水道整治工程梯形空心构件深水大流速没顶安装的特点,研发深水大流速安装专用吊具、配套测量架及测量定位系统,改进传统航道整治中混合堤构件安装工艺,提高安装精度和施工效率,有效解决没顶安装环境下轴线偏差、错台、缝宽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实现大型构件深水安装安全、高效、高精度的预期目标。
2021(9):222-228.
摘要:深中通道工程钢壳混凝土沉管预制厂由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升级改造而成,需要对原有坞口及坞门进行加宽升级改造。提出大小坞门、旧坞门两侧加宽和新建坞门共3套方案,其中旧坞门两侧加宽又提出钢筋焊接搭接、植筋连接和预应力连接的3种方案,并对加宽后坞门结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分析;新建坞门提出钢混组合结构和全混凝土结构的方案。将上述方案依据现场实际条件、结合数值分析结果进行比选。结果表明,坞门升级改造的3种方案在施工工艺上均具有可行性;坞门扩宽方案在工期和成本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具体工程实施中最终选择全混凝土结构浮坞门。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