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7.
摘要:临时挡浪设施在海况较差的海域为施工船舶提供一定的避浪掩护时使用。气囊型浮式防波堤具有运输方便、投放便捷以及造价低廉的特点,成为了首选的挡浪消波措施之一。通过调整网格划分方式、控制时间步长以及对自由液面网格局部加密等措施,建立了稳定的数值波浪水槽。采用原物理模型试验比尺建立气囊型浮式防波堤的水动力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案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距离挡浪模型后3 m范围内的计算结果精确,波高值误差在1%以内;在该数值模拟方案下计算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该数值模拟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后续各临时挡浪设施选型研究提供计算基础。
2021(8):8-12.
摘要:长周期波作用下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的研究对于浮式防波堤的工程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采用RANS方程和SST k-ω紊流模型模拟流场,通过重叠网格方法实现波浪-浮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的模拟。移植并应用MOODY程序库,构建二维流固耦合双浮箱数值波浪水槽模型。通过已有物理模型进行验证,证明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开展单双浮箱消浪性能对比研究,分别研究波高、浮箱个数、浮箱间距和锚链刚度对浮箱消浪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1)波高增加时浮箱消浪性能提高;2)为提高消浪性能,应尽可能采用双浮箱(或者多浮箱)缩短浮箱间距;3)增加锚链刚度也可以提高浮箱的消浪性能。
2021(8):13-17.
摘要:近年来,河湖水库的环保疏浚、港口航道建设与维护性疏浚工程越来越多,管道输送是疏浚泥沙搬运的主要方式,输送距离也越来越长。管道输送中流速沿程的再分布情况和临界流速尚待进一步研究。基于古雷镇填沙工程清水工况及输沙工况分层取样浓度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在此基础上对长直管道输送砂类泥沙颗粒进行三维水动力及砂的运动模拟,分析了直管道沿程的剖面流速再分布特征和泥沙淤积临界流速规律,提出长管中不同断面位置发生泥沙淤积的临界流速公式,为疏浚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21(8):18-23.
摘要:防波堤的反射和透射性能是评价防波堤的重要指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不规则波作用下波浪的非线性对斜坡式防波堤的反射和透射的影响。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域入反射波浪分离方法分析防波堤前的入射波和反射波,进而得到防波堤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并将试验分析结果与现有斜坡式防波堤透射系数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不规则波浪的非线性和水位对反射和透射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波堤的反射系数随着波浪非线性和水位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波浪非线性的增强,波浪的透射系数减小,而水位越大透射系数越大;现有的防波堤透射系数公式计算的结果均偏小,特别是高水位情况下更为显著;所采用的防波堤具有较好的阻挡入射低频波浪的功能。
2021(8):24-28.
摘要:为研究长江口自然滩涂在输沙量减少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趋势及人工保护的可行性,以横沙浅滩为例,基于MIKE21数值模型构建长江口动力地貌模型,模拟横沙浅滩自然状态及人工保护下未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横沙浅滩未来仍将呈整体萎缩的演变态势,滩面串沟发展,滩体较不稳定,须适时启动人工保护措施;人工保护后,横沙浅滩整体稳定,串沟发展得到抑制;仅通过人工保护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塑造适宜的生态基底,可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利用加速横沙浅滩地形塑造过程。
2021(8):29-35.
摘要:采用潮流调和分析方法对 2020年8月6日到2020年8月21日六横岛拟建LNG码头海域3个连续站的表、中、底海流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3个站点的O1、K1、M2、S2、M4、MS4 共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结果表明:1)观测海域表层涨潮平均流速在33~58 cm/s,落潮平均流速在27~48 cm/s,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WNW~ESE向。2)该海域潮流为往复流,潮流性质以正规半日潮为主,且M2分潮占绝对优势。3)观测期间表层余流流速在8~17 cm/s,中层余流流速在8~21 cm/s,底层余流流速在7~20 cm/s,方向为WNW向。4)最大可能流速出现在落潮期间,表层可以达到149 cm/s、中层可达120 cm/s、底层可达93 cm/s。
2021(8):36-41.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外不断蔓延和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我国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引起公共关注。针对上述各方关切内容,梳理我国粮食年产量、人均占有量、库存消费量等发展情况,重点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粮食外贸接卸情况和内贸“北粮南运”体系发展情况,研究我国沿海港口粮食内、外贸运输格局,总结粮食专业化码头现状布局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外贸粮食主要以大豆进口为主,大部分服务于粮油加工临港产业,接卸港主要布局在广州港、日照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内贸粮食以“北粮南运”为主,格局基本稳定,其中辽宁沿海区域的丹东港、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为北方主要装船港,长三角区域的苏州港、南通港、泰州港和珠三角的深圳港、东莞港、广州港为主要接卸中转港;宁波舟山港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外贸进口转内贸出口的物流特征,上海港的传统粮食中转功能有所减弱,浙南、东南沿海区域粮食中转接卸码头布局宜进一步加强。
2021(8):42-46.
摘要:针对锚地选址时的底质影响问题,对比分析国内外锚地底质研究成果,根据锚抓力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底质条件对应不同船锚类型的锚抓力系数,论述船锚类型和锚地底质对于锚抓力的影响,最终将锚地底质条件按照不同锚型的锚抓力系数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底质对于卧底锚链摩擦力的影响并给出典型大型船舶在不同底质上的卧底锚链摩擦力,说明卧底锚链长度对船舶锚泊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锚地底质的适宜性跟使用锚地的船舶类型、等级、锚型等因素有关,应对使用锚地的船型进行分析论证,必要时应开展锚泊试验论证。
2021(8):47-53.
摘要:高桩码头横向分力在相邻结构段传递中忽略凹凸缝约束会导致排架分配系数偏大。将码头结构沿水平向简化为弹性支座刚性连续梁,考虑转动刚度,推导出在凹凸缝约束和不考虑约束条件下,高桩码头排架横向分力分配系数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对比规范值、不考虑凹凸缝约束、考虑凹凸缝约束的公式计算值和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值。结果表明,不考虑凹凸缝约束,公式计算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比规范值偏小;考虑凹凸缝约束,排架的横向分力分配系数整体减小,尤其是在码头整体结构中部(凹凸缝附近)与规范值差异较大。
2021(8):54-60.
摘要:中小型集装箱码头一般使用简单、灵活的装卸设备,国内常使用集装箱正面吊,极少使用国外常用的集装箱跨运车。分析2种装卸设备对于码头作业模式、平面经济指标、整体造价的影响,讨论跨运车对于中小型集装箱码头的适用性,列举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对类似项目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2021(8):61-66.
摘要: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罗源湾北岸2×5万吨级码头结构选型较为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码头结构展开了调研和对比分析,进行码头结构方案优选。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角度,对优选的透空式前板桩高桩码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收集了码头实测数据,并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透空式前板桩高桩码头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2021(8):67-73.
摘要:为解决海堤结构安全的随机不确定性问题,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重点分析波浪、潮位和风等影响因素对海堤结构的作用,并针对我国海堤结构的特点,建立多种失效模式下海堤结构安全分析的功能函数和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的多种失效模式对典型海堤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海堤结构多种破坏形式下的失效概率,进而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与失效概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已建海堤工程安全评估,对新建或拟建海堤进行安全设计。
2021(8):74-79.
摘要:针对多式联运衔接不畅、港城发展冲突等全球港口存在的行业性难题,采用基于码头生产调度平台的多系统集成方法解决多类软件架构、多接口和多数据格式等多源信息融合问题;采用复杂场景下多定位技术融合方法解决码头复杂环境下智能空轨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精准定位问题。将空中轨道运输技术与码头业务需求结合,通过立体交通方式打通海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为多式联运衔接不畅、港城交通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为其他港口的空轨应用及其他行业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提供借鉴。
2021(8):80-86.
摘要:长江上游干支流大型枢纽群的运行导致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加之2017年以前的人为采砂活动,使得长江上游东溪口滩群河段航道发生较大程度的演变。左、右两汊分流、分沙比改变,使得形态较为顺直的左槽初步满足枯水期通航的可能。采用斗笠子—东溪口水道物理模型研究新条件下左槽的航道维护措施,通过枯水期至洪水期的8组流量作为控制条件,测量分析方案前后左右槽分流比、沿程水位、流速、流向及流态的变化,模拟船舶上下滩过程。结果表明,推荐维护方案实施后,对上游斗笠子急滩影响不大;各时期航槽内流向平顺,流速稳定在3 m/s以内,船舶通航条件良好,左槽通航水位可由现在的设计水位以上5 m降低至2 m。
2021(8):87-92.
摘要:根据貊皮岭仿生态鱼道工程特点以及过鱼要求,建立了鱼道池室三维紊流数学模型,论证了鱼道底坡和休息池尺度。研究结果表明:1)该鱼道隔板布置形式能够较好地满足鱼类上溯需求,推荐鱼道底坡为1/250条件下,隔墙(板)过鱼孔缝最大流速为0.90 m/s。2)不同方案休息池内均存在较大范围小流速区,可供鱼类上溯休憩。3)20 m池长方案休息池内小流速区范围较10 m池长方案有明显增加,能够更好地满足鱼类休息需求。
2021(8):93-100.
摘要:阶梯形丁坝局部冲刷特性研究对河道整治工程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来流条件及丁坝尺度对阶梯形丁坝局部冲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清水恒定流作用下,冲刷达到平衡所需历时主要受来流条件影响,而受丁坝几何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弗劳德数Fr的增大,冲刷坑面积A、最大冲深hs总体均呈线性增加,Fr≤0.565时平均冲深 随Fr增长较慢,Fr>0.565时 随Fr增长相对较快;一级丁坝高度、二级丁坝长度对局部冲坑形态及冲深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等效性;hs与 均随一级丁坝相对高度ψ的增加而增大,当ψ>0.7时其增幅趋于平缓。
2021(8):101-106.
摘要:新时代内河航运占地省、能耗小、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愈发突出,发展内河航运提到更高的高度,传统的以运输效益为主的经济性评价方法的片面性日益凸显。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完善,基于内河航运工程建设对综合交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探索构建一套可用于内河航运开发全面经济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简要论述各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和货币化计算方法,并以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新时代内河航运开发经济性评价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021(8):107-110.
摘要:针对船闸运行过程中伴生的闸室异物沉积现象,分析闸室异物对人字门设备运行和通航效率的影响。通过研制人字门底止水防卡阻装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防止异物掉落卡阻人字门的结构形式。在三峡船闸现场安装后,证明该装置可有效保护人字门运行安全,提高通航效率。该成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促进船闸行业人字门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
2021(8):111-116.
摘要:基于VOF法的RNG k-ε双方程紊流数学模型,对引江济淮工程韩桥跌水工程水流压强特性及下游通航水流流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消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原布置方案的流速分布情况以及水流特性,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结果表明:韩桥跌水工程原布置方案,在支流20 a一遇和5 a一遇流量通航工况条件下,汇流口横向流速值均不符合规划值要求,最大横向流速0.46和0.35 m/s;优化后的工程方案消能效果良好,汇流口区域横向流速与回流流速均满足设计要求,5 a一遇不利通航工况和20 a一遇设计通航工况最大横向流速分别为0.13和0.25 m/s,可作为推荐方案。
2021(8):117-121.
摘要:为了分析三峡升船机下游引航道与下闸首卧倒门运行区域非恒定流运动特性,采用Flow-3D软件建立三峡升船机承船厢与下闸首卧倒门运行区域的三维模型,通过水面波动荷载概化模型计算分析下游不同水位、不同波幅非恒定流对下闸首卧倒门运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下游非恒定流作用于卧倒门的理论计算力矩与卧倒门关门实测力矩的关系,提出卧倒门安全运行策略,降低由下游非恒定流作用而引起的下闸首卧倒门运行安全风险。结果表明,下游引航道较小的水面波动传递到升船机下闸首卧倒门运行区域将引起很大的水面波动,而枢纽下游水位对卧倒门运行影响较小。
2021(8):122-128.
摘要:为确保桥梁施工期间桥区通航安全,分析大型钢围堰设置对航道水流条件带来的影响。以重庆某大桥钢围堰设置为例,以流体质量守恒方程和雷诺时均方程为理论基础,基于Fluent有限元软件采用二阶迎风算法和格林梯度法,数值模拟钢围堰设置河段桥梁轴线方向和垂直桥梁轴线方向的断面流速。通过钢围堰设置前后各断面流速变化的比较与分析,得出钢围堰设置对航道水流条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在垂直桥梁轴线方向上,从钢围堰前端起沿水流方向0.4Bs~3.3Bs(Bs为钢围堰的宽度)处流速增量最为明显。2)在桥梁轴线方向上A区域断面水流流速剧增且钢围堰设置造成的紊流对水流影响的宽度约为3.7Bs。3)钢围堰尾部形成了约1.3倍钢围堰长、1.5倍钢围堰宽的涡街。4)分析得出的钢围堰设置期间航道水流条件变化特征对维护航道通航安全有重要意义。
2021(8):129-133.
摘要:进行闸门设计或增加防撞设施时,船舶撞击力的取值非常重要。以谏壁三角船闸为例,运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得出5种撞击速度、5种船舶排水量共25种工况的撞击力时程曲线,与国内常用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撞击时间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而缩短,随着船舶吨位的增加而增大;《船闸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船闸闸阀门设计规范》采用的船舶撞击力没有综合考虑船舶吨位和撞击速度两者的影响,取值偏低;《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的船舶撞击力取值约为有限元分析的撞击力平均值的0.7倍。
2021(8):134-138.
摘要:针对鸭绿江八道沟—云峰大坝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取值问题,进行区段内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研究,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以及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八道沟—云峰大坝段沿程180余公里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值。该值可直接应用于本河段后续航道设计研究。该研究方法对缺乏资料的枢纽上游以及天然河道最低通航水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021(8):139-144.
摘要:常山江阁底枢纽处于“S”形弯曲河段中部,上游引航道处于河道凹岸主槽,下游引航道处于河道下弯道凸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水流条件复杂,流速指标难以满足通航安全要求。针对坝址河段的特点和枢纽设计通航要求,依托180正态枢纽整体水力学模型,研究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通航水流特性,并提出优化布置方案。结果表明,合理疏浚河道并适当调整引航道航线布置,可改善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水流条件,使口门区流速指标满足通航要求,实现船舶安全通航和枢纽正常运行。
2021(8):145-150.
摘要:锚泊区是内河平原航道的重要配套工程,主要包含船舶停泊水域及系靠泊设施。目前内河平原航道锚泊区多采用重力式结构。传统的重力式结构混凝土用量大、造价较高,且由于干地施工需求,局部航段需设置施工临时围堰。内河平原航道多同时承担防洪、灌溉、排涝任务,河道中建临时围堰施工工期长,汛期影响防洪。针对传统锚泊区结构形式存在的问题,以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工程为例,创新地采用趸船浮式结构和高桩墩式结构。与传统的重力式结构相比,该结构无需临时施工围堰,可水上施工,更有利于河道行洪,对地基适应性强。为内河平原航道锚泊区结构形式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对类似工程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21(8):151-156.
摘要:针对耙吸挖泥船边坡开挖、扫浅等特殊工程施工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基于疏浚轨迹显示系统,建立船舶、航道和数字地形模型;通过工程应用,分析3D可视化功能下的特殊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结果表明,疏浚航行、作业可视化辅助系统,即疏浚轨迹显示系统,对于保证疏浚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1(8):157-162.
摘要:针对水运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存在信息细度人工检查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错等问题,依据《水运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及《水运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研究模型信息细度自动化检查技术,采用Revit API、Civil 3D API 技术,开发模型信息细度合规性检查软件,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和软件能准确、快速完成水运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信息细度的合规性检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推广应用至其他水运工程项目。
2021(8):163-168.
摘要:传统的船闸工程金属结构研发设计方法存在周期长、质量控制难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行业水平发展。融合BIM技术、参数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船闸工程金属结构模块设计。作为模块设计的核心功能,参数化驱动设计、三维-二维关联设计功能是对船闸工程金属结构设计技术的革新,完善了船闸金属结构设计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了设计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基于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船闸金属结构设计数据库贯穿船闸工程金属结构的全生命周期,具有资源共享、继承性强等特点,对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平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21(8):169-175.
摘要:为探究水泥土抗压、抗剪强度参数之间关系,配制不同水泥配比的水泥土试样,对不同龄期下的各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快剪试验,得到水泥土的抗压、抗剪强度参数,并分析强度参数随水泥配比变化规律,确定16%水泥掺量、0.50水灰比为依托工程的水泥配比,建立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黏聚力、变形模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泥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黏聚力都会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黏聚力呈线性关系;掺入水泥的软弱土,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明显提高;淤泥质土和淤泥土层的水泥土变形模量小于规范推荐值。
2021(8):176-181.
摘要: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高置换率挤密砂桩复合地基的工程,该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经验性较强,计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因此进行承压板边长为5.4 m的大型复合地基荷载试验以验证设计参数。采用双曲线模型对该荷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拟合,建立考虑地基非线性变形的切线模量与附加应力之间的关系,验证切线模量法沉降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分别采用该方法和规范方法对复合地基在主体结构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考虑地基非线性变形的切线模量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2021(8):182-189.
摘要:针对浮式平台大直径钢管锚桩疲劳设计,研究了英国标准学会、法国船级社、美国材料试验学会以及挪威等国家的相关标准或规程,详细论述了锚桩疲劳分析理论、分析流程和疲劳设计分区。采用S-N曲线法计算焊缝等级C、D下的锚桩线性累积损伤,结果表明:增加钢筋混凝土芯柱、增大钢管桩壁厚以及提高焊缝等级能有效改善锚桩抗疲劳性能。研究成果可为钢管桩疲劳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1(8):190-195.
摘要:境外大面积无黏性土地基常用动力密实法进行加固处理,检测以静力触探试验(CPT)或标准贯入试验(SPT)为主。我国规范一般根据设计要求直接给出验收需要的锥尖阻力qc值或标贯击数N值,境外地基处理工程验收则不同。对比了中外地基处理密实法设计及验收思路,总结归纳了常用的原位测试指标(qc和N)与土体的相对密实度的关系。以境外工程为例,提出了无黏性土验收准则的思路与流程,建立了基于qc和N的密实地基验收曲线。可为境外水运工程地基处理检测验收提供参考。
2021(8):196-201.
摘要:东非某离岸式码头采用桩基结构,地质表层为较厚的软黏土,底层为风化泥岩,沉桩过程中桩尖无法贯入中风化泥岩层,桩基抗拔承载力存在风险。通过分析沉桩记录以及静载和动测试验,调整停锤标准,保证了后续施工的桩基满足承载力要求,并以试验方法研究强风化泥岩层的承载力。本工程在沉桩终锤要求和桩基承载力分析的经验上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2021(8):202-206.
摘要:为了保证防坡堤施工安全,通过预测不同施工阶段防坡堤的沉降变形,以调整施工进度和工序。传统沉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太沙基固结理论、曲线拟合法和BP神经网络,太沙基固结理论和曲线拟合法预测精度较低,BP神经网络需要大量样本才能逼近最优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建立防波堤施工阶段的沉降预测方法。应用此方法预测天津港大沽口港区防波堤施工阶段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并以预测结果分析沉降速率所映射的安全风险等级,从而为实际施工提供行动指南。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沉降变形速率,根据预测结果能够对安全风险等级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予以指导。
2021(8):207-212.
摘要:耙吸挖泥船泥舱的消能结构对装舱溢流损失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原型、对冲和45°挑高对冲共3种泥舱模型的进流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计算结果显示:1)与原型相比,对冲和45°挑高对冲的泥舱内部流场的旋涡分布较为集中。2)进流管路的出流扩散范围基本位于进流管路的出口附近区域。3)泥舱内其它区域的流速及湍流强度均要小于原型,尤其在溢流筒附近区域湍流强度衰减更为明显。说明对冲和45°挑高对冲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消能作用,将有利于泥舱装舱过程中泥沙的沉积,达到提高装舱效率的目的。
2021(8):213-219.
摘要:针对不同基坑开挖方式对邻近桥梁桩基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建模分析法,对某二线船闸工程确定2种不同的开挖方案:方案1通过三级梯度以较大平均坡度方式开挖,方案2通过四级梯度以较缓坡度方式开挖。计算分析2种基坑开挖方式对跨线桥梁桩水平位移、拉应力及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坡度越陡的开挖方式其位移越大,拉应力在开挖16 m处达到峰值,同时方案2的弯矩值远小于方案1。成果完善了复杂船闸基坑工程施工领域的研究,对今后该领域的工程设计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1(8):220-224.
摘要:扎瓦尔项目是工程量巨大的综合性港口开发项目,涉及码头、航道疏浚、防波堤、护岸、陆域形成和基础处理等各类工程。由于海域表层土质较硬,疏浚工程难度很大。扎瓦尔一至四期建设大规模采用衡重式小方块码头结构,减少了大型水工施工设备投入;对防波堤和护岸结构的护面块体进行优化,保证了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采用无围堰回填技术和200 m3液压抓斗船的创新型疏浚工艺,使大型挖泥船连续施工得以顺利实施;结合业主的使用要求和绞吸船的吹距,对总平面布局进行优化,在提高码头运营便利性的同时,加快了工程进度。本文总结的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成果可为类似海外水运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021(8):225-229.
摘要:针对耙吸船在浚挖水深较小、疏浚量较大、运距较远的航道作业时常常要浪费大量时间候潮的问题,开发基于MATLAB的耙吸船减载或候潮施工方案优化软件。该软件根据施工海域潮汐情况,预测耙吸船在候潮施工和减载施工2种工况下的生产率,从中选择更为高效的施工方案。同时,该软件可以精准计算挖泥时间,为施工人员提供更为合理的参考,在保障耙吸船安全施工的同时提高船舶施工效率。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马来西亚槟城吹填造地工程中,使施工周期缩短10%,生产率提高7%。
2021(8):230-234.
摘要:“天鲲号”绞吸挖泥船是我国首艘具备旁吹装驳功能和实际装驳施工经验的重型绞吸挖泥船。针对“天鲲号”在国外某工程装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综合效率不高的问题,分析研究“天鲲号”装驳过程试验数据,优化舱容7 000 m3泥驳靠离“天鲲号”与船的操作关键参数,提高了“天鲲号”的综合产能,为类似工程总结了经验;通过小型泥驳配合“天鲲号”试装驳的试验,发现针对舱容2 000 m3小型泥驳船配合“天鲲号”出现的问题,对“天鲲号”的护舷、系泊装置、装驳管等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小型泥驳船配合“天鲲号”施工时“天鲲号”的改造提供参考。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