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坝通航水力学研究
    • 高水头船闸输水阀门启闭力特性研究*

      2021(2):1-6.

      摘要 (7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水头船闸输水阀门在运行过程中受水动力荷载作用影响,工作条件非常复杂,直接影响阀门的启闭力。由于阀门启闭力是决定启闭机容量和阀门自重的关键设计参数,因此有必要开展专门研究。1)针对反弧门形式,分析了阀门启闭速率、阀后廊道体型、阀门作用水头对启闭力的影响。2)通过改变阀门门型、底缘形状、支臂包护方式等形状系数,研究阀门的形状阻力对阀门动水启闭力的影响,获得相关规律。3)采用三峡船闸阀门启闭力原型观测数据对模型试验值进行验证,两者结果吻合度较好,三峡船闸输水阀门启闭机容量和阀门自重可以满足动水开启和关闭的要求。

    • 赣江万安二线船闸输水系统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2021(2):7-11.

      摘要 (10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万安二线船闸工作水头和一次输水过程能量均居世界单级船闸前列,输水系统设计直接关系到工程设计成败。根据《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和类似工程经验,结合水力计算,设计优化了适合万安二线船闸的闸墙主廊道、闸室中部垂直立体分流、闸底四纵支廊道两区段出水、明沟消能的输水系统形式。通过比尺为1:30的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所设计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成果表明:万安二线船闸所采用的输水系统整体设计是合理可行的,输水时间、船舶停泊条件、进出水口及引航道水流条件等各项水力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 60米级省水船闸输水阀门段空化特性及防空化措施*

      2021(2):12-16.

      摘要 (6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恒定流减压箱模型试验,针对60米级省水船闸充、泄水阀门段的空化特性进行研究。明确了阀门段空化源,计算不同开度的空化数,获得空化范围、空化形态和空化强度,并提出掺气减蚀的防空化措施,推荐了合理的掺气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阀门门楣自然通气能抑制门楣及底缘空化、采用阀后突扩体跌坎强迫通气措施能充分抑制跌坎和升坎空化,两项通气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60米级省水船闸充、泄水阀门段的空化问题。

    • 单级船闸运行可靠性分析及提升措施*

      2021(2):17-21.

      摘要 (7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升单级船闸运行可靠性,对某单级船闸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单级船闸进行系统功能结构分析,绘制可靠性框图,并建立运行可靠度模型,结合近年来船闸各设备的失效统计资料,计算得到某单级船闸各系统及设备的可靠度,并针对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结果表明,船闸人字门和启闭机的可靠性最高,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最低;传感器和止水带是系统的薄弱环节;采用冗余配置、技术创新、快速检修等技术可显著提高系统稳定性。

    • 某大型单级船闸运行保障能力评价*

      2021(2):22-26.

      摘要 (7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如何科学评价船闸运行保障能力,进行船闸运行保障的评价体系研究。围绕船闸运行保障能力评价,从管理机制、设备管理、通航保障、通航服务等核心因素展开,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及权重,建立船闸运行保障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在国内某大型单级船闸,得出该船闸运行保障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某大型单级船闸运行保障能力综合评价为优秀;该评价方法基本符合近年来船闸领域及管理单位实践经验,可推广应用。

    • >综合
    • 孤立波作用于V形薄壁防波堤的绕射波浪力*

      2021(2):27-33.

      摘要 (6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定条件下浅水波可能以孤立波形态作用于离岸结构。基于波浪绕射理论,推导V形薄壁防波堤的一阶孤立波绕射理论解。通过对孤立波作用于防波堤的波浪力进行计算,研究孤立波对V形防波堤的作用规律。通过对180°张角的有限长薄壁V形堤足够长时的绕射波浪力计算,与无限长直立薄壁堤的孤立波反射波浪力进行有效的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孤立波的最大无量纲波浪力明显大于相同浅水条件下Airy微幅波理论的对应结果,由此反映浅水波的非线性效应;孤立波入射角、V形堤张角、防波堤臂长与水深比以及孤立波特征参数等因素的变化均将对波浪荷载产生一定的影响。

    • AS-900HL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在河道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2021(2):34-37.

      摘要 (7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城市的发展对基础数据提出更高的要求,获取地表三维空间信息的需求日渐增加。AS-900HL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是一种集成高精度激光扫描仪与惯性导航的系统,可搭载在多种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具有工作效率高、扫描速度快、测点密度大、成果形式多样等特点。以鸭绿江白马浪至云峰大坝段河道地形测量为实例,对AS-900HL在河道地形测量的应用进行探讨。该河段地形高低起伏巨大,不具备直接接触测量的条件,由于对岸是朝鲜,无法登陆架设远程测量设备,也不能采用无人机航飞,属于实施难度很大的特殊河段。通过踏勘、路线设计、外业采集、内业处理和成果输出,验证了该系统在河道地形测量中的可行性。该系统适用于河道地形测量,尤其在特殊困难河段,能填补常规测量技术无法施测的空缺,可推动数字航道和数字城市建设。

    • >港口
    • 基于改善水体交换能力的环抱式长港池布置优化

      2021(2):38-43.

      摘要 (8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单口门环抱式长港池水体交换不畅的问题,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为例,提出开辟港池底部与外海水体交换通道的布置方案。利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及水体交换模型,研究港池底部通道不同开口宽度和底高程对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港池底部通道开口后,港池水体交换能力可以提高30%以上,而通道底高程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对于环抱式长港池规划方案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 码头可作业率的全过程分析法

      2021(2):44-47.

      摘要 (6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码头可作业率决定着码头建成后的通过能力,对工程设计至关重要。在国际工程中,业主和咨询工程师通常会对码头可作业率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国内项目对于码头可作业率的要求相对模糊。通过对国内码头可作业天数分析方法的调查,发现国内通常采用简单的统计叠加分析法,根据船舶作业标准的限值扣除不同因素(如:风、浪、流等)影响码头可作业的天数来计算码头可作业率。该方法不够精确。因此,结合国际实际工程,以液化天然气码头为例,介绍码头可作业率的全过程分析法,阐述全过程分析法及其重点和难点,为码头通过能力的核算提供参考。

    • 翻车机卸车系统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2021(2):48-52.

      摘要 (5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翻车机系统卸车能力影响因素复杂、能力计算缺少理论依据和实际运营数据的问题,依托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采用案例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的技术手段,分析研究翻车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铁路车场布置与翻车机系统匹配关系及对卸车能力的影响,提出提高翻车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减少翻车机非工作时间的对策措施。翻车机系统车场采用纵列式布置、适当增加车场股道数、优化行车组织及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使翻车机系统各环节能力匹配是提高翻车机系统能力的重要措施。

    • >航道及通航建筑物
    • 长江口深水航道分流比与汊道稳定性评估*

      2021(2):53-57.

      摘要 (5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潮汐河口汊道整治工程通常引起工程所在一支汊道分流比减少,目前对这种分流比减少的河势效应缺乏量化的评估。通过窦国仁河相方程,探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开工以来北槽水、沙条件的变化与河相调整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整治工程可产生的河相调整幅度小于实际增幅。期间,大规模的疏浚工程和区域含沙量的降低是平衡河相实际调整的两大重要因素。2)当前,北槽低含沙量环境支撑了主槽平均水深的增加,但仍需通过疏浚稳定主槽容积。

    • 基于船舶模拟器的航道航迹带宽度计算方法*

      2021(2):58-63.

      摘要 (6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航迹带宽度是航道规划、设计的重要参数,一直是航道宽度计算的难点。针对现行规范航迹带宽度计算系数取值困难的问题,基于船舶操纵模拟器,通过采集模拟试验仿真数据,采用将船舶航迹带宽度分为航线偏移量和船舶本身占用空间来直接计算航迹带宽度的方法。结合台州湾大桥区航道,仿真计算了典型风、流工况的航迹带宽度,仿真结果与现行规范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金家堰省水船闸互通式短廊道输水系统计算*

      2021(2):64-70.

      摘要 (8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清河复航工程已开工建设,其中金家堰船闸、王道船闸将成为我国首批带省水池的船闸。结合金家堰船闸省水廊道与闸首廊道互通的特点,分析上、下游与省水池直通输水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水力计算方法。基于兼顾输水时间和省水率的原则,推导出闸首阀门最优提前开启时间与省水池阀门提前关闭时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金家堰船闸的廊道布置使直通输水时阻力系数较大,有效限制了回流量;闸首阀门不超过最优提前时间时,省水率的变化极小,可按常用公式估算,廊道互通的影响也可忽略不计。

    • 新型箱式采泥器研制及在长江口航道回淤研究中的应用*

      2021(2):71-78.

      摘要 (6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河床沉积物原状样品,研制一种新型箱式采泥器,并在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回淤研究中开展应用。结果表明:新型箱式采泥器密封性好、适应性强、成功率高、样品量多且保持原状。新型箱式采泥器采集的原状样品揭示出长江口南港北槽河床沉积物包括沙、泥、沙泥混合、沙泥分层4类,沉积物类型及变化特征反映了泥沙来源和沉积过程。基于沉积物原状样品粒度参数,开展南港底沙输运趋势研究及底沙对深水航道淤积影响的定量估算。

    • 长江生态航道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1(2):79-83.

      摘要 (77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航运具有运量大和能耗小的低碳环保优势。在长江生态航道建设过程中,强化生态航道的设计、科研与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显著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又充分释放水运的绿色属性,实现航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融合。下一步将在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成套技术凝练推广和生态环保技术提升等方面努力实践。

    • 长江中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岸坡植被分布特征研究*

      2021(2):84-88.

      摘要 (8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治理和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大量的生态护岸技术,且取得较大生态效益,但是经过现场调查发现在生态护岸岸坡存在一条明显的青黄线。针对此问题,以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新厂护岸工程和桃花洲护岸工程为例,以青黄线为界将岸坡分为青绿带和青黄带,分析岸坡上青绿带和青黄带狗牙根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统计水位累计频率曲线,确定断面设计控制高程。结果表明,青黄线高程与三峡蓄水调度密切相关;累计频率为45%和80%对应的高程为生态护岸断面设计控制高程。

    • 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驱动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

      2021(2):89-92.

      摘要 (6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升船机运行可靠性问题,以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可靠性理论,在统计驱动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对运行可靠性的影响,计算得出驱动系统及其部件的运行可靠度,提出提高驱动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建议:应高度重视驱动齿轮托架机构、电气传动设备、传感检测装置等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优化完善,充分考虑设备检修的便利性;基于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的运行可靠度计算分析方法,能准确反映升船机的运行可靠性。

    • 跨海通道影响下大连湾水域规划调整方案比选

      2021(2):93-98.

      摘要 (6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受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影响而开展的大连湾水域规划调整方案比选研究过程。针对大连湾内水域通航环境,分析了港口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综合预测了各港区通航代表船型。以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北桥南隧线位方案为边界条件,根据大连湾水域条件和通航需求,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保证率的通航代表船长”的概念,合理确定了跨海通道桥梁与锚地、航道边界的安全距离。给出3种调整方案并进行比选分析,提出了工程后续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 中高水头大型三角闸门实时在线监测技术

      2021(2):99-103.

      摘要 (8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中高水头三角闸门在运行过程中受力和振动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依托引江济汉通航工程龙州垸船闸的三角闸门,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静力特性进行研究,在相应受力最大的位置布置实时在线监测点,利用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对三角闸门设备性能、运行特性和健康状态实施全过程跟踪和研究。结果表明:对三角闸门主要构件的工作应力、动态特性等开展实时在线监测,是解决闸门结构变形、磨损、振动、缺陷扩展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对提高闸门运行安全、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十分重要。

    • 基于坝头水毁程度判别指标的抛石丁坝水毁研究*

      2021(2):104-108.

      摘要 (6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抛石丁坝是河道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整治建筑物,能够束水攻沙,保护岸滩免受水流冲刷,然而抛石丁坝水毁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动床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平原河流丁坝的水毁破坏进行了研究,分析丁坝水毁破坏的常见形式,认为坝头块石的坍塌流失是影响丁坝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抛石丁坝稳定性可基于坝头水毁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坝头水毁程度判别指标,研究指标的求解方法和坝头水毁程度等级划分方法,得到了坝头不同水毁程度对应的指标值,并对丁坝维护时机的选择加以说明。该方法为抛石丁坝的维护提供了解决思路,有利于抛石丁坝整治效果的持续发挥。

    • 日调节非恒定流对筲箕背河段航道水流条件的影响*

      2021(2):109-114.

      摘要 (6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典型工况通过非恒定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滩段水位、流量、流速、比降等因素变化特性,得到日调节对筲箕背河段水流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日调节工况下非恒定流传播至筲箕背河段水位变幅在1.01~1.37 m,非恒定流对下游航道水流条件和对研究河段内的控制河段及航道维护设施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日变幅4.5 m较日变幅3.0 m工况对航道水流条件等影响更大。分析结果为优化枢纽航运调度方案和航道维护措施提供支撑。

    • >信息技术
    • 面向复杂环境的电厂煤炭接卸系统物流仿真研究

      2021(2):115-120.

      摘要 (6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包含过驳作业的燃煤电厂整个煤炭接卸系统能力的匹配优化、建设投资及运营费用等的研究,基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实现煤炭过驳端装卸船、码头接卸船、穿梭船运输等物流功能的逻辑模型,得出不同系统组合的建设投资及运营费用的分析方法以确定最优的装卸系统配置,为类似过驳系统中穿梭船数量的选取以及码头端接卸能力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

    • 基于Civil 3D的防波堤扩建工程过渡段设计方案优化

      2021(2):121-125.

      摘要 (74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很多港口扩建中,其防波堤堤头波况较为恶劣,新老防波堤之间的过渡衔接较为复杂,设计难度大,相应的施工偏差大,施工质量更加难以保证。基于国外某工程,通过采用垫层倒滤的设计原理,优化出一种护面块石拆除量最小的设计施工方案。同时结合Civil 3D的三维建模和二维出图的功能,给出一种应对各种复杂界面过渡的三维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通过运用BIM三维技术和倒滤设计原理,能够清晰准确地完成新老防波堤的设计,同时三维模型为施工提供了准确可行的参考。

    • >地基与基础
    • 长江下游特拉锚垫防护结构下土质岸坡稳定性研究*

      2021(2):126-130.

      摘要 (6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带洲位于长江下游段,岸坡后方存在大型湖泊,坡后渗流问题较为严重。为确保岸坡安全,提高岸坡整体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量,需要对岸坡进行合理的防护处理。通过物理模型分别模拟岸坡在特拉锚垫防护结构、裸土段的渗流情况进行对比试验,设置若干观测点,运用MATLAB软件绘制岸坡渗流前后三维地形图,观测岸坡设置点的位移情况。结果表明,渗流后有特拉锚垫防护结构的观测点最大位移量为2 cm,裸土段最大位移量为5.1 cm;特拉锚垫段渗流前后的地形图趋于吻合,说明特拉锚垫对于坡后渗流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 主副格不等长的直腹式格型钢板桩海墙数值分析

      2021(2):131-136.

      摘要 (7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直腹式格形钢板桩难以避免会出现主副格入土深度不同的情况。依托工程实例,分析了主副格不等长格形结构的受力特性,提出了计算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主副格不等长的直腹式格型钢板桩海墙进行稳定性、变形与受力计算,分析了减小副格入土深度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一种将主副格不等长的格型钢板桩结构等效为二维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成果对格形钢板桩结构的推广与工程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 基于排水法砂土地基抗液化评估方法对比

      2021(2):137-143.

      摘要 (7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抗液化措施以密实法为主,对于细粒含量高的砂性土,由于密实效果有限,需要采用基于排水法的抗液化措施,而目前国内标准中尚无以排水法为主的抗液化设计方法。针对国内外常用的排水法抗液化设计方法,通过选取的工程案例进行计算,对不同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应变模型方法与自由应变模型方法相比,计算公式简单,方便工程推广应用;不考虑井阻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孔压比仅为考虑井阻时的10%~24%;等应变模型王四根法计算的超孔压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与实际液化调查规律相符,但计算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比Onoue法和吴世明法偏大。

    • 未经夯实堆石结构蠕变沉降估算

      2021(2):144-149.

      摘要 (6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以往的水运工程设计中、仅考虑软土地基的沉降和蠕变,忽略堆石体自身的蠕变沉降。引堤、防波堤、岸壁式码头后方回填等堆石体结构不能有效夯实且结构较厚时,其长期蠕变沉降可能影响使用功能。结合巴基斯坦某引堤、防波堤工程,应用反馈分析法及室内试验研究法,对堆石体蠕变量进行计算,并结合沉降观测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馈分析法对于水运工程堆石体蠕变沉降计算的适用性较强,与实际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千枚岩上覆钙质砂层大直径钢管桩沉降特性分析*

      2021(2):150-154.

      摘要 (9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高应变拟合分析的荷载-沉降(Q-S)曲线与静载试验直接测得的Q-S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可获得千枚岩上覆钙质砂层大直径钢管桩的沉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较薄的钙质砂层且进入较硬的强风化千枚岩层足够深度时,Q-S特性表现为端承型桩,桩顶沉降主要由桩身压缩引起,残余沉降小;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深厚钙质砂层且桩端支承于偏软的强风化千枚岩层时,Q-S特性表现为摩擦型桩,无论高应变还是静载试验,均能充分发挥土阻力,达到极限荷载时沉降急剧增大,累计总沉降量和残余沉降大;千枚岩层上覆钙质砂层的厚度对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影响微小,大直径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穿过钙质砂层后进入千枚岩层的深度以及千枚岩持力层强弱。

    • 普通强夯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用于吹填砂层地基处理对比分析

      2021(2):155-159.

      摘要 (5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大小嶝造地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工程,通过试验区普通强夯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的现场试验对比研究,对2种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夯坑沉降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加固前后土层标准贯入击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2种工艺对吹填砂层加固后标贯值均满足不小于15击的要求,且液压强夯在4~6 m处中浅深度土层超静孔隙水压力值大于普通强夯,但普通强夯影响深度大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高速液压夯实工艺适用于加固中浅深度吹填砂。

    • 软弱地层钢管桩嵌岩深度及侧阻力特性

      2021(2):160-165.

      摘要 (7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软弱岩层中的打入桩,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评估桩侧阻力。针对巴拿马Amador邮轮码头航站楼嵌岩钢管桩基础,开展了9组桩基动力测试,采用波动方程分析方法获取桩侧阻力。研究了地层中桩侧阻力分布规律、岩层中桩侧阻力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侧阻力分布曲线均呈抛物线形式,可以明显区分出软黏土、粉质砂土、强风化岩、中风化岩4个地层。将曲线跌落后的部分定义为嵌岩段,据此得到桩A-4嵌岩深度为6 m、其他桩嵌岩深度为4 m,均满足设计最小嵌岩深度3 m的要求。2)岩层桩侧阻力-抗压强度(UCS)曲线均呈指数分布,而非线性分布。3)软弱岩层中,侧阻力起主导作用。同一UCS值,泥质粉砂岩中桩侧阻力明显大于玄武岩。4)随着UCS增大,岩体的自稳能力逐渐增强,摩擦系数逐渐转变为影响侧阻力的主导因素。UCS增大到一定数值后,桩侧阻力趋于稳定。5)获得了岩层桩侧阻力-抗压强度关系式,为估算场地岩层中桩侧阻力提供了依据。

    • >施工
    • 耙吸式挖泥船耙头内部泥沙运动及防淤堵策略分析*

      2021(2):166-173.

      摘要 (6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耙吸式挖泥船进行航道疏浚作业时,吸入的黏土容易在耙头内部堆积造成堵塞,导致疏浚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研究耙头的结构发现,防止杂物进入泥泵的格栅为黏土堵塞的主要位置,对其进行基于双欧拉模型的流体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出不同的工作参数和格栅角度对耙头压力、速度、泥沙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耙头内部低速区容易发生泥沙沉积,高压水射流能提高局部流速,促进泥水混合,有利于泥浆的输送,施工过程如遇黏土将格栅前移能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堵耙现象,提高耙吸式挖泥船的工作效率。

    • 复杂地质条件下PHC桩可打性与实际沉桩全程动测对比分析*

      2021(2):174-181.

      摘要 (6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经常出现基桩难以入土至设计高程等异常情况影响施工的问题,研究了基桩可打性和沉桩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基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改扩建工程,采用对典型地质钻孔处桩基进行GRLWEAP可打性和沉桩过程高应变全程动测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利用全程动测结果可以对可打性分析中的土层参数进行更符合实际的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参考类似土层参数修正值进行调整后的GRLWEAP可打性分析和高应变全程动测不仅能为PHC桩沉桩施工提供理论支持,还能实时监控沉桩过程以进行质量控制。

    •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抛石护岸工程水下抛石效果评价*

      2021(2):182-187.

      摘要 (7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抛石护岸工程水下抛石效果评价是工程水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掌握和分析工程水下质量状况,对确保抛石护岸的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可用于对水下抛石效果进行多维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可以准确评价施工质量、精准指导下一阶段施工、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对3个试验区的分析,总结出一般施工规律:1)由于工程区上游起始处以及下游深水侧容易产生冲刷,抛石效果较差。2)工程区中部及近岸区抛石效果较好,但容易过抛。

    • 临水船闸基坑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对围堰的影响

      2021(2):188-194.

      摘要 (8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水船闸基坑由于需要提供坑内较大作业空间而较多地采用重力式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支护结构,基坑外侧常采用钢板桩作为临时的挡水围堰。针对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过程对钢板桩围堰产生位移过大的问题,以某船闸基坑为例,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对于钢板桩临时围堰的影响,分析钢板桩围堰变形过大的原因。通过现场孔隙水压力试验得出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土体孔压在深度和宽度上的变化规律和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并提出一种钢板桩围堰变形过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可为类似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 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在浅水区疏浚工艺的应用

      2021(2):195-198.

      摘要 (7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大面积浅水区施工的问题,基于船舶的施工特性及项目工况条件,探讨在水深不满足船舶设计最小吃水的环境中,利用抽舱旁通与打开前泥门装舱的方法结合疏浚集成控制系统形成的浅水区疏浚工艺进行疏浚作业的可行性。依托非洲东部某港池疏浚工程项目实践,说明浅水区疏浚工艺可以优化船舶吃水,提高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大面积浅水条件下的疏浚能力。

    • 欧标体系下码头打入桩施工前期策划及工作流程*

      2021(2):199-204.

      摘要 (5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码头打入桩施工前期的策划主要包括选择打桩设备、制定沉桩控制标准和现场试验等,是打入桩设计施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中、欧标准的差异会让熟悉国内标准的中国工程师对欧标体系下打入桩施工前的策划工作感到困扰。从规范条文出发,介绍欧标体系下码头打入桩施工前期的主要策划工作,并通过与中国规范相关内容的对比,总结中、欧标准的异同以加深对欧洲标准的理解。以此提出欧标体系下打入桩施工前期的主要工作流程,并在东非某码头工程中进行应用。工程实践表明,该流程有理有据、内容全面,能满足采用欧洲标准项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