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摘要:与其他升船机相比,三峡升船机具有上游通航水位变幅大的特点,同时还受三峡五级双线船闸充水影响。通过4条不同船型、尺度、排水量的船舶13个航次的实船试验,获取了三峡升船机上游145 m水位下,上游水位变化对船厢对接过程的影响,主要内容为船厢水面波动及变化特性,为三峡升船机过机船舶技术要求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发现,当上游水位在145~150 m时,受双线船闸充水影响,升船机上游引航道水位变化对船厢上游对接影响明显加剧,且易导致船厢水深不足,影响升船机及船舶安全。
2020(12):7-14.
摘要:船闸大型人字门具有平面尺度大、挡水水头高、淹没水深大等特点,其性能及运行安全问题与水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采用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型人字门水动力特性开展综合研究。在分析门库边界条件对人字门动水阻力矩峰值影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大型人字门门库体型,确定门底间隙、门库深度以及门库与上下游边墙的连接方式。通过1:20的人字门物理模型,研究匀速和变速运行条件下的人字门启闭力和动水阻力矩特性,分析不同启闭方式下的人字门门位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并提出大藤峡船闸人字门变速运行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变速运行方式可显著降低人字门最大启闭力、减小启闭机设计难度。通过研究船闸及枢纽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惯性水头和反向涌浪特征指标,以及反向涌浪作用下的人字门漂移特性,提出应对大型人字门漂移的综合措施。
2020(12):15-21.
摘要:船闸充泄水运行时,分散梯级船闸中间渠道内会产生复杂的水流往复波动,其通航水流条件除了受船闸运行方式影响外,渠道长度、宽度、初始水深以及糙率等参数同样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以分散两级双线船闸带中间渠道布置方案为例,通过建立系列数学模型,对中间渠道内水动力特性,特别是各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船闸运行方式中间渠道内波动特性相差甚大。2)中间渠道宽度、初始水深的增加能够较好地改善渠道内部水流波动特性,可作为改善中间渠道通航水流条件的有效措施。3)渠道长度的增加不能对水流条件进行有效改善。4)糙率对渠道内各水力指标改善效果不明显,但随渠道糙率增加,渠道内整体水面坡降有所减小。
2020(12):22-26.
摘要:向家坝水电站坝下河势及地形条件复杂,枢纽泄洪时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波动现象较为显著。原型观测表明,表孔泄洪时消力池内形成波状水跃,并以短波形式传向下游。受多种复杂条件影响,坝下河道纵向高频波动在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附近转变为横向振荡波,对船舶航行安全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向家坝枢纽不同泄洪流量下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力波动特性原型观测结果可知,表孔泄洪是导致引航道口门区短波振荡的主要因素,且其泄量与口门区水力波动呈线性关系,而电站泄流和中孔泄洪利于降低口门区水力波动。
2020(12):27-32.
摘要:水力式升船机是高坝通航建筑物的一种新形式,在国内外没有运行经验可供借鉴。为保障水力式升船机安全可靠运行,针对重要风险源风险评价的模糊性难题,通过构建水力式升船机重要风险源因子事故树,辨识水力式升船机运行风险因子及其逻辑关系,提出基于模糊理论的水力式升船机运行安全重要风险源风险分析方法。以景洪水力式升船机为例,定量分析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对水力系统、机械系统重要风险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风险,可为水力式升船机运行风险预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020(12):33-37.
摘要:岸滩修复工程通常会利用植被来增加岸边的稳定性。为研究刚性植被对水流、床面形态的影响,以圆柱代替刚性植被进行了不同植被密度下的植被-水流-泥沙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植株周围水流流速、床面切应力与植被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流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2)随着植被密度的增加,流速、床面切应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3)床面形态变化规律显示,当植被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整体形成沙脊的现象不那么明显,而是以单根植被下游近区的局域沙堆出现。
2020(12):38-45.
摘要:通过参考烟台某港区码头开孔沉箱形式,利用1∶35的波浪断面物理模型研究双柱块体上部结构和侧开孔上部结构开孔沉箱的消浪效果和波浪冲击荷载。结果表明:在相同波浪条件下,开孔沉箱开孔率增加的消浪效果好于双柱消浪块体;波浪与双柱块体上部结构开孔沉箱的波压力最大处区域在开孔下方,而侧开孔上部结构开孔沉箱的波压力最大区域在开孔处附近;双柱块体上部结构开孔沉箱所受波浪力主要受静水位影响,而侧开孔上部结构开孔沉箱所受波浪力主要受波面对开孔的淹没程度影响。
2020(12):46-52.
摘要:依据我国近岸4个代表性站点的潮汐表逐时数据,分别选取所有高潮(方法1)和每日一个高潮(方法2)计算不同保证率的乘潮水位,分析两种方法对工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法2使乘潮水位抬高,节省工程费用,但可缩短高潮时的通航窗口期,增加船舶候潮时间,给项目运营带来不便。这种影响对正规半日潮不明显,对其余潮型明显,其中对不正规全日潮影响最大。在不正规半日潮和日潮港区的工程应用中,可根据工程投资和来船频率,对两种方法充分论证后,综合选取合适的乘潮水位,既能满足工程应用又能节省工程费用。
2020(12):53-56.
摘要:《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推荐的浅堤传递波高系数计算公式仅考虑了堤顶相对水深这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MIKE21 SW建立波浪数值计算模型,针对浅堤传递波高系数的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对推荐公式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堤顶相对水深和堤顶相对宽度是潜堤传递波高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2≤B/H≤3且hc/H≤1.25时,推荐公式的适用性良好;B/H≤1、B/H≥4、2.0>hc/H≥1.5时,须结合相关试验研究确定潜堤传递波高系数。
2020(12):57-62.
摘要:针对海港锚地的最小设计水深计算方法,进行了数学模型研究。采用UNDERKEEL计算模型,研究波浪作用下的船舶竖向运动,输出可提供船舶竖向运动的幅值响应算子(RAO)。研究中将锚地水深值按照1.2~2.5倍船舶吃水(T)以步长为0.05T增量作为输入参数进行计算研究,得出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船舶在不同波高和波周期影响下的触底概率。根据选取的允许触底概率得出海港锚地最小设计水深与船舶吃水的参数关系,最终给出海港锚地最小设计水深的计算公式。相关研究方法和计算公式可以为海港锚地设计项目提供参考,并可作为海港锚地相关设计规范编制的参考资料。
2020(12):63-69.
摘要:大连湾海底隧道从大连港三、四号码头之间的港池登陆。为给港池内隧道结构施工提供干作业条件,拟将港池四周设置止水结构,然后排干水,该工况使得码头结构的受力情况发生改变。港池周边的码头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所建,现为文物保护对象,因此针对该工况对码头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港池排水施工使得码头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建议降水前在码头外侧新建临时围堰,该措施确保了码头结构的安全稳定。
2020(12):70-75.
摘要:汕头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也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主要港口。通过分析汕头港发展现状和腹地经济产业发展特点,提出汕头港未来布局建设内陆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共19个地级市作为汕头港内陆港选址的候选城市,构建了候选城市涉及地理交通、经济基础和成本因素三大要素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内陆港选址进行初探,并提出相应选址和发展建议。
2020(12):76-78.
摘要:针对目前很多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存在斜桩沉桩困难并且全直桩结构水平荷载抵抗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比计算,探讨一种新型带有水平撑的全直桩码头在实际工程运用的可能性。通过在传统的全直桩结构间增加水平撑以形成互连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结构整体刚度,从而弥补全直桩水平荷载抵抗能力不足的缺陷, 同时避免了斜桩施打。研究成果对于类似地区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020(12):79-85.
摘要:针对上海某港池工程12°斜桩桩头断裂的动力响应问题,对斜桩每节桩的桩头进行现场应变监测,利用ABAQUS软件对直桩、6°和12°斜桩进行有限元模拟,对比桩锤质量、桩距进行优化前后的桩顶动力学响应,并得出锤击频率、锤击速度对桩顶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锤击荷载作用下,桩的拉、压应变随桩身倾角的增加而增加,12°倾角产生的拉、压应变峰值最大;增大桩锤质量、降低桩锤与桩顶距离,可降低桩顶应变;桩头应变监测值与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一致;有限元模拟把桩锤的冲击力等效成三角荷载的方法是合理的。
2020(12):86-91.
摘要:以白鹤滩超高扬程齿轮齿条垂直升船机工程为例,对不同机房形式的升船机方案,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地基-塔柱-顶部机房共同作用的升船机塔柱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升船机塔柱和顶部机房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对比不同工况的地震响应和鞭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塔柱结构一阶振型是横向振动,二阶振型是扭转振动,进行塔柱结构设计时有必要适当增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地震作用下超高扬程升船机结构鞭梢效应明显,分离式机房较整体式机房在鞭梢效应方面表现更弱。在升船机结构设计时宜合理选定机房形式,塔柱顶部宜采用梁板结构连系。
2020(12):92-97.
摘要:老木孔电站是岷江航道梯级连通的重要节点。在建设该电站同时,其坝址至下游犍为电站库尾之间天然河段将通过整治措施提升至Ⅲ级航道。出于生态及人文环境保护目的,要求将老木孔原规划正常蓄水位降低1 m。结合航道整治,通过降低坝下河段水面比降的方式,研究兼顾补偿电站发电水头和保证通航条件的整治措施。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选,调整坝下流向并逐步优化分流比,提出最优的推荐方案。结果表明,优化方案3既能保证引航道连接段水流条件满足规范要求,又可以降低坝下水位、补偿发电效益。
2020(12):98-105.
摘要:近年来,常在长江下游同一河段同时进行多个大型采砂工程。相对单个采砂工程,其对河道水流条件的影响更为复杂。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工程河段不同采砂方案下水位、流速及汊道分流比等的变化规律,并对多个采砂工程同时实施后的叠加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单一采砂工程对潮位和流速的影响主要局限于采砂区附近,多个采砂工程同时实施反而削减了单个工程导致的潮位及流速变幅。2)单个工程实施后,落潮分流比变化大于涨潮分流比变化,多个工程的实施对河段分流格局的叠加效应较小。3)此外,通州沙西水道采砂区工程由于位于支汊入口段,其对水流条件的影响最为明显。
2020(12):106-111.
摘要:岷江犍为航电枢纽是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建设任务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岷江作为四川大件运输的重要通道,其水上运输意义重大。为保障施工期岷江航道畅通,特别是施工期导流中的二期围堰阶段,采取临时航道通航,对航道布置及航路调整较大。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及船模试验测定水流流速、流态及船舶航行姿态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在枯水期存在进口处水深不足、在大流量下纵向围堰堤头出现绕流流态的问题,对船舶航行极为不利。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优化后基本消除或改善了上游进口处枯水期碍航及中洪水期围堰堤头绕流流态,使设计航道中游段流速分布整体更为均匀,改善了通航条件,为同类枢纽施工围堰通航提供参考。
2020(12):112-117.
摘要:船舶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对通航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型船舶停靠主要采用船闸浮式系船柱的方式,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系缆不规范、船舶进闸速度过快、无法进行船舶入闸安全预警、系缆系统超载等问题。针对葛洲坝1号船闸工程中浮式系船柱结构特点,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船闸浮式系船柱上部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提取1~3号板、4号管应力变化数据,确定浮式系船柱的应力集中区和受力敏感区主要为靠近系船柱处,为船闸浮式系船柱受力状态安全预警的现场试验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020(12):118-122.
摘要:针对小型渔船在潜堤堤顶搁浅的问题,开展潜堤加高的方案设计及试验研究。通过同类工程对比提出采用扭王字块体直接堆叠加高潜堤的方案,并开展波浪物理模型试验对比3种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扭王字块护面结构潜堤采用直接堆叠扭王字块进行加高是可行的。加高设计中堤身护面采用与下层相同规格的块体能够满足稳定要求也便于施工。当堤顶高程在设计高水位以上不足0.2倍设计波高时,堤顶块体质量采用外坡护面块体质量的1.5倍通常不够,须达到2倍以上。
2020(12):123-130.
摘要:以澜沧江Ⅳ级航道建设工程溪口滩航道整治为依托,针对溪口滩整治过程中需要提升航道等级、维持航槽稳定的问题,从溪口滩水沙运动规律、历史整治情况、来水来石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溪口滩险形成原因,提出修建拦石坝、溪口导流坝以及常年维护疏浚等治理措施,以达到提升航道尺度并维持航道稳定的目的。结果表明,在山区河流溪口滩航道整治过程中采用拦、导、疏等工程措施,能够解决溪口滩险碍航成滩的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0(12):131-135.
摘要:三峡升船机布置在三峡枢纽左岸,北侧与三峡船闸相邻,右侧与三峡电厂毗邻。与国外升船机布置在人工运河上相比,三峡升船机布置在天然航道上,且地处三峡船闸和三峡电厂中间。受枢纽防洪调度、发电调度及三峡船闸运行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水情变化对三峡升船机的运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三峡升船机全年不同时期的上下游水情特点进行分析,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水位变化对上下闸首工作门门位调整的影响及水位波动导致的水位变幅超限及调整船厢水深次数增加的规律。最后,从运行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与调度部门的联系、加强水位数据的运用分析及进一步探索运行操作技巧3个运行应对建议,以期提高运行人员对水位变动的应对水平。
2020(12):136-140.
摘要:以金沙江溪洛渡库区支流溜筒河为例,研究高坝库区内支流通航水域、航道等级及设计通航水位的确定方法。首先根据回水里程、水位保证率、航道条件、矿产资源分布、码头作业区规划等因素综合分析论证支流航道起点,确定通航范围,之后根据水深、河宽、弯曲半径等航道条件、跨河建筑物通航净空尺度、下游干流航道规划等级等因素确定支流航道等级,最后采用分段推算法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常年回水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采用梯级最低运行水位(死水位),而变动回水区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需要根据航道整治工程措施可行性、航道整治工程投资、通航保证率以及航道通过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2020(12):141-146.
摘要:针对界牌枢纽改建船闸工程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横流超标的问题,通过调整引航道分水墙长度与挂板高程,通过水流条件试验,得到合理可行的引航道平面优化布置方案;针对下游引航道地质条件突变、原设计采用的混合式结构不再适用的问题,通过进行重力式结构与重力墩+挂板结构的经济技术比选,确定更改方案。结果表明,重力式结构的抗船舶撞击能力强且施工简单,增加投资略高,可作为推荐方案。
2020(12):147-154.
摘要:传统的内河航道建设重点关注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功能,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传统功能外的生态美、景观美、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以某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为例,针对平面规划线型与现状线型差异大、文物保护要求和生态景观要求高、环保压力大等工程特点,通过对航道平面线型、护岸结构、文物保护、生态景观、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要点进行研究,提出自然型护岸线、生态型护岸、矩形航道断面的文物保护方案、节能环保的装配式护岸建造方案等设计对策,达到航道建设的生态美、景观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效果。
2020(12):155-160.
摘要:汉江雅口航运枢纽为通航河流枢纽,工程施工期应妥善处理船舶通航问题。结合工程分期施工的方案,提出对应的通航方案,施工一期采用疏挖后的束窄河道作为临时航道通航,避免断航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二期采用已建船闸通航,实现临时通航与永久建筑物的结合。针对施工期通航水流条件问题,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对各流量工况下的水流流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两阶段施工期的通航水流流速均满足相关要求。
2020(12):161-165.
摘要:针对长江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复杂、通过能力趋于饱和、船舶事故多发的问题,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船舶交通流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指出尹公洲航段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焦北滩南汊河槽历史演变和实地调研,提出将焦北滩南汊建设成内河Ⅲ级航道的设想和规划,以及需要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通过分析新航道开通对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的影响,得出开通焦北滩南汊航道可改善尹公洲航段通航条件、提升通过能力、降低安全风险的结论。进而分析新开航道后的安全、经济、环保效益及其他优势,最后建议针对开通焦北滩南汊航道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2020(12):166-171.
摘要:针对长江江阴水道航道水深条件充分利用的问题,进行技术可行性及利用方案研究。通过采取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航道条件核查、潮位累积频率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得出结论:近10年江阴水道航道水深均不小于13.60 m,并且具备一定的可利用潮位,完全具备将吃水提高到12.0 m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长江干线已实施的利用航道水深的实例,提出江阴水道航道水深条件利用的2种思路,为深水航道维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新方法,推动了航道维护管理创新。
2020(12):172-177.
摘要:根据井冈山航电枢纽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提出船闸、电站厂房同岸和异岸布置2种集中布置方案。考虑防洪度汛、通航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远期建设、工程投资最优原则,进行总体布置方案比较,提出左岸布置船闸,右岸布置电站厂房、鱼道的推荐布置方案。利用水工整体模型和船模试验,对推荐布置方案从枢纽泄流消能、上下游引航道通航条件、电站水流条件等关键因素论证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改善措施。研究过程和结论可为类似低水头航电枢纽总体布置提供参考。
2020(12):178-183.
摘要:针对海外工程采用不同规范而导致二次变形模量试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进行中、德、法规范的对比研究。从试验装置、试验过程、计算公式、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对比,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3个规范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中、德规范较为详细具体,试验过程和结果处理较为一致;法国规范则主要明确原则、方向,规定较为笼统,不利于指导现场试验,对于砂土地基,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建议在承接海外相关工程需要采用二次变形模量评价砂土地基处理效果时,宜优先采用中、德规范,避免采用法国规范。
2020(12):184-190.
摘要:拟建大连某人工岛总面积达21 km2,场区地基基岩面以上覆盖有较厚的黏性土和淤泥质土层,针对地基沉降控制要求,对地基土的沉降固结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海上原位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室内试验多种手段获得固结压缩指标,对比分析不同试验固结参数之间的符合性和可靠性,并通过计算预测地基沉降。结果表明,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室内试验所获得的土体固结指标能够相互印证,经过合理的地基处理后预测工后沉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地基土变形特性分析结果可靠,能作为人工岛建设工程的设计依据。
2020(12):191-194.
摘要:在软基处理工程中,对实测沉降数据的分析通常仅局限于推算最终沉降和固结度。以Asaoka法为基础,可以利用实测沉降数据建立软基处理动态设计的完整流程。总结了采用Asaoka法推算预压荷载下的最终沉降和固结度的方法,提出进行水平向固结系数、压缩指数等土体参数反演分析和预压工期预测的实用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其应用。该流程可以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实现软基处理的动态化设计, 对设计和施工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020(12):195-197.
摘要:吹砂回填普遍存在于港口工程、岛隧工程等相关建设中,具有工程量大、运输距离远、成本高昂的特点。为尽可能在吹填砂计算中获取准确的数字,介绍了基于多波束测量数据和Matlab编程的吹填方量的细化计算方法。根据振冲和排水板的地基处理效果,反推吹填砂固结和堆载影响,精确计算吹填砂量并给出吹填交工高程。在巴拿马阿马多尔邮轮码头项目实践中,精确计算的吹填砂量较传统的计算方法节省约7万m3的吹填量。
2020(12):198-205.
摘要:针对绞吸挖泥船在挖岩施工过程中绞刀荷载难以定量确定的问题,建立刀齿的坐标模型,根据施工参数判定刀齿大圈切削状态,利用单齿切削岩石的荷载模型建立绞刀整体的荷载分析模型,计算绞刀在不同转动速度、横移速度、姿态角度和岩层厚度等工况下的横向力、竖向力、纵向力以及绞刀功率情况,每种工况以正刀和反刀两种姿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正刀还是反刀施工,绞刀的转动速度和横移速度都对绞刀的功率消耗产生正相关影响,绞刀的姿态和泥层切削厚度对绞刀荷载的影响最大。
2020(12):206-211.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耙吸挖泥船施工效率、全面发挥耙吸挖泥船产能,以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过程中的最大产量为优化目标、泥泵汽蚀余量和管路临界流速为约束条件,以施工人员最为熟知和方便控制的流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最大产量对应流量(称为最佳流量)的计算模型,旨在面向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拓展挖泥船施工优化理论和方法。对比分析了模型的优化计算结果和实际施工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另外,模型计算所需变量容易采集,优化计算结果(控制目标,流量)明确,施工人员对流量的控制操纵熟悉便捷。模型不仅能为施工设计和疏浚作业提供参考,而且易于推广应用。
2020(12):212-216.
摘要:目前耙吸挖泥船疏浚效果的评价主要依靠施工人员的常识经验,例如以牺牲大量的施工时间来换取泥沙产量的最大化,反而造成单土方成本较高。结合耙吸挖泥船厦门港实测施工数据,构建多指标疏浚性能评价体系,各性能指标的权值采用熵值法进行确定。研究表明:多指标评估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耙吸挖泥船疏浚性能,且与挖泥船辅助决策系统的测试结果保持一致。
2020(12):217-221.
摘要:工程质量检测是保障工程发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其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关系到工程能否正常运行。水下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测量手段为单波束测深仪与多波束测深系统,其测量结果的差异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对这2种测量手段施工前、后的测量数据以及差值的检测断面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前2种测量手段测量数据基本吻合,但施工后抛石增加了水下地形的复杂度,使两者的测量数据差异增加。此外,单波束的角度和航迹线的偏移对差值生成的检测断面数据有较大的影响,使两者的检测断面数据差异较大。据此,给出提高单波束检测精度的建议。
2020(12):222-227.
摘要:随着世界疏浚业和环保要求的发展,耙吸船未来将面临更多长运距、深远海的工程。针对此类工程中运载航行成本大幅提高的问题,以“通途”轮为例,依据绝对经济航速和相对经济航速的理论,采用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和耙吸船的施工特点,分析运载航行过程中负荷、油耗量、产值、成本等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依托关系曲线形成耙吸船在不同工况下运载航行时的实船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计算模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耙吸船在长运距、深远海工程中的经济性,提高工程效益。
2020(12):228-231.
摘要:粉质黏土在中大型耙吸船艏吹施工过程中输送阻力大,会形成球块状聚集体堵塞吹泥管路,进而影响艏吹施工效率。在系统论述国内外已有的输泥管路堵塞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耙吸船艏吹管线清堵装备及清堵作业方法,并依托青岛港某疏浚吹填工程进行现场原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此方法施工简易、快速灵活、可操作性强、经济适用且安全可靠;粉质黏土疏浚物艏吹作业在短、中长和长距离条件下均可开展;该方法极大提高了粉质黏土疏浚物艏吹作业实施效率。
2020(12):232-236.
摘要:溜桩在码头预制桩沉桩施工时经常发生,特别是覆盖层较厚时更为明显,此时不能简单采用降低桩身自重或降低桩锤自重等常规措施来解决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溜桩产生的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创新地采用增设桩锤吊笼的溜桩沉桩改进措施,并对沉桩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厚软土覆盖层桩基施工发生溜桩时采用改进型桩锤吊笼设施后,桩身完好,桩尖达到设计高程,桩基竖向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沉桩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措施是可行的。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