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建设
    • 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施工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2018(12):1-7.

      摘要 (7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施工河段长、工程量大且工序多,施工水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舶种类多,施工安全生产控制与河段通航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依托长江干线下、中、上游典型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围绕工程施工全过程风险管控及安全保障技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现场试验、系统研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构建了通航安全与施工生产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研究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施工安全保障与控制技术,并基于AIS和云技术开发了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区安全综合信息平台,为保障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生产及通航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 软体排浅滩陡坡对铺施工工艺

      2018(12):8-11.

      摘要 (7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一期工程通州沙Ⅱ标段实施中,存在有大范围高滩排和深水排过渡段的软体排铺设。针对如何实现浅滩陡坡软体排一次性铺设的问题,进行船舶选型和施工方法的研究和论述,采用浅滩陡坡对铺施工工艺,实现了高滩排和深水排过渡段的一次性铺设,避免了软体排分幅搭接可能导致的质量问题,能够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 >长江中下游强冲刷河段航道整治技术
    • 透水框架群促淤护滩效果研究II:分层分时施工

      2018(12):12-15.

      摘要 (6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水框架群在航道整治护滩工程中常采用一次性施工到位的方式。这种施工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透水框架的高度,会造成透水框架群堆积高度不理想。提出利用先期实施1~2层透水框架群淤积后的地形,再实施1~2层透水框架群,即分层分时实施透水框架群的施工方式。水槽概化试验表明,分层分时实施透水框架群可充分利用先期实施后淤积的地形,达到理想的堆积高度,从而有效提高透水框架群的促淤效果。

    • 透水框架坝生态效应研究*

      2018(12):16-20.

      摘要 (8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发生态结构,给生态航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进行水生生物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透水框架坝的结构形式。通过开展相应的水槽试验,对比分析透水坝与实体坝的作用区别,并结合水槽试验成果,从集鱼效应、提高鱼类栖息适合度等方面分析透水框架坝的生态效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流场分布来看,实体坝在坝后一定范围内存在回流区;框架坝坝后无回流区存在;2)相对于实体坝,透水坝作用效果较弱(冲刷坑深度约为实体坝的60%),作用时间更长;3)透水框架坝能够起到人工鱼礁的作用,框架坝的内部空隙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庇护场所,对鱼类有较强的诱集效果;4)框架坝通过提高水体含氧量和提高有利于鱼类的流速区面积来提高鱼类的栖息适合度。

    • BIM技术在航道建设中的作用

      2018(12):21-25.

      摘要 (7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航道工程具有施工工期长、施工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在航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的各个阶段,随着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日趋提高,传统的实施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的强度与精度要求。从航道工程和BIM的特性入手,探讨了BIM技术在航道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各阶段的应用。在保证设计合理性的前提下,可通过BIM模型完成设计意图的表达与传递,从而保证航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后续维护阶段航道整治建筑物安全、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 长江口航道服务系统仿真与优化

      2018(12):26-30.

      摘要 (6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江口南槽航道加深工程中不同方案条件下经济效益评价问题,采用双时钟机制设计船舶预排队优化模型并构建长江口船舶交通仿真系统,基于长江口航道特点、船舶尺度、潮汐和通航规则等影响因素对系统进行比较仿真,得出南槽航道加深工程不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所需的船舶等待时间、航道利用率等指标值,为本工程实施的方案选择提供了合理的建议。

    • 二维数学模型在张家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2018(12):31-37.

      摘要 (6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近期张家洲水道上浅区宽浅碍航等航道问题,利用最新张家洲水道实测地形建立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开展6 m 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方案水流及航道条件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水道达到了固滩守槽、增大南港浅区航槽宽度的目的,能够满足6 m×200 m的目标航道尺度。

    • >综合
    • 2018年版水运工程标准体系要点分析

      2018(12):38-41.

      摘要 (67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使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修订发布的2018版水运工程标准体系,首先总结我国水运工程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各版本特点,重点介绍2018年版水运工程标准体系的修订背景、原则、主要内容和特点。修订后的水运工程标准体系保持主体架构基本不变,重点增加了安全、节能环保和工程信息类标准项目,增加了部分标准外文版翻译项目,进一步突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对于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重要意义。

    • 岛礁陡坡地形上波浪破碎试验研究*

      2018(12):42-45.

      摘要 (5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波浪水槽系列模型试验对岛礁地形上的波浪破碎位置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将岛礁地形概化为向海陡坡与水平平台相连接的模型,研究3种陡坡(11.5、13和15)、3种相对水深(0.1、0.17和0.24)下的波浪破碎位置。结果表明,波浪相对破碎位置与Irribarren数、礁坪相对水深以及前坡坡度有关,且随Irribarren数和相对水深的增大而向岸侧移动,随坡度的变陡而向海侧移动。同时,也给出了波浪破碎位置计算方法。

    • 较陡坡试验平均沿岸流速度分布拟合*

      2018(12):46-50.

      摘要 (4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均沿岸流分布对海岸流量和泥沙输移有重要影响。为了更深刻地研究平均沿岸流的分布特征,尤其是较陡坡条件下不同于缓坡情况下的分布特征,在140较陡坡度平均沿岸流试验的基础上,探寻不同于Allen分布、适合较陡坡情况下的平均沿岸流分布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通过自定义分段函数和约束条件可以较好地拟合较陡坡情况下的平均沿岸流海岸一侧呈上凸趋势的分布特征。

    • 温州瓯飞浅滩地形冲淤演变特征

      2018(12):51-56.

      摘要 (8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瓯飞浅滩海域多年水文泥沙及地形水深实测资料,分析研究其水动力泥沙特性及地形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性质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流,各垂线分潮流椭圆率K值在0.00~0.20之间,故潮流总体上以往复流为主;含沙量分布呈现外海向口内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大潮期含沙量明显大于中潮和小潮期;通过对瓯飞浅滩近几十年的冲淤计算及相关断面分析,认为瓯飞浅滩的潮滩区域总体处于略有淤高基本稳定的状态。不同于潮滩区域,瓯飞浅滩的水下浅滩区域在1987—2010年,年均冲刷幅度为0.008~0.02 m,表现为基本稳定略有冲刷的状态。

    • 引江济淮工程巢湖水域风浪特性研究*

      2018(12):57-61.

      摘要 (5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巢湖湖区附近波浪及气象资料,采用经现场观测资料验证的考虑风能输入和底摩阻影响的非线性抛物型缓坡方程波浪数学模型对巢湖水域风浪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巢湖水域的波浪场及波高分布情况。结合湖区地形及平面布置,进行全方向的波浪数值模拟计算,得出湖区波浪场分布情况,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微珠对新型板式轨道用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2018(12):62-66.

      摘要 (5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混凝土扩展度、坍落度、扩展时间T500、水泥净浆黏度等试验方法,研究微珠对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宜的微珠掺量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工作性,当微珠掺量为1.5%时混凝土工作性最佳,T500从14 s降低到5 s,J环的障碍高差BJ值从30 mm降低到17 mm。水泥净浆黏度试验及混凝土工作性试验结果表明,微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混凝土黏度从而降低T500的值,但微珠会提高混凝土的屈服应力,不利于混凝土扩展度的提高,因而本文对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选材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

    • >港口
    • 框筒式码头结构拉板接头承载力试验研究

      2018(12):67-72.

      摘要 (7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框筒式码头结构拟采用两种拉板接头,通过混凝土轴向拉伸试验,分析了不同翼缘宽度的工字钢接头、不同钢筋总面积和钢筋直径的钢板+钢筋接头的抗拉极限承载力及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工字钢接头的抗拉极限承载力小于混凝土全截面抗拉极限承载力;钢板+钢筋接头在全部钢筋提供的极限荷载大于混凝土全截面抗拉极限荷载时,接头抗拉极限承载力等于混凝土全截面抗拉极限承载力;钢板+钢筋接头的抗拉极限承载力高于工字钢接头的抗拉极限承载力,框筒式码头结构设计宜采用钢板+钢筋接头。

    • 深水斜坡堤堤脚块石稳定性分析

      2018(12):73-77.

      摘要 (5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深水斜坡堤堤脚块石的稳定性问题,通过二维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水斜坡堤堤脚块石的稳定性随相对水深ht/h及破坏数Nod的变化规律同有限水深相比存在一些差异。为此,依据试验结果对可能影响深水斜坡堤堤脚块石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将Van der Meer公式做了局部修正,该修正后的公式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可供深水斜坡堤设计时参考。

    • 冰荷载作用下护岸结构数值模拟*

      2018(12):78-81.

      摘要 (3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季节性冰冻河流春季开江产生的流冰会严重威胁堤防建筑物的安全,开展流冰对结构物的碰撞规律研究十分必要。为此,以松花江汤原县胜利堤护岸结构为例,利用ANSYS/LS-DYNA软件,基于结构地质地形,考虑松花江春季江面开化流冰情况,建立计入冰荷载作用下的护岸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开展护岸结构在冰排撞击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理清结构承载变化规律,为季节性冰冻地区护岸结构的设计及后期维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 中长周期波下防波堤导航灯基础波浪力计算方法

      2018(12):82-87.

      摘要 (5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防波堤导航灯的基础,其所处位置一般为整个码头工程中波浪条件最为恶劣的区域,而导航灯基础又兼具防浪墙及独立墩柱的双重特性,因此其波浪力的计算较为复杂。基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中外不同规范、手册对防波堤导航灯基础波浪力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物模试验结果,提出在中长周期波作用下,为保证导航灯基础的稳定并留有一定富余,建议其波浪力采用Morison公式进行计算,同时需采用Martin公式对波浪力计算结果进行复核。分析成果可为类似项目及国内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 烟台港芝罘湾港区北防波堤改建工程方案

      2018(12):88-92.

      摘要 (5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烟台港芝罘湾港区现有北防波堤侵占三突堤南侧岸线问题,提出3个改建方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推算不同方案下港池内测点波高。计算结果表明,拆除现有防波堤后,即使规划三突堤建成,因缺少原北防波堤的掩护,对ENE和E向入射的波浪,整个港池码头前沿的波高明显增大;新建防波堤对港内水域有较好的掩护作用,港内测点波高分布情况总体上好于港区现状,其中以新建突堤式防波堤方案掩护效果更优。

    • >航道及通航建筑物
    • 潮汐河口淹没丁坝群坝田淤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8(12):93-98.

      摘要 (7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潮汐河口淹没丁坝群坝田水动力条件复杂多变,坝田复杂的水流结构决定了坝田内的泥沙淤积过程及淤积形态。以长江口北槽丁坝群形成坝田为例,分析坝田形成后淤积形态及淤积速率特征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坝田内2 m等深线逐渐向距坝头0.2倍坝长处靠近,5 m等深线逐渐向坝头处靠近;坝田的初始容积与冲淤平衡时的平衡容积呈对数关系;在丁坝间距为3~4倍坝长时,坝田内淤积分布最为均衡;坝田内淤积速率的拐点均出现在坝田形成后5~6 a。另外,从工程影响淤积丁坝布置参数方面探讨坝田内淤积特征的成因。

    • 《内河通航标准》中水下隧道与锚地安全间距的探讨

      2018(12):99-103.

      摘要 (8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执行《内河通航标准》5.3.1条关于水下过河建筑物选址规定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未考虑隧道竖向埋置深度,水下隧道必须布设在远离锚地的规定不尽科学合理。在对船舶抛锚贯入深度及部分隧道埋置深度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若隧道顶部覆盖层厚度大于船舶抛锚贯入量,并有充分富余,锚地设置与运行对隧道结构安全基本不构成影响。因此适时对相关通航标准中水下隧道选址必须远离锚地的规定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 淤泥质海岸波致液化及航道骤淤问题初步研究

      2018(12):104-109.

      摘要 (7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波浪与淤泥海床相互作用导致的海床液化、体积冲刷和高浓度近底悬沙的层移输运问题。采用de Wit提出的液化判别条件及计算方法,结合连云港近岸波浪和淤泥力学特征,计算不同来波条件下淤泥质海床的液化深度;进一步考虑浑水中含沙量对流速的折减影响,计算液化层运移速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大浪条件下,淤泥质海床可能有较大的液化深度,但层移厚度不大。由于层移含沙量较高,在近底水流驱动下仍能形成较大的输沙率和一定规模的大风天航道骤淤。有关研究成果为海床稳定性分析和输沙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船闸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水力学研究综述*

      2018(12):110-118.

      摘要 (10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结构简单、输水效率高、造价低廉,主要适用于中低水头。发展至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从输水系统布置、消能设施以及船舶系缆力方面对这种输水形式进行全面的评述,并就不足展开了讨论。同时结合经典射流理论,针对侧支孔出流的消能机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侧支孔相向壁面射流流动结构研究,而且对下阶段的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作了详细说明,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 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下游引航道右岸支流汇入口消能设施设计*

      2018(12):119-122.

      摘要 (6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是建设“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研究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停泊段右岸西竹坑支流的汇入对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内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在支流沟内布置消能设施对支流入汇口处流速、流态的影响,提出斜向导流坝、消力墩和消力池的工程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唐山港丰南10万吨级航道工程设计

      2018(12):123-128.

      摘要 (6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山港丰南10万吨级航道工程是在2万吨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扩建。本航道所在水域,水流条件复杂,口门航行条件较差,航道设计难度大。通过对乘潮历时的分析及乘潮水位的选取,确定航道主尺度,提出合理的航道布置方案,结合船模试验进一步优化航道设计方案,并根据潮流数模试验,确定船舶通航窗口期。经论证,推荐平面方案1的布置形式,10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过口门时,为高平潮时刻,口门流速较小,水流流态平稳,是最佳的通航时机,有利于船舶通航安全。大型船舶通过口门受横流影响较大或口门流态复杂时,乘潮航道应综合考虑高潮位与大横流的同步关系。

    • 旁海枢纽工程船闸输水系统布置及试验研究

      2018(12):129-133.

      摘要 (8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水头船闸常采用第二类输水系统以满足船闸闸室内水流条件的要求,但往往工程量大、施工复杂。根据船闸闸址处地形、地质条件,抬高闸底奠基高程以达到降低工程量并简化施工的目的,并在采取一定消能手段后,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形式。通过物理模型,对旁海航电枢纽输水系统进行布置及优化,证实采取加大闸室初始淹没水深、闸室两侧出水口加设连续消力坎、优化进出水口布置及进水口布置帷墙等措施可达到预期效果。

    • 椒(灵)江水沙特性及最大浑浊带模拟*

      2018(12):134-142.

      摘要 (7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椒(灵)江属于典型的山溪性强潮河流,水动力泥沙条件异常复杂。潮流和径流共同作用极易引导细颗粒泥沙在特定河段集聚,形成最大浑浊带,并发育浮泥,对河道河床演变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河口围填和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水动力和边界条件造成较大的改变,加之上游水库建设致使径流量及洪峰流量减小,配合强潮的顶托作用,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向上游运动距离更远,导致河道淤涨、江水变浑,影响到河道航运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椒(灵)江山溪性强潮河流的水沙特性,并考虑黏性细颗粒泥沙运动特性和盐度的影响,开发山溪性强潮河流最大浑浊带数学模型,模拟枯季大潮椒(灵)江水沙运动特性和最大浑浊带运移过程。

    • 基于Ansys的大型船闸人字闸门背拉杆预应力设计

      2018(12):143-146.

      摘要 (7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型船闸的人字闸门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较小,在自重、风压力以及水压力作用下,闸门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过大的扭曲变形。为了提高人字闸门的抗扭刚度,减少人字闸门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形,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对人字闸门背拉杆施加预应力。结合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船闸,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人字门背拉杆施加预应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可为背拉杆预应力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同类闸门背拉杆预应力的设计计算提供借鉴。

    • 南通水道航道回淤原因分析

      2018(12):147-154.

      摘要 (8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南通水道近期航道回淤急剧增加的现象,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分析航道回淤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通水道河道宽度由2 km放宽至6 km,动力分散减弱,泥沙易落淤形成水下暗沙,水下暗沙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横跨航槽输移;近期在南通水道附近实施的沪通长江大桥与通州沙西水道河道整治工程是航道回淤量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福姜沙河段持续冲刷,为南通水道航道回淤提供了部分泥沙来源。

    • 赣江新干航电枢纽仿生态鱼道整体设计

      2018(12):155-159.

      摘要 (5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赣江新干航电枢纽的建立,阻碍枢纽区段洄游性鱼类的上溯通道,改变原有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生生态。为恢复鱼类洄游通道,保障赣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拟修建新干仿生态鱼道工程。针对该过鱼设施,从工程基本资料、过鱼目标、过鱼对象、运行水位组合以及鱼道形式选择、结构尺度等方面进行充分设计与分析,并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对其水流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结果表明,该仿生态鱼道在各种水位组合工况下能够满足目标鱼类上溯需求,水流条件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水利枢纽工程过鱼设施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 声学多普勒剖面仪测沙技术在长江口江亚北槽水域的应用*

      2018(12):160-165.

      摘要 (6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声学多普勒剖面仪(ADCP)测沙在长江水域是否可行的问题,同时采用ADCP与传统的六点法采集水样的测沙方法,在长江口江亚北槽水域进行试验,经过大中小潮的测量,得出完整涨落潮周期里的两种测量数据。经过数据比对发现,ADCP测沙是可行的,ADCP的声强对数变化值与悬沙浓度成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并发现水下噪声和水下气泡以及水体介质的多样性是ADCP测沙数据误差的主要来源。

    • 淮河干流刘台子弯道河段水沙特征及变化趋势

      2018(12):166-171.

      摘要 (6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淮河干流鲁台子站1951—2015年的水沙原型资料为基础,基于SPSS、Matlab等工具,采用累积距平、M-K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刘台子河段来水来沙特性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径流量未发生系统增加或减少的前提下,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呈明显降低趋势,至2000年以后含沙量基本稳定在0.1 kg/m3;来沙变化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输沙量突变开始年份在1984年左右,含沙量突变和开始年份发生在1980—1986年;输沙量与含沙量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该河段河床整体以冲刷下切为主。

    • 长江中游界牌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及效果分析

      2018(12):172-177.

      摘要 (5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界牌河段位于长江中游,河床演变复杂,洲滩变化剧烈。在总结该河段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结合已建工程,综合分析河道近期变化特点,进行整治效果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治工程抑制了航道条件不利变化趋势,使过渡段低滩滩形基本稳定、位置得到控制,为本河段后续治理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长顺直河段治理的经验。

    • >地基与基础
    • 陡岩河岸高桩墩式码头群桩基础竖向承载能力*

      2018(12):178-185.

      摘要 (7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斜坡嵌岩群桩(四边形四桩)竖向承载工况、模拟施工过程,考虑材料和桩岩接触非线性影响建立斜坡-嵌岩群桩系统三维模型,通过改变斜坡坡度、桩嵌岩深度等参数分析斜坡嵌岩群桩(四边形四桩)的竖向承载能力。研究表明,不同坡度和嵌岩深度条件下嵌岩群桩(四边形四桩)竖向承载能力,是群桩径向膨胀与桩前岩体缺失效应、桩后岩体增强效应、承台刚度综合作用的体现。群桩效应系数随着坡度的增加(0°≤R≤45°)逐渐增大,坡度较大时(30°≤R≤45°)嵌岩桩群桩(四边形四桩)的承台顶面、各桩桩顶不均匀沉降较明显。

    • 装配式低桩承台护岸结构设计

      2018(12):186-192.

      摘要 (8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装配式结构是将部分或全部构件由现场现浇改为先在预制厂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结构形式,具有施工方便、工期短、环境污染小、质量易保证等优点。通过对装配式结构在我国水运、水利行业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并经方案比选,提出一种适合内河护岸工程的装配式低桩承台护岸结构。该结构通过刚性结构湿法连接,对其工作机理、施工流程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案例,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进行三维建模进行分析,确定和优化结构方案,得出装配式构件自重越小越具有优势的结论,可为装配式护岸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 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恢复过程试验研究*

      2018(12):193-197.

      摘要 (6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预制桩承载力恢复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不足,依托西非某海工工程,提出高应变法。采用对同一钢管桩进行初打与不同休止时间复打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大直径钢管桩沉桩后的承载力恢复过程。结合地质情况、沉桩与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管桩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静载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该研究在提高项目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意义的规律与结论,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 吹填造陆工程砂土地基沉降计算

      2018(12):198-201.

      摘要 (9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面积吹填造陆工程中出现的地基沉降计算问题,对目前常用的大面积砂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De Beer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依托工程的现场试验数据对De Beer公式中所涉及的参数进行讨论,得出合适的沉降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比较现场实测沉降的预测值,证明该分析方法和流程可以很好地用于大面积砂土地基沉降计算中。

    • 基于桩间距计算的梯形抗滑桩桩侧角取值*

      2018(12):202-207.

      摘要 (8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治理水毁滑坡的一种新型抗滑桩结构,桩间土拱特征区别于常规抗滑桩,仍然利用传统抗滑桩土拱受力模型显然不合理。对桩间土拱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梯形抗滑桩的计算模型,分别推导不同形式的桩间距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应用对比各算法的桩间距;同时,基于桩间距计算的基础,分析桩侧角对桩间距的影响,界定桩侧角的设计取值范围,并探讨较佳角度的取值,为同类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 >施工
    • 绞刀齿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定位技术*

      2018(12):208-211.

      摘要 (5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绞刀在制作完成以后或者齿座在修复以后,刀齿的位置和姿态都难以被检验,主要原因是传统方法难以对绞刀齿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从检验装置获得了定位点的坐标,然后以中间坐标系为纽带,推导刀齿在基准状态和空间状态的两个坐标系的复合变换关系,并得出变换矩阵的表达形式,建立绞刀齿空间位置和姿态的表达方法,解决了绞刀齿空间定位的问题。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快速进行刀齿的空间定位,能够用于绞刀制作后或者齿座修复后的刀齿位置和姿态检验。

    • 疏浚管系作业全自动控制系统*

      2018(12):212-215.

      摘要 (5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耙吸挖泥船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和燃油消耗问题,进行疏浚管系作业全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在挖泥船疏浚作业时,由于环境和操作流程复杂,传统的半自动疏浚集成控制系统,在多人操作时,会出现泥浆堵住疏浚管路的问题。设计了疏浚管系闸阀控制器(ADSS)、低浓度排放控制器(ALMO)、自动泥门控制器(ABMC)和高压冲水泵控制器(AJC),来实现疏浚挖泥管系全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泥浆流速、降低泥浆浓度,防止泥浆堵管,同时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燃油消耗,使耙吸挖泥船挖泥施工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 扭王字块RTK系统定点安装工艺

      2018(12):216-219.

      摘要 (7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洋浦港神头港区神北三港池南防波堤工程扭王字块的水下定点安装问题,对比分析现有解决方案,提出扭王字块RTK系统定点安装工艺。该工艺通过采用中海达RTK系统,使RTK移动站与扭王字块质心平面坐标重合,并配置易于使用的平板电脑作为定位信息交互终端,解决了扭王字块的水下定点安装精度不高、效率低下及操作复杂的问题。对比现有解决方案,扭王字块RTK系统定点安装工艺提高了定点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虽然在安装紧密勾连方面存在欠缺,但仍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