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摘要:针对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中测量数据集成信息丢失、模型更新繁琐等问题,采用Autodesk BIM平台,研究BIM技术在航道整治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阐述实现方法,并在武汉—安庆段航道和燕子窝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2018(11):5-10.
摘要: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践中,透水框架群的促淤护滩效果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已有研究成果均集中在透水框架群及其周围水流特性和床面冲淤特征方面,而透水框架群护滩效果的衡量指标尚未见文献报导;此外,透水框架群不同平面布置形式对河床冲淤特征的影响远不清楚。通过概化水槽模型试验,研究了冲刷条件下透水框架群守护心滩的河床冲淤特性,提出了透水框架群护滩效果的衡量指标,并对比分析了透水框架群多种平面布置形式的冲淤特性和促淤保沙效果,提出了冲刷条件下,透水框架群护心滩的平面布置设计原则。
2018(11):11-15.
摘要:三峡大坝船闸建成之后,库区船舶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船闸内系缆设施的承载能力有限,而船舶大型化发展应满足闸室安全停泊的要求。通过实船试验方法,选取典型大尺度过闸货运船舶,实测闸室停泊过程中系缆状态和相应数值,分析影响船舶过闸系缆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船舶过闸过程中停泊安全的有效措施。
2018(11):16-18.
摘要:航道工程中散抛块石料计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工程成本核算。因此,合理科学的“首船称重”计量方法是提高散抛块石料计量准确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针对“首船称重”计量方法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有效解决了散抛块石料计量误差大的问题。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和划线方法,建立各运输船测出的装载量电子档案资料,可以为同类工程通用核对计量数据提供支持;改进措施操作性较强,可提高散抛块石料计量准确性,控制散抛块石料成本,为航道整治工程散抛块石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018(11):19-24.
摘要:塑料模型沙在航道物理模型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物模试验的关键材料之一,其物理性能的准确度对物模试验的参数设置及试验结果分析尤为重要。干密度就是反映塑料模型沙重力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其取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物模计算结果及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分别对传统的测试干密度的环刀法和量筒法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提出了改进措施,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改进后的环刀法和量筒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得到了试验验证,可为相关行业的塑料模型沙试验提供指导和依据。
2018(11):25-32.
摘要:为了套子湾工程开发需要,开展了套子湾水动力泥沙问题研究。首先根据套子湾及附近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及波浪资料,对套子湾的潮汐、潮流、波浪、水体含沙量、底质等特征进行分析,给出设计水位及湾口不同重现期波要素;其次,通过不同年代的岸线及水深图对套子湾岸线变化及海床冲淤演变进行分析;最后对套子湾泥沙运动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套子湾为典型的弧形海岸,泥沙来源少,正常天气条件下含沙量很低;潮流动力弱,潮流作用不能使床面泥沙起动输移,波浪作用下床面泥沙以横向输沙为主,沿岸(纵向)输沙率小;泥沙运动总体较弱;海床多年来总体保持稳定。
2018(11):33-37.
摘要:通过对海洋软土进行一系列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及静三轴试验,拟合了海洋软土平均应力和广义剪应力值,认为海洋软土的状态线呈双曲线形,并将修正的应力罗德角考虑在模型之中,进一步改进剑桥模型理论,使其更加适应海洋软土的静力学特性。实践证明,海洋软土修正剑桥模型能有效模拟海洋软土的应力应变特性,表现为海洋软土材料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塑性流动的特征。采用海洋软土修正剑桥模型对以海洋软土为基础的海堤的地基沉降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海洋软土修正剑桥模型的适用性。
2018(11):38-42.
摘要:基于OpenFOAM开源工具箱,植入动量阻尼方程和规则波动网格边界,形成可靠的三维动网格气液两相流数值波浪水槽,在设置斜率为1:6的斜坡平台上,模拟了波浪在近岸带浅滩破碎区的气液两相流破碎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对波浪在浅滩破碎区发生的变形、坍塌、周围气体变化等情况模拟完整,可为波浪破碎机理研究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撑。
2018(11):43-47.
摘要:水泥土搅拌桩已广泛应用于饱和软黏土的地基加固,但在处理富集火山灰淤泥方面鲜有研究和应用,而水泥、火山灰、淤泥混合体系的反应机理是水泥土搅拌桩能否适用于加固富集火山灰淤泥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水泥-土体系和水泥-火山灰体系的反应机理,得出火山灰效应强度是水泥-土-火山灰体系后期强度增长的关键。针对富集火山灰淤泥结构特性,采用适宜的水泥土配比参数和合适的施工工艺进行现场试桩,结果表明,28 d龄期平均无侧限抗压强度远超设计要求,且在同龄期同水泥掺入比等条件下桩体强度远大于常规饱和软黏土中的水泥土桩体强度, 水泥土搅拌桩在富集火山灰淤泥的地基加固方面是适用的。
2018(11):48-53.
摘要:为满足厦门港口建设的需要,提出在九龙江河口湾北岸规划海沧深水港的方案,此范围天然水深仅为1.5~5.0 m,如建设深水港需开挖12.0~15.5 m,规划方案是否可行取决于港区的泥沙回淤强度。通过对已进行的模型研究成果和现场资料分析,指出随着码头岸线向西发展,航槽和滩面床面高程差逐渐加大,港池内不仅存在因水深增大,流速减缓并引起悬沙淤积,还需考虑归槽水流的刷滩作用引起的回淤。根据各种水流特点,计算浅滩深挖后港池内泥沙回淤率,认为在海沧港区建设深水港是可行的。
2018(11):54-59.
摘要:针对一种新型海港活动式防浪结构,基于有限元法建立4种分析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可知,利用接触面上节点自由度耦合方式创建的有限元模型更适用。运用上述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活动式防浪结构的应力、位移和螺栓内力进行求解,以及分析钢材厚度变化对组合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构件下端拉、压应力较大,需重点加强;板厚越小,组合结构的应力和变形越敏感。结合防浪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设计和优化要点,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18(11):60-63.
摘要:现行的《港口工程荷载规范》没有体现出小流向角对船舶水流力的影响,而船舶水流力的变化与流向角及流速密切相关。为精细化研究小流向角及流速对系泊船舶的作用力影响规律,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流速为1.0、1.5、2.0 m/s,流向角θ为0°~15°的条件时30万吨级油船的船舶水流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力和横向力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流向角θ为0°~15°时,纵向水流力与使用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横向水流力的试验结果约为计算值的2倍。
2018(11):64-67.
摘要:针对中国的游艇码头规范中关于结构荷载设计的规定不很详尽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游艇码头设计规范,对游艇码头的风荷载、波浪荷载、水流力、系揽力以及撞击速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知,中国规范中对风荷载、波浪荷载以及水流力的计算较为合理;而对于船舶系缆力的计算方法略欠妥,建议参考美国或者澳大利亚规范进行设计计算;对于撞击工况的计算,建议参考澳大利亚规范中的撞击速度进行设计计算。
2018(11):68-71.
摘要:合理的锚地选址可以保障船舶锚泊安全性,同时可以优化港口的平面布置,提高港口运营效率。总结解决锚地选址问题的现有方法,分析GIS技术在选址问题中的运用,明确锚地选址影响因素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通过海域适用性评价模型对所有栅格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等约束条件,获得锚地选址的可行方案集,优化比选出最优方案。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合理、可行,可作为锚地选址优化的一种方法。
2018(11):72-74.
摘要:高桩梁板码头的横梁高度较大,受桩基间距控制,跨径相对较小,也即跨高比较小,严格来说属于规范限定的深受弯构件。但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深受弯构件按照普通的受弯构件来进行近似配筋。以现行规范为基础,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这两种配筋方式后认为:同等情况下,深受弯构件比普通受弯构件计算配筋量增加30%~35%,对于高桩梁板码头的横梁或其他类似的深受弯构件,如按普通受弯构件来进行配筋,结果偏不安全。分析结论对今后类似的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8(11):75-79.
摘要:针对山区河流滚装斜坡码头正向丁靠时斜坡道内侧停泊水域较大、港池疏浚及山体开挖较多、投资较高等问题,结合山区河流地形地貌及水流条件,分析滚装斜坡码头船舶丁靠时靠泊特点,通过改变船舶丁靠角度,提出一种滚装斜坡码头船舶斜向丁靠的作业形式。工程实例对比说明,滚装斜坡码头斜向丁靠可减小斜坡道内侧水域宽度,减少工程量,节省工程投资,且能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2018(11):80-84.
摘要:针对长江口新水沙环境和滩涂演变的现状,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面临的困境,以生态优先、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理念为指导,论述了后续疏浚土综合利用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从生态环境塑造、滩涂资源保护、长江口河势控制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开展长江口大保护的有关路径和方法。提出了以横沙大道延伸及促淤护滩工程为依托,实现2020年后综合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在新横沙生态成陆的具体方案。
2018(11):85-90.
摘要:乌江彭水河段属于典型的峡谷型山区河流,航道条件复杂,加之梯级开发水头较高,因而通航建筑物的选型及合理布置是解决船舶安全过坝以及满足通过能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综合分析国内类似峡谷河流水利枢纽,提出“船闸+中间渠道+升船机”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彭水通航建筑物选型和布设上的困难。通过多次实船试航试验和专题研究,对船闸及升船机建设标准偏低以及下游引航道水面波动使升船机对接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优化联合调度运行方式以及科学管理和延长下游引航道导墙长度等多种治理方案建议,供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2018(11):91-96.
摘要:电站日调节非恒定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是向家坝工程在运行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长河段二维非恒定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向家坝日调节非恒定流对落锅滩河段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选取两种典型日调节工况和泄洪工况分析河段内水位、流量、流速等水力因素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日调节工况下非恒定流传播至落锅滩水位变幅在1.26~1.46 m,泄洪工况下水位最大日变幅在2.05~2.96 m,非恒定流对河段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目前通航标准来看,4种工况下河段内水力指标均能够达到通航水力指标。建议对坝下非恒定流特征及其对航道、港口码头的影响情况进行原型观测,积累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电站调度方案和下游航道维护等方面提供依据。
2018(11):97-103.
摘要:南汇边滩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潮流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低潮滩促淤围垦工程导致其水流和泥沙运移、沉积和地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2006—2008年南汇边滩测图及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每个季度的9个断面测量资料,结合区域内的泥沙沉积特征,探讨南汇边滩对周边涉水围垦工程和流域来水来沙变异做出适应性地貌耦合过程之后的近期冲淤演变规律,着重探讨季节性冲淤特征。结果表明:年度上南汇东滩以淤长为主,南汇南滩以冲刷为主。不同季节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平面上,南汇边滩等深线夏、冬季以淤进为主,春、秋季以蚀退为主;垂向上,南汇东滩断面呈春夏秋冲淤交替、冬季淤积的态势,南汇嘴断面呈秋季冲刷、冬夏季淤积的态势,而位于南汇南滩的断面则呈秋冬季冲刷、春夏季淤积态势。南汇东滩沉积物粒径总体上较细,东滩与南滩交汇处的南汇嘴附近中值粒径相对较粗,南汇南滩浅滩沉积物颗粒中值粒径最粗。
2018(11):104-107.
摘要:长洲三、四线船闸地处西南水运重要运输通道,是采用互灌互泄形式的双线省水船闸。针对长洲三、四线船闸运行可靠性要求高和省水船闸特殊的控制工艺,进行控制系统方案的研究。通过对过闸流程的分析及控制对象的研究,设计2套船闸控制网络结构方案,采用功能性和可靠性的比较方法,得出1套满足长洲三、四线船闸要求的控制系统方案。为船闸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为船闸后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2018(11):108-113.
摘要: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对发展西江航运和流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二线船闸布置方案与原一线船闸布置的相互影响,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线船闸下引航道两类不同布置方案下的水流条件,通过分别测定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纵、横向及回流流速三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得知: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采用共用布置方案时,在中洪水流量情况下,口门区内横向及回流流速难以满足规范要求;当采用下引航道口门区分开布置形式时,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多项流速在各级通航流量下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2018(11):114-119.
摘要:全平衡升船机的运行条件是全平衡,一旦平衡系统破坏,升船机运行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针对承船厢倾斜后如何调平问题,从安全、经济角度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升船机制动和提升系统对传动系统进行应力释放和承船厢调平,利用承船厢水位的增减,使承船厢的重力大于平衡重力;通过分区域松制动闸,使承船厢可控下降,纠正承船厢的倾斜。在达到基本平衡后,用升船机自平衡系统,完全恢复升船机的全平衡。案例解决了承船厢失衡后的调平问题,对同类升船机的运行检修具有指导意义。
2018(11):120-125.
摘要:针对长寿水道王家滩河段消落后期船舶积压严重、通行效率低的问题,进行忠水碛左槽应急副航道开通可行性研究。通过对王家滩河段河床演变情况及航道条件现状的分析,认为切除部分忠水碛碛翅和炸除部分牛肋巴礁石可改善忠水碛左槽柴盘子航道弯和水流条件差的现状。工程实施后,柴盘子应急副航道在当地水位151.0~155.0 m时维护(消落期末和汛期),航道维护尺度为3.0 m×50 m×560 m。
2018(11):131-137.
摘要:根据长江上游螃蟹碛至火焰碛水道实测资料,对该河段水流垂线流速分布类型进行归纳;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3”型垂线流速分布,并探讨流量、水位和河道横纵坡降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垂线流速分布可分为“3”型、“反3”型、“C”型、“反C”型、“1”型、“S”型、“7”型、“反 S”型和“类指数”型,其中“3”型流速分布出现频率最高;“3”型垂线流速分布呈一阶累计和变维分形,其实质上是对数流速分布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偏离的结果;垂线流速分布的分形维数与流量、水位和坡降成正相关,但三者对分形维数影响不大。
2018(11):138-144.
摘要:河底裸露的礁石增加水体紊动,有助于鱼卵正常形成,大量存在礁石的河段往往是鱼类栖息和产卵的重要场所。礁石也存在碍航的可能,航道清礁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体紊动强度,改变鱼类栖息环境。为此,在重要鱼类栖息河段进行航道清礁需充分论证。以紊动动能作为评价水体紊动强度指标,开展西江中游珍稀鱼类保护区河段三维紊流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航道清礁工程前后水体紊动动能及不同强度的紊流水体体积,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断面中紊动动能强度与水深成正相关关系;清礁工程导致河段中弱紊动动能的紊流水体体积增加,强紊动动能的紊流体积减小;底层水体紊动动能的变化量高于表层;强紊动动能水体体积减少的变化率大于弱紊动动能水体体积增加的变化率。
2018(11):145-150.
摘要:针对长江下游东北水道6.0 m航道存在的碍航问题,依据河道地形和水文资料,分析了东北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及航道条件,并对该河段航道整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北水道总体航道条件较好,仅在局部年份在河心出现浅包,导致航道水深和宽度不足;为改善东北水道航道条件,航道整治工程可考虑在已建东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基础上,加高下三号洲左缘低滩,稳定过渡段主流流路,并适当缩窄过渡段河槽,集中水流冲刷浅区,也可考虑仅在局部出浅年份采用疏浚措施。
2018(11):151-155.
摘要:主轨道镶面板作为平板阀门的重要运转部件,直接影响到船闸的运行稳定性。针对船闸阀门主轨道镶面板的使用寿命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养护资料的收集和统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可靠性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拟合,并进行假设检验,从而建立阀门主轨道镶面板的使用寿命模型,并得出京杭运河苏北段上船闸阀门主轨道镶面板的平均使用寿命为6.42年。为船闸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018(11):156-161.
摘要:在深厚软土地基(fak≤100 kPa)上建造储罐等建筑物,承载力要求高、不均匀沉降变形要求严,若采用单一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可能导致桩距过小或桩长太长,需要采用组合型复合地基,CFG桩+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组合型复合地基的一种。根据CFG桩+碎石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分析了其受力特性以及CFG桩和碎石桩的作用,研究表明CFG桩对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起控制作用。基于优化理论,建立了组合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讨论了组合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沉降量和经济效益均满足工程要求。
2018(11):162-166.
摘要:针对洋山四期陆域回填情况复杂以及自动化堆场使用要求较高等问题,对回填层地基加固提出振冲、强夯和振动碾压相结合的综合施工方法,并进行试验段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地基加固方法各项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研发一套振冲监控系统,进行了强夯法对承台影响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振冲法地基沉降可达90.6 cm,强夯法地基沉降可达59.1 cm;强夯法对承台振动和沉降影响在安全范围内;通过静、动力触探和压实度,加固后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可以为后续地基加固全面开展提供依据。
2018(11):167-173.
摘要:针对目前滨海地区深厚淤泥质地基中沿海大桥与一般土石海堤交叉影响问题,通过桩型比选(钻孔灌注桩、大直径薄壁筒桩以及U形预应力板桩)、桩基布置方案比选(密排、2倍桩径间隔以及满堂布置)等深入对比分析,结合竖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计算对比,提出了一种新型双排长短密排桩基础的框架肋板结构海堤结构;并对深厚淤泥地基进行浅层满堂固化加固处理。该新型结构能有效避免一般土石堤沉降对沿海大桥桥墩负摩擦阻力的不利影响,能有效保证大桥安全,同时能大量节省交叉段桥梁和交叉段海堤的施工工期。通过完工后的实际沉降等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该新型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交叉段桥梁的安全。
2018(11):174-178.
摘要:由于拟建露天卷钢堆场地基土持力层为深厚淤泥及淤泥质土,大面积卷钢堆载引起土体产生的竖向及侧向位移将严重影响堆场轨道吊桩基础的安全和使用,故必须对地基土进行处理。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未处理、水泥搅拌桩处理、堆载预压3种情况下大面积卷钢堆载对轨道吊桩基础影响进行分析,得出3种情况下桩基的受力及变形情况。通过多方面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适合本场地的地基处理方案。
2018(11):179-186.
摘要:新近吹填淤泥目前主要采用真空预压二次处理技术(浅层+深层)进行加固,施工成本较高、工期较长。基于新近吹填淤泥的真空固结机理,提出优化现行真空预压排水系统的新思路,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软基处理II区工程,开展新型真空预压排水系统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近吹填淤泥经地基新型真空预压排水系统加固后,达到设计要求,解决了现行真空预压排水系统应用于新近吹填淤泥地基时所存在的排水板堵塞、真空压力传递效率低下等问题,且有效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基于真空压力传递特性及最终加固效果,方案3(原生料防淤堵型整体式排水板+专用接头+水平排水板+粉细砂垫层)更适用于新近吹填淤泥地基。
2018(11):187-192.
摘要:针对板桩码头入土深度计算问题,不同规范对入土深度的确定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中国规范JTS 167-3—2009与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工程设计手册EM 1110-2-2504中的板桩墙入土深度的计算方法,得出板桩计算时关于土压力、土体强度指标参数、外摩擦角、有锚及无锚板桩土压力分布模式与计算方法的异同,并通过典型工程实例说明按两国规范进行入土深度计算的具体步骤和差异。结果表明,入土深度受土质条件影响较大,入土长短呈一定趋势但没有明确定论,但受墙前土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2018(11):193-198.
摘要:针对低桩承台结构计算中往往只考虑桩土作用,忽视承台与土相互作用的问题,通过工程实例,建立考虑桩-土-承台相互作用的低桩承台有限元简化模型,分析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对承台和桩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简化模型中考虑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后,承台弯矩和桩基轴力可减少35%~40%;桩身弯矩和剪力主要受水平力和土体m值影响;桩基轴力随地基土基床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减幅逐渐趋缓。
2018(11):199-202.
摘要: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泄水闸地基为不均匀的砂砾石土层,建基面局部为粉细砂薄层,砂砾石土层局部含有粉细砂透镜体或大块卵石。针对地基沉降量大和砂砾石土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并在现场代表性区域进行了成桩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基处理方案技术可行、质量稳定、生态环保,适宜于本工程的应用,具有推广价值。
2018(11):203-208.
摘要:挖泥船在施工过程中大量泥沙不断进入舱内。如果泥沙装舱过程控制不合理,容易造成挖泥船失去平衡,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发生安全问题。同时,船舱出口在向外排水,一部分泥沙跟随水流流出舱外,造成溢流损失。合理安排装舱操作流程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减少溢流损失的关键。通过采用MIKE 3 HD和MT模型模拟泥沙进入舱内的运动过程,计算分析不同工况下的舱内泥沙分布和装舱容积曲线。结果表明,MIKE 3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泥沙装舱过程,并且计算速度快,可以用于辅助挖泥船施工操作的事先控制。
2018(11):209-213.
摘要:在深厚吹填砂土地基中,采用无填料振冲密实法较为普遍,但吹填砂土的级配和振冲工艺的密实电流、留振时间都会极大影响振冲效果,因此在吹填地基中进行质量监控分析,确定监控流程对确保振冲密实效果极为重要。依托科威特LNGI吹填地基项目分析可得,在吹填过程中应进行监控取样,并可依据可振冲性指数SN和级配曲线分区图对砂料进行初步评估;同时在陆域形成后,基于振前CPT进一步探查可振冲性差砂土的分布范围和深度,并在振冲施工时调整上拔间距和留振时间。经施工试验区分析确定,当选用180 kW振冲器、3.75 m振冲间距时,在施工过程采用1 m上拔间距,施工过程中实施监控,确保留振时间达到40 s或密实电流大于420 A,满足其一即可达到密实度验收要求。
2018(11):214-218.
摘要:超大使用荷载条件下保证码头稳定并严格控制工后沉降位移是设计施工难题。厦门港招银港区10号泊位码头区域承受最大300 kN/ m2垂直均布荷载,配置起重能力达26 MN的移动式高空吊。针对该超大使用荷载条件,设计施工了单重5 800 t带剪力键的大沉箱、16 000 m3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大平台、顶宽达41 m的超宽棱体,针对严格控制码头工后沉降位移要求,对码头主体实施了堆载预压。码头工后效果达到预期。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