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5.
摘要:回顾中外疏浚业发展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民族疏浚业起步、萧条、恢复、发展的艰辛历程。从城市产业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环境治理的角度,介绍现代疏浚业对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巨大作用,阐述疏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的重要使命——让城市更宜居、让环境更美好。
2017(8):6-8.
摘要:基于PPP模式的投资性项目对投资企业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施工生产中某一环节的变化常常会引起较大的经济变动。因此,如何在投资性项目中做到提前谋划和加强风险管控是当前企业经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苏启东吕四港区环抱式港池PPP项目为依托,阐述PPP模式下的投资性项目的特点、存在的风险及提前谋划和风险管控的措施。
2017(8):9-15.
摘要:按照生态环保业的新内涵,运用量化的投入产出方法,形成中观行业到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路径,基于最近几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全面研究行业现状,系统研究行业在经济总量、就业、物价方面对宏观经济的效应,推导出拉动行业发展的需求因素,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疏浚企业拓展生态环保业的建议。
2017(8):16-19.
摘要:回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疏浚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疏浚装备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分析与国外先进装备技术的差距,探索我国疏浚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实现我国由疏浚大国走向疏浚强国的梦想。
2017(8):20-23.
摘要:多功能辅助船是辅助大型挖泥船在外海岛礁工况下的疏浚施工关键设施之一,针对一种外海岛礁施工用多功能辅助船的开发设计,介绍分析其功能特点、布置概况以及设计要点,并提出本船的设计难点,为同类型船的设计提供参考。
2017(8):24-27.
摘要:绞吸式挖泥船在远海施工常常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研究利用现场实际情况提高船舶的抗风能力至关重要。以绞吸式挖泥船“天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力的分析,包括风、海流、波浪等环境因素,研究船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受力情况,对船舶锚机建立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提出锚机座改进方案,提高了船舶的抗风能力,提出船舶外海抗风方案,提高了船舶外海施工适应性和安全性。
2017(8):28-30.
摘要:针对特大型耙吸挖泥船多工况、大舱容、大挖深、精确与高效控制及良好的航行性能等问题,进行船型、系列化耙头、高效泥泵、耙臂泵和控制系统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实船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解决了限制特大型耙吸挖泥船国产化的技术瓶颈。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了2艘特大型耙吸挖泥船,两船服务于我国多个重大港口航道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7(8):31-35.
摘要:绞刀的吸入性能极大影响疏浚工程的施工效率,研究绞刀内的流动特性对提高绞刀吸入性能意义重大。采用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湍流模型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绞刀刀臂处是否带有沟槽设计的2种结构形式绞刀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对2款绞刀内部的流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沟槽设计的合理性及优越性,为5 000 kW挖岩绞刀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2017(8):36-39.
摘要:增大泥泵最大球形通道可以提升疏浚工程连续性,减少堵泵的风险,提高疏浚施工效率。泥泵最大球形通道和泥泵效率是泥泵设计中的矛盾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调研提出了两种增大泥泵最大球形通道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3种方案的泥泵内部流场。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对比3种方案泥泵的性能。确定了增大泥泵最大球形通道叶轮设计方案,为后续泥泵改造提供基础。
2017(8):40-44.
摘要:针对绞刀切削岩石的特点,建立了考虑步进距离和切层厚度的绞刀受力模型,然后分别建立5 000 kW绞刀物理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反刀切削岩石时绞刀的受力情况,绞刀在最大功率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表明,5 000 kW绞刀在设计工况下,最大变形为1.84 mm,最大应力为140.5 MPa,分别满足刚度要求和强度要求,验证了绞刀设计的合理性。
2017(8):50-52.
摘要:随着疏浚工程的发展,耙吸船疏浚土质越来越复杂,对含H2S有毒气体的土质,耙吸船现有设备及传统开挖工艺根本无法确保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对现有船舶进行了防护改造并制定针对性的施工工艺。采用泥舱防护、工作及生活舱室防护、人员个人防护的防护措施,运用择风向施工、薄层开挖与交替施工、满舱置换等施工工艺,成功完成了在纳米比亚鲸湾港项目工程中含H2S气体土质的施工任务。
2017(8):53-56.
摘要:在爆破工艺受限的除礁工程中,抗压强度达70 MPa以上礁石无法清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疏浚设备和施工参数改进的试验研究。采用钻孔-布钢锭-凿岩-抓斗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成功清除了该抗压强度的礁石。
2017(8):57-61.
摘要:依据疏浚工程珊瑚礁岩的物理力学试验资料,应用珊瑚礁沉积原理和结构特征理论知识,将疏浚珊瑚礁岩分为3类:管状珊瑚礁岩、蜂窝状珊瑚礁岩和致密状珊瑚礁岩。从珊瑚礁岩的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礁岩类别、颗粒成分和破坏应变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1)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具有无填充管状珊瑚礁< 填充珊瑚砂粒蜂窝状珊瑚礁< 填充钙质胶结方解石致密状珊瑚礁的特点。2)内摩擦角φ值与粒径大于5 mm的含量值相关性最好,回归系数为0.862。3)c 和φ值随轴向应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抗剪强度达到峰值,所需应变率为0.018%~0.082%,都为脆性破坏,呈现剪切、劈裂和沿裂隙破坏3种形式。
2017(8):62-66.
摘要:基于矩阵实验室平台,将挖泥船输送系统的计算仿真程序进行封装处理,建立挖泥船输送系统计算分析软件系统(DTAS)。该系统首次汇集了多种泥泵管路特性曲线的计算方法,包括泥泵及管路数据文件的存储查询、泥泵管路特性曲线的计算以及多种计算模型的选择、施工现场数据反分析、接力泵船的计算等十几个计算模块,可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地进行输送计算分析。DTAS系统界面操作简单,为施工及技术人员提供了便捷的计算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广泛推广应用。
2017(8):67-71.
摘要:介绍影响吹填过程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疏浚理论,将对应公式编入软件(如EXCEL软件、VB程序等)进行计算,辅助优化泥浆输送工艺。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此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疏浚参数,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工艺优化,提高施工生产效率,并可对不同土质工况下的生产效率进行初步测算。
2017(8):72-76.
摘要:设计研发了可在吹填泥塘中勘探取样、监测作业的疏浚勘测平台,包括一系列取样、制样、真空预压模型试验等装置。采取勘察取样、沉降监测、室内土工试验、模型试验等一系列手段,结合吹填土的物性指标法、分层总和法、一维有限应变法等计算方法,原位土沉降计算方法及软件计算系统,形成了吹填区吹填高程预测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将吹填高程预测系统应用于滨州港海港港区6#~8#泊位后方吹填区的吹填高程预测,结果表明,当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地基时,要达到3.5 m的交地高程,场地的吹填高程不应小于8.55 m。
2017(8):77-81.
摘要:利用中短期验潮资料调和分析获得11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实现水位推算的方法,已在海洋测绘、疏浚工程测量等领域得到推广。但不进行全部站点的同步验潮测量,仅收集不同期历史验潮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潮汐调和常数难以满足水深测量水位改正的精度要求。提出2种调和常数优化方法,通过增强不同期验潮数据调和常数的相关性,提高水位推算的精度,并以实例验证不同期验潮数据用于余水位差分水位推算的可行性。
2017(8):82-85.
摘要:结合洋口临港工业园高浓度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实例,简述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原理、工艺设计和实施流程。通过开展中试试验,利用超临界水处理技术处理某厂高浓度废水,观察超临界技术对废水处理效果,分析探讨该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2017(8):86-91.
摘要:针对高盐有机废水处理问题,详细介绍一种高盐有机废水的组合处理工艺,对各工艺单元的工作原理、流程、及过程控制进行论述,并以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污水坑塘环境改善工程为例,进行工程应用研究,可为受到高盐有机废水污染的河道、湖泊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对于港口等区域突发性化工废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提供成套技术及施工经验。
2017(8):92-96.
摘要:针对舟山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不断恶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形势日趋严重的问题,以舟山城北水库水源地保护治理技术方案研究为例,综合分析了城北水库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及其污染源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保护技术措施,包括水库底泥清淤、库区生态修复治理和入库河道整治等措施,预测可使得水库水质全面达到Ⅲ类标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水源地供水的可靠性。
2017(8):97-100.
摘要:对传统护滩结构和新型生态护滩结构进行对比,并对新型生态护滩结构——“生态型护底+异形网箱堤身”的特性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新型生态护滩结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提出适合该结构施工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为新型生态护滩结构在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2017(8):101-103.
摘要:因与先期软体排护底工程有重合区域,针对区域内存在块石及透水框架的问题,为避免对铺设的软体排造成破坏,在现有铺排船铺设软体排的基础上,采用铺排船进行深水砂被铺设处理,达到了阻隔碎石垫层、抛石等挤入淤泥和部分的水平排水的目的。
2017(8):104-106.
摘要:针对黄骅港某潜堤工程水下模袋混凝土护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工期紧、外海作业施工难度大和作业无技术标准的问题,采用现场技术攻关方法,对水下模袋混凝土护面施工工艺、施工难点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得出“模袋混凝土按设计要求充满,成型后与压顶块体侧面及扭王字块体充分接触(且无破损),能够起到稳固压顶块体的作用”的结论。
2017(8):107-110.
摘要:针对钢板桩施工问题,以马来西亚槟城吹填二期(STP2)工程为例,对Z型钢板沉桩机具选型及沉桩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比3种国外常用的钢板桩沉桩阻力估算方法及含导向架和无导向架施工的实际应用效果,优选出适合沉桩的振动锤型,并总结出两种沉桩方法的优劣性及适用情况,总结陆上钢板桩作业涂层常见受损问题及修复措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