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3-8.
摘要:介绍国外已经建成投产的全自动化、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体布置和自动化装卸工艺,总结几种较为常用的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模式及适用条件,为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提供借鉴。
2016(9):9-13.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两型”港口要求,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积极主动在港口规划、码头设计、设备选型和港口操作等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节能减排。以洋山四期为例,从消耗能源分配科学性、耗能设备选型合理性、能效水平先进性以及节能措施可行性等方面对自动化码头环境保护应用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并对未来港口环境保护前景进行展望。
2016(9):14-18.
摘要:为了探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体布局模式的确定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世界已建或在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平面布局特点,归纳、总结出10种典型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总体布局模式,并对各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形成汇总分析表。后续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建设目标,参照汇总分析表,选择合理、适用的总体布局模式。
2016(9):19-22.
摘要:为了科学地确定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泊位建设等级,综合分析了船舶大型化发展、全球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升级及长江沿线港口发展等趋势,结合洋山深水港区航线及进港船型特点,并充分考虑深水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建设超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港口的需要,论证洋山四期工程建设10万吨级或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6(9):23-26.
摘要: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是自动化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合理地布置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对码头综合通过能力、装卸效率和营运成本等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对国外典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在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功能规划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洋山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布局新模式。
2016(9):27-34.
摘要:合理选择并设置自动化堆场海、陆侧堆场交接区布置形式,是自动化码头总平面及工艺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总结分析国外现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垂直布局的自动化轨道吊堆场陆侧集卡交接区类型基础上,总结归纳出4种布置模式,比较了其各自的特点。分析外集卡交接区功能配置和作业模式,轨道吊形式、跨距及高度确定方法,集卡车位数及参数、司机操作亭及安全控制,提出了3种轨道吊堆场陆侧交接区标准布置形式、尺寸、作业及控制流程,并在我国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工程得到实际应用。
2016(9):35-39.
摘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有高效、绿色、安全等突出优势。采用与自动化工艺系统相适应的交通组织尤为重要,以达到充分挖掘道路潜力、有效减少交通参与者的时间延误、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的目的。结合洋山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案例,采用高速公路立交设计方法,引进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理念,对港外、港内道路进行路线方案设计并分配交通量,采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交通仿真模拟。研究结论如下:港区进出港闸口分开布设,港内主干道采用单向交通,港外道路节点立交并布设港外辅道。
2016(9):52-55.
摘要:冷藏箱堆场作业的特殊性在于装卸过程中需要有人员进入箱区进行电源插拔的辅助操作,而自动化集装箱堆场为无人化作业。因此如何合理地布置冷藏箱箱区是自动化码头堆场布置的关键。在分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冷藏箱箱区常用的几种布置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装卸工艺方案对自动化堆场内冷藏箱箱区的布置形式进行优化。
2016(9):56-59.
摘要: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中的相关规定,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危险品堆场布置中所涉及的重点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危险品集装箱应分散布置的原则、如何应对可能产生液体泄漏的危险品集装箱和需要温控的危险品集装箱等。通过一个典型的设计案例,对相关设计原则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说明。
2016(9):60-65.
摘要:目前国外已建成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部分采用自动引导车(AGV)作为水平运输设备。AGV在实现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机械全自动化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码头设备维修模式,对码头总平面布局中机械维修功能区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布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AGV维修区,成为提高码头运行效率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键问题。在总结分析国外典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GV维修功能区实际案例布置基础上,结合目前技术发展及港口整体发展要求,提出了几种新的布置方案,并在我国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工程得到实际应用。
2016(9):66-70.
摘要:合理的充换电方式是超大型全自动集装箱AGV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洋山四期对多种充换电方式进行比选后,采用整体更换电池方案。对超大型全自动集装箱码头AGV电池更换站的方案进行了比选,并结合洋山四期码头AGV换电站的设计理念,对原设计方案加以优化与改善,从而得到最终的布局模式。
2016(9):71-75.
摘要:在对传统码头检验检疫查验设施布置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查验平台、留验病房、查验区围网等布置方式进行创新,并将该布置方案应用在洋山四期工程,其可行性及优越性得以检验。
2016(9):76-82.
摘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方式优选是码头装卸工艺及总平面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世界全自动化码头水平运输工艺系统应用现状,围绕技术参数、效率、能力、能耗、成本及技术先进性等要素,对两种主要的运输方式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
2016(9):83-86.
摘要:为提高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适应性,在分析现有自动化码头典型堆场布置及其对水-水中转比例高的大型集装箱枢纽港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无悬臂、单侧悬臂和双侧悬臂3种形式轨道吊在自动化堆场的应用方案,并在洋山四期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2016(9):87-90.
摘要:水平运输设备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影响较大。对自动化码头常用水平运输设备AGV及跨运车发展现状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发现目前AGV通用性较强。针对AGV及L-AGV与轨道吊间的不同耦合方式,总结出各自优势及适用情况,并对洋山四期水平运输设备选型案例进行分析。
2016(9):91-95.
摘要:针对超大型全自动集装箱码头AGV锂电池选型问题,就国内外锂电池的发展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并针对洋山四期AGV特有的工况及布置模式进行方案比选,最终选择GSY LIM50H-12 15S10P锂电池。该电池既满足AGV连续8 h运作的要求,也满足在电池组内安装散热装置、以防电池过热的要求。
2016(9):96-101.
摘要:针对如何科学布置中转平台以提升作业效率的问题,总结分析国外中转平台布置方式和存在问题,对整体布置、集装箱台座、锁钮框布置、人员通道布置、中转平台硬件防护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实现锁钮检测、人员安全保障等功能。
2016(9):102-106.
摘要:自动化双小车岸桥由门架小车系统和主小车系统协作完成装、卸船工作。如何实现门架小车系统全自动抓、放箱及主小车系统半自动抓、放箱,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吊具与集装箱之间的碰撞是一个难题。因为激光打到目标物体就会返回,通过计算就能得到物体的距离和角度信息。所以通过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中运用SPSS、TDS、SDS光学定位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对吊具和目标集装箱的定位,实现了吊具对集装箱的自动抓、放功能。同时,由于可以对空间障碍物进行定位,还使得吊具具备智能防撞的功能
2016(9):107-110.
摘要:针对自动化码头双40 ft桥吊上架形式选择问题,对目前主流双起升桥吊和单起升双吊具上架桥吊进行研究,通过双起升桥吊实际使用数据分析3种主流双40 ft吊具的上架系统结构、性能,确定洋山四期双40 ft桥吊采用单起升双吊具结构形式。
2016(9):111-115.
摘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世界集装箱码头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自动化集装箱岸桥大车的精确定位,比较当今所使用的各种定位技术,使用扫描磁钉进行大车定位的方式是最优的选择。对大车定位系统的组成、原理、安装、通讯技术进行了探讨。
2016(9):116-121.
摘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的安全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轨道吊定位的精度和速度。针对轨道吊自动定位问题,结合洋山四期TMEIC控制系统轨道吊实例,重点分析和总结了自动化轨道吊三大机构(起升、小车、大车)、上吊架微动推杆、MAXVIEW的定位原理和初始参数标定过程,形成轨道吊定位及参数设定的标准操作流程及规范。
2016(9):122-125.
摘要:针对如何布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轨道吊维修区的问题,将传统码头与自动化码头的堆场机械作业模式及维修模式进行对比,并提出适合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轨道吊维修区布置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到洋山四期工程中。
2016(9):126-129.
摘要:自动化轨道吊由于行驶速度远超港区普通轨道吊,因此其运行精度要求及标准较高。需研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行、可靠、经济的轨道基础结构形式并合理确定相关参数。通过比选目前常用轨道基础形式,结合洋山工程实例及有限元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不设桩基的新基础形式——双重可调式轨道基础,并完善了其结构及构造设计,基本解决了沉降易发地基上不设桩基的轨道吊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问题。
2016(9):130-133.
摘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装卸工艺和使用要求与一般的码头不同,对码头面层结构有特殊的要求。从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面层结构的特点出发,对码头面层结构的受力要求、坡度要求、磁钉周围无金属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码头面板的跨度、顶层FRP筋的运用、孔洞盖板和伸缩缝的处理等多方面提出了设计应对措施,满足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使用要求。
2016(9):134-139.
摘要:洋山四期工程为全自动化集装箱港区,装卸桥荷载超出常规。码头水工结构的设计需要适应超常规的荷载和自动化工艺,特别是根据自动化装卸工艺要求,码头面层特定区域不能含有金属,以免干扰磁钉信号。针对四期工程设计条件论证码头结构形式和桩基方案,并结合工艺特点对码头主要构件设计进行创新。通过论证认为,码头适宜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桩基根据覆盖层的变化分为打入桩和嵌岩桩,同时为适应超出常规的装卸桥荷载和全自动化装卸工艺,轨道梁采用深梁理论进行设计,码头面层设计中首次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016(9):140-146.
摘要:为减少和控制码头现浇面层裂缝,从设计、施工、原材料等方面对裂缝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优化原材料质量减少混凝土收缩量的技术路径和量化要求以及通过完善施工过程管理减少混凝土干燥裂缝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面层混凝土龟裂等不规则裂缝,结合其他设计构造措施,达到控制码头面层裂缝的目的。
2016(9):147-150.
摘要: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水源和供水量要求出发,结合洋山港船舶用水量现状和环保用水水源分析,进行了船舶用水节水设计和雨污水回收利用设计,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同时分析了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自动化集装箱港区的可行性,进一步确保港区排水安全,并通过雨水的资源化,增加对雨水的利用。
2016(9):151-154.
摘要:针对集装箱码头传统冷藏箱钢结构电源插座支架易腐蚀、维护工作量大的特点,采用防腐性能优异的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代替传统钢结构制作冷藏箱支架。对复合材料冷藏箱电源插座支架的设计、计算、制造、安装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冷藏箱电源插座支架在整个生命周期维护需求小、综合成本低,对自动化集装箱堆场作业干扰小,适合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特点。
2016(9):155-158.
摘要:由于自动化集装箱港区AGV重载道路布设磁钉防磁的需要,混凝土面层中的传力杆采用了防磁性能良好的FRP筋。目前FRP筋尚无应用于道路的具体设计方法,借鉴传统钢制传力杆计算理论,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结合现场传荷系数试验结果,对相关设计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提出优化意见。
2016(9):159-162.
摘要:针对洋山四期工程的特点,选择自动化装卸工艺系统,并通过对工艺系统设备选型和平面布置的细化和优化,较好地解决了码头装卸与水平运输环节的衔接、陆域狭小对大型深水泊位能力的制约、堆场海陆侧轨道吊作业量不均衡、互拖及运距长等主要问题,为发挥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的优势奠定基础。
2016(9):163-166.
摘要:洋山四期工程供电系统广泛应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如:过电压保护装置选用六柱全相双安全保护装置,为设备更加可靠、安全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使用DEHN系列接地夹具不但给施工带来了便利,而且更易于控制施工质量;采用烙克赛克穿隔密封系统有效解决了电缆密封和日后的扩容问题。
2016(9):167-170.
摘要:鉴于传统港区变电站机械通风和空调设备多为就地控制且管理方式粗放,不能满足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管理要求,本文根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部分变电站位于封闭的无人作业区的新特点,设计了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设备的远程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设备远程自动控制的问题,优化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016(9):171-174.
摘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GV电池更换站工艺复杂,充电设备发热量大,须保证充电区域的工作温度始终控制在20~35 ℃内,满足站房降温、除湿和防盐雾的环境要求。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AGV电池更换站为案例,进行了空调通风设计方案的研究,采用分体局部空调的方式。该方式具有负荷调节灵活和使用安全可靠的特点,保证电池更换站空调通风系统能够长期可靠、稳定运行,而且也能减少空调通风能耗。
2016(9):175-178.
摘要:传统集装箱码头给排水仪表监测系统采用手动抄表方法,存在效率低、误差率较高、不能及时监测到管网漏损及仪表设备的故障、不能及时维护处理等问题。研究分析了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各种因素,论述了当前集装箱码头给排水系统常用智能仪表的特点。采用自动化监测仪表行业成熟的DCS系统架构方法,并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功能完善、系统可靠、效率高且易操作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给排水仪表远程监测系统。
2016(9):179-182.
摘要:传统抄表方式存在工作量大、计量不及时、渗漏点难发现等问题,结合自动化港区自动抄表的生产管理要求,对传统港区内水量计量的现状及水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远传式水表在房产项目应用的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动化港区的特点,定义了远传式水表在自动化港区内的功能、系统框架构成,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远传式水表系统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抄表方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给今后自动化码头水系统的管理模式提供良好的范例。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