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5.
摘要:
2015(3):6-11.
摘要:真空预压加固高含水率疏浚淤泥通常存在排水板滤膜的淤堵问题。通过开展4种排水板滤膜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滤膜的孔洞结构规则,对比分析滤膜淤堵试验中梯度比大小规律的本质因素。总结提出滤膜的淤堵机理,并建立防淤堵准则。
2015(3):21-27.
摘要:大直径钢圆筒已在国内外港口、跨海桥梁等工程中应用,但对于大直径钢圆筒的变形特性认识依然不足。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依托工程——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岛壁结构-钢圆筒的深层水平位移实测资料,结合数值模拟,对大直径钢圆筒变形特性进行探讨。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圆筒结构随着筒内土体固结程度,其变形特性近似于重力式结构。
2015(3):28-31.
摘要:桩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是影响岸坡稳定的重要因素,结合越南某岸坡工程,运用数值方法,分析岸坡打桩施工产生的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及影响范围。通过对打桩前后岸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比较打桩对码头工程岸坡稳定的影响程度。
2015(3):32-35.
摘要:在实验室利用量筒进行淤泥沉积试验,模拟现场吹填淤泥静水沉积过程,探讨了吹填淤泥在不同初始密度和不同絮凝剂对自重固结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水混合物的初始密度对沉积速度有重要影响,孔隙比变化速度、变化量以及沉积后的孔隙比都与泥浆初始密度成反比;泥浆的沉积速度与溶液阳离子化合价成正比;高分子聚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效的絮凝剂,可有效使细颗粒快速絮凝沉淀。
2015(3):41-46.
摘要:在地基处理设计中,针对相应的工程场地,采用合理的CPT土分类法进行砂性土和黏性土的准确划分对地基处理检测验收极为重要。通过搜集卡塔尔多哈地区200个CPT原位测试孔和邻近位置的SPT钻孔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 对比分析4种基于CPT的土分类方法,发现不同的土层分类法在颗粒级配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但在区分砂性土和黏性土上,Robertson(1990)最为准确,Robertson(1986)次之;而Schmertmann法和Douglas法砂性土划分范围较宽,均将细颗粒含量高达35%~55%黏性土划分为砂性土。
2015(3):47-50.
摘要:地表沉降量作为判定地基卸载时间的直接技术指标,其计算的准确性已成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为研究某软基施工过程中加固效果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ermite插值法将现场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转化为等时间间隔,并基于转化结果建立了GM(1,1)模型和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以预测不同时间下的地表沉降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GM(1,1)模型的计算精度等级为1级,对不同时间下的地表沉降量能进行较好的预测;同时,为今后解决类似复杂沉降预测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015(3):57-60.
摘要:在土体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下,沉降量是地基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标准之一。在多哈新港码头两种典型的地基上分别设计大型堆载试验,通过较长时间的沉降观测,得到了地基土的最终沉降值,同时结合CPT试验,运用分层总和法及参数反演法分析不同土层的压缩模量,并进行沉降预测,为本项目及类似工程的地基土沉降量预测提供依据。
2015(3):61-65.
摘要:介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软基处理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手段及监测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综合运用表层沉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观测等手段,控制施工加载期的加载速率和荷载维持时间,确保施工期的安全性,并通过量测数据进行固结度计算和工后沉降的估算,以期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可供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参考。
2015(3):66-70.
摘要:我国华南港区,高温多雨,因荷载轮压很大造成路面不同程度的破坏。港区道路基层强度承载能力决定港区道路使用性能。考虑港区深软土地基,基于塑性理论,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土工格栅加固港区道路基层效果。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土工格栅加固港区基层的结果与试验段结果相对应;弯沉与极限荷载成反比关系,弯沉值小,极限荷载大, 表明土工格栅能提高港区基层结构承载能力,并且,土工格栅放置位置越接近面层,加固效果越好。
2015(3):71-77.
摘要:针对涌水深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基坑的开挖过程进行计算,得到不同开挖工况下基坑的状态和位移变形,并与基坑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涌水对基坑的影响程度,评估基坑的安全性能。同时,针对本工程基坑涌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措施。通过分析可知,基坑涌水对灌注桩的影响较小,但对坑外土体和立柱等影响较大,基坑整体的稳定性受涌水影响有限。虽发生了涌水现象,但采取必要措施以后,未对基坑的安全运行和后期开挖造成影响。
2015(3):78-84.
摘要:跨越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提出了120 a使用寿命的建设目标,如何提高外海、高温、高湿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是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实践,在工程建设前期和设计施工阶段,开展了针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系列研究工作。在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耐久性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为确保港珠澳大桥达到120 a使用寿命所应采取的耐久性对策和措施。
2015(3):85-92.
摘要:针对120 a设计使用年限要求,阐述港珠澳大桥不同主体结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设计的原则。在暴露试验得出的混凝土长期耐久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介绍满足桥梁、隧道等不同结构工作性、强度、耐久性及体积稳定性要求的长寿命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基本思路与方法。
2015(3):93-98.
摘要:通常混凝土构件均处于受力状态,而对自由状态的混凝土试件开展耐久性研究很难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状况。本研究采用施加恒定压荷载和弯曲荷载的方式,研究荷载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纯受弯段的氯离子浓度随弯曲应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大,且混凝土内的氯离子渗透深度随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试件距暴露面相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随着压应力水平的提高先减少后增大。混凝土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随压应力水平提高而先减少后增大,压应力水平较低时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对于典型的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试件的弯曲应力与其恒定荷载影响因子之间呈近似指数函数关系,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应考虑弯曲荷载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2015(3):99-103.
摘要:研制了可预埋于混凝土结构中,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电位、腐蚀速率、氯离子浓度和pH值的耐久性监测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时间范围内,传感器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pH值、钢筋腐蚀电位和腐蚀速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用于监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健康状况。
2015(3):104-108.
摘要:面层混凝土裂缝是码头工程的质量通病,严重影响着码头的整体观感及结构耐久性,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裂缝形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介绍了华南某高桩墩台式码头的构造设计及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码头面层结构各类混凝土裂缝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并通过模拟计算混凝土结构的温度与应力,分析各类裂缝的成因。结合码头的具体施工工艺提出了针对高桩墩台式码头面层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控制措施。
2015(3):113-117.
摘要:研究疏水化合孔栓物对不同强度等级的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化合孔栓物可改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显著降低混凝土吸水率,混凝土吸水率普遍降低50%以上,同时可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疏水化合孔栓物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但对后期强度无明显影响。该内掺型疏水材料在范和港跨海大桥、东华大桥等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2015(3):118-122.
摘要:裂缝对混凝土耐久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电沉积是一种有潜力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但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实用的技术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对电沉积方法修补混凝土裂缝的技术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硝酸镁(Mg(NO3) 2)溶液中,以0.5 Am2电流密度进行电沉积的修复效果较好,修复后试件抗压性能得到提高。
2015(3):123-127.
摘要:随着河流航运的发展,船闸的数量逐渐增多,船闸的尺寸逐渐增大,混凝土裂缝问题日益突出。预防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防止混凝土内部钢筋发生锈蚀,对保障船闸工程寿命至关重要。从船闸工程的结构特征入手,分析船闸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工艺和构造设计等方面提出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2015(3):128-131.
摘要:依托安哥拉LNG码头钢管桩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工程,重点介绍在咸淡水环境下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设计、施工与验收,并介绍该工程浅水区引桥钢管桩牺牲阳极的实施。为咸淡水和浅水区的特殊环境下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实施与验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5(3):132-135.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与裂缝息息相关,混凝土导热系数是分析温度场最重要的参数。调研了导热系数试验方法,包括:圆柱体法、防护热板法、热流计法,各种方法测得的导热系数介于0.37~3.99 W(m?K)。根据安仁铺船闸输水廊道侧墙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果,将混凝土构件简化为圆柱体进行导热系数计算,得到混凝土整体的导热系数为0.23 W(m?K)。利用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2015(3):136-139.
摘要:钢筋混凝土构件是港口码头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构件在服役一段时间后混凝土强度的分布特征以及时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大量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检验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概率分布类型的拟合检验,验证了采用正态分布的可行性,并给出了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混凝土强度的参考值;通过统计不同年限混凝土强度的实测值,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回弹法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与服役年限之间的关系。
2015(3):140-144.
摘要:在役高桩码头结构检测时由于结构形式复杂、需水上作业等因素,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损伤检测。本研究在自主研发相关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综合采用VSP基桩测试设备与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CT扫描设备,对船舶撞击后的某油田钻井平台码头进行检测与评判。检测结果发现,采用VSP与CT联合检测技术,能对在役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及基桩的损伤进行准确检测,并可根据检测结果对码头上部结构与基桩的损伤程度做出科学的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在役高桩码头结构损伤全面检测的技术难题,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在役码头检测手段进行应用推广。
2015(3):145-149.
摘要:为解决珠海某拖轮码头因靠船构件尺寸偏差无法靠泊船舶的问题,设计了在原混凝土靠船构件表面粘贴角钢的方案,既可将原靠船构件向下延伸1 m,又对其悬臂端部进行加固补强。靠泊力复核和有限元验算表明:改造后靠船构件满足船舶停靠要求,改造施工和工程回访亦表明3 a来码头运营正常、钢结构主体完整。该靠船构件改造和加固案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5(3):150-152.
摘要:为了检测板桩码头拉杆受力情况,采用动态测试技术,利用拉杆频率与内力之间的联系,通过测试拉杆频率,得出拉杆内力。针对一个运营将近30 a的板桩码头,结合其拉杆特点,对拉杆内力进行检测,从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拉杆受力大小对其频率影响很大,可以通过频率测试,推断出拉杆是否锈断,同时计算出完好拉杆的内力。
2015(3):153-157.
摘要:大直径超长嵌岩桩在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其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能力特性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针对现有现场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不足,基于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对大直径超长嵌岩桩承载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自平衡法的实测数据有较好的吻合性,但由于土动摩阻和孔隙水压力影响,静动法测试结果比自平衡法大30%左右。大直径超长嵌岩桩侧摩阻力从上而下逐步发挥,且沿深度非线性分布现象明显。实际总的桩侧摩阻力占荷载90%,远小于桩土极限侧摩阻力。
2015(3):158-164.
摘要:为弥补现有规范不足、解决不同腐蚀等级构件碳纤维加固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氯化钠溶液中通电模拟海洋腐蚀环境,加速腐蚀出不同腐蚀程度的RC梁,粘贴CFRP加固后进行加载试验,通过分析不同腐蚀程度构件承载力损失和直接粘贴、凿除粘贴两种CFRP处理方式的加固效果,研究腐蚀等级对海工RC梁CFRP抗弯加固的影响,并探讨直接粘贴CFRP加固的腐蚀界限。结果表明,在低腐蚀等级条件下,直接粘贴CFRP加固能有效减小腐蚀梁在荷载作用下的主裂缝宽度,减缓梁开裂的时间,提高抗弯承载力和整体刚度,但随腐蚀等级的增加,这些作用越来越弱,当梁腐蚀裂缝宽度超过1 mm、主筋锈蚀率达15%时,直接粘贴CFRP加固已不再适合。
2015(3):165-170.
摘要:通过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的压桩试验、拔桩试验和桩身轴力试验,探讨了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压桩和拔桩的土阻力分布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压桩状态下侧阻力均值为76.79 MPa,比一般黏性土高27.5%~30.6%;老沉积土拔桩状态下的侧阻力值达到42.4~52.8 MPa;老沉积土拔桩侧阻力和压桩侧阻力的比值均值为0.84,比一般黏性土值要高5%;老沉积土压桩和拔桩侧阻力较为恒定,随着土层埋深和土层厚度的变化较小。这对深厚老沉积土地基中钢管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2015(3):170-174.
摘要:以广西北部湾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控制楼施工为依托,介绍一种离岸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预制吊装的施工技术,研究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吊装的受力稳定性以及预制、吊运和安装的主要施工工艺,提出该技术的施工控制要点,为今后离岸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提供新的工艺选择以及技术参考。
2015(3):171-177.
摘要:夹桩在加强沉桩后桩基的稳定性、增加已沉钢管桩抵抗水流和风浪的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目前,没有规范可为夹桩设计及施工提供指导。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相关规范、结构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对夹桩形式、型钢强度和夹桩层间距对夹桩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今后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2015(3):178-182.
摘要:针对克里比深水港工程码头后方轨道梁部分钢管桩无法沉桩至设计桩端持力层,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一工程难题,提出通过优化桩端结构来提高钢管桩在硬黏土层中的承载力。对3种桩端结构进行了现场试验,并通过贯入度观测、打桩监控、高应变动力测试和静载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开口、半闭口和闭口钢管桩在硬黏土层中的贯入度、桩身应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基于现场试验结果,最终选定闭口桩端结构作为本项目的优化方案。
2015(3):183-188.
摘要:对湛江老黏土地基5个工程钢管桩施工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老黏土地区持力层宜选择50击的中粗砂层或者40击以上黏土层,此时基桩承载力恢复系数为1.26~1.40,比一般黏性土高;打桩锤宜选择D128、D138柴油锤,二档档位终锤贯入度宜为2~5 mm击,三档档位终锤贯入度为6~10 mm击,能量传递系数为28.5%~47.6%;当持力层和桩锤符合上述情况时,直径在1 000~1 400 mm的钢管桩总锤击数小于2 500的占统计83.8%,打桩效率最高。
2015(3):189-191.
摘要:传统在役码头的桩基承载力检测需拆除上部结构,使得检测工作量大且工期较长。以某旧码头桩基检测工程为依托,阐述在保持上部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快速准确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上部结构与桩基荷载分担比例,初步确定试验堆载量。同时在码头下部的桩头安装传感器,加载过程中能较精确的测得桩顶的实际荷载。用该方法顺利地对该码头2根桩承载力进行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5(3):192-195.
摘要:结合某半潜船空载静水力数据和液舱的相关数据提出一种半潜船质心高度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半潜船的稳性变化曲线得到其稳性随吃水变化的控制点,通过对比半潜船的质心高度与极限质心高度来确定其装载大型沉箱及异形型沉箱的施工可行性,可进一步形成具有查询、计算功能的数据库为施工人员决策提供参考。
2015(3):196-200.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桥普遍存在跨中下挠,其根本原因是桥梁结构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平衡弯矩。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减小不平衡弯矩,基于恒载零弯矩理论,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桥的直线与曲线布束形式,推导了预应力配束的相关计算公式,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桥的预应力配束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可以主动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桥的跨中变形。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