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10.
摘要:口岸直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上延的必经之路,其上段落成洲守护工程的实施将为本水道总体治理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在综合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和方案效果的基础上,利用物模、数模、局部概化三维物模试验对工程方案平面布置进行了优化并形成了优化推荐方案。研究表明,优化推荐方案的实施,将有利于维持口岸直水道上段目前相对较为有利的滩槽格局,抑制落成洲洲头和右汊发展的不利变化趋势。工程能够达到本期守护工程目标,局部冲刷较小,与后期方案衔接较好。并且在其基础上实施的12.5 m深水航道治理总体方案对口岸直水道航道条件改善明显。工程平面优化方案合理,可为落成洲守护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工程实施2年来的效果分析表明:本工程很好地守护了落成洲洲头,遏制了落成洲多年来冲刷后退的不利趋势。
2014(9):11-17.
摘要:在分析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和畅洲水道水沙特性和目前航道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实测枯季地形资料,建立和畅洲水道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多种整治思路不同工程措施下,作为通航汊道右汊的水动力因子分流比和流速的增加情况,分析比较各类工程措施的整治效果和利弊,明确应以左汊布置2道潜坝为治理措施研究的主要方向,为12.5 m深水航道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2014(9):18-22.
摘要:通过不规则波作用下桩基挡板透空堤断面波浪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总结无量纲因素即挡板相对入水深度(t/d)、相对水深(d/Hs)、相对超高(Δt/Hs)、相对堤宽(B/Ls)、波陡(Hs/Ls)等因素对透浪系数的影响,在拉帕公式的基础上拟合出新的透浪系数计算公式,并将新公式计算的透浪系数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验证。研究成果对桩基透空堤的研究和设计具有较高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4(9):28-31.
摘要:在混凝土护面板上开孔,一方面可增大与坡面的摩阻力,提高抗滑性能;另一方面增大了护面层的渗透系数,增强了面板的整体稳定性。通过不规则波系列试验,对不同开孔率混凝土护面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稳定厚度计算公式,并与现行规范的混凝土板和栅栏板稳定厚度公式进行了对比。该公式具有较好精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14(9):32-36.
摘要:越浪一直是波浪水动力问题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其形成受到多种强非线性现象的作用。应用一种新型数值波浪模型(0-1BEM+VOF耦合模型)对越浪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了湍动动能、动能耗散率及流场在周期内的变化趋势。
2014(9):37-42.
摘要:通过温度应力试验,研究不同配合比的温度变化规律、体积变形性能以及应力发展规律,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泥所占比例、浆体比率等因素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断裂温差、温度收缩系数以及抗裂安全系数3种不同的抗裂性能指标对混凝土抗裂性能进行评价,优选出具有最优抗裂性能的配合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施工。
2014(9):43-46.
摘要:基于MIKE21软件建立起条子泥匡围工程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研究工程建成前后附近区域流场变化,特别是匡围工程龙口口门内外的流场变化,以期为该地区后续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014(9):47-50.
摘要:对贝壳砂的的破碎机抗剪强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原有颗分曲线的形式上,对其进行创新,提出了相对颗分曲线,能够直观地反映出颗粒破碎过程中某一粒径内颗粒含量的变化,也能较为简单地表达出颗粒破碎程度。此外,对贝壳砂的固结排水和不排水强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在颗粒破碎过程中,粘聚力对颗粒破碎的影响较内摩擦大,而在应力应变过程中,内摩擦角对峰值应力的影响占据了主动地位。当相对密度及围压相同时,固结排水达到峰值应力差要比固结不排水大很多。
2014(9):51-56.
摘要: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推求、论证船舶到港的分布律服从二项分布,指出其数学物理意义明确、符合“客观规律”,泊松分布只是二项分布的一种方便的近似;并通过实例予以验证两种分布的相似性,同时分析、论述了泊松分布的特征;最后给出了利用泊松分布替代二项分布的使用条件,举例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简捷与繁琐;建立合理泊位数的判定式,介绍利用排队论计算合理泊位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例予以运用。
2014(9):57-63.
摘要:通过断面及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分别研究直立式码头的越浪量和排水系统,并对有效波高、越浪量和排水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断面模型试验具有局限性,其测量结果普遍偏大,整体模型试验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根据整体模型试验测量结果,分析相对护轮坎顶超高及波浪入射方向对越浪量的影响,以及排水系统对越浪的控制,提出排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4(9):64-70.
摘要:研究了有波浪力情况下重力式码头的抗滑、抗倾稳定性抗力和荷载效应的统计特征,提出了抗滑、抗倾稳定性可靠指标的简化计算公式,根据10个方块码头和46个沉箱码头的JC法可靠指标计算结果确定了简化计算公式和简化设计公式的参数。研究表明,波浪力占总荷载效应的比例对可靠指标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对于同种类型的重力式码头,在相同的墙后填料情况下,抗滑、抗倾稳定性计算中抗力和荷载效应的均值系数和变异系数可视为常数;采用简化公式计算的重力式码头抗滑、抗倾稳定性可靠指标与JC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2014(9):71-77.
摘要:大连港鲇鱼湾港区沙坨子导流堤工程建设前,22#原油泊位北端横流较大;17#~21#泊位泊稳条件较差。为了改善鲇鱼湾港区建港水文条件,采用潮流数学模型试验、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对改善流场的方案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结合波浪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对改善泊稳条件也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潮流和波浪两个因素,对沙坨子导流堤工程的平面布置、水工方案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探讨人工措施改善建港水文条件的整体思路、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4(9):78-82.
摘要:在保证航行安全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海湾地区一定海域内可设置的最大游艇泊位数量,即游艇泊位容量。首先建立相关模型,得到一定海域内可容纳同时行驶的游艇数量,即游艇海域容量;进而根据游艇的出行比例,得到可设置的游艇泊位数量。建立了两种模型来计算游艇海域容量:1)基于安全考虑,通过数学分析建立了安全距离模型;2)基于服务水平分析,建立了计算机仿真模型。以惠州大亚湾海域为例,获得安全距离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下大亚湾内可设置的游艇泊位数量,为游艇港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014(9):83-88.
摘要:海洋环境中,因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码头结构设计、混凝土的材料和施工等方面对广西防城港旅游码头主体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指数(Tp)进行分析计算,并结合结构所处的腐蚀环境的环境指数(Sp)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必须从码头结构设计、混凝土的原材料、混凝土和施工等方面严格控制,才可保证其50 a的耐久性设计使用年限。
2014(9):89-92.
摘要:根据港口建设的特点,从投资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提出港口建设项目后评价重点关注内容。以某商品汽车码头工程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关键指标的对比,将后评价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践表明,港口建设项目后评价对于指导和完善港口的投资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9):93-96.
摘要:对比分析中英规范关于港口道路铺面设计的计算步骤、方法及差异,并通过某工程采用的铺面结构计算实例进行对比说明,为海外港口工程中的铺面设计提供参考。
2014(9):97-102.
摘要:结合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一期工程结构设计投标,研究开发了三角形沉箱这一新型沉箱结构形式,提出了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表明,三角形沉箱采用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60°的侧板可显著提高抗倾稳定性、抗滑稳定性,减小基底应力;具有斜坡堤无立波效应、承受波浪力小、基底应力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的优点,又有重力式结构堤石料用量少、预制安装施工效率高的优点,可用于防波堤、防沙堤、整治建筑物等堤坝工程。
2014(9):103-108.
摘要:以国内部分典型港区口外拦门沙段深水航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近岸推移质研究现状。通过断面物理模型试验,考虑波浪、水流、水深及航道开挖坡度等因素,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沙质海岸推移质运动对航槽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航道开挖边坡的稳定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4(9):109-114.
摘要:由于船闸存在原模缩尺效应,且桂平二线船闸规模巨大并采用了新型消能措施,为了解其输水特性,保障船闸高效安全运行,通过现场观测与实船试验等手段,对桂平二线船闸输水水力特性、船舶停泊条件及桂平双线船闸间相互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现有运行方式和推荐运行方式下,二线船闸各项水力指标均能基本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但二线船闸泄水对一线船闸闸门有一定影响,并须重视超灌泄对闸室船舶停泊安全的影响。
2014(9):115-120.
摘要:为满足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功能需要,使长江电子航道图流速相关信息的显示更加符合实际航段的情况,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测流数据,提出了基于船舶航行需求的主、缓流流速区划分方法。同时利用该方法,研究影响流速区划分的因素,对研究河段进行科学分段。
2014(9):121-125.
摘要:水口坝下水位治理工程是无闸低坝枢纽,不能控制洪水、调节泄流位置,无论上游来流量高低,对下游引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均较大,本文针对其水流运动特点和泥沙淤积问题,利用水力学原理与泥沙运动理论,创建了隔离水流、切断泥沙流路的技术方法,通过增设隔流墙、拦沙底坎和优化靠船墩布置等工程措施,较好地改变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有效地阻止了泥沙淤积。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引航道内的水深、流速等通航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4(9):126-130.
摘要:以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为例,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受场地条件限制的新型导航墙结构——高桩承台+预应力锚索的复合结构。该结构通过高桩承台和预应力锚索的联合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桩基的内力条件,控制了结构的变形。在场地条件受到限制、使用荷载大、常用结构不适宜时,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2014(9):131-134.
摘要:研究建设基于LTE的港口视频监控系统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解决对港口环境下在不易敷设线缆区域的视频监控数据传输问题,为港口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LTE系统通过网络结构的调整,使用了多种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带宽、低成本的数据信息无线传输,是今后船舶、港口安全监控的必然需求和选择。本文重点介绍LTE技术的特点网络结构,并通过与其他无线传输手段的比较,分析其在港口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2014(9):135-139.
摘要:为提高海港航道规划设计效率,基于图形交互语言实现海港航道3D可视化辅助设计系统。应用数据库、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航道尺度计算、三维航道建模与实时修改、疏浚量及疏浚投资估算、方案优选等功能,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可为航道规划设计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
2014(9):146-149.
摘要:根据有效应力原理,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对比分析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找到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的适用范围;结合室内模型试验观察分级真空预压对高黏性新近吹填土的加固效果,并选择了合适的竖直排水通道。
2014(9):150-152.
摘要:以某海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实例,通过钻探、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平板载荷试验等综合检测手段检测处理效果,分析各种测试指标,论证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指标是否满足工程要求。岩土参数的提出应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比,这种方法可供专业人员参考。
2014(9):153-158.
摘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高应变检测技术存在许多局限与不足。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多个国家的广泛调查与密切跟踪,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介绍全球范围内高应变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2014(9):159-162.
摘要:扬压力是影响建筑物特别是地下建筑物稳定的重要荷载。对于土基上的扬压力计算,传统算法是把建筑物基底面看作是扬压力的作用面,不考虑土体颗粒同基底面相接触而造成的扬压力的减小。对于黏性土地基,可以引入平面有效空隙率的概念,这样计算的基底扬压力值比常规算法的结果要小,从而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约工程投资。
2014(9):163-166.
摘要:砂性土输送生产率计算需要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泥泵特性、管路布设信息、驱动功率、天然土密度、沉降流速等数据,且往往其中部分量难以准确获取。为此,专门针对砂性土粒径对输送的影响进行研究,依据浆体管路输送原理,对疏浚施工水力式挖泥船砂性土输送生产率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得到简化的砂性土生产率计算方法,在已知某种砂性土粒径的情况下,可直接求出输送生产率,而不必经过泥泵特性曲线、管路曲线求取等复杂过程,该方法可为疏浚工程生产预测提供参考。
2014(9):167-169.
摘要:在外海采用浮吊船安装大跨径T梁,施工难度较大,为此发明了简易梁体吊装横撑装置、护边装置、导向装置和纠偏装置,并在运输船上制作了T梁维稳系统。这些技术创新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安装效率。重点介绍以上几项技术创新,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4(9):170-172.
摘要:某大型沉管工程的沉管艉端装有最高近42.2 m的人孔井和测量塔,其在浮运、安装过程中受到水流荷载、波浪荷载和风荷载的影响而存在受力变形。为了保证人孔井和测量塔的安全及测量塔的测量精度,对人孔井和测量塔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后,在人孔井和测量塔上添加抱箍结构,使其与测量塔呈刚性连接。
2014(9):173-176.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大型沉箱出运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液压顶升电动台车YDTC4600,并对该电动台车的水平驱动系统和液压顶升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电动台车YDTC4600的水平驱动系统和液压顶升系统满足驮运4 600 t大型沉箱的受力要求,该电动台车设计安全、合理,可为类似台车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2014(9):177-180.
摘要:在PHC桩的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跟踪、研究、分析桩身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试图找出能有效控制桩身质量问题,科学的优化基桩施工,最大化降低施工过程中桩身破损率的可行之办法。
2014(9):181-184.
摘要:耙吸挖泥船已成为当前疏浚项目的首选施工船舶。随着疏浚物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防止杂物进入管道系统成为当今疏浚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耙吸挖泥船防杂物的方式主要依靠格栅装置。研究各类格栅的适用工况,以期推动疏浚业的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