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7.
摘要:通过对次护面块体稳定性的研究,探讨深水防波堤的含义,提出可将H/d作为区分深水防波堤和一般浅水防波堤的参数,初步确定H/d<0.3且水深≥20 m时为深水防波堤,H/d≥0.3时为一般浅水防波堤。讨论新修订规范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并提出分别针对一般浅水防波堤和深水防波堤的修改建议。给出2个工程实例,其护面块体质量与本文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2014(7):12-16.
摘要:受波浪掀沙作用影响,河口边滩工程促淤效果的合理预测始终是工程泥沙研究的难题之一。在文献提出的淤泥质河口边滩促淤后淤积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就波浪作用对工程促淤效果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长江口—杭州湾海域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波浪模型,计算不同波浪场作用下促淤工程区泥沙淤积强度。藉此,定义了波浪作用引起的淤积影响系数k0,并建立了系数k0与相对波高(波高水深)的关系。由此,结合促淤区内分级波浪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综合反映促淤区1 a内各级波况的影响系数统计平均值k0,并将k0代入文献提出的淤泥质河口边滩促淤后淤积预报模式,结果表明促淤区年淤积强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2014(7):17-22.
摘要:通航河流修建水利枢纽后,调峰发电下泄类似“人造洪峰”的非恒定流和含沙量趋近于零的清水,破坏了河流的平衡,给河床演变、航道整治技术等带来新的课题。通过水槽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枢纽下游非恒定流作用下均匀沙的起动与输移规律。研究认为:非恒定流作用下输沙率变化过程与水流条件具有不同步性,并与水流非恒定强度P有关,当P>032时,水流参数峰值一般先于输沙率峰值;当P<032时,水流参数峰值滞后于输沙率峰值。
2014(7):23-27.
摘要: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天津港 30万吨级航道及东疆第二港岛的建设,基于多年实测水文泥沙等资料,采用现场观测、演变分析、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对港口深水化及港岛工程实施后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及产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试验研究,其成果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7):28-31.
摘要:混凝土块软体排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冲刷防护手段,在河流护岸工程和航道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潮流波浪较大的近海工程中也有采用。首先对水流和波浪作用下混凝土块软体排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3种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块软体排在单独水流作用下、单独波浪作用下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测量其失稳临界流速和特定水流流速下失稳临界波高,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4(7):32-35.
摘要:依据流体力学理论,并结合大量的工程监测数据,总结出了疏浚工程中影响吹填泄水泥沙流失率的4个主要因素:土颗粒粒径、吹入量、有效库容、流径。运用统计学原理定性或定量分析了这4个主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流失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值分析拟合出了影响泄水流失率的理论公式。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并提出了控制疏浚吹填泄水流失率的具体措施,对优化疏浚吹填工艺、降低施工成本提供参考依据。
2014(7):36-40.
摘要:某海外船厂半坞式船台浮箱门,用于该船厂新建船台的挡水。通过对工程投资、施工难易、结构受力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分析比较,采用合理措施,在保证设计与制造质量的同时,节省成本,节约工期,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4(7):41-45.
摘要:通过新型桶式基础防波堤的原型观测试验,实现对结构所承受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倾斜度等的观测。试验分析了基础各部位的应力最大值以及气压纠偏对总应力的影响,表明新型桶式基础防波堤在负压下沉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大型离岸深水构筑物的原位观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4(7):46-50.
摘要:基于国内外码头工程设计所采用的规范标准的不同,船舶受力计算的方法也不同,主要分析了基本公式、国内规范、英国规范和OCIMF关于船舶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实例计算和结果分析,旨在为码头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2014(7):51-57.
摘要:针对天津中心渔港东导堤工程,通过几何比尺为1:10的断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植株布置方式、种植排数和淹没水深对护岸植被消波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护岸植被对波浪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可减小波浪对护面结构的直接冲击,并降低越浪量,但是植被的消波效果只对一定范围内的波浪有效。2)就植被的消波效果而言,矩形布置方案略好于梅花形布置方案;树木种植排数越多消波作用越大;半淹没时的消波效果略好于全淹没状态。3)结合天津中心渔港东导堤护岸结构,肩台种植树木7排时,植被消波效果最好,其中波高最大消减32.9%,越浪量最大消减87.8%。
2014(7):58-63.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对港口直径40 m混凝土筒仓在季节温差和内外温差作用下的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分析不同温差作用下筒仓壁的内力分布规律,并将内外温差作用下的温度应力转换为筒仓壁的环拉力,分析不同内外温差作用下,温度作用产生的环拉力与贮料荷载产生的环拉力的比值。得出的结论有助于结构设计人员正确把握温度作用对筒仓壁内力的影响,加强结构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2014(7):64-68.
摘要:随着我国港口工程建设步伐向海外迈进,高震地区防波堤地震稳定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国内分析防波堤地震响应的文献十分匮乏。基于FLAC-2D 软件,探讨几何模型建立、 边界条件设置及阻尼选取,对比对地基进行处理及未处理两种情况的地震响应结果,为其它工程提供相关参考。
2014(7):69-72.
摘要:针对升级改造中使用荷载增加较大的重力式码头结构稳定性、承载力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提出码头墙后增设桩基及简支板平台、形成卸荷平台减少土压力的方案,计算分析表明,卸荷平台对提高结构稳定性、承载力和减少地基应力有显著作用。探讨其优缺点和适应性。
2014(7):73-76.
摘要: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工作船避风港池浮码头建设采用突堤式布置形式,传统的系留方式不能满足其要求。本文创新地提出3根直桩定位趸船的系留方式,陆侧采用2根1 200 mm钢管桩,海侧采用1根1 500 mm钢管桩构成稳定的支撑体系,使码头荷载均匀分配,结构受力明确。趸船抱桩装置上设置可拆卸挡板,便于港池疏浚施工或趸船维修时移出趸船。
2014(7):77-80.
摘要:从航行条件适应度论证、码头附属设施安全核算和码头主体结构安全核算等方面简述了对超原设计船型的重力式码头靠泊能力的论证内容,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重力式码头靠泊能力论证的应用。
2014(7):81-85.
摘要:石化仓储企业利用港口码头中转的物料品种日益增多,为增加输送管线的灵活性,需采用清管扫线的方式对工艺管线进行清空作业。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清管作业方式,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清管过程中气体介质的压力和流量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其计算结果可作为空分设备选型的依据。
2014(7):86-89.
摘要:随着北极气候逐渐变暖,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道全面通航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北极航道将成为中欧、中美货物运输新通道,挑战传统远洋运输航线,改变国际航运格局,对我国未来航运事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北极航道通航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航运格局、能源格局以及地缘环境影响等角度,通过分析北极航道的历史与现状、全面通航所带来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我国应对北极航道通航的对策与建议。
2014(7):90-92.
摘要:航道承载着具有OD点对的船舶组成的交通流,航道通过能力表示航道的交通承载能力。将多级航道中各港口视为网络模型中的节点,各航段视为网络模型中的连线,考虑与航道通过能力密切相关的航道货流OD结构,建立了以任意起点港和终点港之间货流量为变量,各货流量或货物周转量之和最大为目标函数,航段通过能力、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及碍航建筑物通过能力为限制条件的OD结构网络模型,来测算多级航道通过能力。
2014(7):93-98.
摘要:为整治库尾河段内危害大型船队安全航行的礁石碍航河段,以外梁为例,分析河段碍航特性,并研究河段整治方案的数学模型,对比不同方案实施后的整治效果,推荐最优方案,以期为该河段整治方案的确定提供支持。
2014(7):99-103.
摘要:采用“有无对比”方法,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从水深7 m整治到125 m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利用进出长江口深水航道的船舶数据、长江口及沿江港口吞吐量等基础数据,分3个整治阶段,按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分别测算深水航道整治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对于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均起到重要作用。
2014(7):104-109.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坝下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坝下游沙卵石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发生变化。通过总结、分析实测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坝下河段床沙组成特点,采用双层铺沙法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较好地复演了本河段河势变化,为开展坝下沙卵石浅滩治理研究提供了支撑。
2014(7):110-114.
摘要:航道整治需抓住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在通航条件还未恶化前提前预防。以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京杭运河段)大淤滩整治工程为例,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滩头不同侵蚀方案产生效果进行计算,分析若不对滩头进行守护将可能导致的后果,说明滩头守护的必要性,并结合河床演变分析提出滩头整治工程平面布置方案。
2014(7):115-118.
摘要:针对小清河航道流量序列所具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应用小波变换法,通过对时变指数Hurst的计算,进行了航道流量时间序列的复杂特性分析和探索。结果表明:小清河航道上游流量序列服从分形分布,具有较强的分形特性和长程相关性,可为内河航道水资源探索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4(7):119-123.
摘要:根据枝江—江口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前后实测资料,分析一期工程前后枝江—江口河段航道条件、水流条件变化。结果显示:一期工程实施后河段内关键洲滩稳定,航道条件改善,河段内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程效果显著,达到了设计标准。
2014(7):124-126.
摘要:黄河大河家—寺沟峡河段受在建的大河家水电站和已建的寺沟峡水电站综合调节作用,河段水文条件变化复杂,要对该河段进行经济合理的整治开发必须以确定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保证。结合枢纽的运行特征,建立一维数学模型对本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2014(7):127-131.
摘要:我国内河水域新建桥梁在对主墩进行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船舶正常通航,海事部门要求实行单向通航。因此,主墩施工期间桥区水域可能出现船舶排队等候过桥的现象,船舶等候过桥势必增加桥区水域复杂的通航环境,目前海事部门规定桥区水域(单向通航)航行的船舶之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通过建立数学计算模型对桥区水域(单向通航)通航船舶之间安全距离进行量化研究,探讨出桥区水域船舶之间安全距离计算方法。为海事部门制定桥区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维护桥区水域良好的通航秩序和船舶过桥安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4(7):132-136.
摘要:随着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内河限制性航道通过能力成为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通过对盐邵线扬州段航道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从船闸及航道节点的通过能力出发,引进船舶交通流和船舶领域理论,采用新的计算方法找出影响船闸和航道现状通过能力的因素,提出对策措施。
2014(7):137-140.
摘要:阐述了内河水运通道的涵义,探讨了内河水运通道运输需求预测及通过能力分析方法,并阐述了京杭运河苏北段水运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实例,对内河水网地区水运通道的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14(7):141-144.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航迹成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灵活、自主、精确、高效的航迹自动绘制工具设计方案。同时,为保证成图的精度,研究了船舶结构点绘制算法,并利用AutoLISP和DCL实现了该方案。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案有效提高了航迹绘制效率。
2014(7):145-147.
摘要:利用实际工程中真空预压或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后取土试验,得到软土含水率以及液性指数,研究真空预压或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条件下软土液性指数的变化规律,探索软土加固后的液性指数与土体的液限、外加荷载的关系,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014(7):154-158.
摘要:通过对耙吸船施工周期的研究以及施工参数的分析,确定最佳装舱时间,从而提高耙吸船生产率,降低施工成本。耙吸船最佳装舱时间的确定,使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航道耙吸船施工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节约了施工成本。
2014(7):159-162.
摘要:根据国内某突堤式沉箱结构胸墙裂缝的统计情况,利用解析法分析了分层浇筑工况下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裂缝宽度等参数,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较吻合。根据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全断面浇筑时温度收缩应力大于分层浇筑。采取缩短分层浇筑时间间隔、或把分层浇筑改成全断面浇筑、降低基础阻尼系数、合理选择分段长度等措施,可以较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收缩裂缝。
2014(7):163-165.
摘要:浅区疏浚一直是内河航道维护疏浚的难题。当内河航道水深不能满足自航耙吸船空载施工吃水要求时,耙吸船将无法进行上线下耙疏浚施工。为了解决该问题,将最新研制的艏冲装置系统安装于耙吸船船艏,并利用艏冲装舱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浅区疏浚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4(7):166-168.
摘要:耙吸式挖泥船在硬黏土底质施工中,存在堵耙、闷耙等问题,生产效率较低。介绍天航局耙吸挖泥船在鲅鱼圈港25万吨级航道施工开挖硬黏土时,成功研制犁齿、软格栅的施工方法,有效解决堵耙、闷耙等问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60%以上。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