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1-6.
摘要:长江南支白茆沙河段自1965年开辟海轮航道,航道经常调标改道。分析表明航槽不稳定与河势、滩槽不稳定有关,没有稳定的河势就没有稳定的航槽。汊道兴衰使航槽改道,而深槽变化使航道经常调标,航道变迁也与上游通州沙河段河势不稳定及北支水沙到灌影响有关。随着上游河势趋于相对稳定,徐六泾主流稳定南偏,长江主流走南水道的格局趋于相对稳定,海轮航道稳定在白茆沙南水道。从河势变化趋势、航道水深条件等考虑选择白茆沙南水道为深水航道通航汊道。
2014(4):7-11.
摘要:结合长江通州沙水道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特点,分析在不同水深、不同流速条件下顺水沉排时船舶、排体的受力情况及船舶的控制方式,以确定顺水沉排的适用范围、排体的设计参数,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4(4):12-15.
摘要:我国JTJ 298—1998《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规定,外坡在设计低水位以下1~1.5倍设计波高之间的护面块体质量,取计算水位上下1倍波高间护面块体计算质量的1/5。水深30 m的某防波堤工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按这一规定确定的质量稳定性不足。为检验这一规定,进行了两个断面的模型试验,分别位于静水面下1倍和1.5倍设计波高处的护面块体质量按上述规定确定。利用护面块体安全度的概念,分析得到护面块体的安全度分别为2.43和2.46以上,都大于2.2。试验说明,在H/d≥03时上述规定是合理的,但在H/d=0.16时失效。
2014(4):16-20.
摘要:作为“潮汐环境下细颗粒泥沙沉降速度研究述评”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在潮汐环境下确定细颗粒泥沙沉降速度的计算公式与相关方法。通过正式文献可以考证的,关于细颗粒泥沙沉速的计算公式逾百种,每个公式均有其一定理论或经验的背景,本文系统地分析并对比了不同背景的计算公式和方法:1)以粒径为主要因子的半经验公式(武水公式、Stocks公式等),忽略了细颗粒泥沙的基本沉降特性;2)以含沙量为主要变量的泥沙沉速经验公式,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或者公式的参数差异较大,在没有确认其计算条件、计算方法、测量工具、适用条件前,需谨慎选择,不能简单吸纳,尤其是在盐淡水混合的潮汐环境下,其相关关系和影响因子具有较强的特定性;3)劳斯公式拟合法所得的“有效沉速”,在计算过程把不同因子导致的泥沙颗粒向下的运动均归为泥沙重力沉降过程,物理概念不清晰;4)麦克劳林公式计算细颗粒泥沙沉速,符合沉速的物理定义,其理论性和物理意义也较强。
2014(4):21-23.
摘要:现有的锚位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待泊锚地的锚位数计算,且当平均泊位利用系数大于0.8时计算结果将出现较大偏差。对于候潮、避风等锚地,目前尚无较好方法用于计算。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了较为通用的锚地规模计算方法并编程实现快捷计算。
2014(4):24-29.
摘要:分析工程海区自然条件,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各航道方案影响下的潮流泥沙运动规律,并分析大范围海域潮流特征、进港航道口门位置流态特征、航道内横流、对周围港区影响、对潮位影响和对石浦港5个口门分流比的影响等,预测各方案泥沙回淤与莫拉克台风过程下的骤淤情况。
2014(4):30-34.
摘要:以连云港旗台防波堤为研究背景,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旗台防波堤建成前后港区附近潮汐、潮流与悬移质含沙量的变化,以期为日后连云港港口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认为,旗台防波堤的建设完成后,港区内外潮汐特性基本不变;港区内潮流呈减弱趋势,防波堤口门处潮流增强,防波堤内侧港区形成明显的回流区域;港区外侧高含沙量水体向外海移动,港区内最大含沙量整体降低。
2014(4):35-39.
摘要:对长江黄浦江吴淞口周边气象站的风速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上海市沿江通道吴淞导堤加固工程段水域的设计风速;利用2013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沿程的最新水下地形测量资料,依据设计风速采用考虑风能输入的非线性抛物型缓坡方程建立波浪数学模型推算波浪场,得出波浪要素。
2014(4):40-42.
摘要: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防波堤稳定计算,并在计算中充分考虑施工步骤对于稳定计算的影响。分析孔隙水压力及有效应力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对防波堤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LAXIS可以应用在软基防波堤稳定性计算中,对实际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2014(4):48-51.
摘要:星站差分GPS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无需架设本地基准站,单机作业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并能提供优于分米级的实时定位精度。首先介绍星站差分GPS定位技术,再结合我国水运工程测量的现状,对比分析星站差分GPS与传统差分GPS的特点,重点分类探讨星站差分GPS系统在水运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优势。
2014(4):52-56.
摘要:通过对一个典型超深基槽重力式码头结构选型和设计关键技术的介绍和研究,分析了结构选型决策影响因素,针对持力层选择、基槽开挖、基槽抛石、地基承载力保证、沉降控制等结构设计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4(4):57-62.
摘要:在水深较大的海域,传统的斜坡式防波堤结构形式因其断面较大使得造价大幅上升。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表明:带减压倒L型胸墙的斜坡堤可以优化传统防波堤设计形式,在保证工程安全性和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可以较好地降低工程造价。结合工程案例,对斜坡式防波堤结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4(4):63-68.
摘要:为提高日照港石臼港区扩建码头工程的港内泊稳条件,根据波浪断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结构码头反射系数的基础上,采用MIKE21-BW模块建立了港区波浪传播数学模型,针对码头不同结构形式和不同平面布置这两个主要因素,模拟了2 a一遇设计高水位条件下港内的波高分布,研究了不同方案组合下的港内泊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结构断面形式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五期码头南移可有效改善港内泊稳条件。
2014(4):69-73.
摘要: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运用《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中直立式岸壁折角处船长系数计算大型码头泊位长度时,易造成一定的岸线资源浪费。在原规范制定思路的基础上,分析和推导了在不同角度、不同船型、不同靠泊状态下直立式岸壁折角处船船(岸)间距与船舶尺度的关系和规律;细化了折角处不对称靠泊情况下的船长系数取值。同时,结合实际操船经验对大型船舶在不同折角情况下的船长系数进行优化和修正,在保证船舶操船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减少折角处泊位的富裕长度,达到节约岸线资源的目的。
2014(4):74-79.
摘要:提出了考虑性能退化的港口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以承载力、纵向裂缝和挠度为控制指标,通过在现有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中分别增加耐久性的要求加以实现。工程算例表明,该方法与目前的设计习惯衔接良好、与工程实际符合性好、可操作性强。
2014(4):80-85.
摘要:洋山深水港是我国首个海岛型大港,辟建在以小洋山为主体的北岛链上,与其隔水相遥的是以大洋山为主体的南岛链,两岛链合围成一平面上呈漏斗状海域,斗口西张,直对悬沙浓度极高的杭州湾。为了获取足够的港区陆域和顺直岸线,工程封堵了北岛链的3个汊道,陆联诸岛,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本文根据大量伴随工程进行的水文和地形观测资料,以洋山海域所处特殊环境为基础,从堵汊工程前后进出海域的潮致环流的作用以及港区主通道流场结构的变化等,阐明不同工程期对海域水沙运动和海床冲淤的影响,并据此推断,调整洋山深水港最初建港方案,保存颗珠山汊道的畅通是科学合理的。
2014(4):86-90.
摘要:以浙江舟山某散货码头受船舶撞击后导致码头损伤的工程为例,分析码头受撞击后的受力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码头的工程措施。同时,根据修复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码头设计提出参考建议。
2014(4):91-98.
摘要:游艇产业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游艇码头建设势头迅猛,但国内尚未有游艇码头设计可遵循的规范。对游艇码头平面设计的主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参考国外游艇码头的设计标准、规范、指南,分析了各种参数在国内游艇码头设计中的适用性,结论可为具体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4(4):99-102.
摘要:以港口分拨中心为切入点,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建立了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模型,并以大连港为例进行优化计算与相关参数的模拟分析,为我国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2014(4):103-105.
摘要:为推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效益,RTG“油改电”在港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方式有3种:低架滑触线方式、电缆卷筒方式、高架滑触线方式。针对低架滑触线RTG的油改电改造,探讨RTG“油改电”的供配电布置、滑触线供电方式以及龙门吊供电改造。
2014(4):106-110.
摘要:贺江下游航道兼有山区河流和渠化河流的特点,枯水季节局部航道出浅,长期以来等级低下,水运发展缓慢,影响了航运效益的发挥。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研究枢纽调度运行条件下贺江下游航道的水位衔接问题、碍航浅滩的长度;并考虑山区河流枢纽渠化河段以及河口入汇自然河段的航道整治宽度、航道疏浚条件下水位的降落程度,分析了贺江航道适宜提高航道等级的可行性与适用条件。最后将碍航浅滩的长度、航道整治宽度和水位的降落程度作为航道优化等级确定的参数,综合确定了贺江下游航道的优化开发等级为Ⅳ级。
2014(4):111-115.
摘要:近年来,澄通河段采砂项目日益增多,河道采砂可能引起工程河段的局部河道调整、河床冲淤变化,给工程河段的航道与通航安全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以福山水道南岸边滩整治工程为例,根据最新测图资料与水文测验数据,分析采砂后工程河段泥沙回淤情况,并讨论采砂对航道和通航安全的影响,对当地后续工程有参考意义。
2014(4):116-120.
摘要:王道航运枢纽是小清河航道复航的关键性工程。通过分析王道航运枢纽的平面制约因素,提出3个总体布置方案,并从河流弯道、桥梁改建方案、船闸平面布置、对沿河设施的影响以及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左岸、右岸方案桥梁跨径大,工程投资高,移闸方案桥梁跨径最小,工程投资最低,船闸布置更为合理,为最优方案。
2014(4):121-124.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后,丹江口枢纽坝下河段来水来沙过程将发生较大变化,低水历时大幅延长,中水流量及历时大幅减少,来沙量减少,现有整治水位的确定方法不能适用于调水后的新的水沙过程。通过研究,提出采用“有效时段输沙能力法”确定整治水位,并已将成果应用于汉江下游兴隆至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设计。
2014(4):125-132.
摘要:以东流水道为研究对象,从水流泥沙、河道地形等实测数据出发,分析其河床演变基本特征,着重探讨整治工程实施后地貌出现的新变化,同时结合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该河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深泓线趋于顺直,且整体存在下摆趋势;东港经历了深泓线下切后进口段已基本稳定,中下段的深泓有所冲深;天玉串沟整体维持冲刷趋势,老虎滩头部冲刷后退,其尾部淤积下延;天沙洲沙头侵蚀后退,尾部基本稳定但面积持续缩减。东流河段的整治工程在2010年汛期前较好地控制了东流河段,整体上达到了整治预期效果。2010年讯后地貌形态出现较大变化,结合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未来10 a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今后应加强整治工程力度,着重维护西港的稳定、控制东港分流比,防治河段出现大幅的冲刷和淤积。
2014(4):133-137.
摘要:蔺家坝船闸位于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湖西航道上,为了满足货运量的增长需求,须建设复线船闸。本文对复线船闸的闸位布置进行了研究;从共用引航道宽度、复线船闸的引航道布置、施工条件、一线船闸闸室的主体结构、现场地形条件等方面,对可能的平面布置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经过综合论证,确定复线船闸与一线船闸的轴线间距为70 m。最后,为完善工程设计,对本工程提出了优化方向。
2014(4):138-142.
摘要:近年来,长洲枢纽下游航道水位实测值呈现下降趋势,与原航道水位设计值不符。通过收集该河道的水文资料对河床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来水来沙对枢纽下游河床的影响、下游河道过度采砂、河流梯级开发及水利枢纽建设以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的修建等是导致长洲枢纽下游河床下切水位下降的原因。结合该处具体情况,提出控制枢纽下游河道过度采砂、采用限制性整治措施以及加强河道断面检测的改善措施,为确保长洲枢纽下游航道的正常通航提供技术支撑。
2014(4):143-147.
摘要:基于有限元计算方法,以某航电枢纽工程为依托,采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二维闸室结构仿真模型,分别在检修和低水运行工况下对高衬砌倒梯形闸室结构与岩基进行接触分析和计算。通过对接触状态及接触部位的应力分布研究,得到倒梯形衬砌式闸墙结构薄弱面可能在台阶处的主要结论。
2014(4):148-153.
摘要:软土普遍具有含水率高、抗剪强度低的特点,且大多数的土体滑坡都发生在降雨期间或者降雨之后的某个时间,因此研究降雨入渗诱发软土岸坡失稳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某软土岸坡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软土岸坡有限元模型,分析降雨强度、时间以及饱和渗透系数对岸坡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雨水的入渗,岸坡土体饱和度及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浅层基质吸力减小或消失,导致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岸坡稳定性降低;降雨入渗诱发岸坡失稳的模式表现为渐近牵引式破坏,其塑性破坏区域最先出现在坡脚,并沿坡面向上发展,逐渐形成连续的塑性贯通滑动面;以及持续的强降雨最容易引发岸坡的失稳破坏。
2014(4):154-157.
摘要:固结系数是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室内试验条件和现场相差较大,根据实测资料反分析算得固结参数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用某软基处理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从荷载总量、满载前后荷载比、满载预压时间比及测点附近边界条件变化等角度,分析各因素对固结参数的影响,拟合固结参数变化关系式,提出瞬时沉降的简易算法,推算主固结时间零点并与曾国熙法算得的修正零时点进行对比分析。
2014(4):158-163.
摘要:曹妃甸海事码头为3 000吨级重力式空心方块码头,地基土层主要是粉砂层和粉质黏土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利用分层总和法对码头沉降进行计算,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合理选择关键参数(单向压缩经验系数和弹性模量)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两种计算方法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
2014(4):168-172.
摘要:土体密实程度对内河码头大尺寸钢护筒嵌岩桩的承载性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含水率及颗粒级配条件下,控制试样土体干密度分别为1.80,1.85,1.90 g/cm3进行土体与钢板的往复剪切室内试验,探索了不同干密度条件下试样在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的剪应力 剪位移关系、极限剪切强度以及界面往复剪切的残余强度。研究发现钢 土界面的剪切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极限剪切强度满足摩尔库伦准则且随干密度增大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增大,且呈线性增加;往复剪切过程中,研究剪应力的变化情况发现同方向不同循环过程中最大剪应力几乎保持不变,不同方向剪切循环过程中,负方向剪应力均比正方向稍大。
2014(4):173-177.
摘要:针对辽东湾地区吹填土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开展野外勘察研究,初步查明辽东湾吹填土分布特征和工程性质概况,发现吹填物源、固结时间、场地渗透条件等影响因素差异使得该地区吹填土性质多样。选定2个典型场地,通过压缩固结试验、压汞分析、扫描电镜等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A、B两类型吹填土工程性质及微观结构特征,并结合埋深变化总结其固结规律。结果表明:A地吹填土不同埋深固结度不同,但其固结阶段相同;B地不同埋深吹填土固结度和固结阶段均不同。
2014(4):178-181.
摘要:目前世界上设备较先进,产值、利润较大的国际疏浚公司有4家。基于疏浚合作项目实践,对其前期策划、施工管理、船机管理和人才培养等理念进行分析、评述,为贯彻“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疏浚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2014(4):182-186.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疏浚岩石理论及岩石疏挖工艺研究较少的现状,以重型绞吸式挖泥船在中风化岩石条件下的挖掘施工数据为基础,提出了疏浚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TH,并对中风化岩石性质与施工参数的相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绞刀切片厚度、绞刀转速、绞刀功率等施工参数与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TH的相关性较好,并拟合得出相应的经验公式,对挖岩工艺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