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摘要:
2014(12):6-9.
摘要:智能航道是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水运发展对长江航道的业务需求,提出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体系,包括3个层次20项关键技术,建立关键技术体系与内河水运发展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图,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研发任务,为长江智能航道技术整体同步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2014(12):10-15.
摘要:软体排施工检测技术是保证软体排的铺设按照设定的标准进行、确认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实现软体排的施工智能控制,构建了沉排施工检测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分析了施工检测中的关键技术——图像拼接技术和图像搭接宽度识别技术,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等设计要求和方案。
2014(12):16-19.
摘要: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系统性工程。随着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系列工程的启动,长江航道信息化经历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科学评判,以指导后续航道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针对航道信息化的需求,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信息化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长江航道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了评估方法,使之达到可操作的层面。
2014(12):20-25.
摘要: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2014(12):26-30.
摘要:随着长江数字航道建设的不断深入,长江电子航道图即将正式对外推广应用,这对长江航道全线船岸间的无线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别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的3G无线网络进行实地测试,对比分析其信号覆盖情况。在此基础上,就长江航道环境下如何提高通信保障能力提供了技术方案。
2014(12):31-36.
摘要:针对长江航运对长江航道要素信息服务内容、时效性、可靠性需求,结合长江航道要素种类多及演变复杂的特点,为克服基于专业移动测量的数字化采集方法在测绘频率上的不足、基于物联网的固定点数字化感知方法在空间感知上的不足,提出基于航船舶动态信息的长江航道要素感知方法,并从多传感器集成、多源信息质量评估、多源数据融合3个方面剖析新方法涉及的关键技术。重建航道外场终端设备感知、航道测量、在航船舶感知三结合的航道要素综合感知体系,对拓展航道信息生产来源、增进在航船舶船岸交互、提升对受自然演变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非渠化内河航道的感知能力、全面改善航道综合信息服务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4(12):46-50.
摘要:鉴于数学模型在解决水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化三维性较强的局部工程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以及物理模型在模拟长河段时受时间变态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提出综合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优点的长河段复合模型。综述国内外复合模型的发展情况、优缺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提出航道整治工程中长河段复合模型研究思路与方法。
2014(12):51-57.
摘要:太平洲捷水道位于长江下游太平洲右汊,属于典型的感潮河段。太平洲左汊是长江通航主江,近期正在积极开展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建设。太平洲捷水道整治在达到本河段治理目标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主江各方面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对策。从水沙动力角度入手,建立了扬中河段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捷水道重点碍航区域顺应治理思路,概化出多种强度高、治理范围广的工程措施,分别从定床、动床两方面来分析其对主江水流、河床变形的影响。
2014(12):58-61.
摘要:为研究安庆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流的调整效果,建立了覆盖安庆、太子矶和贵池3个连续的弯曲分汊型水道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原型观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的汊道分流比、水位和流速与实测值符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安庆河段的水流运动及分布规律,可以进一步用于安庆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方案效果研究工作。
2014(12):62-67.
摘要:根据长江中游湖广—罗湖洲水道近年来实测资料,分析了本河段河床演变特点、碍航特性和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平面比尺1:420、垂直比尺1:120的变态实体河工模型,对该段河道及航道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该段浅滩碍航特征和航道整治目标,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航道整治方案,最后提出推荐方案。
2014(12):68-73.
摘要:周天—藕池口河段是荆江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湖北省“645”工程的重点航段之一。目前,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要求下,宜昌至武汉段枯水期航道水深计划进一步提升至4.5 m,但周天—藕池口河段现行的枯水期维护水深为3.5 m,提升幅度较大。通过分析周天—藕池口河段近期的深槽变化情况以及结合已建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该河段提升航道尺度尚存在的碍航问题。从工程方案、外协问题方面,提出了航道尺度提升的可能性,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2014(12):74-78.
摘要:太平洲捷水道位于扬中市,是镇江港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航道条件受河道演变影响,太平洲捷水道上段的航道条件还不稳定,部分航段内弯曲半径不足,航道条件较差,存在出浅、碍航的可能,需抓住有利时机,固滩守槽,改善太平洲捷水道航道条件。利用数学模型手段,初步探讨了太平洲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方案。
2014(12):79-82.
摘要:长江口北支河段区域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航道条件极为重要。掌握北支河段演变特点是北支航道治理的基础,探究航道治理思路是下步北支航道系统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收集长江口北支河段近年来的水文地形资料,分析该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其河道演变趋势,根据上、中、下段河道演变和航道条件变化情况,初步提出了各段的航道治理思路。研究表明,北支航道整治宜在已有河势控制工程的基础上,采取“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分段治理思路。
2014(12):83-86.
摘要:利用原型河道观测资料分析和河工模型试验手段,成功地预测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马家咀水道河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对航道总体治理方案进行试验研究,提出分期实施整治工程方案的原则及内容。工程实施后,南星洲右汊近岸航槽不断冲刷发展,河心槽及左汊淤积,左汊分流比下降,基本达到了将主流与主航槽稳定于南星洲右汊近岸槽的整治目标,航道条件显著改善,满足近期建设规划尺度。本河段航道治理经验可为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提供借鉴,并对航道整治可能会给相邻河段带来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提出建议。
2014(12):87-91.
摘要:以长江下游重点治理及维护河段福姜沙河段为例,通过分析福姜沙各汊道航道碍航特性及治理思路,提出将疏浚弃土抛卸于淤积对航道条件有利的整治守护区,可促进航道整治效果的发挥,丰富了疏浚弃土的处理途径,具有应用推广意义。
2014(12):92-95.
摘要:从金口水道铁板洲汊道航道自然条件出发,通过对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和航道尺度核查,得知:按照现有条件,铁板洲左汊相对顺直,水深及航宽条件优于现行右汊主航道。为提高河段船舶通过能力,在现有通航条件基础上,对该河段航路布置进行研究。
2014(12):106-109.
摘要:近年来,安庆河段中汊发展,左汊进口趋于宽浅,碍航逐渐严重。分析该河段碍航原因,利用河工模型试验对工程方案进行论证。一期工程于2010—2011年实施后,航道条件得到改善,枯水期航道保持了畅通,取得了初步整治效果。
2014(12):110-115.
摘要:戴家洲河段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该河段采取分期治理措施。戴家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巩固一期工程成果,抑制戴家洲右缘下段的冲刷后退,制止直水道平面形态向不利方向发展,为后续工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分析认为:工程的实施有效稳定了右缘下段岸线,改善了直水道航道条件,达到了预期目标。
2014(12):116-121.
摘要: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河段一直是制约长江黄金水道的“瓶颈”,随着三峡工程航运效益的发挥以及“十二五”长江干线航道建设的全面加快,其航道水深将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但通航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沿江经济对水运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基于宜昌至武汉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效果、航道变化特点以及航道条件分析,探讨航道治理思路。
2014(12):122-124.
摘要:生态航道是航道整治建设的大趋势,航道建设中的挡土墙需改变原有非生态的结构形式,尽可能实现生态化、人性化、景观化等多功能目标。重点阐述几种应用于航道整治护岸工程中的生态挡土墙的结构及应用,探讨生态挡土墙在航道护岸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2014(12):125-129.
摘要: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影响枯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1982—2002年水文资料对荆江河段设计水位进行计算,参照水沙数学模型所得预测值,并利用蓄水以来的荆江河段枯水位对其进行复核,得到的设计水位偏于安全,既体现了蓄水后的影响,又反映了设计水位的变化趋势。
2014(12):130-134.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水道三峡蓄水后2003—2013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沙泓进口浅滩以及航道条件的变化情况,提出进口浅滩发展机理以及对航道条件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进口浅滩和本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认为进口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仍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为本水道航道治理思路的形成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2014(12):135-137.
摘要:随着长江沿江可利用岸线资源的日益减少,一些复杂条件下的长江岸线急需要开发出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以支汊可通航作为基础。现今倡导绿色水运、和谐水运,对长江干线支汊航道进行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不仅是为沿江经济服务,更是保护航道资源的需要。针对有强烈开发需求的江口水道,通过河床演变分析、航道条件核查、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航道等级与维护尺度研究,并进一步预测了支汊开通后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12):138-141.
摘要:根据桥群河段的定义及通航特点,提出桥群河段航标整体配布技术特点,并结合武汉桥群河段的桥梁、隧道及其他涉水设施建设格局,航道布置及航标配布现状以及通航环境等,对桥群河段的航标整体配布方案进行分析界定,为建立并完善桥群河段通航安全与海事监管提供参考。
2014(12):147-150.
摘要:在分析采砂对航道布置和船舶通航影响的基础上,按照满足采砂施工期船舶通航要求、有利于改善采砂河段航道条件和有利于采砂工程施工要求的原则,提出采砂区平面布置和局部河段航道设置的优化调整方案,在河道采砂和航道浅区疏浚相结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2014(12):156-161.
摘要:通过巴东地区某滑坡滑带土的一系列物理性质试验以及不同剪切速率的滑带土重塑样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确定了滑带土的岩土分类,分析了滑带土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试验数据对邓肯-张(Duncan-Chang)本构模型进行了曲线拟合,通过分析验证,认为Duncan-Chang模型的双曲线型关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滑坡滑带土的逐渐硬化类型的应力-应变特性,可以为该类型滑坡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2014(12):162-167.
摘要:透水框架作为一种减速促淤的整治建筑物,近年来在航道整治工程逐步得到推广,在守护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发了一种新型透水框架——扭双工字型透水框架,并在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通州沙潜堤护底中进行了试验性应用。确定合理的透水框架护底检验标准,是保证防护效果的重要基础,而目前的航道整治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水槽试验提出透水框架护底的检验标准,利用测扫声呐图像分析提出相应的检验方法,并进行了室内光学图像试验验证,符合较好。
2014(12):168-172.
摘要:透水框架因其具有较好的防冲促淤功能,在航道整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对单个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和双工字型透水框架进行三维水流数值模拟,揭示其防冲促淤机理,并对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透水框架通过改变水流的大小和方向及加速水流能量的消耗来促进泥沙的淤积,相对于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双工字型透水框架具有更好的防冲促淤能力。
2014(12):173-178.
摘要:在对斗湖堤水道河床演变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整治目标和治理思路,对该河段整治方案的效果进行了三维局部定床研究,主要是对工程局部水流流速流态进行计算,并对各流量级下水流强度及切应力的平面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工程守护范围内冲刷强度的变化情况,研究成果为护岸工程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014(12):179-184.
摘要:D型软体排是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护底结构的主要工艺,为提高D型软体排的纵向连接强度,减少“撕排”现象以更好发挥护底固沙效果,对D型软体排的纵向连接方式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纵向连接方式,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14 mm丙纶绳的连接方式基本满足沉排要求。
2014(12):185-187.
摘要:通过改变定位桩簇设计中各构件的刚度和连接形式得到多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各模型构件的应力,对比分析各构件的连接形式,得到其相互关系及应力特点。
2014(12):188-190.
摘要:基于能量平衡观点,推移质泥沙输移所需能量来自水流的势能。由于密度差异和推移质所受到的重力作用和颗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作用,推移质运动滞后于水流的运动,推移质所消耗的能量取决于水沙的相对运动。据该理论,推导出推移质输沙率关系式。选择无量纲参数确定有关参数的影响因素,采用试验资料对有关参数进行了率定。所建立的计算公式与试验资料符合较好,计算精度较高。
2014(12):191-195.
摘要:聚丙烯编织布是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为研究聚丙烯编织布抗拉试验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分析,明确了湿度、温度、试样宽度和拉伸速率对抗拉试验的影响情况,提出聚丙烯编织布抗拉试验的注意事项。
2014(12):196-200.
摘要: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的进一步上延,对维护疏浚船舶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长江下游深水航道维护疏浚特点、疏浚船舶船型适应性、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以大中型耙吸挖泥船为基础的适应下游深水航道维护疏浚的船型配置方案,并对主力船型——大型耙吸挖泥船的设计和疏浚效率改进进行探讨。
2014(12):201-204.
摘要:透水框架因其本身具有的消能、固滩和促淤的特点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传统的杆件焊接式透水框架和改进制作工艺后的一次成型透水框架在预制所需堆场面积、模具费用和施工工艺等在工程经济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工程经济适用性,并对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提出建议。
2014(12):211-214.
摘要:岩溶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常需对溶洞进行处理,通常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溶洞特征进行分析,以选择合适的工程措施。结合某码头工程实例,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更加准确地判断岩溶特征,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2014(12):215-221.
摘要:随着港区内桥梁建设日益发展和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桥梁混凝土开裂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桥梁工程设计中往往提出混凝土连续浇筑等特殊要求,导致桥梁工程中很多采用高墩、大跨结构,从而使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问题成为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主要结合实际工程中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实践,利用有限元分析混凝土桥梁开裂机理,并研究混凝土桥梁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特点,为桥梁工程混凝土开裂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