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9.
摘要:随着江苏沿江港口发展和沿江经济产业带布局的实施,长江南京以下河段航道的能力提升和标准提高已成迫切 需要。根据工程河段沿程自然条件与工程限制条件、港口与地方经济需求和船舶大型化要求,分区段论证了适合的通航设 计船型、设计通航标准和航道建设规模,提出深水航道的尺度取值原则并给出主要区段的推荐取值。基于工程河段水文条 件的时空变化特点,给出各设计船型不同水位保证率的限制吃水,并认为通航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大型船舶限制吃水的季节 变化。
2014(1):10-13.
摘要:铺排船应用于航道整治工程中,滑板最佳倾角的设定是铺排船设计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很多工程施工通过 经验确定,以排体缓缓下滑作为锁定滑板倾角的依据,特殊情况下无法准确判断该状态。“半潜1”船舶进行铺排改造后, 通过多次现场试验验证得出滑板与联锁片的摩擦系数范围为0.348~0.380;设定边界条件后,利用摩擦系数反算法及反求技 术得出滑板最佳倾角为27.83°~30.38°,在该范围内可实现甲板布置2 m,滑板布置单排联锁片顺利溜放,对滚筒拉力达到 最佳。
2014(1):14-18.
摘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探讨矩形方箱锚链锚泊浮式防波堤在规则波作用时,透射系数随浮箱宽度、吃水深度、锚 链初始张力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浮箱的宽度和吃水深度,可以减小透射系数;增加锚链的初始张力, 可以限制浮箱运动,减小透射系数。
2014(1):19-24.
摘要:通过局部动床概化水槽试验,采用MicroADV流速仪测量瞬时流速,得到浮运围堰下沉过程中围堰侧面纵向、横 向和垂向紊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分析浮运围堰入水深度、行进流速、行进水深对紊流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 下,浮运围堰入水深度对紊流宽度影响较大;行进流速、行进水深对紊流宽度影响较小。在试验范围内,围堰单独作用时 水流相对紊流影响宽度D/B随围堰相对入水深度Hc/H0的增加而增大,基本为线性关系。
2014(1):25-30.
摘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采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对新型空心立方体潜堤进行一系列消浪特性研究。同时,对 2种不同空心率的空心立方体潜堤和实心堤透浪系数进行试验对比。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取合适空心率 时,空心立方体堤的消浪效果与实心堤的消浪效果基本相同,并能达到一定的促淤效果,说明选取空心立方体作为潜堤堤 身结构材料的方法是合理且有效的。
2014(1):36-40.
摘要:目前已有船舶领域模型具体取值依赖大量实测资料,缺乏理论定量研究。针对长江下游航道条件和船舶特性, 基于道路交通工程中停车视距的概念,提出了航道中停船视距的概念。分析船舶制动加速度特性,探讨船舶领域模型长轴 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航道中停船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以及安全距离3部分组成;当前船的制动加速度为后船的4倍 时,船舶领域长轴取值为2.6~3.9倍船长,与已有进江海船的推荐值3.0~4.0倍船长基本吻合;船舶领域长轴取值具有一定的 速度敏感性。
2014(1):41-46.
摘要:透空式防波堤利用上部结构的挡浪板实现挡浪消波,为港区提供良好的泊稳条件,桩基和挡浪板部分入水会改变 建筑物局部水域的水动力特性。在有透空式防波堤的海域进行二维潮流数值模拟时,分别利用了等流量法和等效阻力法对挡 浪板进行概化,将挡浪板对水流的阻碍作用等效为通过改变地形和当量糙率来模拟对水流的影响;研究分析了透空式防波堤 概化处理后,挡浪板对周围水域的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模拟出挡浪板的阻水效果,其中等效阻力法物 理概念清晰,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规律。
2014(1):52-57.
摘要:土石坝中建设防渗墙后,墙身会对坝体的渗流场和应力场产生一定的隔断作用,从而改变了相应的渗流场和应 力场,对坝坡的整体稳定产生影响。依托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增建防渗墙前后的 上、下游坝坡稳定安全系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引入计算收敛、土体位移、塑性贯通等3种失稳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坝坡的安全 系数。分析得出:建设防渗墙后,上游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有所降低,下游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增加,从而使得整个坝体的 稳定性得到提高。
2014(1):58-63.
摘要:在对梁场蒸汽养护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对砂石料温度控制系统、混凝土拌和站水温控制系统和箱梁蒸汽养护系 统3个组成部分理论分析、科学试验和数值计算,确定整个系统的热量消耗和蒸汽供应量,建立了一套经济、科学的蒸汽养 护系统,并实现了箱梁蒸汽养护的自动化控制。
2014(1):64-69.
摘要:以结构满足规范规定最低耐久性要求为前提,对港口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锈蚀率、承载力可靠度、纵向 裂缝宽度和刚度退化系数进行了概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结构使用年限的增加,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析结 果为制定合理的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及建立相应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
2014(1):70-75.
摘要:随着三峡枢纽的建成运行,重庆地区码头作业水文条件的改变以及船舶的大型化对斜坡式码头趸船系留设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港口安全生产,消除趸船现有系留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考虑锚链和缆绳的弹性、悬 链线的几何特征以及躺底段和贴岸段影响的多根不同方向锚链和缆绳共同作用的斜坡式码头趸船系留设施受力计算方法。 结合工程实例,运用Matlab编程计算,计算结果符合经验规律,并与Optimoor软件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 可靠性。
2014(1):76-80.
摘要:依托中科炼化离岸式码头工程,通过波浪物理模型试验,对码头桩基墩台底面压强和上托力进行研究。首先, 在不同墩台底面相对超高条件下,分析了墩台底面波浪压强作用过程以及分布,对作用的两种压强类型(冲击压强和缓变 压强)进行探讨,给出了墩台底面同步平均相对压强与墩台底面相对超高的变化关系。然后,在不同墩台底面相对超高条 件下,分析了墩台上托力变化过程,并将最大相对上托力与最大相对同步压强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将上托力试验结果与 几种典型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相关研究提供了深水离岸式码头的桩基墩台上托力计算依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2014(1):81-85.
摘要:连云港港旗台港区10万吨级散化泊位后方西围堤为在港区原防波堤的基础上经爆破挤淤抛石施工工艺拓宽形 成,受形成条件限制,形成的堤身下部存在淤泥层,需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对不同加固处理方案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最终 实施方案,节约了工程投资,满足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安全稳定的要求。
2014(1):86-89.
摘要:通过分析沿海集装箱港区单向航道船舶进出港作业流程,提出航道资源有限时可通过建设港内锚地以提高航道 通过能力的思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拥有港内锚地的沿海集装箱港区船舶航行作业系统仿真模型,研究港内锚地 的锚位数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港内锚地锚位数与航道通过能力服从多项式的函数关系,且存在极值; 在该极值范围内,建设港内锚地对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效果显著,但当锚位数超过极值后航道通过能力将不再随锚位数的增 加而增加;因而该极值可为确定港内锚地的建设容量提供参考。
2014(1):90-96.
摘要:为了提高集装箱港口泊位-岸桥分配效果和优化效率,以集卡运距和船舶在港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 多目标离散泊位-岸桥分配模型,利用混沌云粒子群算法对泊位-岸桥分配模型进行求解,开发了粒子可行-整数化处理模 块,内嵌于混沌云粒子群算法进化中,制定了粒子编码规则,设计了多目标函数的粒子历史极值和全局极值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基于混沌云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多目标离散泊位-岸桥分配模型的新方法,数值算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可行 性和实用性。
2014(1):97-101.
摘要: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以煤炭码头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仿真软件Simio的环境下建立码头生产作业 计划仿真推演平台。该平台基于码头生产作业计划及计划起始时刻的码头实时生产数据,以友好的三维动画形式动态推演 码头在计划周期内的运营过程,辅助码头计划人员分析与评估码头作业计划的合理性,找出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并进行优化。应用案例说明本仿真推演平台能够为码头生产作业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帮助和支持,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 前景。
2014(1):102-107.
摘要: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内河航道的发展阶段时间特征以及各发展阶段在航道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和航道需求等 方面的特征,找出我国内河航道发展阶段与国外典型内河航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 展背景、河流自然条件、管理思路和航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定位存在差异,提出我国内河航道未来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 “四个适应性”问题。
2014(1):108-112.
摘要:根据流滩坝枢纽坝下、沱江河口洪水位及李家湾水文站洪峰流量分析了长江回水顶托对沱江河口段水面比降的 影响,采用流滩坝枢纽坝下一般受顶托影响和不受顶托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相应比降分别推求了龙透关沱江大桥受 顶托影响和不受顶托影响的3 a一遇洪水位,应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SMS对上述2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证受长江回 水顶托的龙透关沱江大桥通航净空尺度。
2014(1):113-116.
摘要:从裕溪口水道上段的航道自然条件出发,通过对不同年份河床演变分析、航道尺度核查及水位统计分析,提出 水道开放公用航道的可行性及开通方案,为水道后续开通工程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按照现有的自然条件,裕溪口水 道上段具备开通一定等级航道的条件。但该水道开通涉及芜湖长江大桥桥区通航环境改变,其开通可行性还需通过对大桥 通航安全进行专题研究后确定。若开放为公用航道,可考虑将裕溪口水道上段航道维护尺度与下段保持一致。
2014(1):117-122.
摘要:透水框架群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具有减速、防冲、促淤的特点,在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促淤有限的 条件下,框架群在护滩边缘的防护效果明显,但对其作用机理,特别是透水框架群在整治工程中的水力特性还认识不足。 通过水槽试验研究了透水框架群的减速率与摆放高度、孔隙率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对透水框架群内部和尾部的减速效果 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规范护滩边缘结构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2014(1):123-127.
摘要:基于长江下游贵池水道20世纪60年以来的水文地形资料,分析该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其河道演变趋势。同时,针 对贵池水道存在的问题及两岸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贵池水道治理对策进行探讨,为本河段下一步系统整治提供参考借鉴。
2014(1):128-133.
摘要:长江上游以滩多、礁险、流急、水乱著称,在长达1 000余km范围内有200多个碍航滩险。急流滩在长江上游航 道中虽不是最多的碍航滩险,但有急流滩的位置通常都会成为卡口或控制河段。近年来对长江上游多个急流滩险实施了治 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典型急流滩险的碍航特征和整治思路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长江及其他大型山区河流急流滩险 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2014(1):134-139.
摘要:安谷枢纽工程以筑坝获取水头,并采用长尾水渠进一步增加水头发电,电站尾水渠与通航共用一渠。运用数模 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尾水渠通航条件等技术问题。研究了电站机组增(减)负荷产生的非恒定流尾水渠水流运动规律、尾 水渠水力要素与机组启闭时间、流量的关系,提出了改善措施。
2014(1):140-146.
摘要:建立了焦港三角门船闸物理模型。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开通闸运行条件下闸门启闭机的受力,确定启闭机受力能 满足开通闸要求的临界控制条件。控制条件分别为:上游高水位控制时,能进行开通闸运行的临界上下游初始水位差应小 于0.39 m;上游中水位控制时,能进行开通闸的临界上下游初始水位差应小于-0.34~0.38 m;上游低水位控制时,能进行开 通闸的临界上下游初始水位差应小于-0.37~0.43 m。三角闸门开关门的受力变化规律可为开通闸运行研究提供参考。
2014(1):147-151.
摘要:底板是闸首结构受力最复杂的部位,属于典型的空间受力结构,目前船闸规范中仍将弹性基础梁法作为闸首底 板内力计算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系平面计算理论,且采用弹性模型代替弹塑性模型,存在优化的可能。结合土基上某船闸 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通过D-P屈服准则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弹塑性模型下闸首底板的内力与 变化规律,并与弹性基础梁法、三维有限元弹性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以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2014(1):152-158.
摘要:结合湖南澧水青山航电枢纽布置,采用1∶100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弯曲分汊河流上航电枢纽的枢纽布置、 航道整治和通航水流条件等关键技术。分析左、右汊水流特征,比较船闸分别布置在左、右汊各方案的通航条件;提出了 比较合理的布置方案和整治方案以及弯曲分汊河道航电枢纽布置的特点,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
2014(1):159-162.
摘要:为了给长江电子航道图终端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水深预测信息,以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以预 测长江监利站水位为例,探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水位短期预测方法实施步骤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1):163-167.
摘要:高桩码头结构计算时可以先把基桩在某深度处固定进行上部结构计算,再把计算的桩顶内力作为荷载施加到 桩上进行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上讲,以简化前后的桩顶水平位移相等为条件确定嵌固点位置最为合理,但实际中难 以实现。结合现场试桩资料,深入分析了超长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嵌固特性,提出了嵌固深度随荷载变化的经验计算公 式,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2014(1):168-172.
摘要:以珠海高栏港码头结构为工程背景,对码头的大直径PHC桩的数值模拟技术和承载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采用 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桩径、桩 长,桩侧土和桩端土等一系列参数的变化,探讨这些参数对PHC桩Q-S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出的位移比实 测结果高出2%~20%,桩长超过50 m的PHC桩属于超长桩。
2014(1):173-177.
摘要:在淤泥上填筑围堰,可应用砂被塑排法固结增强软土,而堤身的大变形与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其地基处理的 关键。结合工程实例,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围堰的填筑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地基土的固结变形、超孔压消散与稳定 性,并通过方案对比得出了不同边界范围、加载方案、是否考虑砂被加筋作用对数值计算的影响。
2014(1):178-181.
摘要:《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JTS 147—2009)中对真空及联合堆载预压时何时堆载,滤管的布置、通 水量、形式、沉降计算、检测及卸载标准等要求比较含糊。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对堆载时间、滤管的布置、通水量、形式 进行计算分析;对沉降计算中的系数、层厚与有关规范进行比较并提出建议;对于检测及卸载标准,提出应根据检测数据 确定卸载时间。
2014(1):182-187.
摘要:基于直接剪切试验原理,研究了钢板与砂泥岩混合填土接触界面的剪切力学特性。试验中,钢板采用Q235钢 材制作;砂泥岩混合土料采用弱风化砂岩和泥岩的破碎颗粒料按照5种不同的颗粒级配曲线以质量比8∶2配制。试验结果表 明,钢板与砂泥岩混合填土接触界面的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可用双曲线拟合;抗剪强度可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来描述;抗 剪参数粘聚力值随土体特性粒径d10,d30,d50,d60,d90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抛物线型变化;摩擦角值随土体特性粒 径d10,d30,d50,d60,d90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型变化;粘聚力和摩擦角与土体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的相关 性不明显。
2014(1):188-191.
摘要:介绍印度尼西亚中爪哇Adipala电厂项目防波堤施工期堤头防护技术,结合分析开敞式印度洋海域环境下的水文 特性,阐述防波堤的平面形态和水文特性对堤头防护方案比选的相互作用,探讨印度洋高频次强风浪条件下防波堤堤头防 护的有效施工技术模式,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4(1):192-196.
摘要:以天津南港工业区码头灌注桩为工程实例,分析围海造陆早期近海岸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探讨钻孔灌注桩 的难点和控制要点,总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成果,为类似工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积累经验。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