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8-14.
摘要:选取广东省沿海28个潮位站(或水位站)作为计算基本站,对基本站潮位资料进行了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检验,资料系列均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根据情况对各站潮位资料进行了极大值处理,对基本站按极值Ⅰ型和PⅢ型分布律进行了频率计算,通过适线对比选用适当的线型。广东省沿海年最高潮位均值变化趋势总体上呈自东向西增大的趋势,与潮差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广东省沿海Cv值的大小受风暴潮的影响较大,因此,沿海站位Cv值一般大于河口站位,多大于0.20。广东省沿海年最高设计潮位总体上呈东低西高的态势,以潮差最大,遭受风暴潮影响最多的粤西地区年最高设计潮位最高,以潮差较小的港口、汕尾站年最高设计潮位最低。
2012(6):15-20.
摘要:长江感潮河段长达上千公里,半日潮波自河口溯江而上可直抵安徽安庆以上。在这一河段内,以潮区界划分有潮与无潮区,以潮流界划分水流特性转变区,因此,它们位于何处,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农业规划、生态环境、航行交通、航道工程、港口建设、航行安全与科学发展等关系密切,意义重大。根据实地调查及其收集的大量资料,经数值模拟与调和分析,皆与实测资料验证,取得重要成果: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庆与南京之间,潮流界位于镇江与江心沙之间。但是,这一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迥然不同,即一般认为,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徽铜陵与芜湖之间,而潮流界位于江阴以下。
2012(6):21-27.
摘要:基于SWEM2D数值模型,建立了一个范围包括洋山港、长江口及杭州湾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2004年5月洋山港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认为洋山港区域悬沙垂向切变输运较小,可忽略该项对悬沙输运的影响,采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能基本反映出该区域悬沙输运特点。利用2004年5月洋山港及邻近海域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计算了洋山港及邻近海域大、中、小潮期间悬沙输运速度。结果表明,洋山港区域悬沙主要以欧拉输运为主,斯托克斯漂移、潮泵输运为辅。该区域西口门高含沙量主要是受到长江口及杭州湾悬沙输运富集的影响。其邻近海域主要的悬沙输运在近南汇边滩以东区域分成两股,一股向北,一股沿着南汇南岸的水下泥沙通道,径直流向杭州湾,并在杭州湾的悬沙输运的带动下,向洋山港流去。
2012(6):28-32.
摘要:整体卸荷式板桩挡土结构是深厚软土地区高桩码头良好的接岸结构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桩排距、后排桩间距和开挖深度条件下该类挡土结构前后排桩受力和变形特征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前后排桩间距可以减小桩基的水平变形,并使前后排桩的桩力分布更加合理;改变后排桩间距使前排桩水平和竖向位移均逐渐增大,前后排桩端部弯矩和剪力都增大;开挖深度的增加使结构水平位移增加。
2012(6):33-36.
摘要:通过对实时量测的173组、154 271个瞬时流速信号进行分析,以随机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运动流体力学、随机信号分析理论等来研究随机质点瞬时流谱的概率模型,对流体质点瞬时流谱中两个关键因素圆频率及初相位角的概率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证明了圆频率服从均匀分布,初相位角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此研究对后续随机质点概率模型的重构及随机加速度谱及脉动压力谱的推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2(6):37-42.
摘要:传统锚定板桩的计算方法以极限平衡的方法为基础,并没有考虑施工方法的影响。但在实际工程中施工方法对板桩的影响通常是显著的。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板桩的某些参数在这开挖和回填这2种施工方法下的不同表现,包括板桩的位移形变、板桩墙的弯矩以及锚固力等。研究结果表明,回填法施工比开挖法施工产生了更大的板桩位移和弯矩,以及更小的锚固力。
2012(6):43-47.
摘要: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结合三重嵌套网格模式,就冀东南堡人工岛附近海域的潮流及泥沙场进行模拟。人工岛工程前、后的潮流场变化表明:由于人工岛及引桥对水流的拦截作用,人工岛后沿及引桥两侧流速减小,人工岛前沿则随着过水断面束窄,流速有所增大。同时,在挖沙池附近,由于局部地形调整,水动力条件在不同位置变化情况稍有差异。此外,泥沙冲淤演变验证了水动力条件变化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在水流流速增大的区域发生冲刷,而在水流动力减弱的区域则发生淤积。
2012(6):48-51.
摘要:总结采用爆炸处理软基的防波堤、护岸已建工程的常见堤身断面形式,结合工程实例,对堤身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这两种失稳形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保证堤身稳定的措施,认为确保堤身落底达到设计高程和完整形成堤侧水下平台是防止堤身产生失稳破坏的关键,合理的施工方法与施工过程控制是堤身稳定的重要保证。
2012(6):52-57.
摘要:嵌入水动力模型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是GIS应用的高级阶段,以图形图像直观展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是分析海洋环境水动力特征及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WEB GIS应用平台,在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Java 2D图形处理技术和ArcGIS JavaScript API实现数值模拟结果图件的动态生成、智能绘制及与地形图的叠加显示。
2012(6):58-62.
摘要:针对以分道通航制为主的船舶定线制没能解决各主要交通流汇集区域的船舶会遇问题,结合我国船舶定线制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交通冲突技术应用于船舶定线制警戒区安全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以水上交通冲突技术(VTCT)和灰色聚类为理论依据的船舶定线制警戒区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深水航路船舶定线制的共4个警戒区及1个环形通道的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安全诊断和优化船舶定线制的设计方案等提供了依据。
2012(6):63-68.
摘要: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后勤保障系统也常常是敌人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合理选择运输方案,有效防御敌人的打击,降低运输成本,对顺利完成保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战争对运输保障的要求和战场环境对运输效能的影响,构建了军用集装箱运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战争条件下指标权重难以确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权值获取方法,并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给出了最优运输方案的选择方法。通过将指标参数模糊处理形成特征向量作为输入,以综合评价值作为期望输出,对网络进行训练,对多个路径方案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2(6):69-73.
摘要:采用模拟加速试验的方法,研究酸性腐蚀条件下混凝土性能劣化规律,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酸性环境下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预测酸性环境下混凝土寿命主要通过3种方式:1)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GM(1,1)模型预测其强度变化规律;2)根据Arrhenius定理构建预测模型,利用试验强度变化数据预测混凝土寿命;3)通过研究酸性环境下混凝土中性化深度变化规律来达到辅助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或Arrhenius定理构建的预测模型,对酸性环境下混凝土进行寿命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同时提出了结合中性化深度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的设想。
2012(6):74-78.
摘要:为了能够快速真实地模拟波浪与张力缆系泊浮体相互作用问题,基于二维边界元格式建立了线性条件下的数值波浪水槽,并以此为基础对张力缆系泊浮体与波浪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时域数值模拟。张力缆的作用以系泊刚度的形式表达。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比表明该计算程序是可靠的,该方法可以为相关海洋工程的设计研究提供有利的参考。
2012(6):79-81.
摘要:整体式钢套箱围堰效率低、成本高。针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船闸工程水中100多个墩台的施工任务,设计了一种新型预应力组合式钢套箱——用施加了预应力的钢丝绳将分片式钢套箱组合成有机整体,因此将钢套箱的全部操作由水下转为水上。现已完成120个水中多种形状墩台的施工。实践证明使用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2(6):82-85.
摘要:针对船台结构物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的检测,就探地雷达在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既弥补了目前已有的磁性检测仪器的缺陷,也扩大了探地雷达的应用范围。
2012(6):86-91.
摘要:九江长江公路大桥索塔施工采用C50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并要求外观达到清水混凝土质量目标。针对索塔混凝土结构施工实践及实际的使用环境,提出索塔高性能清水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控制指标及其结构的耐久性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研究骨料的碱反应活性及粉煤灰掺量对索塔清水混凝土的抗碳化、抗酸雨侵蚀、抗渗透性、抗冻融等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砂石骨料不具有碱活性,在索塔混凝土中掺入22.5%粉煤灰能改善其综合耐久性,并满足耐久性设计指标要求。
2012(6):92-96.
摘要: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该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此为第1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美国、日本港口规范、手册中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方法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情况及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指南》(2001)的特点。
2012(6):97-101.
摘要:基于ANSYS/LS-DYNA软件,模拟5 000吨级件杂货船分别以2 m/s和5 m/s两种撞击速度与江阴港3万吨泊位高桩码头的碰撞过程。得到并分析了船与高桩码头之间碰撞的能量变化和作用力,与船桥碰撞规范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了一般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同类码头的设计、维护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及工程上的应用指导。
2012(6):102-109.
摘要:结合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1#滑道建设及码头改造工程,从施工难易、结构受力、桩基检测、工程投资等方面对建设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了所采取方案的优缺点;介绍了重力式沉箱码头改造为海工重型码头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和施工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2(6):110-114.
摘要:在印尼某电厂EPC项目的码头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当地的风、浪、流、泥沙运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及施工条件,不断优化码头、防波堤布置,给总承包方盈利创造了充分条件。最终推荐的设计方案节省投资、施工方便,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2012(6):115-120.
摘要:为适应三峡175 m蓄水后复杂地质、水文和施工环境条件下码头建设需要,提出钢护筒与钢筋混凝土联合受力的内河大水差架空直立式结构,并建立考虑钢护筒和钢筋混凝土联合受力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与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可靠性,进而提出基于最不利单元搜索的单位荷载组合法,并利用该法对复杂工况条件的该类码头力学特性进行探讨。通过大量变得参数的数值计算,得到大水差码头复杂荷载环境下的力学特性、薄弱环节及其优化设计方案。
2012(6):121-124.
摘要:针对高桩码头伸缩缝处的挤压破损问题,结合实际工程中高桩码头设计方案,运用有限元方法,对码头面板在分缝处发生挤压接触、临界接触和没有接触3种状态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工后缝宽对码头面板内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确定一个合理工后缝宽的新思路,为码头分段设计和施工条件控制提供了依据。
2012(6):125-128.
摘要:结合上海港外高桥港区6期工程汽车滚装码头设计,并根据汽车滚装船跳板作业的特殊要求,分别采用基于跳板作业高度要求和基于跳板作业时间要求的2种方法计算高桩梁板式汽车滚装泊位码头面高程。计算结果和实际靠船实践证明,采用这2种计算方法对高桩梁板式汽车滚装泊位码头面高程进行控制是合理的,也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2012(6):129-134.
摘要:为更好地掌握三峡船闸通航潜力,采用结构化和动态化的方法,建立了三峡船闸实际通过能力的动态化模型,描述货船载重吨、闸次、艘次、闸室面积利用率等参数与船闸通过能力的动态关系,计算2011—2030年三峡船闸实际通过能力,预计2015年后船闸通过能力将逐步饱和,船闸挖潜空间有限,建议抓紧优化标准船型系列,同时尽快开展新建通航设施的研究论证。
2012(6):135-139.
摘要:为研究复线布置桥梁桥区水域的通航效率,将其考虑为一个串联排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以苏通大桥与沪通大桥的桥区水域为例,计算日常与高峰两个时段桥区水域通航系统的效率。将单桥通航系统视为M/M/1型排队系统计算其通航效率,并进行两种通航系统的对比分析,找到复线布置桥梁桥区水域通航效率的两种瓶颈与瓶颈产生的机理,为复线布置桥梁的桥位选址和营运期的交通组织提出相关建议。
2012(6):140-145.
摘要:在对长江 “数字航道”发展状况和国内外智能水路系统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长江“智能航道”的基本组成和总体结构。通过长江“智能航道”系统基本特征和所具优势的分析,指出长江“智能航道”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并对长江“智能航道”系统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最后提出了发展长江“智能航道”系统的若干建议。
2012(6):146-149.
摘要:从水上安全监管实际业务出发,结合网格化管理的思想,阐述水上安全监管网格化的内涵、网格划分等内容,提出基于网格化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型及网格化理念下的水上安全监管业务模型、业务流程及系统构成,为水上安全监管网格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实施奠定基础。
2012(6):150-154.
摘要:为减少船撞桥事故的发生,提高桥区水域的通航安全等级,以目标检测算法为基础通过AForge.NET工具包设计实现对桥区水域的运动船舶实时检测与跟踪。根据运动船舶的航行轨迹预测船舶航向,判断船舶是否具有撞桥危险并做出相应预警措施。并在安徽淮河干流蚌埠段等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检测效果良好,能够对高等级航道桥群河段的桥梁防撞主动预警提供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案。
2012(6):155-159.
摘要: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系统研究石灰、粉煤灰以及水泥单掺、双掺、三掺对粉质砂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掺水泥加固粉质砂土的效果优于单掺石灰的加固效果;双掺石灰、粉煤灰加固粉质砂土的效果优于双掺水泥、粉煤灰和双掺水泥、石灰的加固效果,双掺石灰和粉煤灰加固粉质砂土的最佳配比为石灰掺量大于6%,且粉煤灰掺量为石灰掺量的3倍;石灰、粉煤灰和水泥混掺加固粉质砂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双掺的强度接近。
2012(6):160-163.
摘要:考虑从基坑开挖到垫层回填整个过程,建立以规范为约束的换填砂垫层优化设计实用模型,通过算例分析了取不同砂垫层承载力标准值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实例计算表明:与试算法设计相比,采用该优化设计方法不但能够减少砂垫层的换填量,而且可以直接得出基坑的最优挖方量。
游 波 , , 王保田 , , 殷德顺 , 张 磊, 郭帅杰 ,
2012(6):164-168.
摘要:电渗法可以快速降低淤泥的含水量,提高其不排水抗剪强度,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但是如何提高电渗效率,节约能源是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进行自然排水和3种类型电渗方案排水降低淤泥含水率的对比试验。通过测量各组试验过程中的排水量、电流和电势,以及试验前后土样含水率和不排水抗剪强度,从能量耗散和电渗效率及经济效益角度研究土体的性状。结果表明:采用电渗法对疏浚淤泥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电极、控制合理电极间距和通电时间,达到高效节能降低淤泥含水率的目的。
2012(6):169-173.
摘要:基于8根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现场试验资料,选用灰色模型GM(2,1)进行建模和预测,并与两类常用指数模型进行了比较。比较发现,用灰色模型GM(2,1)对8根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进行预测时,相对误差一般为±0.8%;由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共同描述的后验差检验时,灰色模型GM(2,1)的效果为很好;GM(2,1)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两类常用指数模型。结果表明,GM(2,1) 对样本大小不限,资料的处理可以随时增加更新,保证较高的预报水平;用GM(2,1)预测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是可行的。
2012(6):174-178.
摘要:假定桩身位移为三次幂函数,结合倾斜偏心荷载下单桩受力微分方程确定的桩身弯矩、剪力与桩身水平位移关系,引入等效附加弯矩概念,提出了基桩P-Δ效应的等效弯矩有限元迭代法,编制了Matlab分析程序,并结合算例对成层地基中倾斜偏心荷载、桩自重、水平分布荷载、竖向分布荷载和竖向荷载综合作用下基桩内力位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效弯矩有限元迭代法用于倾斜荷载下基桩P-Δ效应计算分析是有效的;当墩身较高时,墩身倾斜、墩顶偏心弯矩、水平力等对基桩产生的P-Δ效应显著。
2012(6):179-182.
摘要:结合某港口工程桩基试验项目,对2组大直径钢管桩进行了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并通过桩身预埋的应变式钢筋计测试桩身轴力分布,分析了深厚沉积层中大直径钢管桩的轴向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机理。
2012(6):183-187.
摘要:为有利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可持续性维护和发展,在借鉴已有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开展耙吸挖泥船艕带泥驳疏浚工艺在长江口应用的研究工作。综合现场模拟试验情况、长江口专用耙吸挖泥船及配套泥驳的设计性能等,对耙吸装驳工艺在长江口应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时间和效率、施工作业条件和工况、经济效益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上可行、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明显,可在长江口航道维护疏浚中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2012(6):188-191.
摘要:结合FLAC3D显式差分算法在大规模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的优势,并针对FLAC3D在复杂计算模型特别是结构模型构建方面的不足,基于HyperMesh软件平台开发了FLAC3D前处理程序。阐述了程序开发的基本思路,介绍程序中实体单元及结构单元的节点转换关系,通过内支撑围护墙和土钉网喷混凝土两种典型基坑工程实例,检验前处理程序的功能和适用性,为FLAC3D复杂计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一种便捷方法。
2012(6):192-195.
摘要:通过对围堤施工情况跟踪及监测数据整理分析,探索抛石围堤施工期间的位移、沉降规律。施工过程中控制加载速率及分层加载高度,每次加载均在达到设计要求的恒载时间及监测数据稳定后进行,并采取减小分层加载厚度、堤身两侧反压同步施工、镇脚石施工及时跟进、尽可能延长恒载稳定时间等措施行之有效。
2012(6):196-200.
摘要:针对东海大桥跨海段整体式桥墩承台外海施工恶劣的环境,结合整体式桥墩承台的结构特点,本着减少水上作业时间、尽可能利用现有船机设备的原则,经多方案综合比选确定采用2个U型混凝土套箱水上安装在桩顶上拼接成1个整体式桥墩承台薄壁壳体,然后浇筑封底混凝土及湿接头封闭形成干施工环境的施工工艺。介绍外海桥墩承台双拼U型混凝土套箱的总体施工方案、各种工况受力分析以及施工技术措施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