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6.
摘要:通过水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丁坝附近的动水总压力和脉动压力的分布情况,绘出总压力和脉动压力的等 值线分布图。把丁坝附近区域分成4 个测压区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各个测压区的总压力和脉动压力的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坝长、流量及水深对丁坝附近脉动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2012(3):7-13.
摘要:珠江三角洲咸水入侵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交错,口门数目众多,水动力因素错综复杂。数学模型以其经济、省时的优势成为珠江三角洲咸水入侵预报的主要研究手段。该模型网格采用三角形与四边形结合的混合网格形式,计算区域包括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八大口门以及外海部分海区。采用同步水文资料对珠江三角洲的盐度场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计算的潮位、流速、以及盐度等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模型成功复演了珠江三角洲的潮流和盐度的变化过程。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通过计算1999 年和2005 年不同地形条件的咸潮上溯情况,可知由于河道地形下切严重已导致2005 年咸潮上溯程度明显加剧,给更多居民日常用水带来困扰。
2012(3):14-19.
摘要:板桩侧摩阻力的大小和分布模式对板桩的沉降有较大影响,进而对板桩加固护岸结构的稳定产生影响,桩端至于相对硬土层的板桩护岸结构,对板桩沉降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为了研究加固护岸板桩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模式和大小,结合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板桩加固护岸实体工程,通过在板桩预制过程中将钢筋应力计埋入板桩轴心处,完整测试了板桩在凝固硬化过程中钢筋应力计受力情况和护岸荷载施加过程中的板桩荷载传递机制,详细介绍了钢筋应力计的焊接及埋设方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对埋入板桩的钢筋应力计会产生较大的拉压应力并逐步趋于稳定;施工荷载对钢筋应力计受力的影响较大,在分析护岸荷载施加过程中板桩荷载传递机制时,需要对钢筋应力计进行重新标定;在护岸荷载作用下,桩身的上部轴力变化较大,而中部及下部轴力不仅变化较小而且轴力较大,即桩顶荷载易于向下传递;桩侧摩阻力在靠近桩顶附近得到了较大发挥,在距桩顶0.3 m 范围内的桩侧摩阻力约占整个桩身摩阻力的40%;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推荐的极限桩侧摩阻力较大,实测最大值仅为推荐值的63.9%。
2012(3):20-23.
摘要:通过将波浪荷载作用下箱筒型基础防波堤问题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在波浪荷载作用下防波堤基础筒壁的土压力分布和发展变化情况。数值计算表明:波浪荷载作用下港侧基础筒外土压力有显著增长,海侧基础筒外土压力有显著降低,是影响防波堤稳定的重要因素。中间隔墙内土压力变化微小,土体与防波堤位移大致相同。海侧基础筒港侧内墙和港侧基础筒靠海一侧内墙上土压力分别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分析了用于稳定性简化计算的极限状态下各路径上的土压力近似分布。
2012(3):24-29.
摘要:通过改变原材料种类、胶凝材料总量、水胶比、矿物掺合料用量和比例以及模板体系等因素,探索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以及外观质量的变化规律。水胶比为0.34~0.38,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420 kg/m3,以1颐2 比例掺入30%~60%的粉煤灰与矿粉,掺入20%以下的超细石灰石粉,同时运用消泡剂与引气剂对聚羧酸减水剂加以改进,严格控制原材料性能指标,并在钢模板中涂覆聚氨酯模板漆,可制备出强度等级大于C40,56 d 氯离子迁移系数小于3.0伊10-12 m2/s,外观质量满足JGJ 169—200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清水防腐蚀混凝土。
2012(3):30-34.
摘要:施工弃土一般需占用较多的土地,易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若将其作适当工程处理后直接作为构筑物的一部分,综合利用,不仅节省了投资,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根据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加固原理及破坏模式,提出了水运工程中某新型土袋加筋土挡墙结构的设计思路,并对该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特别考虑了浸水条件的特殊性。计算结果表明,此新型挡墙结构安全可靠,对地基的适应性较强,适合在回填土缺少、弃土困难的地区使用。
2012(3):35-39.
摘要:拖缆安全是拖航安全的重要组成。为保障海上拖航的拖缆安全,根据水深和海况条件,通过分析拖航阻力与拖缆的长度、垂度的关系,提出选择拖缆的长度与垂度的确定方法,使拖缆更具弹性且不拖海底,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拖航中拖缆损伤或拉断拖缆,以达到拖航安全的目的。
2012(3):40-45.
摘要:根据规则波作用下的波浪力的频域解理论,以可透水海堤为模型,得到不同吃水、离岸距和孔隙参数下可透水海堤结构和护岸的受力情况。运用谱分析法理论,分析不同吃水和离岸距下的波浪力谱特征,确定了可透水海堤在不规则波作用下水平方向的累积频率波浪力。分析可知,考虑护岸的可透水海堤的受力和消波效果对孔隙系数和波浪频率敏感性强,设计中应避开波浪力峰值。
2012(3):46-49.
摘要: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其中动量方程的雷诺应力项用k-棕涡黏紊流模型求解,结合VOF方法跟踪自由水面,运用Fluent 软件模拟了明渠180毅弯道水流的三维特性。通过将数值模拟的水位结果与试验资料进行比较,表明数值模拟能够有效地预测弯道水面高度的变化范围以及水面横比降的主要影响范围;同时分析了弯道水流不同水深的平面流场和典型断面弯道环流分布。
2012(3):50-54.
摘要:在不同水位、相同波浪要素组合条件下进行波浪对码头上部结构作用力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上部结构所受最大波浪水平力、最大波浪上托力、最大波浪水平力对应的波浪上托力以及最大波浪上托力对应的波浪水平力,分析最大波浪水平力和最大波浪上托力之间的相位差;并对最大波浪上托力和理论值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位的增高,作用在码头上部结构的波浪力先增大后减小,在设计高水位时,码头上部结构受到的波浪力最大;最大波浪上托力和最大波浪水平力并不同时出现,存在相位差。
2012(3):55-59.
摘要:以一离岸深水桩柱为例,依据JTJ 2132—1998《海港水文规范》的环境条件和环境荷载规范,对桩柱进行有限元离散。在海洋深水环境条件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计算了在海洋极端规则波以及不规则波条件下桩柱的运动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泥面以下土体对桩柱运动响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在考虑桩土耦合相互作用下桩柱的响应与基岩面固结解下的响应;考虑到海洋地基为两相饱和土介质,对比了在不同简化阻抗处理下的运动响应结果。结果明,桩土耦合相互作用对于波浪尤其是不规则波作用下的桩柱响应有很大影响,简化阻抗下的运动响应相比两相饱和地基阻抗处理论误差在10%左右,考虑桩土耦合效应对于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2(3):60-63.
摘要:珠江地区某海上工程下覆深厚的淤泥层,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法对地基进行处理,由于处理深度大,地区经验少,须对水泥拌合体的强度进行研究。因此,原位取样,在室内展开了水泥拌合体强度的试验研究,通过掺入8%,10%,12%,14%,16%和18%的水泥,水灰比分别为0.9,1.1 和1.3,对水泥拌合土各个龄期下的强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即使在水灰比0.9,水泥掺入量18%的情况下,水泥拌合土90 d 龄期的强度仍小于1.0 MPa,强度偏低。在加入粉煤灰和木镁外加剂后,水泥拌合土的强度得以提高,可达1.4 MPa。所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必须要添加外加剂,以增加活性。
2012(3):64-66.
摘要:通过水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圆弧型丁坝产生卡门涡的机理及坝后冲刷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卡门涡与坝后冲刷的关系。在卡门涡中心形成的低压区将泥沙吸入其中心,是坝下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卡门涡边缘的线速度和来流速度的合成速度与坝后泥沙起动速度的关系,决定了坝后冲刷区和淤积区的分布。
2012(3):67-72.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水化热的产生使得混凝土结构产生内外温差。如果温差过大,混凝土结构表面会产生温度裂缝,对结构的安全稳定非常不利。利用大型通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 分析比较了影响船坞坞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温度场的部分因素,可供类似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浇筑过程中参考。
2012(3):73-77.
摘要:针对宝钢马迹山港二期围堤软土地基及相邻已建一期工程的限制条件,进行围堤地基处理方式及堤身结构研究。对围堤设计方案的选择、砂桩法软基处理、遇到较厚夹砂层的设计及不同地基处理方式围堤衔接段的设计进行探讨。
2012(3):78-81.
摘要:船舶附加水体质量系数Cm 的取值对计算系泊船舶在横浪作用下的撞击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参数取值差异较大,且国内水运行业规范的参数取值偏小,给结构安全带来一定隐患。经过对取值规定的比较,并参照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计算结果,得知国内现行规范Cm 的取值明显小于国内外相关规范和研究报告的取值。建议20 万吨级以上船舶增大Cm 取值为1.7耀2.0。
2012(3):82-86.
摘要:栈桥式码头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桥式起重机的轨顶高程的确定;轨道梁下净空高度的确定;导堤布置研究;靠泊作业区宽度的研究。对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了设计依据和计算公式。
2012(3):87-90.
摘要:目前,虽然我国港口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服务功能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货物运输和装卸层面,物流服务功能等还未得到充分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基于港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内涵,针对我国港口发展实际,从提升传统服务功能、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我国港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2(3):91-95.
摘要:通过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荷载作用下的某桩基-重力式复合结构码头内力进行三维空间有限元分析。选择两种不同地基模型来模拟沉箱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文克勒地基模型与半无限空间地基模型,除沉箱地板内力有一定差别外,码头结构其它部位内力基本相同,且两种模型中桩基与底部沉箱的连接处的节点应力较大,设计时有必要对此处进行加强。
2012(3):96-98.
摘要: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港口工程多、高层转运站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港口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经验,针对转运站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设备荷载,找出合理的荷载组合工况;运用概念设计提出优化转运站结构方案的方法;通过分析,强调埋件在设计及施工中的重要性。
2012(3):99-103.
摘要:随着长江口12.5 m 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为充分发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效益,更好地发挥长江下游港口和航道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迫在眉睫。南浏河段河道条件复杂,受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现状条件下,要对长江中下游主航道进行经济合理的整治开发必须以确定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保证。不受潮汐影响或是受潮汐影响不明显的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该用综合历时曲线法来计算取值,受潮汐影响明显的地方采用低潮位累计频率曲线90豫来取值,南浏河段受径流、潮汐共同作用,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需深入研究。
2012(3):104-107.
摘要:长江南京八卦洲是典型的鹅头型分汊河道,左汊为支汊,右汊为主汊。近年来,由于洲头冲淤及河流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提高等影响,河岸码头兴建数量增大,左汊分流比不断减小,其分流比的减小与码头桩群的阻力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码头桩群对分流比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码头的不断兴建,汊道的水流阻力增大,左汊分流比减小明显。
2012(3):108-114.
摘要:沪通铁路长江大桥选址在澄通河段中段南通水道进口处,该航段为玉级航道,此河段由于横港沙及通州沙等影响,河道变化复杂,深泓易摆动,并且桥区河段深水航道稳定对沿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桥墩布置方案必须结合深水航道上延需求,充分考虑航道条件变化及通航要求。在充分考虑水文、河床演变、航道条件、航运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桥墩方案,以最大限度满足通航要求。
张丹 , ,黄立文,陈立家,范晓飚 ,
2012(3):115-118.
摘要:针对武汉长江大桥4# 桥孔枯水期航行环境比较复杂的状况,航道主管部门拟对航道进行整治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个斜交桥梁,斜交桥梁的实际可通航净宽计算有其特殊之处。根据对拟建武桥航道整治工程后的桥区水流数值模拟,并将水流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于桥区通航孔实际可通航净宽的计算中。综合考虑武汉长江大桥所处的航道条件及大桥桥墩的方位尺度,结合桥区紊流宽度水槽试验结果,对桥区通航孔实际可通航净宽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GB 50139—2004 《内河通航标准》中对大型船队通过单孔单向通航桥梁所需净宽的规定比较,桥区通航水流条件及实际可通航净宽满足代表船型的安全航行需求。
2012(3):119-123.
摘要:在长江航道建设智能航道的过程中,虚拟航标一方面可实现临时快速设标、标识特殊水域、优化特殊河段航标配布等现有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其功能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成本低、速设置、无碍航行等优势,是实体航标的重要补充和改进。在其未来发展中,还须解决专用AIS 通讯基站及网络的建设、虚拟航标与实体航标共存及虚拟航标规模应用后航道管理模式变化等问题。
2012(3):124-128.
摘要:温州沿海地区通过吹填航道淤泥进行大面积围海造陆,吹填好的大面积淤泥场地通过真空预压进行浅层处理。处理后的吹填场地急需进行工程建设,但其承载力不能满足建设要求。为研究进一步提高吹填软基承载力的方法,划分了5 个试验区,采用取消了砂垫层的改性真空预压技术进行不同方案的现场试验研究。对现场监测和地基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改性真空预压法在吹填软基的加固处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加固效果;加密了水平排水管道和在波纹滤管中套入PVC 圆管支撑可以更好地传递真空并提高加固效果;采用改性真空预压联合覆水预压可以保护真空膜、提高膜下真空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软基的固结速度和提高固结效果。
2012(3):129-132.
摘要:采用真空预压法对新吹填土及软弱地基进行加固时,边界密封通常采用密封沟的处理方法。但是,对于存在透水、透气的土层,边界密封仅采用密封沟方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也不能达到加固效果。结合大面积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工程中土层透气、工程造价、工期等实际情况,介绍区间采用密封沟与区域采用黏土密封墙相结合的边界密封技术。工程实践表明,加固效果良好,经济合理。
2012(3):133-138.
摘要:考虑了电渗水流与压力水流的叠加作用及井阻对真空度衰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Hansbo 砂井地基固结理论和真空-电渗边界条件,建立了轴对称真空-电渗联合作用软基固结方程,给出了地基中平均孔压和径向固结度的解析解,并进行了退化验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不同荷载组合情况对平均孔压消散和径向固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电渗联合作用下平均孔压是真空预压与电渗分别作用下孔压的叠加;在真空度不足情况下,可通过调节电渗电压大小,保证土体加固效果;在真空度一定的情况下,电源电压越大加固效果越好。
2012(3):139-143.
摘要:在外海高桩独立墩台工程中,尤其是海上风电场风机基础选用高桩独立墩台时,桩基础必定选用长度和直径大、受力性能好的钢管桩结构,以抵抗风机的大上拔力、大力矩和剪切力。结合上海东海大桥近海风电场工程前阶段钢管桩沉桩施工难度大、单桩锤击数多等实际情况,从桩尖结构入手以期寻找到更适用于杭州湾近海水域的地质条件下桩尖结构形式,从而提高沉桩速率。
2012(3):144-148.
摘要:介绍软岩桩基模型试验,该试验能掌握富宁港软岩地基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及长期有效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软岩桩基承载特性试验中,地基模型和桩基模型的设计最为关键。通过相似分析、试验规划和现场采样得到地基模型和桩基模型的相关材料参数,并进一步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地基模型和桩基模型材料及其配合比,为下一步试验奠定基础。
2012(3):149-153.
摘要:耙绞联合施工工艺是一项新兴的疏浚技术,耙吸式挖泥船和绞吸式挖泥船施工能力的合理匹配,在保证施工连续性、发挥耙绞联合施工的最大效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黄骅港内航道耙绞联合施工为对象,进行耙绞联合施工能力匹配计算分析,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012(3):154-158.
摘要:为调查近年来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大量采用的雷诺护坡技术的实际性能,对嘉鱼燕子窝和马家嘴航道整治工程中的雷诺护坡进行现场跟踪调查,得到其长期性能。同时为研究长江中下游航道中消涨带适宜植被类型,在嘉鱼燕子窝试验场进行植被恢复实验,得到适宜植被类型,其研究成果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012(3):159-162.
摘要:耙头高压冲水的水力破土效率远远超过机械破土效率,因此改进高压冲水设计是有效提高疏浚效率的最佳途径。采取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耙头高压冲水破土深度和改进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新型高效疏浚耙头的设计构想。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