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1-7.
摘要:针对大连湾人工岛的建设预案,在人工岛多种长度及宽度的组合条件下,运用MIKE21 flow model模块进行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海湾流场模拟,在纳潮差的概念下,探讨研究嵌入人工岛后海湾水体交换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价人工岛对海湾水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人工岛功能定位前提下,综合考虑人工岛和水体交换的诸多因素,分别给出了可供规划参考的人工岛推荐方案。
2012(2):8-10.
摘要:模型按照重力相似准则设计,结构断面尺寸满足几何相似。根据试验场地、现有块体质量和试验要求,对试验断面采用合理的长度比尺。采用电机伺服驱动推板吸收式造波机,并选用合适的波谱按照《波浪模拟规程》要求进行滤波,对试验断面进行稳定性和越浪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原斜坡堤断面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斜坡堤断面,保证斜坡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12(2):11-16.
摘要: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逐年增加。干散货船队受市场和成本结构的影响,船舶经济效果变化较大,经济效果将直接影响我国进口铁矿石的船型发展。建立符合目前现状的巴西进口铁矿石单船经济模型,绘制评价指标变化曲线。确定最优船型,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矿石码头制定到港船型规划提供参考。
2012(2):17-20.
摘要:基于Madsen 和 Sch?ffer推导的四阶Boussinesq方程,在交错网格下建立一维数值模型。模型中的时间导数采用混合四阶Adams-Bashforth-Moulton 格式。为了避免二次反射,采用了Gobbi 和 Kirby的的内部源函数造波法。最后数值模拟了波浪在潜堤上的演化过程,并且与Luth的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较好,另外还给出了非交错网格下的模拟结果,通过对比可知,两个模型都能够很好地模拟波浪在潜堤上的演化过程。
2012(2):21-24.
摘要:BEM和VOF方法是目前模拟近岸波浪变形的2种有效方法。以这2种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前域应用BEM、后域应用VOF方法的波浪数值计算耦合模型(BEM+VOF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波浪越过水下潜堤的波面变形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说明本文建立的波浪耦合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波浪和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2012(2):25-29.
摘要: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中上游航道条件的变化,选取代表性船舶对蓄水前后的渝宜航线水运成本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蓄水后水运成本和单位油耗明显降低,长江航运成本低、能耗小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议加快三峡枢纽上下游航道治理,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以提高三峡枢纽航运通过能力。
2012(2):30-34.
摘要:深水无掩护海区铺设30 cm厚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对软体排在水流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对加筋带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采用水流力验算加筋带受力时,安全系数取值不宜小于2倍;并提出了在不利工况及地质条件下铺排船组的配置要求;总结分析了铺排船的应用情况及翻板长度对软体排受力的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和施工要点控制,有效提高了深水无掩护海区软体排铺设质量和成功率。
2012(2):35-39.
摘要:根据物流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将我国“北煤南运”产地、港口、铁路、水运等要素与物流源、物流汇、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各要素相结合,依据物流场模型,建立我国“北煤南运”运输网络模型,对现有运输网络进行优化,实现运输利益最大化。结合实际中的“北煤南运”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并对我国现有的煤炭水运网络进行分析。
2012(2):40-45.
摘要:为满足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开展了复掺粉煤灰与矿渣粉海工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复掺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为60%~70%的条件下,掺入20%~30%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工作性,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要求;28 d抗压强度大于50 MPa,56 d的电通量小于1 000 C,90 d扩散系数小于1.5×10-12 m2/s,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盐侵蚀性能,满足海洋环境下抗氯盐侵蚀的耐久性要求。
2012(2):46-49.
摘要: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其中动量方程的雷诺应力项用雷诺应力(RAM)模型求解,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90°等宽明渠交汇口6种流量比的二维水流运动。通过将数值模拟的分离区尺寸与试验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用RAM模型模拟在小流量比流动精度较高,建议采用采用混合湍流模型:当流量比小于0.583取RAM模型计算值,否则取H-L模型计算,并绘制了分离区长度、宽度与流量比关系图。
2012(2):50-54.
摘要:中科合资广东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拟在湛江东海岛建设一座超大型临港石化基地及配套码头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庞大、码头承担运输的货物种类繁多、物性复杂、流向广泛、工厂毗邻大型钢铁基地及规划的石化园区、影响因素复杂的特点。从论证石化临港工业码头建设规模、大型原料码头选址、码头分区布局、平面布置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合理确定码头工程的平面布局,为调整港区规划提供了依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2(2):55-57.
摘要:应用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5.3.3条“强支撑框架理论”概念,结合港口工程中钢结构栈桥支柱结构特点,对大跨度、高支架的栈桥采用组合桁架与单柱结构,提出合理确定该结构体系中柱计算长度的实用、简捷方法。
2012(2):58-61.
摘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港口群货流集中系数两个分析工具,将珠江口港口群置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考察其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得出:珠江口港口群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趋势是趋向扩散,而在空间结构的扩散过程中则体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2012(2):62-65.
摘要:以上海港为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对港口吞吐量的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港口货物吞吐量具有3~4个月、准6个月、准1年、准2年、准6年的显著变化周期。分析后认为港口吞吐量这些变化特征和波动周期与社会生产和消费具有季节性、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国际贸易经济波动等有关。最后,分析指出了模态分解结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2012(2):66-68.
摘要:运用OPTIMOOR系泊软件,以减小环境荷载作用下船舶运动量及均衡缆绳张力分布为优化目标,结合江苏某港10万吨级石化码头,通过对比不同的缆绳材质、调整缆绳长度、调节缆绳预张力来优化开敞式码头系泊缆绳的布置。计算结果表明:增加缆绳长度可降低缆绳张力,设置尾缆能显著降低系泊钢缆的动力负荷,减少船舶的运动量;施加合理大小的预张力能有效降低船舶的位移量,均衡缆绳张力;建议大船主缆选用钢缆。
2012(2):69-73.
摘要:为了在鸭绿江口设计一双浮筒系泊系统,用于4万吨级散货船的载驳作业,根据该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和船舶的有关资料及国家的有关规范,对双浮筒系泊系统所受风作用力、流作用、波浪作用力和合外力进行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对双浮筒系泊系统进行设计,确定系泊浮筒型号、锚链尺寸和长度及沉锤大小和掩埋深度,实际施工情况依照该设计方案效果良好,证明该计算和设计方法有效可行。
2012(2):74-77.
摘要:介绍某高桩码头靠岸侧斜桩在桩帽处断桩现象,分析认为在斜桩轴向力的水平分力作用下,斜桩与桩帽的连接强度不足是断桩主要原因,软土地基、施工质量和堆场超载也是断桩原因,建议桩的结构计算时要进行斜桩与桩帽或横梁连接计算。
2012(2):78-80.
摘要:归纳常见重大件陆-水中转装卸工艺方案,在已有桥墩式工艺方案基础上,提出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工艺方案,并详细介绍配置的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将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工艺方案应用于某重大件码头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2(2):81-84.
摘要:集装箱港口危险品堆场的防雷接地系统是整个港区防雷接地系统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部分。通过两个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危险品堆场防雷设计的思路和过程,描述了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独立避雷针和避雷线在危险品堆场防雷设计中的应用。
2012(2):85-89.
摘要:系统地阐述了上海市重大工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滨水景观系统工程的工程概况、建设条件、建设标准、总平面布置,以及港池、船闸等主要水工建筑物的研究设计特点和技术创新。
2012(2):90-96.
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使得南港北槽开通12.5 m水深航道,长江口河势及不同汊道动力条件随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完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后地形资料,分析出工程对长江口各汊道的地形变化的影响,同时应用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自主开发的平面二维模型模型计算了长江口流场变化,给出南北港、南北潮涨落潮分流比的变化,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2(2):97-102.
摘要:对连申线如皋段航道整治工程不同航段的护岸结构进行多方面研究分析,结合护岸形式的优缺点以及单位造价,经过经济比选,推选出最优方案,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省了物质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2(2):103-107.
摘要:丹江口水库调水方案实施后,汉江下游的来水来沙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落水期浅滩冲刷流量减小对浅滩影响较大。天然状况下马口滩段上段的浅滩在枯水期得不到较好的冲刷,同时马口弯道的转弯半径较小,目前的航道尺度无法满足设计船队的双向通航要求。分析马口滩段的河床演变特性和碍航特点,针对不同滩段确定了不同的整治原则和整治方法,用物理模型和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并研究了满足船舶双向通航的工程方案,可为类似滩段的整治提供参考依据。
2012(2):108-112.
摘要:鳗鱼沙浅滩位于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下段,属典型的顺直宽浅水下分汊型沙质浅滩。演变分析表明该段的航道条件与鳗鱼沙心滩形态密切相关,当鳗鱼沙高大完整时,航道条件就好;反之,航道条件就差。本段顺直宽浅河床形态决定了该段滩槽不稳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将导致心滩易冲难淤,碍航问题将更为严峻。在总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现有一滩两槽格局、加高加大心滩、调整滩槽水流分布、增加浅区的冲刷能力的整治思路,以期解决口岸直水道鳗鱼沙浅滩段的碍航问题。
2012(2):113-118.
摘要:岷江犍为枢纽下引航道口门区及下游连接段河床左高右低,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十分复杂。通过整体模型和船模试验,提出了岷江犍为航电枢纽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的改善措施。研究表明,扩大下游开挖范围、适当保留原始河床、合理调整泄洪(冲沙)闸的开启方式等措施对改善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是有效的。
2012(2):119-122.
摘要:船闸通过能力与日平均过闸次数、一次过闸吨位、年通航天数、船舶装载系数以及运量不均衡系数有关,在船闸运营过程中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船闸通过能力的计算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采用基于MC法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船闸通过能力,并以新夏港河船闸年过闸货运量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说明。运行结果表明,计算机仿真能够较好地应对不确定性问题,为船闸工程建设中船闸通过能力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2012(2):123-127.
摘要:为了研究洲滩守护工程的护滩效果及工程实施后局部冲刷坑形态,以长江下游较为典型的洲滩守护工程为例,采用大比尺局部动床概化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鱼骨型间隔式护滩带工程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工程及试验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该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鱼骨型护滩带方案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不但能够较方便地比选不同平面布置的工程方案之间的护滩效果,同时可得到局部冲刷坑的形态参数,对工程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012(2):128-133.
摘要:根据连云港海域的特点,建立能考虑风浪影响的三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真实的“韦帕”台风作用下的潮流场和泥沙场进行模拟,力求更合理地反映近岸泥沙运动规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流场、含沙量场和航道回淤结果与现场实测资料进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在“韦帕”台风作用下的回淤情况进行了预测,给出了航道的沿程淤强分布,为航道的设计提供依据。
2012(2):134-137.
摘要:重点分析高性能塑料排水板和普通排水板在软基加固效果、费用等方面的差别,并结合沉降监测数据和加固检测结果,证明高性能塑料排水板不但加固效果优势明显,而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为大面积的软基加固提供了一种更加优良、经济的新材料、新工艺。
2012(2):138-142.
摘要:传统的水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维修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而采用灌注环氧水下粘结剂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对面积较小的混凝土缺陷进行快速有效地修复,环氧水下粘结剂密度大、黏稠度高,其施工尚无专用设备和工艺。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环氧水下粘结剂的水下灌注施工工艺,为类似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物水下维修提供参考。
2012(2):143-147.
摘要:对施工期深水桩基作了基于位移的可靠度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桩基随地基基床系数、嵌岩深度、桩长、桩径、桩身弹性模量、桩身重度及桩顶水平荷载等参数变化的失效概率;结合可靠度计算的结果,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桩基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桩基发生不同程度损失的概率,较全面系统地对施工期的深水桩基工程进行了风险分析。
2012(2):148-153.
摘要:供应链环境下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快速化对港口服务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系统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港口服务供应链设计一种具有柔性与响应性的信息集成模式和协作机制,以提高其竞争力。给出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和基本结构。通过对直链管理、跨级管理、网状管理和集成管理等4种信息管理模式优缺点的比较,为港口服务供应链选择了适合的信息管理模式。设计了包含战略层、控制层和操作层的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三层信息管理结构,给出了各层次间的工作逻辑,并指出了其运作的协作机制。
2012(2):154-157.
摘要:根据规范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和内河大水位差码头关键技术问题,依托大量的数值计算,对内河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码头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灾害进行了预测。利用ArcView将预测结果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内河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码头灾害预测与管理系统,实现了港口安全评估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对系统测试数据的评估,可以有效提高码头的装卸效率,实时评估码头的安全性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