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8.
摘要:根据对国际最大挖泥船制造企业IHC Merwede公司、国际四大疏浚公司Van Oord Dredging and Marine Constractors bv、Boskalis International bv、Jan de Nul Group和DEME(Dredging, Environmental & Marine Engineering)的考察交流以及对在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考察情况,从规范编制、疏浚船舶制造、疏浚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和我国疏浚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可为业界借鉴参考。
2012(12):9-13.
摘要:横沙东滩位于长江出海口,南临12.5 m北槽深水航道,北贴10 m北港规划航道,东朝大海,西连长兴岛,可成陆面积大,是一个集“区位、土地、岸线、航道” 等众多优势资源于一身的区域。结合上海发展机遇和发展面临资源挑战的情况,以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临港经济开发为主,提出开发横沙东滩、奠定上海未来发展的新基地的构想,并简要阐述其开发功能及构想方案。
2012(12):14-16.
摘要:防台单点系泊系统是解决大、中型无动力船舶防台锚泊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实现防台系泊系统的关键之一是设计简易、实用、可靠的系缆技术。通过对系缆介质、系船环和系缆工艺等方面的综合论述,介绍一套适用于防台系泊系统的系缆技术。
2012(12):17-20.
摘要:内河航运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和城乡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规划以《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以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分析内河航运发展阶段性特征并衔接相关行业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内河航运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涵盖了内河航道、内河港口、内河船舶和支持保障系统。
2012(12):21-26.
摘要:对外高桥电厂建立三维温排放数值模拟,分析了取、排水口不同方案的温排放平面和垂向分布以及取水口温升随潮汐变化过程,为电厂取排水口选址方案优化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012(12):27-31.
摘要: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建设或规划建设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的介绍,分析上海地区现今内河集装箱运输还难得一见的主要原因。结合上海内河航道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内河航运的特点,提出了加快上海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相关建议,以供探讨。
2012(12):32-37.
摘要:从2012年起实施新的《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规范,指导设计工作,将斜坡式防波堤新旧规范进行对比,列出新规范的主要改动,除了探讨其改动的原因外,重点分析改动对设计的影响。
2012(12):38-45.
摘要:利用二维数值模型,对徐圩港大环抱方案工程期间的流场和含沙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口门尺度和港内布置形式对口门附近水动力特征及泥沙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港内水域面积与口门过水面积的比值决定了口门附近水动力条件的强弱,而水动力条件则与口门附近港池、航道的淤积强度存在一定的反比例关系。在环抱式港池的建设初期,应尽量减小港内无效水域的面积,适当放宽口门宽度,从而在改善口门水流条件的同时,降低港内的淤积强度。
2012(12):46-53.
摘要: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创新的治理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和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该工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促进低碳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2012(12):54-58.
摘要:结合福姜沙河段水流动力特性和河床演变特点,在福姜沙河段布置不同的治理工程方案,通过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手段分析工程效果,在双涧沙体实施工程措施综合整治效果最佳,福姜沙航道治理必须从稳定双涧沙沙体出发,守护双涧沙是福姜沙深水航道建设的关键性河势控制工程。对双涧沙守护工程进行不同平面形式、高程方案进行了比选,得出福姜沙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基础性方案。
2012(12):59-63.
摘要:宁波-舟山港马岙港区位于舟山中部海域,其中灌门狭口段为该港区进港航道的主要限制段。该狭口段受两侧暗礁和架空线限制,航道水流流态复杂且航道转弯角度大,是舟山地区通航条件最为复杂的海域之一。通过参考国外规范 和舟山地区通航经验,结合数模、船舶模拟、实船试验等方法优化炸礁平面布局,结合实测潮流资料优化船舶狭口段通航时机,合理利用电缆悬链线形式提高航道通航能力,给出了复杂岛礁水域的航道设计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2(12):64-67.
摘要:目前行驶在长江三角洲限制性航道上的船型与GB 50139—2004《内河通航标准》所列的设计船型尺度有一定的差别,交通运输部规划的集装箱船型在GB 50139—2004《内河通航标准》中没有列入,限制性航道尺度确定只有规范最小取值没有计算公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航道尺度与船型尺度是直接相关的。结合相关航道设计经验,探讨如何根据设计船型尺度合理确定限制性航道设计尺度的方法。
2012(12):68-73.
摘要:以国内第一条建成、水深最大、通航条件非常复杂的30万吨级人工航道——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为研究对象,在航道试通航期间,国内首次采用30万吨级实船开展航道适航检验观测研究,并同步进行航槽开挖初期的阶段性回淤观测研究,以13艘30万吨级船舶实时通航参数及10个月监测水深数据为基础,进行了超规范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性的验证,同时对航道建成后的适应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经观测研究分析表明,虾峙门人工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满足设计船型安全通航要求,航道稳定性及可维护性较好。该研究成果为该航道安全通行、后期维护及通航规则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2012(12):74-77.
摘要:介绍了低桩承台挡土墙基础结构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计算的两种模型:一种是由桩基础承担承台底面以上全部荷载作用,另一种是由地基土与桩基共同承担承台底面以上全部荷载作用。提出两种计算模型的判别条件以及设计时必须遵循的要求,为低桩承台挡土墙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提供了依据。
2012(12):78-82.
摘要: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导标的设计,需要统筹兼顾现阶段和远期航道建设规模条件下船舶通航需要。外航道外段长41.5 km,轴线延长线方向为旗台山,后方地势较高,受地形因素限制,前后导标间距不宜过大,仅能满足重点航段船舶导航需要,为解决近端盲区的问题,设置第3座导标;徐圩航道长20.1 km,轴线延长线方向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较好,基本可满足全航段导航的需要,但导标塔身高度较高。
2012(12):83-88.
摘要: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区航道布置及航标设计方案,采用水上引导标志和桥梁助航标志、视觉航标和无线电航标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在港珠澳大桥水域建立综合立体的助航网络系统,提供全天候导助航服务,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大桥安全。
2012(12):93-96.
摘要:在分析上海辖区AIS系统虚拟航标应用的基础上,对AIS虚拟航标设置与维护费用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有助于确定虚拟航标收费基准,推动AIS虚拟航标的建设与管理。
2012(12):97-100.
摘要:在上海长江大桥VTS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中,采用勘察、设计、建造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试运行与维护管理等多阶段总承包(EPC工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投资受限、工期紧、协调工作量大、各阶段交叉关系密切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保证工程质量与最大效率作用显著。介绍上海长江大桥VTS导航系统工程总承包的实施体会。
2012(12):101-106.
摘要:码头清淤尤其是高桩码头平台下桩群间清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疏浚工程。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从开建至今,码头底下与码头前沿水深可差10 m以上。通过测量可知,码头底下淤厚达10 m以上,严重影响着桩群的安全,因此,急需寻找一合适有效的设备进行码头底下清淤。针对这种清淤设备国内缺稀、国外昂贵的情况,实验室利用自行研制的清淤设备深吸1型取砂装置在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前沿进行清淤试验,为下一阶段码头底下清淤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2012(12):107-110.
摘要:在使用滑移网格模拟分析新设计的HDP-263-50-130-4型泥泵时,发现叶轮处于不同位置时,同一转速和流量下,泥泵的扬程、扭矩、效率均呈周期性的波动,该波动近似于正弦函数,各量波动幅度较大,波动周期等于叶轮转过两 相邻叶片的夹角所需的时间。对于该型号泵,扬程的波动要领先力矩约0.21个波动周期,效率的波动领先力矩0.34个波动周期;当叶轮的一个叶片转过蜗壳的第Ⅰ断面,且与此断面呈16°左右夹角时,泥泵达到最高效率,约为92%;当叶轮的一个叶片转向蜗壳的第Ⅰ断面且与其夹角约为29°时,泥泵效率最低,约为77%。经分析认为,泥泵水力性能波动的主因是运动叶轮与静止蜗壳之间的动静干扰,该干扰主要体现在叶轮相对涡舌的位置的变化引起涡舌周围流态的变化。
2012(12):111-114.
摘要:为论证电导率测试法用于测定疏浚泥浆浓度的可行性,探讨疏浚泥浆电导率与泥浆浓度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选取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淤泥质土、粉土、粉砂以及细砂等疏浚泥样,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混合物,测试了配置混合物的电导率以及温度和盐度对混合物电导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物中水的盐度、泥沙体积浓度、混合物温度等参数与混合物电导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泥沙粒径级配对混合物电导率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通过电导率测试法用于测定疏浚泥浆浓度是可行的,但须注意对混合物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进行补偿或相关处理。
2012(12):115-118.
摘要:利用先进的PLC技术以及组态软件实现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工艺的集成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可以对整个工艺过程中各个子单元中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远程控制,并能提供报警信息。记录工艺过程的相关数据,提供 实时曲线及历史数据浏览,并能按照要求形成报表,进行工程量的统计。该系统在某环保疏浚项目中投入使用,运行稳定、管理功能完善。
2012(12):119-125.
摘要:自航耙吸挖泥船(TSHD)在装舱周期中,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边施工边溢流以提高有效装载量。溢流损失量受到泥舱结构、泥沙组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利用CFD方法结合非黏性泥沙冲淤的经验公式,建立了TSHD超大 型泥舱(21 643.8 m3)二维沉积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装舱溢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对产量、溢流损失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以往成熟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装舱过程中沉积面的变化过程、不同粒径组的冲淤特点。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对泥舱水力布置和装舱效率进行研究,弥补空白。
2012(12):126-129.
摘要:抛石挤淤的适用范围一直被认为只局限于厚度较小的淤泥地基。但在很多工程实践中,抛石挤淤还经常用于厚度较大的淤泥地基处理。结合工程实例对抛石挤淤堤的加固机理、设计计算、施工控制、观测检测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供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
2012(12):130-133.
摘要:以某陆域形成工程为例,介绍抛石+袋装砂组合堤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在本工程应用时相比全袋装砂和全抛石堤所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2(12):134-138.
摘要:软土地基上的临时围堤,通常由于地质条件差、加荷速率过快等多种因素会影响围堤的整体稳定,从而易发生失稳事故。介绍了某工程临时围堤失稳所采取的修复措施,并通过对地基承载力及围堤整体稳定性的分析,探讨了软土地基上失稳围堤修复措施的关键因素,对预防失稳发生及在失稳发生后宜采用的修复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2(12):139-143.
摘要:结合某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要求,对软弱淤泥地基中陆域形成方案进行了研究。从施工可行性、结构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对海堤堤基处理、陆域回填和地基处理进行了多个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了最适合的处理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2(12):144-147.
摘要:井阻和涂抹作用是采用塑料排水板进行排水固结地基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地基固结度影响较大。具体阐述了涂抹和井阻作用产生的机理和对地基固结的影响,分析了涂抹影响因子和井阻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指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区别,并分析其合理性,从而为排水固结地基处理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2012(12):148-155.
摘要:采用潮流数学模型和地形冲淤预报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台州湾浅滩取土区长宽比和不同的实施方案下对流场和航道冲淤的影响,为取土区的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台州湾浅滩取土区开挖后对工程区附近的流场和 地形冲淤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取土区3 km以外的区域影响幅度显著减小。在取土区容积一定的情况下,长宽比和长深比越小,对大范围流场和椒江口主航道冲淤变化的影响越小;与全开挖方案相比,分仓开挖方案对航道淤积的影响可减少约30%左右。
2012(12):156-161.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袋装砂围堤在水运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老化性能也得到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对袋装砂围堤的老化性能及其使用寿命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给出影响袋装砂围堤老化性能的因素及可能的寿命。
2012(12):162-167.
摘要:在分析水文泥沙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海岸地貌、潮流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对建于粉砂质海岸的某离岸人工岛平面方案进行研究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岛的建设对流场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岛南北侧500 m和东西侧1 500 m范围之内,平面布置与潮流、波浪相适应,所采取的护岛潜堤、长短平护等防护措施有效,平面布置方案合理可行。
2012(12):168-172.
摘要: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中,约18 km长的围堤对整个工程的投资及施工进度影响非常大。针对当地建设条件提出爆破挤淤堤和排水板充填袋抛石混和斜坡堤组合的筑堤方案,达到了节约投资和缩短施工工期的效果。
2012(12):173-177.
摘要: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后,针对后续监测发现的问题对护底软体排结构进行的优化,以及优化后的护底软体排在工程中的成功运用。
2012(12):178-183.
摘要:通过河势研究和现场调查,分析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河段新浏河沙护滩工程滩头堤段冲刷原因,并对现有工程的护底情况进行调查。
2012(12):184-187.
摘要:根据工程区波浪小、滩面变化大的特点,首次提出带挡板的半圆体结构,在半圆体顶部增加竖直挡板,可缩小半圆体半径,减少半圆体堤断面工程量,节省工程费用。对其设计计算及经济性作简要分析。
2012(12):188-193.
摘要:通过统计大量整治建筑物外局部冲刷实测数据,分析冲刷发展规律,并结合半经验冲刷公式,拟合出符合本区域特点的局部冲刷公式,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2012(12):194-199.
摘要:近年来冀东油田为满足滩海油藏勘探开发需要,成功建造了一系列海上人工岛。工程海域属粉砂质海岸,浅滩、深槽、沙脊交错分布,海域地形条件复杂。工程处于外海且无掩护,风浪流较大,冬季受冰冻影响且冰荷载大。滩海 油藏勘探开发用人工岛,安全环保要求苛刻。这对人工岛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冀东油田人工岛设计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包括人工岛功能、选址、平面布置、建设标准、保滩护底措施、围堤结构、岛域吹填及地基处理、对外交通码头等人工岛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2012(12):204-207.
摘要:以连云港徐圩航道回淤观测项目为例,介绍HYPACK综合导航系统中进行水深数据处理时水深选择、成图水深检查校核及水深测量精度的分析功能,提出须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介绍快速绘制批量横断面图及冲淤图,以直观 反应航道的冲淤变化规律。
2012(12):208-210.
摘要:离岸海洋站作为外海孤立建筑物,自然条件恶劣,高桩墩台结构是一种十分适合的结构形式。以成功建成并运行的“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徐圩海洋站工程”为工程实例,从结构选型、高程确定、结构设计、结构计算和结构施工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对高桩墩台海洋站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离岸海洋站工程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
2012(12):211-214.
摘要:介绍Densitune密度计的功能、工作原理及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检测方法和步骤,统计测量精度。结果表明:该仪器能够准确获得泥层垂直密度分布数据,为浮泥监测和适航水深测量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
2012(12):215-217.
摘要:以连云港港徐圩航道先导试挖阶段航道回淤观测工程为契机,以提高表层底质样取样精度为目标,在观测海域采用拖罐法、钻杆薄壁取样法及厚壁取样法进行对比试验。通过现场可操作性和室内试验成果的比较,提出改良的厚壁取样法,在满足取样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取样效率,劳动强度低,在本地区后期的回淤物采样中广泛应用。
2012(12):218-224.
摘要:南通港吕四港区进港航道地处苏北辐射沙洲南缘,为自然水深航道,缺少航道开挖的工程实践。吕四进港航道扩建阶段在小庙洪水道开展了航道试挖工程,并进行了为期1 a的回淤监测。研究表明,正常天气情况下试挖槽年回淤强度为0.74 m/a,回淤强度不大;一次常年大风过程平均淤积厚度基本不超过0.1 m,正常年份的大风过程对回淤的影响有限;在遭遇了当地5~10 a一遇的“梅花”强台风作用下的淤积厚度约0.28 m,未出现明显“骤淤”现象。上述研究成果为吕四进港航道的扩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辐射沙洲海域航道回淤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2012(12):225-229.
摘要: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经济、有效的最优调配方案,是土石方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舟山某工程主要包含开山工程、围堤工程及陆域形成工程,其中工程石料用量全部取自开山工程。依据线性规划理论,提出适用于该工程的土石方调配计算的基本思路,建立土石方调配优化模型并最终得出优化结果,最后分析各重要参数对调配结果的影响,以期对今后土石方调配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2(12):230-233.
摘要:针对湖泊疏浚淤泥有机质含量高、含水率高、强度低等特点,采用水泥、生石灰和粉煤灰等添加剂对其进行固化研究,阐述淤泥固化后的短期强度和含水率变化特征,并对固化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模糊优化理论,将固化效 果、生产成本、工期等因素作为优化目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并分析固化剂混合添加方案,并对添加方案进行试验论证。结果表明,掺入4%的水泥和9%的粉煤灰为最优固化方案,强度增长约38%,成本降低约45%,该固化方案可满足相应的工程要求。
2012(12):234-237.
摘要:简述某内河码头工程板桩沉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未沉入的板桩和已沉入的问题板桩,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施工方和设计方对原方案进行优化、实践和再优化,后续的施工步入正轨,沉桩质量提 高,进度加快。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2(12):238-241.
摘要: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实质是将真空预压法的负压固结理论与堆载预压法的正压固结理论进行联合,使得土体固结达到最大化。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基于孔隙水压力和沉降的平均固结度计算方法。结合大面积吹填淤泥软基处理的工程实际,通过对孔隙水压力、沉降等进行观测,提出了有效地控制加载速率与加载周期的方法;研究了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平均固结度的验算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