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6-10.
摘要:山区河流一般具有滩多流急、河道弯曲的特点,结合近期实施的长江上游泸州至重庆河段、宜宾至泸州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思路和治理效果,分析长河段系统治理的主要考虑因素、综合治理思路,提出长河段系统治理的设计方法,为其他山区河流的长河段系统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2(10):11-17.
摘要:全面阐述“十五”以来荆江河段治理基本情况,总结了该河段航道治理主要特点、初步成效与基本经验,并为下阶段系统治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动态管理,有攻有守、攻守兼备以及提高整治建筑物耐久性并建立大荆江治理协调机制”等思路、对策与建议。
2012(10):18-23.
摘要:沙市河段为长江中游著名的碍航河段,根据《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总体纲要》,该河段2020年航道的建设标准为3.5 m×150 m×1 000 m(水深×航宽×弯曲半径),通航保证率为98%。考虑到三峡工程运行以及防洪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沙市河段的治理采取系统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从2009年初开始陆续实施一期工程和腊林洲守护工程,工程实施以来,航道条件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施以来的资料,对工程前后的河道变化、航道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总体治理思路及本河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治理思路。
2012(10):24-29.
摘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收集长江中游枝江—江口河段近年来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该河段河床演变特点、碍航特性和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模型研究成果,对该段河道及航道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段航运发展需求,分析了该段进行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根据该段浅滩碍航特征和航道整治目标,提出航道整治思路和初步方案设想。研究得到的河床演变、碍航特性及方案比选成果可为下一步系统整治提供参考借鉴。
2012(10):30-34.
摘要:以马家咀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为例,根据支汊控制工程实施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支汊发展的动力条件,从工程与水沙动力条件适应性的角度,对控制工程的效果进行研究,指出工程存在的不足,给出实施后续完善措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汊道治理的经验与认识。
2012(10):47-51.
摘要:通过模型试验分析斗笠子滩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并对航道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推荐方案。推荐方案工程实施后,整治效果良好,航道水流条件明显改善,船舶过滩能力增强,基本满足千吨级船舶自航上滩要求,表明对枯水卵石急滩实施“下抬上疏”的治理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2012(10):52-56.
摘要:分析了荆州长江大桥所在沙市河段太平口水道演变特征,并同模型试验预测的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桥区河段演变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实践表明,利用模型试验手段对该河段河床演变趋势预测是成功的,为其航道整治方案的制定和工程实施顺序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10):57-61.
摘要:在对窑监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和碍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对不同类型多个航道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一期工程推荐方案。该方案于2008—2009年实施后,工程河段航道条件明显改善,枯水航道保持畅通,已取得初步整治效果。
2012(10):62-68.
摘要:首次对支流与弯曲型干流交汇河段的一般水力学问题进行概化模型试验研究,初步揭示了随着干支流交汇角α和汇流比λ的变化,汇合口河段水面几何形态和纵横比降变化特征、三维流速、水流动力轴线、床面剪切应力等的分布规律,给出了在汇合口下游凹岸一侧出现回流分离区的条件和分离区范围与α和λ的定量关系,并对汇合口河段推移质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进行了分析,填补了国内外弯道干支流汇合口河段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该类河段水流运动特性奠定了基础。
2012(10):69-73.
摘要:据Robert. D. Davinroy在美刊《土木工程》1999年7月发表的《微型河工模型技术在密西西比河工程中的运用》一 文介绍,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开发的一项新的微型河工模型试验技术已获得了专利。该技术采用大比尺大变率的物理模型模拟河流水流泥沙运动情况,已在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等航道整治、鱼类和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等项目研究中得到成功运用。该技术在试验周期方面,可与数学模型相媲美,而且,比数学模型更为直观;在试验精度方面,可与大型河工模型相比。由于文中对该试验关键技术及其理论基础未作详细介绍,笔者对其进行初步探索,以便能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长江航道系统治理工程方案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2012(10):74-76.
摘要:针对明渠交汇口缓流流动特性,建立基于高性能有限体积数值方法、具有二阶精度的非恒定浅水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基本控制方程采用浅水二维水流方程;采用能够有效捕捉激波的高性能有限体积方法离散控制方程;采用了隐式方法处理阻力项,从而保证了模型的稳定性。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系离散计算区域。最后,应用实测资料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比较,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模拟明渠交汇口基本流动特性,显示了对天然河流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2(10):76-80.
摘要:急滩是山区河流浅滩、急滩和险滩三大主要碍航滩险类型之一。介绍和评述了确定消滩水力指标的5种主要方法:经验分析法、航行阻力推算法、实船试验法、船模试验法和数学船模法。采用航行阻力推算法和船模试验法对长江宜 宾至重庆河段急滩消滩水力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消滩比降、流速组合,可作为急滩整治设计依据的关键参数。
2012(10):81-86.
摘要:航道整治工程中护滩带的水毁现象较为突出,基于实际工程中的破坏现象,分析了护滩带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护滩带进行受力分析,初步探讨了护滩带水毁机理,提出了多种解决措施,并在其他工程中进行了试验性的运用,通过运用后的效果对比,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护滩带结构形式。
2012(10):87-91.
摘要:以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长江武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模型试验手段,对不同工程方案整治效果进行研究,并考虑周边环境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了采用长顺坝结合齿坝的整治方案,为复杂外部环境下航道整治工程方案设计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2012(10):92-95.
摘要:长江上游多沙卵石滩险,水流湍急,泥沙输移强度大,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现象较为常见。通过归纳建筑物损毁部位,分析发生损毁的原因,总结近年维修实践成果,提出了混凝土坝面、扭王字混凝土块护面和抛石跺体等能适应类似于长江上游河床地质和水沙条件,有利于建筑物稳定的结构设计,可为整治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
2012(10):96-101.
摘要:2003年以来长江宜宾—重庆段航道陆续按Ⅲ级航道标准进行了系统建设。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河势及碍航情况采取了单纯疏浚,顺坝与潜坝结合,疏浚配合丁坝、丁顺坝,疏浚、筑坝、护底配合等浅滩治理措施。结合实例对浅滩整治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
2012(10):102-106.
摘要:混凝土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是一种新型江河护岸工程技术。室内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均表明,这种新型的透水框架具有十分明显的减速落淤效果,优于传统的护岸、护滩工程技术,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护岸护滩新结构和新技术。
2012(10):107-110.
摘要:针对GPS-RTK水深测量时测船姿态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合山区河流大比例尺测图的特殊情况,通过对GPS天线船体坐标系VFS、换能器船体坐标系VFS与地理坐标系GRF的转换等测船姿态改正的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为正确认知、应用GPS-RTK水深测量姿态误差改正提供一些有益的结论。
2012(10):111-114.
摘要:内河定额自1998年颁布以来,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工程费用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河定额也暴露出施工船机偏小、人工费单价偏低、施工机械化水平不足和新结构、新材料定额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提出解决办法,使内河定额更好地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服务。
2012(10):115-119.
摘要:山区河流具有滩多流急、水位暴起暴落、卵石推移质普遍存在的特点,对整治建筑物结构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已实施的长江上游泸州—重庆河段、宜宾—泸州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长江上游河流整治建筑物新结构新材料应 用、施工工艺等进行总结,得出多项应用实例,在该河段航道治理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这些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为其它山区河流航道建设提供借鉴。
2012(10):120-122.
摘要:在分析航道整治工程滩头护滩带守护结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中游嘉鱼至燕子窝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需要,提出了新型的滩头守护结构形式——防冲墙,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2012(10):123-127.
摘要:护岸是航道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陆上护坡是护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混合式护岸结构在长江中游藕池口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中首次应用的设计思路、施工工艺及工程效果。混合式护岸结构首次在长江中游藕池口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中试用,效果明显,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护岸效率,增强了工程外观的美感,并节省了投资。
2012(10):128-131.
摘要:在对比分析各种航道整治工程护坡结构优缺点及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新材料、新结构——生态型护坡结构钢丝网格的特性及其运用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其在整治工程的运用效果,对其优越性进行总结。通过分析航道整治工程中钢丝网石笼垫护坡施工工艺,结合植草护坡施工工艺研究,探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2012(10):132-138.
摘要:本文结合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工程需要,分析了航道整治工程传统坝体结构的优缺点和破坏原因,根据武穴水道的工程条件,设计出了适合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的新型坝体结构型式——箱体坝和沙枕-模袋混凝 土盖面坝体,并进行了成功的运用,结合运用后的效果对新型坝体结构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2012(10):139-142.
摘要:结合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实践,研究规范顺水流沉排施工工艺,提供施工效率高、安全性高的施工参数组合,解决工程中易出现的沉排搭接不到位、断排、缩排等问题。
2012(10):143-147.
摘要:水下隐蔽工程是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水下隐蔽工程检测技术在长江航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长江航道整治水下隐蔽工程检测技术、分类及应用实例,对深入认识水下隐蔽工程检测技术在长江航道整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后期航道维护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2012(10):148-152.
摘要:航道整治工程往往点多线长,水下隐蔽工程多,传统的管理往往难以实现管理的适时和全面覆盖。针对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该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2(10):153-156.
摘要:因三峡水利枢纽的运行,在中洪水期进行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建设已不可避免。研究实现长江中下游中洪水位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控制。采取如下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施工过程监控,重点防范质量通病,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实行本质安全新工艺和方法,加强中洪水期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劳动防护,控制中洪水期施工重点危险源,可有效保障中洪水位长江航道整治施工质量和安全。
2012(10):157-161.
摘要:通过对荆江两处典型护岸工程施工的剖析,对淤泥质边坡及渗流严重的岸坡护岸工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对策和工艺流程建议。
2012(10):162-168.
摘要: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抛石主要有护坡、护脚、护底、筑坝等几种用途,属于典型的隐蔽工程,主要作用是加强岸坡及河床的治理与防护,防止岸坡遭水流冲刷引发的崩岸、岸坡及河床水土流失等,增强河床的抗冲刷能力,稳定河势与河床结构,以及通过抛石筑坝改善水道的水流条件来达到优化主航道通航条件等。以长江下游黑沙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为例,探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抛石施工工艺,并对块石材质选择、级配控制、抛投工序、收方计量、质量检测等质量控制环节进行介绍,确保工程质量。
2012(10):169-175.
摘要:长江航道变化复杂,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受到诸多不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项目动态管理,是航道整治工程内在的必然要求。针对动态管理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结合动态管理在3个航道整治工程应用的成功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动态管理在长江乃至其他流域航道整治工程的运用具有较高参考意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