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5.
摘要:针对国内外系泊船舶物理模型试验中所给系泊船舶运动响应周期特征参数的不同,对横向波浪作用下一艘26.6×104 m3系泊LNG船舶的运动响应周期特性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半载状态下,纵移运动存在着32 s的自振周期;横移运动为周期性间歇增长运动,横移运动周期与系泊船舶固有横摇周期的比值在1.11~1.23,大体上随波浪周期增大成倍数增长;横摇运动峰值随波浪周期增大而增大,横摇运动周期与系泊船舶固有横摇周期的比值在1.23~1.48,大体上随波浪周期增大成倍数增长;不同装载状态下回转运动均存在着较长的自振周期:半载状态为30 s,满载状态为32 s。
2012(1):6-11.
摘要:依据外海1 a期波浪观测资料,采用沿岸输沙公式及波浪数学模型方法对海湾内波浪沿岸输沙及岸线变形情况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防波堤工程实施后,改变了濠江河口附近原有波浪动力条件和净输沙方向,西侧岬湾两头将发生淤积,岬湾中部发生侵蚀,约5 a后,岸线将会与河口西侧的两个小岛相连,形成连岛沙堤。
2012(1):12-17.
摘要:通过分析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附近水沙条件及沉管开挖位置试挖槽回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二维潮流及泥沙扩散数学模型模拟了沉管开挖前后水流变化及疏浚船舶施工溢流泥沙扩散淤积分布,综合考虑疏浚溢流因素及自然泥沙回淤因素,结合回淤公式对沉管基槽开挖回淤进行了分析研究和估算,结果显示挖槽后沉管基槽开挖位置流速减小40%~60%,流向更偏向垂直于挖槽基线;疏浚溢流泥沙扩散呈“窄条”型分布,泥沙扩散0.005 g/L浓度线最远范围不超过2 km,溢流泥沙主要沉淤至槽底内,两侧边坡也有所淤积,淤强低于挖槽底部。通过计算,基槽开挖后年淤积强度1.3~2.8 m/a。
高 飞 ,
2012(1):18-20.
摘要:提出了基于混凝土水化热的大直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新技术。无论何种桩身缺陷,同正常混凝土相比,大直径灌注桩在水化、凝结、硬化过程中,释放热量普遍偏少;桩身夹泥等缺陷体甚至不释放热量;同时,缺陷体对热量的传导能力普遍较差。该技术可以通过精确测量大直径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度梯度,进而判定桩身完整性。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2012(1):21-25.
摘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在前人对开孔沉箱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空式上部结构对开孔沉箱消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反射系数随波陡、相对宽度、相对水深和上部结构超高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同时给出了透空式上部结构开孔沉箱反射系数的计算的经验公式,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
2012(1):26-29.
摘要: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数字长江,是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随着长江航道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需求日益广泛。结合1.0版本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实践体会,对电子航道图制作软件CARIS HPD的体系结构及电子航道图源数据的制作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012(1):30-33.
摘要:通过对重庆水运发展现状的研究,根据马尔科夫理论及灰色预测模型,将灰色GM模型与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相结合,建立了预测重庆水运货运量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并通过实际预测发现,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并预测了2011—2012年重庆市水运货运量。
2012(1):34-38.
摘要:“水水中转”集疏运是港口集疏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枢纽港目标的提出,上海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对洋山深水港“水水中转”的集输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洋山深水港水水中转集疏运的现状,研究洋山深水港现有水水中转集疏运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试图研究通过相应对策来完善洋山深水港“水水中转”集疏运体系。
2012(1):39-44.
摘要:以绥中新港码头方案论证为例,针对平直海岸的水流特点,通过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填筑式的突堤码头实施后的水流进行模拟计算,从港池、航道平面流态、码头和航道横流及工程建设对周边水域的影响等角度对码头工程实施的水流条件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平直海岸码头前沿不宜突出岸线太多,相邻港池口门宜尽量布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以避免口门附近出现复杂流态和减少相互影响;应尽量采用栈桥码头布置较大吨位泊位,可以减小围填工程对周边水流的影响。
2012(1):45-48.
摘要: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的加快进行,福建沿海港湾资源的布局正重新整合、调整,煤炭、原油、集装箱等能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展开。尽管海峡西岸具有海域条件良好的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港、厦门港等港湾,但随着海运船舶的大型化,港口工程向外海发展也成为趋势。由于特殊的水域条件,在台湾海峡外海建设港口项目有着特殊的要求。结合最近几年在海峡外海按照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几个大型原油、散货码头工程,提出工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2012(1):49-53.
摘要:港口工程类设计规范中未明确给出开口钢管桩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设计中常参考JGJ 94—2008。建立桩周全部土体与钢管桩蔽塞效应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工程试验加以验证,为开口钢管桩桩基承载力桩端部分计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解决了“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给出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中对桩端蔽塞效应系数的计算仅考虑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而忽略了持力层以上土体对桩端蔽塞的影响”的问题。
2012(1):54-58.
摘要:透空式防波堤由于具有透流性好、地质条件适应性好、造价较低、施工方便、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使其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其结构形式较新,对其研究、应用相对较晚,相关规范对其仅有较少规定,不足以很好地指导透空式防波堤的设计过程。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现行规范及类似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给出了透空式防波堤的设计过程。根据详尽的基础资料和使用功能,设计了朱家尖月岙渔港防波堤结构。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先计算初定,后试验优选”的设计方法。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结构水平力估算方法是合理的。对于情况相似的透空式防波堤工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12(1):59-63.
摘要:结合新加坡某码头设计实例,介绍了应用英标(BS规范)进行钢管桩和地锚设计的基本原则,列出了一般的设计流程和所遵循的相关规范。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对地锚的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同时对新加坡地区地锚的设计参数给出了建议。
2012(1):64-68.
摘要:船舶大型化、靠泊作业频繁、管理漏洞以及某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异常靠泊事故时有发生。目前,码头在异常靠泊情况下的受力及位移特性尚不明确,损伤评估缺乏理论基础,为使现场检测更有针对性,利用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了受损码头的数学模型,考虑了桩土间相互作用及橡胶护舷对碰撞的缓冲作用。将模型碰撞损伤结果与码头实际受损情况进行对比,简要分析了碰撞中部分结构受力极值的相对关系和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在该碰撞实例条件下,模型运行基本可反映异常靠泊发生时高桩码头结构损伤情况。
2012(1):69-73.
摘要:在役高桩码头结构物的加固、修补或者升级前需要对结构物进行检测与评估。本文通过介绍检测评估的工作特点,在考虑码头老化与损伤的情况下对现有检测评估执行标准和规范进一步细化,归纳分析了适合于在役高桩码头结构物的检测评估流程和评估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阐述,成果可作为其他港工结构物检测评估的参考依据。
2012(1):74-78.
摘要:介绍蛇口集装箱码头5#~9#泊位码头船用供电系统设计。蛇口港主要停靠船舶的电网频率为60 Hz,配电电压有6.6 kV和0.44 kV两种,岸电供电系统电源考虑两种电压等级,以满足不同船舶的需求。该供电方案灵活性强,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2012(1):79-82.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通航以来,通过三峡坝区货运量持续增长,通过能力已趋于饱和,而且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目前通过船舶大约一半吃水大于原设计标准。科学合理地挖掘船闸的富余水深,增加过闸船舶吃水、提高船闸的通过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船测试验证的方法,对三峡船闸的运行方式和过闸船舶、船舶吃水控制标准计算方法、船舶过闸实船试验、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2012(1):83-87.
摘要:水口坝下水位治理工程施工期为3.5 a。为了解决施工期通航问题,针对施工河段的通航条件和水位治理枢纽布置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提出了航道疏浚清淤、炸礁除障与电站科学调度相结合的通航确保措施。结果明,二期围堰与四期围堰施工期间,两个枯水季节的部分时段的通航保证率较低;其余施工时间内,施工河段的通航保证率均达85%以上,提出的通航确保措施实现了水口坝下水位治理工程施工期间闽江航运的畅通。
2012(1):88-92.
摘要:对目前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护滩(底)工程中广泛采用的系结混凝土块压载软体排护滩带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实测资料分析,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对其易出现破坏的地方和引起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止破坏或出现局部破坏后的修复工程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从保持所护滩体功能基本不变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确定护滩带间距和宽度的研究途径;同时提出了护滩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2012(1):93-98.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口南支河势呈现出良好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演变模式。这种演变模式的构成既与南支边界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也受上游下泄水沙的影响。以历年地形和水沙资料为基础,详细分析南支沙体与沙体之间、沙体与主槽之间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关系,阐述上游水沙变化和周边工程对南支河势演变进程的影响,并对南支河势的演变模式作探讨性概括。
2012(1):99-104.
摘要:藕池口水道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床演变十分复杂,揭示其演变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十分必要。藕池口水道在下荆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实测资料出发,分析藕池口水道的河床演变特点,揭示其滩、槽演变规律,并通过重点分析航道条件,提出治理措施,可为后续深入研究荆江河段河床演变、碍航特性及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2012(1):105-110.
摘要:为维持长江口岸直水道下段目前较为有利的滩槽格局,将在鳗鱼沙心滩头部建造护滩守护工程,需要研究守护工程周边的最大冲刷深度,以确定边缘压石宽度与重点防护部位。采用1∶100与1∶200的系列水槽试验研究护滩工程周围的局部冲刷深度,试验结果表明:局部可能最大冲深6.0 m左右,结果可应用于工程设计。
2012(1):111-115.
摘要:依托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分析了ADCP走航式测沙技术应用于含沙量较低的连云港淤泥质海岸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主航道疏浚土在抛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扩散运动规律及其对连云港徐圩港区航道回淤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抛泥作业的改进提供参考。
2012(1):116-121.
摘要:挡潮闸作为河口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广泛采用。河口建闸在为河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闸下泥沙淤积问题,限制了河口资源的综合利用。介绍我国建闸河口闸下淤积情况,并阐述国内外学者针对闸下淤积问题进行的机理探讨和模拟研究。总结出影响闸下淤积形态的多个因素,包括潮流作用、闸下引河长度、河口泥沙的动力特性、闸下港道类型以及建闸位置等。提出以前的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并针对性地建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途径。
2012(1):122-126.
摘要:基于平面曲线坐标系、垂向σ坐标系建立了三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控制体积法离散基本方程、交错网格以避免压力的振荡、动水压力校正法进行数值求解。分别采用经典急弯河段水槽试验资料、土谷塘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弯曲河段三维水流结构特征和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可为枢纽船闸工程的平面布置方案论证提供技术支撑。
2012(1):127-131.
摘要: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船闸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包括在比较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合理确定闸位、兼顾景观效果的节能环保输水系统、特殊的船闸运营工艺流程,和具有较好防波及防淤性能的横拉式船闸闸门。
庞雪松,潘荣友,曹民雄 , ,蔡国正 ,
2012(1):132-137.
摘要:羊栏滩位于郁江与黔江汇合处,又处于长洲枢纽的变动回水区内,滩段水流急、流态乱、横流大,航行条件恶劣,航道尺度由Ⅳ级提高到Ⅱ级的难度很大,主要通过物理模型进行研究。针对本滩的水力特性,对比航槽拓宽、黔江汇流口改善工程、大沙左汊开挖分流以及大沙中槽开挖分流等4种整治思路,提出了开挖非航槽分流方案,实测整治效果分析表明:模型试验预报的大流速区数值、位置与原体基本一致,工程实施后航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12(1):138-142.
摘要:针对船闸水工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及温度应力问题,通过对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二次开发,利用VB语言设计出方便的图形化参数输入界面,结合软件自带的APDL语言,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使得复杂的全过程仿真分析趋于简洁化、高效化、实用化、能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一典型坞式闸室的温度及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2012(1):143-147.
摘要:开展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实际回淤观测,结合水文泥沙条件,对常年和大风天的回淤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年回淤量约为607×104 m3,与15万吨级航道初步设计预测值基本相近;回淤分布与7万吨级航道相似,最大淤强位于外1段,约为1.86 m/a。大风天航道回淤呈现3阶段变化特征,具有先淤后恢复的特征,风后的局部淤积是暂时的,需要疏浚的实质性回淤很小。依据15万吨级航道实测回淤特征,建议30万吨级航道宜结合港区在东西连岛口门建设防波堤,以减小回淤峰值区段淤强。
2012(1):148-152.
摘要:介绍当前整治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材料,分析川江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形式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托长江干线叙泸段(宜宾—泸州)航道建设工程,提出利用扭王字块进行坝体护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消能功效,在航道整治建筑物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2012(1):153-157.
摘要:用水流物理模型、遥控自航船模、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进口段平面布置及通航条件进行研究。首先阐述设计方案通航工程与长江交汇口、进口龙洲垸船闸下游航道及荆江大堤通航孔等各区域的通航条件,详细分析设计方案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各个因素,针对设计方案在通航水流条件上的不足,通过采取多种工程措施改善其通航水流条件,提出满足船舶安全航行的优化布置方案。
2012(1):158-163.
摘要:新近吹填的淤泥经浅层加固后出现凹凸不平的“土桩”现象,结合现场试验,分析了孔压监测和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同时根据大变形固结理论,对“土桩”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常规真空预压法进行了比较,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土桩”是排水板周围土体细颗粒在渗透力作用下向排水板聚集的结果,其形状呈倒锥形,横截面近似椭圆状,深度不大于1.6 m,在此深度以下,土体强度较为均匀;在同一水平面上,距离排水板越近,土体强度越高,桩间土存在“软弱带”;考虑土体参数随固结过程的变化可以反映“土桩”的形成。最后提出了避免或减少“土桩”的建议,所得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2(1):164-167.
摘要:研制成功胶囊车顶升运移大型沉箱出运工艺,将出运沉箱的质量从3 000 t提高到7 000 t,甚至10 000 t。青岛地区两项大型工程的成功实践,介绍了超大型沉箱出运、溜放下水和现场安装的关键技术,为超大型沉箱的出运与安装提供借鉴。
2012(1):168-173.
摘要:介绍槟城二桥主桥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主桥是一座双塔斜拉桥。该桥索塔基础采用21根φ 230 cm/φ 200 cm变直径钻孔灌注桩,其最大设计桩长为126.9 m,桩端嵌入微风化基岩深度达8 m,最大成孔深度达133.15 m。基于对槟城二桥主桥海上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管理实践,总结超长钻孔灌注桩的设备选型、成孔、成桩、桩基承载力试验等施工工艺,为同类桩基的施工提供经验。
2012(1):174-178.
摘要:深水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经常会发生护筒变形、混凝土浇注中断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桩身的施工质量。结合录安洲夹江桥的桩基处理经历,并通过总结其他工程的施工经验,对钢护筒的方案进行优化处理,采用水下切割工艺处理了钢护筒变形问题,对护筒内接桩进行了理论验算并成功予以实施,成功解决了工程难题。
2012(1):179-182.
摘要:为解决码头陡坡裸岩区域的稳桩问题,开展了常规人工基床抛投以及导管架稳桩工艺的探索施工,根据不同地质影响解决了稳桩临时加固、导管架工艺的结构研究以及现场施工中的定位、提升、稳固、沉桩等技术问题,为同类型地质条件的稳桩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2(1):183-186.
摘要:总结在黄骅港特殊气象、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下,大直径φ 1 200混凝土管桩在预制、养护、拼接、运输、吊装、沉桩等全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由于黄骅港不仅是首次应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而且也是应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纬度最高的地区,故在类似工程施工中极具借鉴意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