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8.
摘要:
2011(9):13-19.
摘要:
2011(9):20-25.
摘要:在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建设国家水运物联网的主要需求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家水运物联网建设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国家水运物联网的总体发展构想,分别从概念设计、建设思路、主要建设和研究内容,以及我国开展国家水运物联网建设的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对我国国家水运物联网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总体思路和构想。
2011(9):26-29.
摘要:在系统整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港口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将我国经济历程划分为6个发展阶段,探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及对沿海港口的影响。展望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提出2025年左右港口吞吐量发展将出现拐点,并对沿海港口发展与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
2011(9):30-35.
摘要:介绍2010年全国沿海港口码头综合通过能力和“十一五”期间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等专业化码头泊位建成投产情况,分析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最新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年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并对港口发展和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
2011(9):36-41.
摘要:十一五以来,我国水运工程建设蓬勃发展。水运工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规模大型化、项目管理复杂化”趋势明显。单一传统的项目组织方式已满足不了水运工程建设和建设目标的需要。需要探索和研究适应于我国水运工程特点和水运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对项目进行系统化、集成化的管理以实现项目的系统目标。
2011(9):42-46.
摘要:借鉴国外游艇消费市场的特点,在对标美国游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判断我国游艇市场发展前景的基础上,运用诱发量法、类比法,综合预测我国游艇消费需求量,并对我国沿海地区游艇码头建设进行了展望。
2011(9):47-49.
摘要:通过阐述国内监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监理行业目前发展的困境,提出解决制约监理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途径是使监理行业回归咨询服务的本位,以及监理行业如何才能回归咨询服务的本位,并根据中交水规院京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多年的创新与实践,指出如何提升监理服务的价值和品质,以及监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1(9):50-54.
摘要:地震中桩基础一旦发生损伤或破坏,会带来地震后桥梁安全排查困难和抢修时间长等问题,而且因基础加固难度大和加固成本高,还会严重影响灾后的恢复工作。因此,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桥梁基础的抗震储备。但是,这一理念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认识,导致我国桥梁桩基础结构普遍偏弱,其抗震储备低于桥墩。通过分析桥梁抗震设计原则,比较中日两国典型桥梁下部结构的配筋以及分析典型桥梁的非线性地震响应,阐述桩基础抗震储备对桥梁结构抗震安全影响。
2011(9):55-60.
摘要:新近建成的上海港罗泾港区是集矿石、煤炭、钢铁等散杂货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区,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港区为大型钢铁企业提供分拨配送等增值服务的物流港区。罗泾港区规划设计开发了全新的“枢纽港-物流港”联动的平行结构平面布置模式。在传统的公用港口布置方法基础上,运用准时制(JIT)的精益生产(LP)物流理念,优化装卸工艺和港口平面布置,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港口服务链条。实现了物流流程的高度一体化、同步化。节约了极为宝贵的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降低了能耗。
2011(9):61-67.
摘要: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是新开发的港区,矿石码头是我国第一个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t散货船设计的码头,工程波浪、水流条件复杂,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外海施工依托条件差。设计围绕选址、自然条件、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结构、地基处理、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供建设外海开敞式码头参考。
2011(9):75-83.
摘要:结合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研究新形势、新环境下港口选址与总体布置思路、原则、要素、方法,重点介绍港区选址和总体布置方案演化与主要结论,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2011(9):84-92.
摘要: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大型开敞式专业化码头建设技术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码头荷载计算、码头总体设计、码头新结构等方面,并简要介绍了这些创新成果的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问题。
2011(9):93-98.
摘要: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日照港总体规划》,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对港口资源利用、功能布局及调整、波浪掩护及潮流顺应等技术方案规划严谨、透彻,对港城关系、新旧码头结合等关键问题处理妥当。着重介绍规划解决这些关键技术和问题的思路和做法,供港口规划和设计工作参考。
2011(9):99-104.
摘要:青岛港前湾港区四期工程位于前湾港区南岸,规划10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1#~4#泊位平面布置基于10个泊位进行统筹设计,其中1#~4#泊位设计泊位长度1 320 m,为国内最深的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码头前方配置了当今最大型的双40 ft集装箱岸桥,堆场作业采用双悬臂式轨道式场桥。地基处理方式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原则,处理方法多样。道路面层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替代了常规使用的水泥混凝土或高强连锁块路面。生产运营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系统先进,轨道场桥预留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中全面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的理念,从细节上入手,广泛采用各类环保、节能措施和设备。
2011(9):105-109.
摘要:近年来,沿海大型原油码头建设加大了“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综述了大型原油码头的技术特点,指出了此类工程设计在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结构、安全及环保等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创新。
2011(9):110-115.
摘要:介绍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设计上的高标准、新思路、系统研究、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系统、科学地论证开发建设方案,采取创新高效的设计管理方法,采用诸多有效的创新技术,执着追求与坚持环保节能、建设人本港口理念,推动了集装箱码头设计、建设、管理技术的进步。
2011(9):116-122.
摘要:分析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相邻工程的关系等总体布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介绍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总体布置思路,阐述岸线布置、码头宽度、引桥布置、港池水域布置、陆域堆场布置、辅建区布置、集装箱大门布置、港区道路布置、对外集疏运等平面布置方案要点。
2011(9):123-127.
摘要: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防波堤设计中,成功应用了深水窄体防波堤结构,在挡浪墙断面形式、挡浪墙材料、护面块体设计等方面均具有创新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依托本项目,对防波堤挡浪墙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1(9):128-132.
摘要:随着我国沿海水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优良港址已开发殆尽,新港口选址逐步趋向大浪、深水等条件恶劣的区域。如何保证港口作业条件是新时期港口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工程位置海域开敞,常年受长周期大浪影响,原设计方案虽采用双环抱式防波堤布置,但掩护效果不佳,港内泊稳条件难以满足靠泊作业要求。设计者通过调整防波堤轴线、修改堤头布置和结构形式、局部开挖等对原防波堤布置方案进行优化,经模型试验验证,以上措施明显消减了港内波高,满足港口作业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9):133-135.
摘要:根据巴拿马某工程水、陆域特点,从国内外规范要求和船舶操纵模拟试验情况,探讨该项目港池水域尺度布置的合理性,其设计思想对国内狭窄水域布置大型深水码头具借鉴意义。
2011(9):136-140.
摘要:国内典型的挖入式建港主要有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丹东港大东港区。通过对国内典型挖入式港池布置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海岸线以内有大面积洼地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挖入式港池的方式建港。挖入式港池可以有效地解决港口岸线利用、港池土方平衡和泥沙回淤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关于挖入式港池的宽度,在保证船舶操纵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窄港池宽度,以减少港池内的淤积。
2011(9):141-145.
摘要:分析了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泥沙来源及其运动规律,计算了波浪破碎水深和泥沙活动水深,采用波浪累积频率方法分析了港区的年均含沙量分布,并预测了航道的年均淤强和大风骤淤强度,对粉沙质海岸建港口门位置的选择和淤积强度预测具有设计参考意义。
2011(9):146-149.
摘要:关于防波堤口门有效宽度,现行规范有明确的定义,对其具体尺度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近年来随着船舶的大型化,部分已有口门的有效宽度已经不满足规范规定的通航要求,而实践表明,在一定的航行条件下,口门有效宽度适当减小,是能够满足安全通航要求的。研究口门有效宽度的相关规定和影响口门有效宽度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例,对口门有效宽度的确定方法提出建议。
2011(9):150-153.
摘要:随着汽车业和汽车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现代化的滚装汽车码头为汽车物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而外六期滚装汽车码头正是目前国内最为现代化、功能最齐全的滚装汽车码头。介绍了外六期滚装汽车码头的功能设计、码头高程的计算及港区平面布置,还从平面、功能、规模及结构等方面对多层停车场、VPC、PDI、整车分拨中心及汽车零部件中心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描述。
2011(9):154-158.
摘要:目前,由于煤码头业主、水运行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对煤码头堆场堆存方式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在堆存方式的选择上时常意见不一。拟从码头属性、生产运营、环保、职业卫生、国内外现状等角度对露天堆场与封闭堆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给出不同情况下堆存方式选择的参考性建议。
2011(9):159-161.
摘要: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以防风网、抑尘网、喷水洒水抑尘、机械除尘为主,以苫盖、防风林、隔尘水道措施为辅的防风抑尘集成技术的主要设计参数。在露天煤炭堆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抑尘率达85%以上,有利于露天煤炭堆场的防风抑尘。
2011(9):162-164.
摘要:系泊船舶在波浪作用下的撞击力往往是大型开敞式码头设计的控制荷载。大型船舶采用现行规范公式计算值比模型试验值小得多,主要原因是船舶附加水体影响系数Cm值过小。建议规范修订加大经费投入,采用实测参数确定Cm值。
2011(9):165-169.
摘要:埃及塞德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成功应用桩基地连墙码头结构,项目设计过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考虑桩土相互作用进行结构计算,采用修正的竖向弹性地基梁法进行结构内力计算,整体稳定性计算考虑截桩力。项目在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方面均具有创新性。桩基地连墙组合码头结构,是介于桩基和地连墙结构间的新型结构,较适用于软弱土层较厚、具有陆上施工条件的大中型码头结构。
2011(9):170-173.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港口工程结构,半直立式水工护岸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该护岸形式建于软土地基上,使得地基变形特点与直立式水工护岸存在较大的差别,且软土地基对加载方式和大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结合现场加载试验,对半直立式水工护岸地基变形进行现场监测,并对不同现场试验条件地基的沉降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地基变形和破坏模式。
2011(9):174-177.
摘要:随着优良岸线的不断减少和三峡库区蓄水影响的逐步显现,长江上游山区传统的桩基础排架结构面对高回填岸坡已经难以保证结构正常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应对这一问题,在长江上游山区某码头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重力墩设计理念。通过运用ADINA三维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比较,重力墩基础排架结构比传统桩基排架结构具有更好的正常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2011(9):178-180.
摘要:大型船舶设置的系泊缆绳数量是相对确定的,难以自行增加。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现有缆绳数量难以满足对船舶约束的需要。在某大型原油码头中使用的快速脱缆滑车,可在不增加船舶缆绳数量的情况下,增加对船舶的约束能力。快速脱缆滑车具有与快速脱缆钩相似的其他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9):181-184.
摘要:船用岸电系统代替原有的燃油发电,大大降低了靠泊船舶的废气排放及对环境的污染,是节能减排、建设“绿色港口”的有效途径。分析国、内外船用岸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国情,探讨船用岸电供电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2011(9):185-188.
摘要:航电枢纽以满足航运要求为首要目标,船闸布置是影响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主要因素,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总结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一般要求。相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都有条件布置枢纽,但依河段具体条件的不同,布置条件有优劣。枢纽布置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型,集中布置重点解决水电站和泄水建筑物水流对通航建筑物的影响,分散布置重点是通航汊道与主河槽相连接的上下游口门区布置。
2011(9):189-192.
摘要:通过京杭运河和赣江船闸工程金属结构设计工作中的积极探索和尝试,结合船闸金属结构特征尺寸模数化、结构典型化、部件通用化、参数系列化、装配组合化的发展方向,提出船闸金属结构模块化设计理念,对提升设计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船闸金属结构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推进船闸金属结构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1(9):193-198.
摘要:航道转弯尺度设计参数主要包括转弯半径、转弯段宽度增加量、加宽方式和两转弯段间直线段长度等。在分析航道转弯设计参数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规范中对航道转弯尺度设计参数的规定,并结合船舶操纵模拟器试验研究结果,对航道转弯尺度的设计参数提出建议。
2011(9):199-204.
摘要:针对长洲水利枢纽四线船闸的复杂航运系统,分析了影响船闸调度方案的影响因素,基于船舶过闸全过程建立了包括锚地、航道及引航道、远端靠船段、近端靠船段、并列四线船闸以及调度排挡等因素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比分析了多种调度方案的运营效果,得出了推荐的调度方案,为船闸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2011(9):205-208.
摘要: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对建立以高效、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式联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从国内外多式联运的现状出发,阐述我国海铁集装箱多式联运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多式联运总体解决方案。
2011(9):209-214.
摘要:围绕系统研发、工程实施及示范应用,分析论证海上应急指挥系统关键技术。以.Net和J2EE双层体系架构为基础,对海量异构数据融合、多媒介一体化集成通信等关键技术进行的创新性立体化研究。并指出该关键技术对实现我国水上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提升我国水上应急处置能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1(9):215-219.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采集、处理、融合、交换、分析、控制和发布为一体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它以提高交通管理、运输效率和安全服务为目标,引领交通行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趋势体现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安全出行等多个方面。
2011(9):220-223.
摘要:基于SOA的架构,提出了针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建立了以ESB为主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基于SOA架构以ESB为主的勘察设计企业应用集成框架能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业务数据、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有效解决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协同办公能力。
2011(9):224-229.
摘要:“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是在常规真空预压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取消了水平排水砂垫层,用密闭的真空管网将真空能量直接传递到排水板底部,真空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全国5个有代表性的软土地基加固试验区的试验结果对直排式真空预压软基加固效果及经济性进行分析,证明该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软土地基,能够有效进行加固并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2011(9):230-232.
摘要:振冲法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现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77年协同引进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工程实例,说明振冲碎石桩加固吹填软土(十字板小于20 kPa)取得了较好的地基处理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