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6.
摘要:对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案实施后潮流泥沙进行数值模拟,将桥墩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处理,把桥墩本身刻画为固边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桥工程实施后附近海区潮位、流速和潮量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海域潮流泥沙影响仅限于大桥附近,对伶仃洋滩槽格局没有影响,对伶仃航道没有负面影响。
2011(10):7-10.
摘要: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模型,建立了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非等步长GM(1,1)模型。根据工程实例的单桩静载 试验结果,预测出其极限承载力,并与相关规范计算值加以比较。分析表明,预测结果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2011(10):11-14.
摘要:采用MIKE21的SW模块,选用麦莎台风和2006年1月的一次冷空气,对不同极端天气系统下长江口外海域的波浪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分析说明不同天气系统下波浪场的分布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同时验证了模型在该海域有较好的适用性。
邓绍云 ,
2011(10):15-19.
摘要:通过在宽长水槽中进行的单向恒定均匀流作用下,不同桩群、不同流速或不同水深情况下的圆柱桩群局部动床冲刷对比试验研究,分析试验后水槽地形变化的资料发现:圆柱桩群局部冲刷非常复杂,圆柱桩群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水沙运动状态,加剧了桩群所在底床泥沙的冲淤。圆柱桩群对其所在底床冲淤影响特性不能只用桩群阻力简单解释,而与圆柱排列形式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水流流速及水深的影响实际通过圆柱桩群对流场改变的性质及程度来反映。
2011(10):20-23.
摘要:“锚杆-钢梁”组合系统是目前岩体原位测试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反力施加方法,而锚杆对岩体的反力作用将会导致试验点的变形量测精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通过建立锚杆对试验岩体反力作用的理论模型,导出由锚杆反力所导致 的试验点变形量的理论公式,与试验点理论变形量的公式相比对,给出了锚杆反力对试验点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现场实际测试情况,根据某Ⅱ类岩体的力学参数值,分别计算出试验点的理论变形量及反力导致的变形量。结果表明:对该Ⅱ类岩体,反力导致的变形量约占理论变形量的0.035%,为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10):24-27.
摘要:结合巴基斯坦QASIM港国际集装箱泊位二期扩建工程,介绍一种新型板桩结构——钢管板桩码头,并介绍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商业软件WALLAP对钢管板桩码头的结构模拟的计算方法,将实测工程实例与WALLAP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2011(10):28-32.
摘要:辽河特大桥为主跨436 m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位于辽河入海口处。该项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但要考虑海水及淡水双重腐蚀,还要考虑冻融损伤对耐久性的影响,因此,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非常高的要求。结合工程实例,重点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电流阴极保护、防腐涂层等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措施在本桥混凝土中的应用。
2011(10):33-37.
摘要:以价值链思想指导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灵活把握项目重点,更好地保证项目的效益。针对水运工程项目的特点,依据价值链思想与项目成本管理理论,提出基于价值链的水运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方法。该方法分为编制项目资源计划及分类WBS、估算项目成本和价值、编制基准计划、跟踪与偏差纠正4个阶段。研究在各阶段进行基于价值链的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和要点,并结合某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证分析。
2011(10):38-41.
摘要:工程实践证明,软土地基超长桩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传递机理与常规桩基有较大区别。通过深厚软土区超长桩静载试验和桩身轴力测试,依据载荷-沉降变形关系推导的超长桩合理桩长估算公式,利用静载试验Q-S曲线数据对超长桩合理桩长进行计算,为确定深厚软土地区合理桩长避免盲目增加桩长提供参考。
2011(10):42-45.
摘要:船舶碰撞的研究始终是航行安全或海上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介绍了应用船舶操纵模拟器模拟碰撞过程的仿真技术,它是目前进行海上事故鉴定和事故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首先利用仿真技术对当事船舶的碰撞过程进行实时动态仿真,再通过船舶碰撞事故分析软件(船舶碰撞事故分析系统2.0)进行分析,最后的仿真结果对船长、驾驶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海上安全主管机关调查处理船舶碰撞事故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2011(10):46-48.
摘要:针对水工结构物目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普遍控制不严的现状,简要分析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大量的检测实践,指出当前水工结构施工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方面存在的不 足,并对这方面的质量控制提出具体建议,以期进一步引起对混凝土保护层施工质量的重视。
2011(10):49-53.
摘要:为指导护岸工程节能及形式选择,从护岸工程建设期全生命周期角度将总能耗定义为由生产阶段的材料能耗、运输阶段及施工阶段能耗组成,给出了各部分能耗分析的数学统计模型,并针对常州市区段航道改线项目中的4种主要护 岸类型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护岸的形式对工程的能耗影响较大,以重力式混凝土灌砌块石护岸每延米耗能情况做为基准,衡重式护岸是其84.2%,悬臂式护岸是其107.3%,悬臂式驳岸+(绿化)护坡的形式仅为其67.0%。
2011(10):54-57.
摘要:针对长江危险品船舶交通事故应急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特点,从应急系统中应急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整体相对效率考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长江危险品交通事故应急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用神经 网络对评价所得数据进行训练,并对生成方案的效果进行预测,从而获得全局最优的危险品交通事故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目前长江危险品船舶交通事故应急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1(10):58-62.
摘要:根据国电福州江阴电厂煤码头工程水文、地形、建设工期等特点,通过总平面布置、码头结构、装卸工艺设计创新,达到多方因素平衡,确保了电厂按期投产,节省投资近2 000万元,为沿海类似大型电厂煤码头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2011(10):63-65.
摘要: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沿海港口建设正在迅猛开展。港口吞吐量的预测对于港口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港口和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分析了可能影响江苏沿海港口吞吐量的若干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过去10年影响港口吞吐量的最关键因素,剖析了江苏港口发展的内在影响机理,并提出了基于影响机理的预测模型。最后使用模型对江苏港口吞吐量进行验证分析,模型为江苏沿海港口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2011(10):66-70.
摘要:分析码头系靠泊结构形式的现状和大水位差码头系靠泊结构形式的特点, 并结合库区港口地形及水位变化的特 点,提出适用于大水位差码头系缆的新型磁力系靠泊结构,重点介绍该结构形式的组成及工作机理,探讨大水位差码头系靠泊结构形式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码头结构的优化。
2011(10):71-75.
摘要:为满足靠泊5万~7万吨级散货船的需要,镇江港大港港区2#~5#泊位进行了码头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中采用增设桩基,并利用原结构体系新建系靠泊点的局部改造思路。实践证明:该码头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码头资源,既保证了码头平稳生产,又节省了工程投资,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2011(10):76-77.
摘要:在通航河流上进行水电枢纽建设,可同时梯级或渠化河流以改善航道,使水电开发与航运建设共赢。讨论水电枢纽建设对通航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论述消除、降低影响的研究对策,对项目管理、规划与设计单位,尤其是非交通行业的规划、设计单位具有借鉴价值。
2011(10):78-82.
摘要:老口航运枢纽是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枢纽选定坝址位于左右江汇合口下游的反S形河道之间,通航条件及船闸布置是枢纽总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老口航运枢纽船闸建设规模、坝址特点及总平面布置、输水系统、水工结构及特点、金属结构等方面的论述,概括了本船闸的主要技术特征,为航运枢纽船闸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1(10):83-88.
摘要:介绍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并对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近期河床演变趋势,指出虽然目前东港正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而作为航道跨河过渡槽的西港有萎缩的趋势,但西港依然有复苏的可能;针对东流水道目前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加速实现西港冲刷发展趋势的形成,改善和稳定西港枯水通航条件,在定床模型上,对可能实施的工程方案进行水流特性认识性试验,根据试验成果,提出下一步东流水道航道整治思路。
2011(10):89-94.
摘要:采用基本站水文分析、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河床演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水动力近期的主要变化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分析得出北江下游航道在径流作用河段水位变化是对河床下切的直接响应,而在下段的感潮河段,中、枯水潮汐作用较强时,水位变化受控于潮汐动力,潮汐动力变化是对河床下切、底坡降变小和河床容积增大的响应,流速变化主要是对平均水深和水面比降变化的响应。
2011(10):95-99.
摘要:为巩固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成果,制止直水道平面形态向不利方向发展,为总体工程的全面实施创造条件,实施戴家洲右缘护岸工程十分必要;分析了戴家洲右缘崩退情况、演变特点,研究了岸线守护部位及长度,确定了守护原则与目标;对工程方案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对水面线、流速场、近岸流速、汊道分流比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确定了工程实施方案。
2011(10):100-104.
摘要: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航行操纵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开发了适合内河航道的曲线拟合坐标系下的船舶航行操纵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其中水流数学模型采用贴体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船舶航行操纵数学模型采用比较流行的“组合型”水动力模型。在实船和船模在静水条件及均匀流条件下的航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复杂流态河段船舶航行操纵数值模拟的研究,表明该船舶数模基本能够模拟船舶在复杂流态下的航行操纵情况。
2011(10):105-109.
摘要:依托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车江坝址设计方案,建立了坝址河段二维正交曲线水流数学模型。首先采用天然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通过有关参数调整,使数值计算成果与天然实测资料达到精度要求。然后将航电枢纽工程仿真植入率定好的模型。利用航电枢纽模型,模拟了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车江坝址河段典型泄流方式的水流情况,分析了河道流速分布特征,给出了引航道口门区和引航道内部纵向流速和横流等与通航有关的参数。结合JTJ 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要求,对枢纽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评定。展示了航电枢纽数值仿真模拟技术投资少、时间短、成果丰富、方案易优化的特点。
2011(10):110-114.
摘要:在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交通实态的调查基础上分析船舶定线制的设计要素,结合宁波-舟山港的船舶定线制系统实践分析船舶定线制的设计方法及模式等。
2011(10):115-119.
摘要:以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为研究背景,首先基于Biot固结理论求解了不同波况下多层非均质土体的位移、超孔压的分布,讨论了波浪荷载对海床运动的影响。而后基于土体位移计算结果,应用支座位移加载法与p-y曲线法相结合的方 法,求解了运动海床作用下近海风机单桩基础的内力和变形,并将其结果与不考虑运动海床作用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运动海床对桩身的变形影响显著,设计中有必要进行运动海床作用下的变形校核。
2011(10):120-124.
摘要:浅表层加固技术是针对吹填淤泥极其软弱的特点,基于真空预压机理提出的一种新技术。针对温州某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中吹填淤泥的物理力学特性、颗粒组成、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加固过程中的真空度、沉降、孔压进行监测,卸载时进行了静力触探试验、钻孔取样和平板载荷试验。数据表明土体的加固效果很理想,达到设计要求。
2011(10):125-131.
摘要:大连某港区高黏性超软吹填土采用常规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处理效果不佳,为寻求解决方案,采用直排式真空预压法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通过不同排水体、不同排水间距的室内对比试验和综合分析,得出采用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加固高黏性超软吹填土时排水体间距起主导作用的结论。
2011(10):132-134.
摘要:采用子结构凝聚自由度法推导出桩土接触问题的非线性有限元平衡方程,引入接触问题的约束条件,并通过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对约束条件进行处理,得到数值计算的迭代格式,进而对桩土相互作用进行非线性数值计算,结果表 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接触问题的引入可以合理地解释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问题。
2011(10):135-140.
摘要:一改电渗法单独应用的传统,提出电渗法与井点降水相结合共同降低地下水位,同时与强夯法相结合共同进行地基处理的技术方案。通过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现场观测发现,电渗降水比井点降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和孔隙水压力下降速度更快;原位试验表明,电渗降水联合强夯法共同进行地基处理可显著提高地基加固效果。
2011(10):141-144.
摘要:论证海积软土的蠕变特性,针对深圳湾软土在固结仪上进行一维侧限压缩蠕变试验,并建立了可描述软土蠕变特性的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深圳软土的蠕变变形主要是瞬时变形和衰减蠕变变形,应力越大蠕变效应越明显。且蠕变表现为非线性特性,应力水平越高,非线性特征越显著,剪切蠕变特征复杂。Burgers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深圳软土的蠕变特性,特别是衰减蠕变阶段与稳定蠕变阶段拟合效果良好。研究还表明,稳定蠕变变形受应力水平影响显著,表现为固结应力越大,稳定蠕变变形量越大,达到稳定标准的时间也越长。这也说明实际工程中,当土体承受较大荷载时,必须考虑因蠕变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作用。
2011(10):145-148.
摘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过程的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和地下水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能加快地基沉降的速率,缩短施工工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对浅层土孔压变化影响明显,而对深土层孔压变化较为缓慢;抽真空开始后土体水平位移方向是指向加固区内的,而堆载预压阶段是指向加固区外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减少地基的水平变形,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2011(10):149-153.
摘要: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码头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板桩码头前沿主体结构。曹妃甸地区是新近吹填地貌,地质为粉细砂、粉砂层,临海近,地下连续墙施工受潮差影响大,具有成槽难度大、易塌孔、护壁要求高等特点。主要论述华电曹妃甸码头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关键设备、槽段划分和接头形式选择、地基处理、导墙设计、工程泥浆及配合比、成槽检测、钢筋笼吊放、混凝土灌注、接头管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以及一些技术要点的控制办法,保证了工程质量,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2011(10):154-159.
摘要:曹妃甸东南海堤二期工程作为曹妃甸工业区的第一道防护建筑物,不仅是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工业区起到屏障作用。通过分析工程区域的潮流和海岸动力地貌,得出“本工程的建设对曹妃甸深槽的影响较小”这一结论。海堤二期工程的建筑物等级按Ⅰ级设计,结构断面采用斜坡式结构,堤心材料选用抛石结构。该防波堤采用双棱体结构,海侧采用抛石棱体,陆侧采用袋装砂棱体,中间采用吹填砂。龙口的合拢是本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介绍超长海堤合龙口的外部条件以及合拢施工工艺。
2011(10):160-162.
摘要:结合海堤工程的不同断面形式,以水工物理模型试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验证海堤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在临界破碎波高作用下的护面块体稳定性。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护面块体形式的稳定性试验的相关数据,最终确定适用于胜利油田海堤工程的合理经济的护面块体形式。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1号